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武圣第一人”,姜尚与孔子齐名,揭秘姜氏过去与未来!

天下姜家人

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姜;请点击上面“天下姜家人”关注,团结互助,弘扬姜氏文化,共建繁荣姜氏,传播姜氏正能量。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他被尊为“封神榜”中的主角,凭借其神乎其神的智慧和法力,被封为百家之宗,统领天下神灵!他就是姜太公,电视中的姜子牙是一位白发苍苍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历史中姜子牙原型是一位兵家鼻祖,被尊为“武圣第一人”,他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封神的呢?

姜子牙,原名姜尚,出身贫寒,自幼聪明好学。为了谋生,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一次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周文王,被聘为军事谋士,民间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是讲述姜太公与周文王邂逅的故事。

此后,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对抗商纣,牧野之战开战前,周武王算了一卦,但是结果并不怎么好。这时,姜子牙坚持请求周武王进军,认为这是一个打败纣王的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周武王听从了姜子牙的意见,他们联合了众多志士,发动起义,最终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展开了反商建周的伟业,姜子牙成为了周朝的开国功臣,他的功劳是居功至伟的,因此也被受封了一块不错的封地,那就是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封地,负责管理齐国一代,就这样成为齐国的缔造者。

回看姜子牙的一生,虽然前半生碌碌无为,但却靠一己之力助力周朝的诞生和发展,前前后后辅佐了四位君主。可以说,没有姜子牙的帮助,周朝不一定能长存几百年。

他的封神榜不仅成为了中国神话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后人敬仰和传颂的经典故事。他的传世著作《六韬》被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学习和吸收,他还是第一位被官方承认的“武圣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堪称当之无愧的千秋军师第一人。

每个姜姓人都为有这样一个姜姓祖先而骄傲,今天就来了解下姜姓的历史来源。

01

得姓始祖

炎帝:姓伊耆,也姓姜;氏:烈山氏;号神农。姜水之岸(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以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的齐国,其创立者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在吕齐两国被灭亡后,其子孙都有以姜为姓的,他们尊炎帝为姜姓的得姓始祖。

02

姓氏图腾

姜姓是炎帝族以羊图腾得姓,是最古老的姓。姜姓始自伏羲,羲从义,义从羊,是驯化羊而得姓。姜上羊下母,合为姜姓图腾。羌为姜族人的图腾像,《说文》注解:男羌为羌,女羌为姜。可见姜的本义是女性羌人,“姜”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也反映了上古时期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的一种痕迹。姜人长期滞留过或定期放牧的地方、河流就称为姜地、姜水,最终出现姓氏“姜”。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

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

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期,姜姓进入闽粤地区。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

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04

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广汉郡、河南郡、渭川郡

堂号:

天水堂、稼樯堂、渭水堂、渭滨堂、孝友堂、敬义堂、寅清堂、表海堂、孝思堂、敬睦堂、敬胜堂、敬德堂、三孝堂、森荫堂、森阳堂、龙泰堂、云磬堂、瀚静堂、渭璜堂、宝璜堂、崇本堂、经草堂、松柏堂、馀庆堂、龙砂支脉、敦本堂、敦睦堂、孰乐堂、敦伦堂、瀚静堂、致远堂、享典堂(惇典堂)、贻安堂、聚仪堂、东海堂、仁德堂、忠仪堂、贵三堂、善庆堂、获胜堂、养拙堂、璜瑛堂、峝支堂、寿世堂、飞熊堂、叙伦堂、乐颜堂、追远堂、鲁文盛堂等。

05

姜姓祖训

《太公家教》摘选——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为古代训蒙书之代表。全书以四言为主,自绐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太公家教》抄本在“敦煌石窟”内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后被收入《鸣沙石室佚书》影印出版。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往而不来,非成礼也。

知恩报恩,风流儒雅,有恩不报,非成人也。

事君尽忠,事父尽敬。礼问来学,不问往教。

舍父事师,敬同於父。慎其言语,整其容貌。

善能行孝,勿贪恶事,莫作诈伪,直实在心,

勿生欺诳。孝心是父,晨省暮看,知饥知渴,

知暖知寒;忧时共戚,乐时同欢,父母有疾,

甘美不餐,食无求饱,居无求案。闻乐不乐,

闻喜不看,不修身体,不整衣冠,得治痊愈,

止亦不难。弟子事师,敬同於父,习其道也,

学其言语。黄金白银,乍可相与,好言善述,

曼出口舌。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束修之好。

一日为师,终日为父;一日位君,终日为主。

......

06

门楣题辞

裕国兴家

姜氏十一世祖姜先兆,字瑞廷,生于1832年,卒于1909年,《荥经县志》(民国十七年版)录其事,称其少有天性,善事父母,初学儒术,后操弓矢,得为武博士。蓝大顺拢窜荥经,他带团防堵,县得以安宁,朝廷授其尽先都司,赏戴蓝翎,但他不愿为官,退而经商,专营茶业,屡起屡踬,居积雄财。清光绪三年(1877)八月,荥经县正堂即补洪芝厚,取上下联首词,书“裕国兴家”四个大字,由姜家一众门生制作为匾额,为裕兴茶店“华建志喜”。

“裕国兴家”这一匾意,反映了当时荥经地方官吏与民族资本家的家国情怀,承载着家国一体的操守,这正是茶马古道的文化精髓。

06

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姜姓历代名人119名,占总名人数的0.2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二位;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5%,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五位;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8%,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姜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7%,排在第七十四位。

07

姜姓名人汇部分

政治家、军事家

姜子牙(约前1128年-前1016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东海上(今河南许昌)人,另一说为河内(今河南卫辉)人。商朝末年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西周开国元勋,杭州厉氏家族先祖。

姜太公先后辅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军,又问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周公分封后,姜太公成为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所作《六韬》传世。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太宗为示慕贤之德,在当年姜子牙垂钓之地修建太公庙,且植四柏。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又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此后,姜子牙声誉日盛,朝廷和慕名者争相在钓鱼台广修庙宇,塑造太公、文王、三清诸神像,祭祀异常隆重。

将相名臣

姜诗,字士游,广汉郡雒县泛乡(今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人。东汉时期孝子,“二十四孝”之一“涌泉跃鲤”主人公。格外孝顺,尽心侍奉母亲。永平三年,举孝廉,授郎中,出任江阳县令,治理有方,人民安居乐业,卒于任上。

汉明帝下诏立祀,彰扬“一门三孝”,修建「姜公祠」。唐朝王勃和韩愈撰写碑文。宋英宗治平元年,修建孝感庙。宋徽宗时期,追封至孝广文王。姜诗一家的故事,在《后汉书·烈女传·姜诗妻传》、《东观汉记》、《华阳国志.蜀志》和《水经注》中都有记载。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姜维出身天水姜氏。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魏天水太守马遵怀疑有异心,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遇刺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互有胜负。《魏晋文学史》中说姜维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才能,在汉魏晋的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别传》等。

姜公辅(730-805年),字德文,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祖籍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唐朝时期宰相、“南安四贤”之一。

出身九真姜氏。进士及第,起家校书郎,授右拾遗。召入翰林学士、京兆户曹参军。颇有才干和器识,敢于言事,深得唐德宗信任。建中四年,发生泾原兵变和朱泚之乱。姜公辅护驾献策有功,授谏议大夫、同平章事。唐顺宗即位,授吉州刺史,未及上任,卒于泉州九日山,追赠礼部尚书。

姜才(?―1276年),濠州(治安徽凤阳)人,南宋末年名将,民族英雄。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姜才奉端宗之命,与李庭芝率七千兵南下福建,阿术带领元军追击,宋军入泰州,元军四面围住,使使者招降之,姜才不从,阿术下令攻城,昼夜不辍,这时姜才恰值背疽发作,动弹不得,裨将孙贵、胡淮孝叛变投敌,迎元军入城,将李庭芝、姜才献给元军,阿术遂押姜才至扬州处死,姜引颈受刑,从容成仁,扬州民众闻者莫不泣下。

姜桂题(1843年—1922年1月17日),字翰卿(又作汉清),清末武卫左右军统领、直隶提督、太子少保,北洋政府高级将领,陆军昭武上将军,亳州人,昵称“姜老锅”,是晚清以来官位最高的亳州人。

早年曾参与镇压捻军与西北回民起义。清光绪二十年(1894)随宋庆赴东北抗击日军。次年调任新建陆军右翼翼长。二十六年参加镇压义和团运动,迁甘肃提督。后以迎护帝后回京得宠信。三十年充北洋左翼翼长,次年办理长江防务。三十四年(1908)任直隶提督并武卫左军总统官。1920年兼管将军府事务,同年调任陆军检阅使。

姜齐贤(1905年3月3日—1976年6月3日),字竹林,湖南省湘乡县神童镇(今娄底市)人。1925年夏,投奔国民革命军,被编入某军第一师二团任军医。后任第九师中校军医。1931年在江西被俘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一军团卫生部、中央军委卫生部、八路军总卫生部部长,建国后任国家农垦部副部长等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事业和兽医农牧区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9月,姜齐贤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创办了《卫生建设》、《卫生工作导报》等刊物。

姜茂生(1911年—1985年12月11日),广西凤山县人,1929年10月在广西百色参加红七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抗日义勇军、新四军、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玉林军分区、广西军区任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广西军区原副司令员。姜茂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军的优秀指挥员。一生戎马的他用军人的热血、信念、精神、赤诚赢得了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姜林东(1918年—2016年1月15日),男,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埠西头前姜家村)人。1937年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等职,先后参加浙东地区剿匪、解放沿海岛屿、青海和甘南平叛等战役战斗,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姜钟(1919年8月-2019年9月29日),原名姜心登,四川省平昌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原总参谋部三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工程学校(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二部主任、教育长,军委技术部干部学校副校长,西南二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业务指导局局长、副部长、第一副部长、部长。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书法家

姜立纲(1444年—1499年),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他是我国明朝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日本京都国门上的大字亦为其所书,被誉为“一代书宗”。清代《三希堂法贴》收有他的墨迹。

姜立纲除擅长楷书外,草书的造诣也极高。他的草书,结法圆熟,如传世珍品《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匹,笔势流畅婉转,笔法潇洒秀逸,雅健遒媚,深得唐怀素神遂。

姜宸英(1628-1699年),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宁波慈溪人(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姜宸英擅书法,与笪重光、汪士鉴、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能诗词,如《赠陆翼王征君》《偶题有讽》《杂咏》等诗,〔临江仙〕《秋柳》、〔蝶恋花〕等词,或抒愁怀,或感身世,颇有寄托。

文学家

姜洪(1400年-?)字启洪,号松冈,江西乐安人。生卒年不详,约明英宗正统末前后在世。宣德八年(公元一四三三年)进士,改庶吉士,除检讨,与修宣宗实录。进修撰,以疾乞归。诗学唐人,清丽豪放,为文从容详赅,典雅凝重。但过于追求形式。著有《松冈集》十一卷。有《四库总目》行于世。

姜夔(约1155—约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艺术家

姜宝林(1927年-2021年12月29日),生于天津,生前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军级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7所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由他创编的相声《家庭会议》《训军马》《穆三伙》《装聋学哑》《婆媳对话》等名段依旧在相声迷的口中广为传诵。由于贡献突出,成绩斐然,姜宝林先生入选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曲艺家大辞典》、《中华曲艺人才库》以及《中国名人大辞典》等多部辞书。

教育家

姜立夫(1890年7月4日—1978年2月3日),原名蒋佐,字立夫,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宜山区凤江乡麟头村(今属龙港市),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山大学教授。

1934年—1935年赴德国汉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南开大学南迁,任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奉派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修;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2年院系调整后至中山大学任教授;1978年2月3日逝世于广州,享年87岁。姜立夫致力于圆素几何与球素几何研究。

姜亮夫(1902年5月19日-1995年12月4日),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姜亮夫历任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浙江省政协委员。姜亮夫的学术视野极为宏远,研究范围极为广阔,李学勤先生就此有“宽无涯涘”的评价。

其学术成就历来为学术界所瞩目,被尊为一代学术宗师。上海古籍出版社近年出版的“成均楼论文辑”分为楚辞学、敦煌学、古史学、古汉语等四类,这是姜先生创获最多的学术领域。

农民起义领袖

姜映芳(1833年—1862年)清末侗族农民起义首领。贵州天柱(今贵州省天柱县,位于玉屏县东南)人。

映芳幼时贫苦,帮人放牛,后跟卖艺人往湖南谋生,1855(文宗咸丰五年)组织“天地会”,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领导侗族农民举行起义。回天柱后,创立"太平教"作为发动起义的一种手段,与陈大禄、龙海宽等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5月在天柱执营起义,反对官府苛征钱粮,提出"打富济贫"、"田土分给民种"、"灭清复明"、"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你莫言,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来分田"的口号。曾与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号军及广西天地会的大成军配合作战。

革命家

姜镜堂(1902-1931年)名诚炯,号稚丹、张明、兰芳,又名张经圣。安徽(今属湖北)英山县雷店杨家坊人。1925年,广州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队学习,参加平定军阀刘震寰、杨希闵叛乱的战斗,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党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团侦察队上尉党代表、第三军第七师上尉连长、营长。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在汉阳兵工厂任中校科员、上校科长。

为创建皖西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不朽功勋,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二次反“围剿”,为创建鄂豫皖苏区做出了卓越贡献。

(以上部分图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来源:百家亲文化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