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2、水文明

中国的文化中大多数是与水有联系的,水的属性、水的形态、水的运动以及水的历史都无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艺术及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兴水,水兴文化,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理解水文化,认识水文化,研究水文化,营造水文化,弘扬水文化,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可以给人们提供环境优美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带来清新自然的浪漫气息,怡养人们的情趣和心境,还能给人以知识、思考、教育和启迪,也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的水利,研究今天的水利,发展将来的水利,增强爱水、亲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和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规范人类行为,实现自律式发展,科学地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从容应对水危机,促进人水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渊的历史意义。

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为水所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的存在,世间万物都与水有不解之缘,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万物之所以繁衍生息,充满生机与活力,靠的是水的滋养哺育;如果没有水,万物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水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料和能源。在工业生产中,水和石油一样是工业的血液。人们根据水的流体性能和传热、冷却特性,把水大量地用于纺织、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各行各业。在电力生产中,无论是火力还是水利发电,都是通过水把动能、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可以说水是间接的能源;在制药、食品、酿酒等行业,水又是重要的原料,……由此可见,离开水这种特殊的资源、社会生产这架机器根本无法运转。

水不仅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命之本,同样也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本源,水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将变得黯然无光,整个的世界也会变成一片废墟,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也就“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如果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横伸枝条的苍郁,没有了鲜艳山的烂漫,没有了流觞曲水的诗意,没有了巫山云雨的伤怀……如果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日照香炉升紫烟”的气象,没有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清闲,没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境……

水,是世上最美的东西,是滋润万物生命的源泉。因为有了水,我们才有了长江流域的美丽风光,才有了黄河流域的远古文化,才有了江南水乡的周庄、乌镇……因为有了水,大山才显得越发有灵气,树林才青翠欲滴……因为有了水,我们才拥有了绿色,拥有了清纯,拥有了生命。

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不仅在人类生命起源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同样的作用。没有水就象没有阳光、空气一样,人类就无法生存。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因水而兴,无水则衰,没有水的城市,工业就无法正常生产、人们就难以生存,城市也就很快消亡。历史上由于水源涸竭而荒芜、消失的城市也不乏其例,如“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印度西北部的斯育古城,都是最好的佐证。

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也是一种载体,可以构成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的确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显然是古希腊文化的摇蓝,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水有许多独特的个性,水遍流天下,没有私心,显示了一种人格美德。水滋养万物,万物生长离不开它,为人类创造福祉,默默奉献,这是一种仁爱精神。水始终向下,关心下层,与老百姓在一起,这是一种亲和。水浅时则流淌,水深则不可测,这是智慧的象征。水赴万丈深渊而无所畏惧,表现出何等的豪迈和勇敢。水活灵多变,无微不至,这是一种明察洞析力。水看似柔弱,却能以柔克刚,刚柔相济,这是谦逊中的刚强。水遭遇恶浊,默不推让,这是一种包容海涵。水承受各种不法,最终能够澄清净化,这是至善。水入量器,保持水平,这是一种公平和正直。水过满即止,不贪不纵,这是做人的适度。水象无形,随容器形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说成是随遇而安,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水是坚韧的,“水滴石穿”的奇迹令人难以想像。水是刚烈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的爱憎如此分明,更是力量的体现。水是聪明的,“水往低处流”,以致《孙子兵法》说“兵之形似水,避高而趋下”。水是团结的,哪怕只有一滴水,也要紧紧地抱成一团。水是有理想的,哪怕是山涧的潺潺流水,也不辞劳苦,历尽曲折,流入江河,奔向大海。水是浪漫与现实,形象与抽象,朴实与华美的集中体现者

水可以有许多的意像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情感类的生活。在文人那里高兴有水,失意亦有水。水与漂泊有关,水与失意有关,水与忧怨有关。水既可以是一种生命的象征,也是一种力量和激情的象征。对于文人们利用、运用水的寓意来写的文章,这几乎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情结。孔子之水里有“乘桴浮于海”的悲壮且宏伟之愿;屈子之水则选择了临水而死的方式,旨在申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信念。以水为媒的爱情诗篇,把人的情和爱用水的灵动、水的柔怜、水的飘逸表达出来、跃然纸上。我国最早的《诗经》中,就曾有以水为媒的爱情描写:“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水不但影响着人的素质,还给人以美的快感、美的享受。长期与青山绿水的和谐共处,不断陶冶和强化着人对中国大自然的亲和感和审美意识,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对水的认识和感悟,能使我们活得更轻盈、更从容、更潇洒。当你站在大海边,航行在大海上,你才会深切地感受到大海的浩淼、宽阔和蕴藏的无穷能量。水的性格、水的气魄被大海发挥到了极点,你对水的感悟就会得到升华,你的胸怀也会变得像大海那样宽广。

1、水精神

水是既生命的源泉,又是人类创造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水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母体,是人们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成果。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水文化。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水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水精神或水利精神,它是水给人们的某种启示、感悟或体验,或者说是人们赋予水的某种灵气。其实质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优秀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也是人们在与水打交道的实践中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水精神是水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而抗洪精神正是水精神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1998年我国人民在战胜历史罕见洪水中表现出的伟大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水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

中国水文化积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自有与洪水搏斗,就有抗洪精神。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抗洪精神。在东方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即大仁、大智、大勇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文化底蕴是“天人合一”、“神人合一”、“人定胜天”。这是中国水文化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具体表现。因为大禹治水的缘故,才使得大禹的形象具体而伟大,也就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人格精神,而这也就成了一种民族的精神,成为了一种人格中的美德。

我国人民有着光荣的治水传统和抗洪精神,因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水文化。从共工“雍防百川”到大禹“开掘九川”;从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到刘彻指挥堵复瓠子决口;从潘季训治理黄、淮、运,到近代的李仪祉水利报国。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体现抗洪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创造和传播中国水文化的代表人物。但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在罕见的洪水灾害面前充分展示出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才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才能集中展示出一种继往开来的伟大抗洪精神。

2、水文明

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在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已使之成为中国文化所阐释的一个重要"对象主体",并因之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

人类社会早期对以河流为主的先天环境就有着很强的依赖,只有在基本生存条件有了保障之后,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文化才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早期文化的产生和分布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河流的分布为主体的,虽然水不是人类文化产生的唯一条件,但由于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是以农耕为主的基本生存生产,因此无论从哪些方面讲,对于水的依赖却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说早期人类有意识地寻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做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只是初步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那么当农耕生产的形势得到稳定和发展之后,古代人类已不再满足于完成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产了,他们转而以主观能动的方式进一步认识水,从而求得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典而优美的农耕文化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从单纯依赖自然赋予的水资源,到能动地改造利用水资源,反映了古代人类从生存到发展的文明历程;而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正是基于这段文明的历程得以产生且取得长足的进步。人类文化的早期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壮美的“河流文明”发展史。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人们把水形象地比做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生活的甘露,城市的生命。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四大文明的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与长江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如果没有尼罗河的存在,沙漠大陆非洲不可能产生根植于“绿色走廊”之上的古埃及;如果没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浇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绝不是苦苦寻觅安居乐业之地的苏美尔人的住足之处;如果没有印度河、恒河的水利,次大陆不可能产生发达的农耕;而如果没有黄河,华夏祖先至多只能成为蒙昧的游牧部落。

水是用来浸泡文明种子的。在中国水的这些作用也是明显的,水路,作为一种社会的交通,它的兴盛和衰微又直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而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生活方式中,水的出现和水的作用,几乎是要伴随文人以生命始终的。水在中国的文人这里得到了一种文化的意蕴,水的这种文化味是和中国文人的对水的氛围的竭力推崇所分不开的。

自然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人类摆脱蒙昧寻求真理与科学的文化主体虽有民族、地域等差异影响,但从未曾远离水的影响。水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所造就的人类文化从根本上就存在相当多的不同,就象自然条件分布不平衡一样,人类文化的分布与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的存在,促使人类更加努力地认识水,利用水资源,改造水资源,从而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进步,求得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无论是古代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是文化成就的生成与辉煌,都产生于对于自然,尤其是对于水的认识理解和利用中。不管是古代“河流文化”的启蒙,还是现代“海洋文化”的诞生都是人与水之间密切关系的最好例证。以江河湖海等多种自然形式存在的水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而人类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自我的同时通过多彩的文化内容表达着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发展和文化成就,从一方面了解水与人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进程中,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全球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2200多年来,一直连续使用,发挥出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2000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峡工程不仅是一个雄伟壮丽的水电工程,也是一个生态、文化、艺术工程。因为三峡工程,长江,这条曾流淌着忧患的生命之河,正变成流金淌银的财富之河,中国水文明正因三峡工程而改写。三峡工程防洪、通航、发电三大效益巨大,抑洪水而天下平,驱猛兽而百姓宁,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渐渐缓解;险滩密布的川江变通途,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黄金水道”名副其实,大开发中的西部通江达海已为时不远;电出高峡平湖,光照半壁河山,气势磅礴、集现代技术于一身的三峡电网将成为全国大电网的脊梁。

3、水之道

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气质、人格、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同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古往今来皆曾以"水"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往往能从水性和治水活动中得到修身、养性、处世之道,并升华为治国安邦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

《孔子集语》所引《说苑.杂言》:子贡问孔子说:“君子看到大水必定观看,不知有何讲究?”孔子答:“君子用水比喻自己的德行。水遍及天下,没有偏私,好比君子的道德;水所到之处,滋养万物,好比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好比君子的仗仪;水浅则流行,深则不测,好比君子的智慧;水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好比君子的勇敢;水性柔弱活灵,无微不至,好比君子的明察;水遭到恶浊,默不推让,好比君子的包容;水承受不法,终至澄清,好比君子的善化;水入量器,保持水平,好比君子的正直;水过满即止,并不贪得,好比君子的适度;水历尽曲折,终究东流,好比君子的意向。”

老子的“上善如水”是说,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就像水的秉性一样,水善于利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不乐意的卑下之处,所以最接近于道(道教);上善之人处世所居要像水那样的善处卑下,存心要像渊那样的清静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的彼此相亲,言辞要像水那样信诚不欺,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不紊,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举动要像水那样侍机而动。

日本黑田如水概括“水道”有四:一是不仅自己运动,还推动其他物一起运动。二是经常地不停地寻求自己的路。三是遇障碍则气势更大。四是不仅洗净自己,还洗刷其他各种污浊,并且具有容含清浊的“胆量”。

水性——水的物质与德性:刚、柔、坚、韧、容、浮、和、善、献。刚:水射刃物,水滴石穿。柔:水汽相生,以柔克刚。坚:巍巍冰山,坚不可摧。韧:抽刀断水水更流。容:能容万物,浑然一体。浮:载舟浮桥,水力输运。和:无微不至,随物赋形。善:恩泽四方,滋养众生。献:蹈火灭灾,献身人类。淫:狂怒奔泻,恣意泛滥,必制约之。

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当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达的是生命易逝、年华不再不慨叹心理。唐李白不满现实所发出的"抽力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露的显然是如水流般的长恨情绪,而此情在唐后主李煜的笔下又化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绝唱。至于以水诉相思,写怨女,描柔情,抒胸臆,思乡怀古,描战画斗之作,古今之例,不胜枚举。尤可称道者是哲人们以水论事,以水喻理,以水明志的精辟论见,堪称华夏文化的思想宝藏。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告子在论及"性无善无不善"时曾巧妙地以水作比:"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荀子"劝学"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魏征"议政"则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前贤警策,亦常与后人言"载舟覆舟"之说。凡此说明,"水"为"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了"水"无穷的文化矿藏,正因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川流不息、百川汇海,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并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以水为魄的水文化,给人以力量的宣泄。由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很多正是从水的气魄、水的浩瀚中得到力量的支撑。苏东坡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的豪迈、昂扬。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刘禹锡;从“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土”的李清照,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林则徐,是水的力量、水的精神、水的气概给了他们生命之魄,思想之力。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管仲在《水地篇》中说:“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这段话主要意思是说:水是既具备材又具备美的。水柔软而清澈,能洗去人身上的污秽,这是水的仁德。水看起来是黑色的,其实是白色的,这是水的诚实。计量水不必用“概”(刮平斗斛的器具),流到平衡就停止了,这是水的道义。人都愿往高处走,水独流向低处流,这是水的谦卑。谦卑是“道”寄寓的地方,是王天下的器量,而水就聚集在那里。

《管子》依据水的不同功能和属性,以德赋之,唱了一曲水之美的赞歌,实与老子“上善若水”和儒者“以水比于君子之德”的观念一脉相承。尤其是“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的言论,分明是道家水性哲学的体现。《管子》通过盛赞水具有的“仁德”、“诚实”、“道义”、“谦卑”等优良品德,主旨是规劝人们要向水学习,效法水的无私善行,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智者乐水“,水激流勇进,遇到阻碍物就会转弯,但是流向并没有改变,这种不怕碰硬,不采取两败俱伤的处世态度,是智者的风范。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自然界中,草木无言,山水无知,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其势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其成为视的范畴,无知无觉的水便会化作"文化精灵",超越千年历史时空,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审美载体。

“智者如水”,智者应该有水的精神、水的品格,涵养柔软的心性,修炼谦卑的美德。

水文化对企业的经营之道也大有裨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是老子在《道德经》里对水的描述,水的乘势而行代表着以把握市场机会为核心的宗旨,其持续惯性远胜于风的不确定性;水在静止中则蕴涵着一种为应对外界变化所保持的弹性,其张力异于大地在沉稳中的迟滞;水在遇到阻力时要么曲折前行,要么积累高度,不论是绕城而过,还是破城而出,最终都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水是一种能柔能刚的物质,“柔”为的是接近、包围、渗透和控制;“刚”则意味着持续、坚定的推进、占领和打击。水是一种很自然的物质,我们用水来比喻我们的平和心态。“平和”并不意味着没有激情和力量,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庸。通过中庸来让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凡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有踏踏实实的做事,才能够为企业与个人创造机会。所以,点点滴滴的积累,勤勤恳恳的做事,保持高度的市场警觉,具备坚定的创业信念,这样才最终有可能让我们获得成功。

4、水景观

中国的文化景观,积淀着种种的中国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性质,景观与文化相互影响,景观反映文化,文化塑造景观,河流的景观以及河流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对人的感官产生刺激,人们对这种刺激会产生感受和联想,文化是景观形成与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尤其是人文景观。水文化在景观旅游业中的反映更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对水赋予文化色彩,在景观旅游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和发展,水的旅游景观主要有以下几类:

4.1人格修养类。

水被特定的人格化。与人格修养紧密联系,被人们或崇拜、信仰、或规避、畏惧。如“盗泉”、“贪泉”、“聪明泉”之类。盗泉故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尸子》曾载文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淮南子》亦说“曾子立廉、不饮盗泉”。“贪泉”、“贪流”之水本来与人格两异,可是一有“饮者则冒于财贿”的说法,便与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唐王勃曾讽曰“酌贪泉而觉爽”,而尹凤岐则坦荡的说“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贪泉”。至于聪明泉,因是为褒意,人们希望之期骥,因此,便有多处,穿凿附会者甚众。诸如庐山、杭州等地以及有泉的地方多是冠以智、慧、灵等吉祥之词。唐皮日人曾题诗聪明泉云“一勺如琼波,将愚拟望贤”。

4.2崇拜景仰类。

水是人之生命之源,人一生离不开水,“载舟亦水,覆舟亦水”,在政治上都给了水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在旅游中,对奇山异水无限崇拜、景仰,甚至神化。如虎跑泉,趵突泉等。至于西湖、天池、千岛湖、对山湖等,传说十分丰富,景点多样,以水命名,大做文章,文化沉积量大,不一类举。

4.3人文景观类。

人文景观是以水为载体的再生型水文化。这类型中,大体有四种基本的构架。一是以水为背景的构筑物,并用水或水部类字命名,以追求典雅,附庸时尚,如江亭、沧浪亭、泮宫、水榭、江馆、沙村等不胜枚举。二是把独特的水现象水文化,如观潮,伴有迎神庙会等,水祭或祭水风俗,全国亦很普通。三是人工造景中,水的一部分有意识的注入人文意识,中南海,北海即是典型的例子。四是因人而名。如虎溪,因晋慧远法师送客不过溪,过溪则有虎号鸣。后李白、王维等有题诗,而负盛名。

4.4风俗时尚类。

风俗时尚是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而水文化在风俗时尚中又十分突出。这一类中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一是民族风俗。如泼水节(傣族、阿昌族)、沐浴节(藏族)、背吉祥水(藏族)、杀鱼节(苗族)、汲新水(壮族)、春水节(白族),汤泉诗会,又称“澡堂会”(傈傈族)、水葬(葬族)、买水洗尸(苗族)等。二是宗教仪规。如水火焰口、敬水、祭水、放河灯、迎河神、龙王庙祭、洞祭、龙潭祭等。三是方术析占,也可称俗信行为,在民间已习俗化,旅游中已游乐化。如抛舟(新船下水、高山族)、淋更(壮族)、抢头水,(湘西苗族)。担血水(湘西苗族),喝伶俐水(壮族)。四是饮食风俗,主要是酒、茶、汤、粥、汁。此类名目繁多。品种殊异,地方特色极浓,为饮食文化的一大门类。五是行业风俗。水上运输如蟒甲(亦称尖尾舟)。高山族雅美人的交通工具,船两侧绘制奇特人像。称之为“妈妈奥格”。至于渔民、水上职业者的风俗更为较为常见的普通现象。

4.5文体游乐类。

水文化中文体游乐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久远。屈原的《九歌》中《湘君》、《河伯》等多篇即是描述了古代大型的水上祭祀和娱乐活动。唐宋以来,水戏、水傀儡亦很盛行。龙舟竞赛、划船、滑水冲浪等水上竞技已成为世界体育运动项目。现代化的水上公园,游艇是水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与进步。水文化的文体游乐还向陆地延伸,如“拔河”虽系陆上运动,其竞争冠名以河,含有居其险,背水一战之意。中国象棋中,中间明确标以“楚河”,应当看到这是水文化特征向陆上运动和进军的结果。另外滑冰、滑雪等运动自然与水有不解之缘。

4.6工艺美术类。

水文化所反映出的工艺美术,大到水系改造,如漂流,小到微型景观,如洞中的水道,泉、池、潭等。同时,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北方冰雕,高山雪地风景,豪华建筑中的喷泉、瀑布,公园中音乐喷泉等等都充分展示了水的工艺美术,使水文化向艺术的高档次升华,同时也成为难得的水文化旅游资源。

4.7建筑工程类。

以治水、水资源开发的重大工程,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改造和开发利用的成果,是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进步的高度文化积累。除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诸如都江堰、葛洲坝、长江三峡等工程,还有大运河、众多的湖泊、水库开发都成旅游业的新景点。

中华瀑布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以其瑰丽多彩的胜境为中华民族的大好河山增添无数胜境。审美价值之大、给人以精神享受。瀑布大多处于高山险峰之上,从陡壁悬崖之上飞泻而下,以其晶莹的水帘和轰鸣的响声,构成自然界中独具一格的壮观景象。如有的瀑布如江河倾翻,直落而下,气势磅礴;有的瀑布如珠帘垂落,绞绞飘舞;有的瀑布则层层叠叠,聚而复散,姿态多变;有的瀑布则从洞中飞泻而出,如“银河倒泻入冰壶”。喜欢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源泉的文人墨客,对瀑布飞流钟爱有加,不但留下了登临观赏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题咏、题刻以及绘画的墨宝与佳话,更给瀑布增添了浓重的文化色彩。瀑布文化堪称是水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湿地是水资源的有效赋存形式和持续补给者,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改善水质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湿地也是文化景观,景观孕育了文化,文化包含了景观知识,景观又重塑了文化。湿地是生命的摇篮、是历史文明的源头,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湿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涵盖了音乐、艺术、文学等方面,是鲜活丰富的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湿地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共同构成物质和精神上支撐人类的自然财富。湿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与湿地长达数千年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財富。湿地还为人们休闲、科研、文化、教育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场所,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湿地景观可以反映土地、动物和水的管理方法与具体技术,表现出现存的文化传统,是传统人居的独特例证,是特定生活方式独特的证明,长期以来,由于湿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一直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发祥地。几千年来,先民们都是“逐水草而居”,在与湿地的相互依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创造了文明和文化。

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地区,壮观秀丽的自然景色使其成为生态旅游和疗养的胜地。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湿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遗传基因等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对象和实验基地。湿地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如肇庆市的星湖湿地,不但自然环境优美,而且人文历史悠久。1600多年来,在湿地生态系统与人类渔樵耕读的文化交合演替中,承载和记录了大量自然、生命变迁和人类文明历史演变的信息。人类的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赋予了星湖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湿地”。星湖湿地自古以来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被文人墨客视为呤诗作画的理想佳境,湿地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也十分发达。因此在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中,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文化特征,把景观看作生物文化统一体。只有与文化景观相结合,才能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