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一百讲了!
从今年2月8日,丙申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贫道在网上连载《李天飞讲西游》一百篇(算上号外是101篇),到今天终于算是圆满了!最起码,一天都没有断更,除了少数几天提前发了之外,每天都是每天三点准时发出。
首先解答一下为什么是三点发,这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今年是丙申猴年,下午三点是申时的开始。选在这个时间发,是向《西游记》第一主角猴哥致敬的!
先不急着感谢CCTV,今天还是先讲干货。
《西游记》是一把开启传统文化的钥匙,任何名著,只要熟读了,都是一把钥匙。但关键是,熟读的前提是什么?
熟读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可靠的文本!今天专门聊这个话题。
我们知道,《西游记》是明代的书,可是我们今天从网上或书店买到的,都是现代的印刷品。明代的书肯定不长这样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把这部明代的书变成大家都能阅读的现代出版物?
有人说这还不容易吗?把原书找来照着敲进电脑就行了,然后排版印刷啊。那好,第一个问题来了,照着哪本书录入?
照哪本书录入?
有些对《西游记》了解一些的朋友会说,世德堂本啊,世德堂本啊,最早的版本啊。可是,这个大家都嚷嚷着喜欢得不得了的世德堂本,所有出版社都标榜自己是“根据世德堂本的整理出版”的,这本实实在在的书又在哪里呢?
全世界的世德堂本,只有四部!
一部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日本村口书店。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一部在日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
一部在日本天理图书馆。
一部在日本浅野图书馆(这部只有后五十回)。
这四部,全是在日本找到的。再早的时候不敢说(比如道光或乾隆以前),20世纪的20年代以前,想在国内看所谓的“世德堂本”,是没处抓挠的!
好吧,诸位到日本看书去吧!人家都精得很哩,这都是他们的大宝贝,能随便给人看?慈眼堂的就根本不给人看。天理图书馆的光复印就得好几万!还得承诺:只能研究,不能出版。不服气呀,谁让我们当年自己不争气,好东西都跑到外国去了!话说回来,要不是日本还有,没这三部半书,《西游记》的原貌就没得看了!
况且,世德堂本也没有自己在封面上写“我是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啊!光得出这个结论,就需要版本学家们的大量工作。这个涉及版本学的问题,就不多说了。今天还是讲怎么录入。
这四部书虽然都叫“世德堂本”,但互相还是不大一样,因为明代《西游记》太畅销了,这部书的底版印了一次又一次,也经人补了一次又一次。这四部印次、底版都不相同。甚至很多字都不一样。把这四部书一个字一个字校一遍?这是专门研究《西游记》版本学的学者做的事,这件枯燥的事一做就得几年甚至十几年。
贫道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钱,花几年时间跑到台湾或日本校这个玩,这个和媳妇两地分居就受不了。人家也未必让看。缩微胶卷倒是有,但也够麻烦。好在这四部里,以台湾这部最完整,质量最好,所以台湾天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它影印了出来,分别收在《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和《中国古代小说集成》里。如果不是研究装帧、纸张,只看文字的话,影印的相当于看照片,也足够了,这才为我们整理这部“世德堂本”提供了第一步中的第一步。
怎么录入到电脑里?
有朋友想:有了底本之后,就可以录入啦。这事还不容易?花点钱找个录入公司都能干。一千字给个十块八块的,怎么叫你一说就这么难?
那好,我们随便翻一页,看看这事是不是那么简单:
以为这件事情很容易的朋友,请来告诉贫道:
右上角画红线的那几个字是什么?敲进电脑的时候应该敲什么字?
左数第三行第五个画红线的字念什么?敲进电脑里应该敲什么字?
第一个问题,是原来的版刻这里就印糊了,或者木版印多了之后就磨损了。有朋友说,那也没办法,这里打几个方框□□□□就得了。
然而,不是这一页的角上磨损了,是许多页的角上都磨损了。有时候还不是一个地方磨损了,是整篇整篇地缺。要是成百上千的全都打方框,就变马赛克了,不明白的人还以为什么什么不宜呢!找谁说理去呢?没处说理!只能说,这个版本时间太久了,很多字都看不清了!出版的时候,不能满篇都是方框啊!
磨损(一般叫剥泐)还不算麻烦。更麻烦的是缺页!比如原本狮驼岭小钻风那一回,有几页整个的就缺了!哪儿去了?几百年过去了,谁知道哪去了?不知道上哪找?那就缺着呗。
缺的、看不清的只好补。假如给贫道几年时间什么事都不用干,当然可以跑到日本去求爷爷告奶奶,借看这几部世本,一个字一个字地补,前提还得是这几部也不能磨损不能缺。这事谁提前也不知道,只能跑去现看。要是都缺了呢?那就只好找别的版本的《西游记》来补了!虽然是等而下之的办法,但也算个办法,这就涉及到:备胎是谁?
找备胎
《西游记》是明代的书,当然明代的备胎最合适。清代以及后来的版本,都是从明代的这些版本翻印来的。这个道理,想一想就明白。但有些朋友还真不明白,贫道还见到过有人拿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那一版去返回去挑明代世德堂本的毛病的,理由是这一版更权威……原来爷爷必须长得像孙子,不像就是爷爷错了……就不说啥了。
明代留下来的通称为《西游记》的书,一共七种:
世德堂本、李卓吾评本、杨闽斋本、闽斋堂本、朱本、杨本、唐僧本(其中有些版本又有不同的版次,如世本有台湾世本和浅野世本,李评本有甲乙丙本三个系统11部,这个就不展开了)。
对于《西游记》的整理出版来说,世德堂本算正妻,其他六个都算备胎,算小妾。虽然通称“西游记”,但它们的实际名字也各不一样,例如杨本叫《西游记传》、朱本叫《西游释厄传》、唐僧本叫《唐僧西游记》……这是明代不同书坊(现在叫出版公司)出的《西游记》。
我们可不要以为,其他六种的姿色和世德堂本是一样的!这里面,只有二姨太李卓吾评本和世德堂本基本一样,剩下的都是残疾!
残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杨本写大蟒精和稀柿衕故事,世德堂本一万多字,杨本竟然只有这么几个字:
话表四众过了小雷音,来至一岭,有三百里无路。乃是一条污秽坑土,名稀屎洞。忽遇大蟒拦路,被行者掣棒打死。八戒变出猪形,把嘴掉开秽物,引师父三众过了稀屎洞。
这就完了?对了,这就完了!不是内容提要,正文就是这样的!这个本子前半部都和世德堂本差不多,越到后来越简陋。把很多故事, 都删成了这样的内容提要!就是这样不厚道。
不但残疾,姿色也差得很远。比如在平顶山装天那一回,杨本竟然有这样一首诗:
三藏八戒与沙僧,被妖捉获实堪怜。大圣压在三山下,土神开山得脱生。小妖拿宝来收伏,换得行者毛一根。三藏果是金蝉子,感动哪吒闭了天。
简直了……又没辙又没韵,贫道经常说世德堂本《西游记》的诗烂,其实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而且连人物、地点都不一样!比如无底洞那一回,杨本是这样的:
不多日,投宿禅林寺。忽有一女怪,把三藏摄去。行者挺棒蹑赶,赶至一洞,名曰陷空洞。那女怪忽跌下一个腰牌,被行者拾起,见上写“李达天王幼女”。行者得了此牌,径上宝德关见李达天王,责他闺门不紧,纵放幼女为妖。
世德堂本《西游记》,肯定是和这些简略的本子有关系的。但是,这七位姑娘年龄上谁大谁小,到底是世德堂本把这些简单故事扩写了呢?还是一些书商把世德堂本大删大改了呢?还是有更加复杂的原因呢?这些备胎之间又有什么先后关系呢?这又是一大堆有争议的问题。各有各的证据,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所以,那些喜欢分析“吴承恩”有什么伏笔阴谋的朋友,先把这一堆版本的关系拆清楚了再说。
然而现在还管不到这些,现在急的是,底本缺了残了错了,朕找谁侍寝啊?
刚才说了,李卓吾评本和世本最为接近。所以世德堂本缺漏错误的时候,大多数是用李本修订的。所以,第一个该翻的,应该是李卓吾评本的牌子。李卓吾评本如果缺、残、错误、有疑问,再挨个翻。
另外多扯一句,那些以为《西游记》在明代是禁书的就别上当了。明代的出版机构,什么世德堂、荣寿堂、闽斋堂、大业堂、朱苍岭、蔡敬吾、杨闽斋(与闽斋堂还不一样)……一抓一把,全都印过,甚至鲁王府、周王府、荆王府都有可能印过,而且都号称是“官版”。这种禁书的谣言,是建立在大多数人对古籍不了解的情况上的,实在是太欺负人了。皇上没那么敏感,看见个“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就受不了了?这也太玻璃心了。那《史记》里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也”呢,怎么不把《史记》也禁了?真是当着共和国的公民,操明朝中宣部的心!
这些字念什么?
现在再把上图发一遍。刚才第二个问题,这个画了红线的,上面竹字头、底下带三个爪子的字念什么?
也许有朋友说:“这个字还不认识?我百度过了,这个字是‘篾’,是竹篾的篾。因为所有的《西游记》电子版都是‘篾’。”然而,篾字什么时候能写成下面三道了?另外,篾是劈成一条一条的长竹条的意思,可以论“条”、“根”而不能论“片”,猪八戒挑四条竹篾做什么用?况且也谈不上多累呀。
师徒四人的行李里带四根这个?
还有看过纸质书的朋友也说,“我看过所有的纸质《西游记》也都是篾”。那么再追问一句,这些纸质书的文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只要这么一问,很多我们想当然的不成问题的问题,立即就成了问题。
还有,隔两行就有一个“篾”字:“篾丝籐缠大斗篷”,这和刚才那个带三个爪子的不是一个字呀!
又有朋友说:”查字典啊!”但是您能说清它这几笔是怎么写的么?不是图片糊,是原本就印得这么糊。况且,就算不糊,字典也查不出来,因为它写得根本就不守规矩!
又有朋友说:管他念什么,随便敲一个就得了!那也不行啊。要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随便就敲一个,整部书就没法看了!
对校一下另外的几个本子,就会发现,李卓吾评本在这里,是这样的写法(下图中间那个)。这又是个啥字呢?大熊猫吃的竹鼠?
其实,这个字是“?(liè)”字。《说文》有此字,意思是“编竹也”。就是竹条编成的席子。后来不管是不是竹子编的都可以称“?”,又叫“笭?”。可以做棚顶,可以做隔席,可以做垫片。明方以智《通雅》卷四九:“笭?:《类篇》曰:舟车篷也,粗箔也。……今韵书无此字,而江湖船上时时称之。或单称船仓中踏足隔货者曰?,或作笭?。”
所以,“黄藤?”本是师徒四人睡觉的席子,所以才有四片,天天挑着四片藤席走路,猪八戒当然嫌沉了。
这在明代是人人知道的东西,就像今天人说爱疯、刀塔一样,再过几百年,后人看到我们的文字,一定以为“爱疯”是一种精神疾病,“刀塔”一定是红孩儿坐的宝莲台了!就是明代,听方以智那么说,一般的书里还没这个字,只有民间口语里有。
《西游记》里这个“?”左下方之所以可以撇出去,不是向右的一钩,是因为带偏旁“巤”的字,俗写都可以写作“鼡”,如“獵”(猎)可以写成“猟”(那三个点其实常写成方框,只是这里实在敲不出来了)。
而这部世德堂《西游记》自身的特点,凡是遇到这个偏旁都会写成类似“鼡”的样子,例如:
这样,从本书中的本证,别的书的旁证,文理上的吻合、当时社会的情景四个角度一综合,就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字而不是“篾”字了。
又比如下面这个字:
这又是个啥字呢?翻翻各大出版社的《西游记》,这里写成“想必是国土不宁”。然而这个字长得也不像“国”字啊!
看多了明代小说的朋友可能会认识,这个字其实是“边”字。繁体本来是“邊”,民间写草了就成了这模样了。其实我们今天的简体字“边”,上面那个莫名其妙的“力”,就是这么变过来的。谁知后来一些《西游记》的整理者反倒不认得这位老祖宗了,就改成了“国”字。
其余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但限于篇幅,不多讲了。
于是我们明白了,这部《西游记》的底本,不是那么好敲到电脑里的。第一,它有很多字丢了,模糊了,甚至整篇的都缺了、错乱了。第二,它有很多字,虽然是汉字,却是当时的俗体、当时人熟悉的事物,甚至只在口语里才有。它认得你,你不认得它。第三,它因为是一部通俗读物,还有很多错字和不统一的地方。例如“孙悟空”转眼就写成“孙悮空”。假如都给它“改对”了吧,却又容易误伤那些本来没错而今天不熟悉的俗体、口语用字。这个工作叫“校勘”。有朋友说,校勘不就是校对吗?有什么新鲜?其实听贫道这么一念叨,恐怕就觉得差别大了。
贫道第一次读《西游记》原著,是岳麓书社的一个本子,那年只有8岁,当时只觉得好玩。整理这部《西游记》,从2008到2014年,前后做了六年。光“把字敲对”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就做了至少两年。很多字都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的研究出来的,有时候简直就是猜谜语!虽然还没有条件把所有的版本都校一遍,但起码能保证:每一个字敲到电脑里的时候,一定是有根据的。不论谁问贫道:为什么要用这个字,为什么要补这一段,为什么要改?……都能说出道理来。这样,才使一部破破烂烂缺须短尾错字难字连篇的古书,变成一部文从字顺、完整准确、可以供普通人阅读的现代书。还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得、不认识,就不负责任地乱改乱说一气。这是既骗读者,又骗自己的行为。
然而,这才完成了不到一半的工作!
因为有了可靠的底本之后,还得注释啊。每一条难懂的词,每一个有深层意义的点,都需要一条条扒出来。这个工作比起校勘来一点都不轻松。因为作者就是那么一写,我们就是那么一读。得反复查书、验证。这一百期里,很多原始材料,就是从贫道的注释来的。这个工作,大概又做了不到4年。
贫道做的这种工作,叫做“古籍整理”,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和专门的职业。因为古书太复杂了,不是我们拿一本古书,就能照着敲进电脑,拿到印刷厂就印了。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把古代的书变成现代的书,不能电脑处理,不能批量生产,不能流水作业,只能靠一个人凭自己的学识和精力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抠,真真是既费力又不讨好的。这工作,没法上电视演,没法编歌曲唱,甚至和行外人讲都是一头雾水。
然而,如果没有专门从事古籍整理的人,今天的普通人,如何看到《论语》、《史记》、唐诗宋词以及四大名著?难道要跑到博物馆去看竹简?或者跑到收藏单位看人脸色?没有这个工作,所有对传统文化的阅读、理解、分析、演讲、翻拍甚至阴谋论都无从谈起。这一点上,贫道向所有的从事古籍整理的朋友们致敬!成如容易却艰辛,没有他们幕后默默的做这些最基础最基础的工作,传统文化的地基就塌了!
新的开始
一百期连载虽然形式上圆满了,但离“功德圆满”,还远远算不上。
因为还有很多问题,限于材料和贫道的学问,无法作出更进一步的回答。例如须菩提祖师问题、两头狮子的问题、大鹏是如来外甥的问题……这些问题,贫道都积累了一些材料,但觉得还不够有力,所以一直没有形成文字。当然,假如按网上一些乱讲的办法,贫道保证有N种讲法。但那也许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一百篇里肯定有不少浅薄错误似是而非的东西,还得一步步地改进。
接下来会写什么?其实接下来应该会休息一段时间,不会每天一期的频率。因为这100期文章的背景知识,是用了至少6年时间积累下来的,所以当时才敢在一个字没有的情况下,宣布每天更一期,每期至少三四千字。接下来还需要学习、充实、读书,才是正道。
可能也有朋友发现了,今天的封面是一张图书馆的照片。如果大家是从第一期看起的,就会记得,第一期是一本《西游记》书的照片。贫道想的是:读《西游记》只是一个开始,最后我们应该从它出发,走到许许多多的书中去。因为万事都是关联的,《西游记》并不是孤立地产生的,横向上,它有自己的社会背景;纵向上,它有自己的文化传承。顺着《西游记》,其实可以走到任何一部书中去。可以说,掌握了一本《西游记》,就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书和许许多多的知识。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就构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西游记》走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自己圈在几个打怪故事里面。100篇不是结束,而是下一季的开始!
贫道的兴趣很多很杂,会一直在网上写文章,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的。肯定和《西游记》有关,比如《搜神记》、《山海经》甚至《封神演义》。但也未必是纯考证或纯干货,兴许是随感、鸡汤、小说甚至游记……因为贫道不赞成写文章先有个目的,为了啥?为追往圣继绝学、立心开太平或赚点击量?目前看来这都是没边的事……写文章首先是兴趣、好玩,是写给自己看的。开心源于真诚,只有自己写得真实,别人才会感受到你的那份真诚和开心。如果为了反响而编造,为了流量而夸饰,就容易流为哗众取宠了。
所以,只要真诚,在网上写文章真是一件好事情呀!你会不断地被人喜欢,不断地被人指教,也会不断地被人骂。从而反省自己:哪些想法是应当保持的,哪些想法是应该提高和改正的,哪些是暂时达不到的,哪些只是理解上的分歧。同时有条件接触到想法完全不同的人,这就是生在自媒体时代不可错过的人生红利!
一百天下来,应当感谢的朋友实在太多:
首先感谢的是各平台的读者们和粉丝们,实在难为大家看这些又臭又长的文章,做贫道的读者实在是辛苦了。
其次感谢的是提点过贫道的师友。这些文章写作的时候求助实在太多。包括当面请教的,转发评论的,以及未曾谋面而用到了研究成果的。
其次感谢的是各出版业和媒体的朋友们。这一百天结交了一大圈新的朋友,不管有没有合作成功,和诸位相处都是非常开心的。
其次感谢的是持不同观点的朋友。不管是激烈的批评还是善意的嘲笑,都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还有其他领域的朋友,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一并致以真诚谢意!
一百期连载即将出版,名字初步定为《李天飞大话西游》,详细的书讯和活动,会专门发布。所有的参考文献,本来想连载期内公布的。但一盘点实在太多,目测有几百种,这是个体力活,只好慢慢整理,择机发布了。
本文作者:李天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任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喜欢写好玩的文章,做好玩的学问。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也喜欢诗词、书法。发表有文学、经学、书法相关领域论文及书评、随笔多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