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中国哪里称得上“国宝之地”?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多样、灿烂且影响深远的文化,也成为全国省份中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基因库之一。

由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组成的晋南地区更是其中强固的核心。“尧舜都晋南而‘中’国出,禹稷在晋南躬稼而天下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晋南的地下与地上,皆留下了数不尽的宝贵遗产。

中国之中,曾在河东

中国古称九州,九州之首为冀州。而冀州的核心地区并非今天的河北省,而是晋南(山西省临汾市和运城市)。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华夏文明的上古史在晋南地区徐徐展开,而“晋南到底有多重要”的答案就藏在这片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地名里。

晋南因位于黄河之东,古称「河东」,河东与河洛、关中地区共同组成了华夏文明之源。

图为山西临汾吉县壶口瀑布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五帝传说中最为著名的故事“涿鹿之战”与“阪泉之战”的发生地都在晋南。

“阪泉”是山西解(hài)州盐池,盐池附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浊泽,浊泽即“涿鹿”,而战争就是为了争夺盐资源而起。

“运城”也因盐池运输而得名,千年盐业史造就了这座独一无二的盐务专城。

“涿鹿之战”的发生地,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现河北省涿鹿县;二是山西省解州县古盐池附近。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解州盐池的卤水为红色,当地俗称其为“蚩尤血”。图为解州盐池

巧的是,上古传说的三大帝王,尧、舜、禹也均定都于晋南。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运城永济),禹都安邑(今运城夏县)。

今天走在山西临汾,依然可见当地对于帝尧的敬仰。比如临汾市市区叫「尧都区」,市区内供奉帝尧的「尧庙」,历代修葺的「尧陵」。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尧陵景区

陶寺遗址(距今3900年至4300年)被认为是传说中的“尧都”,1978年首次发掘至今出土了一系列考古证据链,被称为最初的“中国”。

图为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发现的古观象台复原模型,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这和《尚书》记载的帝尧“敬授人时”相符合,为“尧都平阳”提供了证据

出土陶寺的器物、古观象台遗址以及如同上百个众星捧月般聚集在陶寺周围的中小型遗址......提供了一个以政治为中心的国家都城遗址的范例。

在陶寺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比甲骨文早近800年的成熟的文字。图为出土陶寺遗址的扁壶碎片,上面有用朱砂书写的文字,这个文字就是“文化”的“文”

从陶寺出发,沿着汾河谷地,便能看见赫然坐落在鸣条岗西端的舜帝陵,陵庙里有帝舜弹奏五弦之琴的一尊塑像。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一曲《南风歌》被视为舜帝天下大治的象征。在公元前2000年这个节点上,这片土地仍然是整片华夏大地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图为山西省运城市舜帝陵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晋南素有“夏墟”之称,因此也成为夏文化考古的重点。

晋南地区被认为是夏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图为运城盆地的夏商文化遗址:夏县东下冯、西吴壁等遗址的地理位置

图源:山西省文物局官网

夏商文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晋南之于华夏文明的意义不仅在上古传说,也在现代考古发掘中一点点凸显。

表里山河,塑造“国宝之地”

为何是晋南?晋南地区山地笼络、河流滋养、平原土地肥沃,独到的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表里山河”是描述山西地形的一个常用词汇,形容晋南也一样合适

图源:标准地图服务系统

山脉众多,提供了天然屏障和堡垒,相对封闭与隔绝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自古便是易守难攻的要地。

临汾-运河盆地,南部有中条山横亘,与东秦岭淮山隔黄河相望,由于山脉在南部的阻挡,黄河奔流至此,形成90度转向,河东地区也因此成为被黄河大拐弯所包围的沃野宝地。

位于临汾市永和县的乾坤湾,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湾”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往往靠近大江大河。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自晋北,浩浩荡荡一路向南,于山西运城市汇入黄河。

河流的冲刷带来的是具有丰富腐殖质的细腻土壤,适宜人类早期耕作。汾、黄、浍、涑水等河流,在河东地区密布交错,滋养了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古老的汾河于运城市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后因喜马拉雅运动,汾河被迫改道,于运城市河津市汇入黄河。图为清浊分明的汾河入黄口

在气候方面,千年之前的山西温暖湿润。在距今8000-3000年时期,全球处于温暖湿润期,降水量比现在丰富,年均温度也高出2-4度。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可知当时的山西森林覆盖率高达63%。

不过晋南能成为中华民族最早发祥地,最不可或缺的是中条山周边的战略资源:盐和铜。

中条山周边地区地势及文化遗址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12月

中条山下运城盐池,是天然形成的内陆盐湖。在距今70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断裂,造就了运城盆地,古汾河携带大量含盐物质流入盆地,为盐类矿床的形成打下了物质基础。

后来,盆地局部下降,形成大面积沉积洼地——解(hài)池,湖水和早期盐类矿层融合结成厚盐层,遂为盐池,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盐产地。

今天运城的地名,源于元代在解州与安邑之间设置河东解盐等处都转运盐使司。图为运城盐湖

在夏商时期,铜是支撑国家命脉的战略资源。晋南中条山地区的铜矿是夏商王朝最重要的铜料来源地,而这对于冷兵器时代意义重大,铜改变了人们的农耕工具、钱币流通、战争性质,也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晋南是内陆出土铜器多且早的地区之一。运城绛县西吴壁遗址以冶炼遗存而闻名,图为西吴壁遗址出土的冶铜工具

图源:国家文物局

晋南自然条件之优越,无出其右者。除此之外,还掌握重要的战略资源,正因如此这里成为了华夏古文明的摇篮。

是“国保”,也是“国宝”

山西“古建大省”的身份在近年来已经被更多人知道,据统计中国宋代以前的古建筑90%以上在山西。在这些山西古建中“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的有531处,数量居全国第一。(数据截至2017年)

由临汾、运城两市构成的晋南地区,在“国保之林”中独领风骚。一是数量多,地处晋南的运城、临汾两市共有156处国保,这是什么概念呢?两市加起来的数量超过了近一半的省份。

二是范围广,从上古传说到民生百态,在晋南都能找到“国保”级标本。

山西省国保分布示意图(数据来源:山西省文物局官网)

晋南,YYDS

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上古神话在晋南都留下了传说。

华夏文明重视农耕,手持稻穗的后稷是上古农业神,降百谷、教耕种。传说中后稷曾在晋南地区的稷王山生活,从小喜欢种东西,并首创因地制宜的耕地方式,帮助百姓度过饥荒。

晋南地区位于涑水、汾河流域,水土环境适宜农耕,也有崇拜农业神后稷信仰。图为位于稷山县的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

晋南地区后稷传说与后稷信仰的流行,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也因此拥有许多后稷相关的文化遗迹和祠庙。

位于稷山县城的稷王庙,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祭祀后稷的宫殿式庙宇。《稷山县志》中记载重建的稷王庙“费万金,壮丽华美,远过旧制”,老百姓总结为“三绝”:木刻、石雕、琉璃瓦。

稷王庙建筑上的木雕细节展现了百姓的生活场景

说起山西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最“顶流”的还是关羽。作为历史遗存保留下来的关庙有三万多座,分布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

而天下关庙,首数解州。解州作为关羽的故乡,关帝庙于宋代始创,后经不断修葺扩建,到明清时期规模、等级都称得上独一无二,是现存最庞大的关帝庙建筑群。

解州关帝庙被称之为“武庙之祖”,实际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目前这座庙宇是清代康熙四十年(1701年)焚毁后依明代原构增建的。

不过只是一员武将的关羽,为何会被华人尊崇成神明?在三国的故事中,关羽最被强调的品质就是“义”,即使是面对不奉行信义亦可的敌人曹操,他也要拼命搭救一把。

在关帝武财神的背后,传递的是千年以来“义”和因“义”产生“信”的价值观。商人需要依靠稳固的关系网络来维持生意运作,因此关羽所代表的“义”渐渐地被各地华人所推崇。

崇宁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在解州关帝庙中等级最高。

扬名立万的晋商正是通过构筑这种基于以关羽为核心的“义”的人际关系网,在全世界走南闯北从事商业活动。

晋商大院,一代风华

晋南是晋商的发祥地,早期最具影响力的晋商都在河东(晋南),主要因为得运城盐池之便,明代政府允许私人用粮草换盐之后,获利的首先就是运城一带商人。

到了民国时期,河东人对于经商的热情空前高涨,也因此晋南一度豪宅连片、气派繁荣。

除了商业财富的累积,晋南还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域。在耳濡目染文化氛围下,晋商比寻常商人还多了分儒雅,这样的儒家传统文化与豪奢商贾之气的结合在晋商大院间流露出来。

万荣县的李家大院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山西南部保存最完整、最华丽的商家宅院,占地125亩。

在晋南的区域内,保存最完整的商家宅院是位于万荣县的李家大院。李家大院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如今走进李家大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哥特式西洋建筑,不过细看会发现它表面的砖雕图案是典型的晋南民间艺术,门额上的文字写着:怀德乐善。

李家大院的异国风情是因为大院的其中一位主人李道行曾在光绪末年在英国格拉斯哥留学,后与英国女子结婚后返回故里,图中正是李道行为妻子修建的华丽门楼。

李家大院除了向后人诉述了晋商磅礴恢弘的奋斗史,还是一部镌刻着中华民族善文化的“活教材”。走进李家大院,善影壁、善书法、善匾额、善牌匾、善楹联随处可见。

晋商大院是山西之旅不得不看的古建筑,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大院几百米长廊记录了李家为善故事。

最美楼阁,应是飞云

在中国古诗词中记录了古人对于高楼的喜爱与希冀,如“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登高楼,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其实,很多古诗词中的“名楼”就在晋南,比如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在鹳雀楼(位于运城永济)抒发的凌云壮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位于永济蒲州

运城还有一座古今名楼——秋风楼。汉武帝在巡游至河东汾阴(今运城市万荣县),把酒临风,作千古名篇《秋风辞》,后土祠的楼因藏《秋风辞》碑而得名“秋风楼”。

秋风楼后来因遭洪水泛滥淹没,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建。

不过,古人对高楼的期待发生在东汉之后,伴随着道教文化在民间的传播,世人对出世登仙有了渴望。人无双翼,登楼远眺就成为登“天”、近仙的退而求其次。

被称为“缥缈飞楼百尺连”的飞云楼,与应县木塔合称“南楼北塔”,在中国建筑史上地位极高,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这话虽然夸张,但挺拔于黄河之畔的飞云楼确实给人高大雄奇之感。

与应县木塔合称“南楼北塔”的飞云楼

飞云楼极尽繁复,是一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完美艺术品。23米高的飞云楼早期并没有设置楼梯,柱上还有阻止人们攀爬的铁钉,可以看出营造的初衷并非登高,而是一座让人从远处和地面抬头瞻仰的艺术品。

层檐下斗栱密布,犹如翻卷的云朵,正应和了“飞云”之名

广大于天,名胜于世

不少古建筑爱好者来山西朝圣“梁林之路”,而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第二次古建筑考察重点就是位于洪洞(tóng)县的广胜寺,之后便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详细介绍了广胜寺的建筑艺术,赞叹“国人只知藏经之可贵,而不知广胜寺建筑之珍奇”。

因广胜寺原属赵城县,故定名《赵城金藏》,被胡适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图为《赵城金藏》在上海图书馆展出现场

说到广胜寺,不能不提《赵城金藏》。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官版木刻汉文大藏经,被称为“旷世国宝”。在抗战时期《赵城金藏》为日寇所觊觎,三番五次来寻找,八路军战火纷飞中抢运文化遗产,将国宝藏于深山。

广胜寺上寺的飞虹塔是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拍摄场地

而被梁思成赞叹设计巧妙的是广胜寺上寺的飞虹塔,称其“结构之法,在我国尚属初见”。殿内结构设计大胆独特,塔身琉璃装饰五彩纷呈,在阳光下犹如天上彩虹,整个建筑艺术堪称鬼斧神工,也是目前我国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古琉璃塔。

飞虹塔:国内琉璃建筑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广胜寺在历史上被一场八级巨震几乎夷为平地,所以在灾后重建之时考虑的首要是祈求太平。广胜寺下寺的前后两殿壁画便代表这个时期人们禳灾驱难的祈愿。

可惜的是,这四铺壁画被出卖而流失海外,如今分身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广胜寺下寺壁画如今流失海外,图为其中一块《药师经变图》,现在陈列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亚瑟• 塞克勒大厅

如今与“旷世国宝”《赵城金藏》、流光溢彩的飞虹塔并称为“广胜三绝”的,是毗邻下寺的水神庙元代壁画。水神庙明应王殿是正殿,殿内四周墙壁绘满了元代风俗性壁画,是我国古代庙宇建筑中唯一一个以道教为壁画内容的孤例,对于我国研究元代社会生活、戏剧、绘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水神庙明应王殿内有13组题材不同的元代壁画,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世俗写照,线条苍劲有力,画面精彩绝伦。图为其中一组壁画《园林梳妆图》

除了这些,晋南还有数不胜数的“国保之最”,最庞大的元代道教建筑群永乐宫,最大的州衙大堂新绛绛州大堂,最古老的三座唐代木构之一芮城广仁王庙......在晋南之地奏出中国古文化交响曲。

华夏文明大半部文明史在黄河中游,晋南地区又是山西、陕西、河南之间的枢纽。表里山河、人文荟萃的晋南,蕴藏着复杂的脉络,隐藏着理解华夏文明的关键密码。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郭智勇. 山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分期与分区研究[D].山西大学,2007.

[2]许倬云. 我为何写《万古江河》?. 2006年11月9日

[3]何以是山西. 中华遗产. 2021年11月

[4]杨沔. 运城 一座因盐而生的城. 中华遗产. 2018年10月

[5]韩振远. 晋商四楼. 中华遗产. 2009年09月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