当年朱元璋分封所有的儿子为藩王时,就被很多人反对。因为历史上、尤其是汉朝就是由于封藩后藩王势力过大进而威胁中央政府。洪武九年,时任山西平遥儒学训导的叶伯巨就借着当时天象异常的时机向朱元璋上书说“分封太侈”,其中尤指各位藩王的分封。
明太祖朱元璋
可惜的是刚愎自用的朱元璋不仅不听,还痛斥叶伯巨在离间他们的父子兄弟之情,竟活活的把忠臣给饿死了。如果说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那么朱元璋的报应来的似乎也太快了。就在朱元璋离开人世的第二年,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就起兵造反了,是为“靖难之变”。
建文帝接盘的实际是一个这样的明朝
“靖难之变”的结局令人嘘唏,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刚继位不久的建文帝不知生死,造反者燕王朱棣踩着亲人的尸体登上权利的顶峰。虽然其后朱棣也算用“永乐盛世”弥补了点自己的名不正和言不顺,但不知道此时九泉下的朱元璋是该哭还是笑。
影视剧中燕王朱棣的形象
我们的确不知泉下若有知朱元璋是该哭还是笑,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建文帝朱允炆肯定是在哭。建文帝哭的是太祖留下来的一片太好的江山被自己的年轻、草率和优柔寡断给弄丢了。稍微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江山好在还在朱性人手里,不然的话朱允炆真的不知道以何面目去面见朱元璋。
影视中朱允炆的形象
朱允炆的江山丢了,怪自己不假。但是他身边的这位近臣、同时也是大忠臣的黄子澄应该负更大的责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朱允炆的江山是他一出接一出的昏招给葬送掉的。
首先,以黄子澄为首的大臣们对削藩的时机把握不当。 在建文帝登基之初,开国功臣们基本上都被朱元璋给弄没了,留给建文帝的江山还算是平稳的,唯一的威胁就是来自于各叔王。各藩王不仅占据很大的地盘,最为要命的是他们手里还有部队,拥有自主性极大的军事权。所以,和其他事情比起来,在建文帝的任内,削藩绝对是最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未必是最急切需要解决的!!!要解决问题,找到方法很重要,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削藩问题不是没有历史借鉴。当年的的汉景帝不就是采用晁错激进的削藩建议进而激发“七国之乱”,差点江山拱手相送。而汉武帝则能采用主父偃“推恩令”的主张,兵不血刃的削弱了各王的实力。有这么好的历史经验为什么没有借鉴?所以说,作为政策的主导者之一的黄子澄推卸不了这个责任。当然另一位主导者齐泰,在这里也要记上一笔。
汉景帝因为削藩激发七国之乱
其次,既然已决定立即削藩,则要采用“打蛇打七寸”,可在削藩策略的制定上,黄子澄又出现重大失误。兵部尚书齐泰主张“擒贼先擒王”,人为只要拿下了拥兵十万的燕王朱棣,其他的藩王自然会缴械投降。而书生出身的黄子澄竟然以“名正言顺”为理由,先拿下其他几个犯事的藩王下手,再想办法干掉燕王。还美其名曰:先除枝叶、再除根本。我想说的是,等你把枝叶除完了,黄花菜都凉了。
再次,黄子澄错误地判断敌我形势,导致丧失牵掣燕王的最好时机。建文帝登基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以各种理由先后废黜了周、湘、齐、代、岷五王。建文帝削藩之心,世人皆知。燕王朱棣是终极目标,傻瓜也能看得清。因此,燕王朱棣当时为了自个小命和富贵,假装疯癫,并主动派三个儿子回京祭奠太祖朱元璋,以示弱于建文帝。当时,齐泰等大臣都建议建文帝扣留朱棣的三个儿子作为人质。可是黄子澄却拥有不同的意见,理由是放他三个儿子回去,可以麻痹燕王。全天下都能看清的形势,朱棣能不知道?朱棣能这样就被麻痹?
最后,谎报战况,让建文帝朱允炆错过了调整军事策略的最佳机会。李景隆(李文忠之子)北伐战败后,黄子澄竟然谎报军情说李景隆打了很多胜仗,现在只不过是士兵在北方还有点不习惯,所以暂时回到德州休息调整一下。建文帝信以为真,黄子澄的自作聪明让建文帝错过了调整北伐军事策略的最佳时机。
黄子澄是个忠臣,也是个庸臣
不可否认的是黄子澄的确是位忠臣,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黄子澄就是朱棣朝廷的首号钦命要犯。要黄子澄被抓后,来到朱棣面前的黄子澄毫无怯意,并大骂朱棣畜生不如,抢侄子的皇位,在下有灵的太祖爷也不会放过他的。并表达了坚决不降的和视死如归的决心。恼羞成怒的朱棣当场下令砍了黄子澄的双手双脚,并结束了他的生命。
对于忠臣,我们必须致敬!但是,忠臣一定是能臣吗?未必吧!
我是历史的天空2018,感谢各位的阅读。也希望各位多提意见和建议,谢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