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国内的民谣音乐近年来是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什么?

其实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民谣方面的专业文章,正好,今天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中国的民谣。

民谣(folk),狭义地来说,是指一种西方现代音乐里的风格。广义上说,所有的民族歌曲,都可以算民谣。

例如音乐学院的很多教材里,把《在那遥远的地方》归类为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甚至是民谣。

我不反对这个观点,只是觉得这个时期的民谣尚还处于原始状态。民族的风情感非常浓重,作为系统的一种音乐风格来定义,其实是不合适的。

那么我们再来说说中国群众们认知的民谣。

大众认知的民谣属于一种独立音乐的风格,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云蓬那个时候。后来走向正轨化后,涌现了一大批好的民谣歌手,词曲优质,品味尚佳。

例如题主所讲的赵雷,宋冬野,马頔都算是这类民谣歌手的代表人物。当年最为有名的可能就是李志,他的音乐真的很好很好。

下面我简单把中国的民谣划分为五个重要的时期:

民族时期——突出少数民族的风情音乐,但尚未形成系统的风格

野谣时期——李春波为代表的野性民谣歌手

校园民谣时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校园民谣歌手,如老狼,朴树(其实他更偏向民族风,但时间线比较接近这里),水木年华组合等等

独立民谣时期——以独立音乐为旗帜,李志以及很多优秀的民谣歌手开始创作,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作品

商业民谣时期——正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期,包装感严重……并不独立也不民谣

民族时期

这个时期的民谣尚还处在萌芽之中,以民族与地方的特色为主。与其说叫民谣,不如说叫民歌。

但已然有一些后来中国式民谣的雏形在了。

与国外的民谣(folk)不同,中国的民谣不强调节奏,优美抒情,以旋律见长。

最著名的大概就是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其实这是一个很凄美的故事,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查一查。

与此同时,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的民歌陆续被整理出来,变成了大众能够传唱的民谣。

此时的民谣几乎就是如今流行音乐的定位,人人都能哼上两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风格与手法,很多歌曲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时期的电影也有很多关于民族题材的,比如《冰山上的来客》等等,都是充斥着浓郁的民族风味。

野谣时期

时间转眼间来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民谣开始发力,异军突起,与同时代的摇滚开始交相辉映。

其中尤其以“李春波”最为亮眼。他的那首著名的《小芳》简直火到不行不行的。

这时候的民谣初具后世民谣的感觉,但还是太野了,而且很地下。彼时的摇滚倒是属于地上音乐,风光无限,除了偶尔会被当局批评点名两句,也抓不到什么把柄。

那时候,做摇滚的都是风流人物,唱片业顶端的豪杰。

做民谣的人们只能偷偷看着头顶上的摇滚巨星们,暗暗心中发誓:你们会下来的。

果然,随着一个又一个噩耗一般的消息,中国的摇滚彻底熄火了。

这时的中国是九十年代的末尾,刚刚到零零年代的开头。什么周云蓬啊,绿妖啊,开始被一小部分文艺青年所熟知。

随着羽泉组合《最美》的发布,野谣时代开始彻底终结了,与校园民谣产生了合流,组成了后来的内地独立民谣。

校园民谣时期

与野谣们不同的是,同样是做民谣的人,同样是八九十年代,校园民谣这种风格一出现就风靡大学校园,文艺青年们纷纷抱着吉他弹奏起民谣。

从齐秦到王杰,甚至是四大天王,什么张国荣邓丽君,乌七八糟的,全都可以用吉他弹唱。

突然有一天,一个大学生提议道,我们一块儿写民谣怎么样?

于是各种校园民谣歌曲开始充斥市场,屡次获得媒体们的瞩目。

这种风格在水木年华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巅峰。

卢庚戌与李健,实在是完美的组合。

同样的一个年代,野谣们与李健们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待遇。

水木年华可以去领奖,野谣们只能获得商业上的称赞与认可。除了李春波以外,野谣们都是一穷二白,一无所获。

独立的思想开始萌芽,新的音乐风格正在出现。

随着朴树这个搅局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场,打败了周杰伦,成为了当年的专辑销量冠军后,野谣们开始学习校园民谣的风格,并且与之融汇。

相对应的,校园民谣也开始具备野性的气质,不再那么诗意。如《丁香花》,诗意的名字,其实内核很野性。

这种独立音乐风格形成的标志,其实就是水木年华组合的解散。

独立民谣时期

轰隆一声巨响,水木年华解散了。李健与卢庚戌闹翻了。

双方的解释向来不一。李健很少讲这件事,他的说法是与卢庚戌音乐理念不合。卢庚戌则觉得是李健对不起他,没有契约精神。

孰是孰非,谁又能料得清呢。

就在这个时候,独立民谣的萌芽开始兴起,北京,成都,重庆的酒吧里多了很多弹吉他的文艺青年。

他们普遍失魂落魄,穿着并不得体,只是抱着一把破吉他,看着阴霾的雨天——尤其是以没有发展起来的成都为甚。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说的其实就是以前的成都。

他们自命不凡,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只会弹几个普通的和弦,穷得连个吉他尼龙弦都买不起。

一切随着一首《南山南》,彻底变了。

商业民谣时期

突然间,民谣就火了。令所有人猝不及防。

好声音上一首《南山南》,带火了整个民谣的分类。

独立音乐开始走向大众化与商业化。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民谣真的彻底火了。

赵雷,宋冬野,李志,马頔——太多太多以前令大众陌生的名字,正在以飞快的速度登上各大热搜榜单。

《董小姐》,《南山南》,《成都》……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说不完的故事,在网易云的评论下,得到了最大的慰藉。

每个人都能在歌词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在这个冰冷的时代,民谣或许是最好的酒。

大量的民谣开始被一些公司批量制造出来,相同的吉他,相同的和弦,相同的字眼。

就连毛不易的《消愁》,其实也是沾了民谣这个题材的便宜。一夕之间,民谣似乎变得人人都喜欢,人人都认可。言必谈及灵魂与虚无,远方和姑娘。

在网易云的平台上……每个人都喜欢喝酒,每个人都喜欢抽烟,每个人都有一个令人似曾相识的爱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悲惨过去。

这种盛况,到了陈雪凝,隔壁老樊为止,变得开始令人厌恶。

商业味儿太重了。说是独立音乐人,实际上却都签了公司。

词曲不是抄袭就是套作。

唱腔永远烟酒嗓,装得很沧桑。

最令人感觉到可怕的是……古风,二次元,民谣产生了合流,并且这三者的受众,几乎有百分之八十的重合。

民谣在中国似乎已经变成了矫揉造作的代名词了。

事实上,民谣无罪,但大家喜欢看到的民谣是什么样的呢——清新,自然,不做作。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商业感严重。

以上。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