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中文·论坛】邵燕君:全球媒介革命视野下的中国网络文学

全球媒介革命视野下的中国网络文学

北京大学中文系 邵燕君

网络文学已经发展了近二十年,对于究竟什么是“网络文学”,各界一直没有一个权威且普遍使用的定义。我一直主张,从媒介属性而非文学形态上定义网络文学。以“网络性”为核心属性,“网络文学”就不是通常所说的“快乐文学”、“娱乐文学”,也不是通俗文学的网络版,而是一种新媒介文学。也就是说,即便商业类型小说居于网络文学的主流,网络类型小说也与金庸时代的报刊连载类型小说、出版社出版的纸质类型小说是不一样的,“网络性”内在于网络类型小说的文学形态中,包括其超文本性、根植于粉丝经济的互动性、与ACG文化的连通性等。因此,狭义的网络文学指的是在网络中生成的文学,网络不仅是其发布、传播空间,更其生产空间。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指的就是内容一经媒介必然发生变化。

然而,从媒介革命意义的角度定义网络文学,我们就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网络革命在全世界发生,中国网络文学风景独好?

这一“特殊现象”的发生,不能不说与中国的特殊文化体制直接相关。新中国建立后,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作家全面停止创作,武侠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模式只能作为“革命历史小说”的“潜在结构”存在。整个1980年代文学都是精英化的,1990年代“市场化”转型之后,中国人看的类型小说基本都是从港台或西方舶来的。也有出版界人士开始建立畅销书机制,如1990年代初春风文艺出版社安波舜曾策划“布老虎”丛书,以后,《北京文学》副主编兴安也提出“好看小说”、“类型小说”的概念,但在出版过程中还是受到多重限制。简单地说,在印刷文明时代,中国商业类型小说的发展受到压抑,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畅销书生产机制,没有培养起一支创作力旺盛的类型小说作家队伍,没有培育起的一个庞大的读者群,更没有形成一个充分细分、精准定位的市场渠道。这种巨大的阅读需求和创作潜力,都伴随网络革命的到来而爆发了。

其实在网络时代,文学作为“文字的艺术”已经不是“最受宠的艺术”,“最受宠的”是作用于人的全面感官的视听艺术和更具网络“二次元”属性的ACG(动画、漫画、电子游戏)文化。但是,相对于畅销书生产机制,中国的影视生产机制更不发达,ACG文化生产更是近几年才开始起步。所以,当1990年代末,网络的“自由空间”从天而降时,人才资源最丰富、门槛最低的网络文学自然成为首选。网络文学不但吃下了类型小说这块原本属于“纸质文学”盘子里的最大一块蛋糕,并且得到了海外影视和ACG文化的反哺——网络文学中大量的重要作者和铁杆粉丝正是多年来英美日韩剧、ACG文化哺育的粉丝——这些网络时代更“受宠”的文艺形式本来是应该与网络文学“抢人”的,此时却成为了网络文学发展的生力军。

与中国的情况相反,在欧美日韩等流行文艺极为发达的社会,在网络时代真正来临之前,与此前各种媒介匹配的流行文艺生产机制(如纸质类型小说生产机制、影视剧生产机制、动画、漫画生产机制)都相当成熟发达。当网络时代彻底降临,这些机制仍然在运转,满足着受众的大部分需求,它们向网络媒介过渡需要一个转化期,创作者、经营者和受众也会有相当大程度的延续性。文学作为最具有纸媒性质的文艺样式,除了少数先锋写作和“同人”写作外,更多地留在畅销书机制内。多年来,欧美畅销书一直是好莱坞电影、英剧、美剧以及电子游戏的内容基地。对于畅销书作者来说,留在纸质出版领域更容易保护版权利益——最重要的还不是图书版权,而是2014年中国网文界炒得最火热的概念——IP知识产权( ,即是将一部具备知识产权的作品进行多平台全方位的改编,如影视、游戏、动画等)。

应该说,正是如此的阴差阳错导致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中国网络文学十几年“自由”发展的黄金时期,获得了独步于世的爆炸性发展——它是一个特例,但并非特异,这个特例恰恰展现了网络文明下文学可能的繁荣形态。并且,这一爆发并不仅仅是“补课”,而是借助媒介革命的力量“弯道超车”,使中国在文学创作,至少在类型小说创作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西方人在地铁里读大部头书,中国人在地铁里看手机。这种惯性自卑的说法掩盖了两个事实:第一,很多西方人是在相对舒适的地铁里看纸质类型小说;很多中国人是在相对拥挤的地铁里看网络类型小说。第二,在全球阅读人口普遍下降的今天,中国人的阅读人口逐年上升,2016年网络文学用户已达近3亿。中国的网络用户也同样被视频、游戏吸引,但他们同时爱看小说,因为中国的网络小说好看,具有新媒介的鲜活度和丰富性,古老的“类型性”与新鲜的“网络性”相结合,构成了可与动漫、游戏相匹敌的又不可替代的“爽”。

正因为如此,中国网络文学近年来海外输出的势头越来越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轮海外输出的原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国家推广和资本扩张,而是民间粉丝的力量。并且,传播范围不仅包括东南亚等文化生产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也包括美国这样的文化输出超级大国。近年来,美国出现了一批粉丝自发组织的以翻译和分享中国网络小说为主的网站和社区,在“”(一个独立关注亚洲影视和小说的论坛)、“”(轻小说论坛,美国最大的社交新闻网站之一的 上的一个版块)上都有“欧美字幕组”的身影,更具代表性的是2014年创建的(武侠世界)小说阅读网站——目前共翻译了6部最火的网络小说,都是仙侠类和玄幻类的“小白文”,如我吃西红柿的《盘龙》、耳根的《我欲封天》,目前,翻译速度已经基本接近网站“更文”速度,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来自美国、菲律宾、加拿大、印尼、英国等80几个国家的“老外”追更。建站不到两年,已经发展成为北美Alexa排名前1500名的大型网站,目前日均来访人数已稳定在30万以上,其中来自美国的访问量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这些“老外”爱读中国的网络小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爽”。从粉丝评论来看,他们的“爽点”与中国“小白”读者的“爽点”大体相近。虽然他们大都生长于畅销书机制极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但吃得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饱,或许是用网络媒介炒出的菜更加诱人。在“网络类型小说”带来的“超爽”吸引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想象力的方式也带来新鲜感。通过阅读讨论修仙、玄幻小说,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读者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在上还有专门的板块介绍中文学习经验和道家文化基础,有关于“阴阳”“八卦”的普及知识。并且相当一部分读者在论坛的交流中互称“”(道友),并用“May the Dao be with you”代替“May the God be with you”作为相互致意的问候语。在漫长的追更与日常的陪伴中,中国的网络小说真正显示出其“网络性”和“中国性”的魅力。

和以往精英文化输出方式不同,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最生猛的力量在于其“一视同仁”地打通了海内外读者的“快感通道”,并且完全借助于超越“三次元”国界的“二次元通道”——这才是被重新“部落化”的“地球村”的文化交流方式,所谓“天下腐女是一家”、“天下小白是一家”、“玩魔兽的人比别人多一个世界”。1980年代中国在“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冲动中,曾在“拉美文学爆炸”浪潮的鼓舞下提出“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今天看来,这种强调地域性文化独一无二特征的思路带有农业社会的印记。在全球化竞争的网络时代,只有“越是世界的”才可能“越是中国的”。

目前,在全球流行文化输出的竞争格局中,能与美国的好莱坞、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有一拼之力的,只有中国的网络小说。当然,“以爽为本”的网络小说如何与“寓教于乐”的主流文学观磨合,成为能够负载“主流价值观”的中国“软实力”,还是需要认真探讨的命题。

本文参考了吉云飞、冯锐、陈新榜同学在笔者于北京大学开设的网络文学课程中提交的报告和论文,以及2016年7月31日对网站创始人任我行先生(网名)从采访,一并致谢!

图片:中文系学生会宣传部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