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美味小海鲜长翅膀了!我好怕它飞走啊

蚶(hān),是南方沿海最常见的食用贝类。

《海错图》的作者聂璜说,他见过一种蚶长着翅膀能飞上天。

这......你敢信?

因蚶而起的甲肝风暴

1988年,全国人民都嫌弃起上海人来。人们不愿接待来自上海的出差人员、不愿和上海人握手、不愿吃上海生产的食品。

因为上海爆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甲肝疫情,31万人染病。

1988年,华山医院的毛蚶门诊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就是说,把被甲肝病人粪便污染的食物吃进嘴里,才容易感染。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讲卫生的上海人身上呢?

吃蚶。

蚶是上海人极爱吃的一种滩涂贝类。它的壳有一条条肋,肋间长有细毛,毛间往往存留泥浆,显得脏兮兮的。百姓喜欢一壶热水浇下去,壳口微张,刚刚断生,吃来最好。

蚶的血淋巴富含血红蛋白,鲜红欲滴

疫情爆发后,人们发现80%以上的甲肝患者之前吃过蚶,而且那次甲肝疫情有三个高峰,每个高峰往前推30天(甲肝发病前的潜伏期),正好是上海毛蚶销售的三个高峰。

这些蚶是从江苏启东捕捞的,上海医科大学的胡善联教授、研究生汪建翔等人,去到启东的产蚶海区,检测出海底毛蚶体内含有甲肝病毒。原来,启东海域受到了严重的居民粪便污染,其中的甲肝病毒被蚶吸入,富集在了体内。

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刚爆发时的新闻报道

证据确凿,上海政府立刻下令,禁售毛蚶。这个禁令从1988年,一直延续到今天。然而今天的上海,依然能或明或暗地买到毛蚶。

上世纪80年代有个调查,当时上海居民吃蚶率32.1%,3个人里就有1人吃蚶。在更早时上海民众还用木制马桶的年代,每家去河边洗马桶时,都要扔一些蚶壳进去翻搅。壳上的肋可以把脏东西刮得干干净净。可见人民食蚶多么普遍。

不光上海,整个东南沿海,蚶都是极受欢迎的贝类。潮汕、福建过年时,蚶都是不可少的一道菜,吃完后,壳要洒在院内、床下,称为“蚶壳钱”,象征财富,过几天才能扫走。

图片来自:《舌尖上的新年》

吃得多了,人们慢慢给蚶分了类。聂璜在《海错图》里,就画了布蚶、丝蚶、朱蚶、巨蚶等等。

布蚶是他画得最精细的一幅,他说:“布蚶,其纹比之于布,亦名瓦楞子。……古人所论,亦惟此种。” 说明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蚶,每片壳上有十几条楞,每条楞上还有很多小疙瘩,这绝对是今天生物学上所称的“泥蚶”。

《请回答1988》里的泥蚶山

蚶在古书中还有个名字:天脔(luán)。脔是小片的肉,天脔可理解为“此肉只应天上有”。

然而,聂璜对天脔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这个词的真意简单粗暴:“蚶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为他见过一种蚶,真的长着翅膀。

日料中的赤贝,来自一种个体较大的蚶类:魁蚶

这次聂璜没瞎编

《海错图》中有一幅“丝蚶”,附文是:“其纹如丝也。产闽中海涂,小者如梅核,大者如桃核,味虽不及朱蚶,而胜于布蚶。”

《海错图》里长小翅膀的“丝蚶”,可能是毛蚶,不过只凭这么一张图不太好确认

这几个蚶,每只都长着四五个豆芽状的物体。再看后面的文字描述:“五月以后,生翅于壳,能飞。海人云:每每去此适彼,忽有忽无,可一二十里不等。然惟丝蚶能飞,布蚶不能。常阅类书云:蚶一名魁陆,亦名天脔。不解天脔之说,及闻丝蚶有翅能飞,始知有肉从空而降,非天脔而何?”看来,这豆芽状物竟是蚶的翅膀!蚶还能借此飞到空中,长距离迁徙。聂璜因此认定,天脔,正是这种会飞的蚶。

三年前我看到这段文字时,完全不信。直到有一天,一个网友问我:“吃蚶的时候发现蚶壳上有奇怪的东西,是什么?”我一看图,发现那只蚶上长着两个透明的豆芽状物,和《海错图》里的一模一样!

看来之前错怪聂璜了......

柳暗花明,终于破案了!

2018年,我偶然结识了厦门大学的曾文萃。聊起飞蚶的事,她说:“和方斑东风螺(象牙凤螺)的卵囊很像,可能是它的近似种。”

2019年4月,我在网上征集“飞蚶”的线索,刚好赶上飞蚶的产季,于是终于见到了我曾经不相信其存在的神秘生物、三年未见真身的飞蚶。

观察发现,每个蚶上的“翅膀”都无一例外地附生在蚶壳的前缘,也就是蚶活着时露出泥面的部位。这说明是某种动物在泥面上爬行时产在蚶壳上的。

所有“翅膀”都长在蚶露出泥面的部位

有些卵囊里尚存有一粒粒的卵

与此同时,在厦大读研的姑娘曾文萃,用显微镜观察“翅膀”内部的小颗粒,发现果然是海螺的幼体!

在不同的“翅膀”里,可以找到螺的各个发育阶段:受精卵、4细胞期、面盘幼虫、长出螺壳的幼体,一应俱全。

显微镜下,有些卵囊里的卵已长成带螺壳的幼体

文萃对“翅膀”进行了基因检测,这是鉴定物种最准确的方法了。几天后,结果出来了:小翅膀的18S2基因片段和金刚螺( )有99.86%的相似度。但是和金刚螺的COI基因比对不上。COI基因是特异性比较强的,如果比对得上,就说明是同种。

所以检测结果是:飞蚶的“翅膀”是一种螺产下的卵囊,它和金刚螺同属于核螺属,但不是金刚螺。我又查了这个属的卵囊形态,与“翅膀”一模一样。

金刚螺(衣裳核螺)。在蚶壳上产卵的螺,就是它的亲戚,肯定和它长得差不多

虽没有鉴定到种,但鉴定到属已经相当不易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海错图》里“丝蚶”壳上的翅膀,是核螺属的一种小海螺产的卵。春末,它在浅海爬行,把卵散产在海底。蚶为了呼吸滤食,会把壳体前缘露出泥面,成了海螺钟爱的产卵处。

我猜,人类捕捞蚶时,受海水、海风的扰动,卵囊会轻轻摆动,不细看的话,可能会误以为是蚶在“扇翅膀”,一番添油加醋后,飞蚶的传说就出来了。

撰文、摄影 | 嘉楠

微信编辑 | 高兴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20年12月刊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