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回到民歌本源,苏州民乐管弦乐团要在沪演新版《炎黄风情》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由作曲家鲍元恺创作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近年来已成为海内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之一。

这部由《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和《太行春秋》六个部分组成的组曲,以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西方管弦乐色彩,展示了炎黄子孙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春种秋收、悲欢离合的生活图景。

《炎黄风情》首演三十周年之际,鲍元恺转换跑道,为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量身定制了中国管弦乐版,别有一番风味。

12月16日,在艺术总监彭家鹏带队下,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将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演出中国管弦乐版的《炎黄风情》。这也是新版《炎黄风情》首次来到上海。

12月14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登台上海交响音乐厅。

一次回归本源的再创作

音乐会上半场以“悲”为基调,凄美《小白菜》开始,悲剧《蓝花花》收场;下半场以“喜”为基调,喜悦《槐花几时开》开始,火爆大团圆《看秧歌》结束……24首民歌主题的乐曲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炎黄风情之美。

“三十年了,大家已经习惯了西方管弦乐版的声音。改编成中国管弦乐版后,有人认为,一定就失去了铜管乐器的张力、木管乐器的圆润,以及小提琴那种柔美的音色。”

彭家鹏回忆,在看了乐团演出的大量视频和录音后,鲍元恺很有信心,踌躇满志地动手改编起来。在彭家鹏看来,这次改编不是一个简单的移植,而是一次再创作,是回到了这些民歌的本源,以中国民族乐器来表达情感,可以说比西洋管弦乐团更有韵味。

前不久在苏州首演后,新版《炎黄风情》收到的都是赞美的声音、支持的声音、鼓励的声音和认可的声音。

鲍元恺也去了首演现场,跟着演奏的音符一起流泪一起欢笑,苏州民族管弦乐精湛的技术、蓬勃的朝气,也让他看到了中国管弦乐发展的更多希望。此番移师上海,鲍元恺同样将出席现场的音乐会。

“我们希望改变更多人对中国管弦乐的误解和不了解,中国管弦乐版的《炎黄风情》别有一番风味,一定不会让上海人民失望。”彭家鹏说。

12月14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登台上海交响音乐厅。

一道精神食粮鼓舞士气

这次闯关上海滩,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还带来了另一套作品——中国管弦乐《丝竹的交响》、钢琴协奏曲《琴动山河》、第五中国交响乐《光明》,12月14日同样由彭家鹏执棒,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演出。三首作品均为乐团的委约之作。

《丝竹的交响》以江苏民歌《姑苏好风光》为素材,仿佛让人听到了太湖的船歌、寒山寺的钟声、庭院中的评弹、江南水乡的浪花。

《琴动山河》以钢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形式,描写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以及江苏、江南的沧桑与巨变。

《光明》是一部五个乐章的交响之作,从新冠疫情入笔,描写了人类和病毒的斗争、战胜疫情的决心以及向光明的奔赴。

“疫情还在,我们需要一道精神的食粮,来鼓舞大家的士气。”彭家鹏介绍,《光明》兼具民族和西洋的创作手法,在声音的追求上更加贴近中国管弦乐,但又不失交响乐的张力和磅礴气势。

“观众听了一定很有感触,因为我们都经历过疫情带来的不自由。”作曲家刘长远说,过去的中国管弦乐多着墨于民俗、韵味、地方色彩,也应该紧跟社会、紧跟时代,在重大题材甚至重大灾难面前有所表达,表现人文关怀。

这也是《光明》在上海的首秀之旅。能在中国交响乐的发源地演出新作,刘长远很兴奋,“上海喜欢交响乐的观众多,水平也高,作品在这里演出后,很快就会传播到全国,覆盖面更广。”

彭家鹏

乐团连续四年闯滩上海

第一场偏西式,第二场是中式,两套曲目的风格截然不同。在彭家鹏看来,带两套曲目给上海观众,对一个职业乐团来说,也是职业化的一种表现。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成立于2017年12月。为了在业内站稳脚跟,打响品牌辨识度,彭家鹏连续四年带领这支年轻的乐团闯滩上海,并且始终坚持将新作带来上海,因为信赖这个包容的城市,信赖上海观众开放的目光。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这里有最期待创新的目光,也有最懂行的观众,还有最开放的文化环境和最良性的市场平台。我们希望借助上海的全球影响力提升乐团的知名度,也希望能通过上海观众的‘火眼金睛’来为新作亮分。”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12月14日下午,彭家鹏还在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接过了奖杯。

今年8月,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荣获2021年奥地利音乐剧院“国际交响乐团奖”,彭家鹏荣获2021年奥地利音乐剧院“国际音乐文化成就奖”。

受疫情影响,乐团和彭家鹏未能前往奥地利出席颁奖典礼。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馆副领事 特把获奖证书与奖杯从奥地利带回中国,交至乐团手中。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