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本书的过程
也是一起成长的过程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引领教师在阅读中获得专业知识,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丰富教师假期生活。东城幼儿园于2024年寒假期间,开展了“书香馥郁,墨香润心”教师读书心得分享活动。
老师们结合自身的读书心得,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了自己的读书收获和感悟。抒发自己对工作的思考与探究、对幼教行业的深深热爱与执着追求。
心
得
分
享
邓晓晨:《童年的秘密》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从书中发现,每个人一生的轨迹,或许都能从童年里寻找到痕迹。
放手的爱—回归真儿童:蒙台梭利在书中讲到:“成人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行走,而儿童是为了行走而行走”。放手游戏,放手交往,放手体验,只有真正做到放手,才能看到儿童真正的需求。
真挚的爱—倾听儿童心声:书中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教育没有任何的捷径,只能靠真挚的爱、耐心和坚持来守护孩子脆弱而又纯真的心灵。
无声的爱—激起更多的可能:书中写到:“让儿童生活在一个令其愉悦的环境里。”放手支持的态度,丰富多样的材料,才能让孩子们体会成长的快乐,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张文静:《教育的根本》
看完本书,对林格老师充满了感恩,他用自已的实际行动,走了近两千所学校,拜访了两百多位教育家,他把教育当做自已此生的使命,一生只做教育这一件事。
因为我自已也是家有一宝,平时也比较注重教育,在孩子教育上,也买了不少育儿书籍和听过讲座,作为一名妈妈,也曾经虑虑、迷茫、疲累。
但是看完这本书,有种开悟和如释重负的感觉。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面对的是生命,生命自有其发展的规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捍卫;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者的作用是激发、引领、唤醒、和协助!教育的实质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实都是教育者自身问题的折射,因此,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不断自我修正,自我修炼,自我修行的过程。
往下扎根,是生命成长的方向
就像大树,以扎根来隐喻人的成长。人的根性到底是什么呢?是心底的善良、德行的支撑、人格的高度以及生命的担当,一个人定住了根性,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和困苦,他都能不断吸收营养,产生生命的无限活力。
养树养根,养人养心
扎根的教育,就是回到生命的原点,培育好孩子的慧根和善根,盘活每一个孩子内心本已具备的真善美。
根就是心。教育之道就是安心之道,把心安住是养人养心的前提,心能沉下去,做什么都能做好。
教育是内心的运行,心不好的人是做不好教育的。人心是有缝隙的,比如,人的自责与反省之间,责任与担当之间,愧疚与无愧之间,都客观存在一条不起眼的缝隙,存于或明或暗之间,教育者的不经意地切入,就可以把人带到开阔的地方。这需要有大的心量才能化换。
燕妮:《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这是一本值得父母和教师置于枕边,反复阅读的心理学书。从事教育行业这么多年,接触了不少孩子,看到了不同孩子背后的家庭关系,也逐渐明白原生家庭能够对一个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当我在和家长沟通时,听到最多的是:他变得不听话了、他现在有什么事也不和我们说了、他听老师你的话,你帮我多多管教他…一开始我常常思考,孩子是否面临环境影响、学业压力的问题,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才慢慢悟到:大多数的问题学生,往往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裂缝,让他们在父母面前很难展露出真实的想法——其实是父母无心或有意地忽略掉了。为什么孩子能在他人面前兴奋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小秘密,到了爸爸妈妈跟前就默不言,甚至恶语相向?我无法用专业术语去解释,但这本书,给了我完整清晰的答案。
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一切令父母焦虑的亲子危机,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我们可以解读为孩子缺失了对父母的依恋。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看见,同伴导向就会取代亲子关系,然而同伴本身就不成熟,孩子甚至会牺牲个性去融入同伴群体,与父母渐行渐远,变成一个极力压抑伪装自己、习惯嘲笑欺凌他人的人。而父母把养育当成了一项要学习的技能,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求医学解释,制造分离焦虑让孩子妥协…殊不知在这些过程中,孩子学会产生防御性的冷酷和无所谓态度来保护自己了。
建立依恋关系,自我才能健全一一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情感健康成长的养分,罗杰斯称其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只有接受、看见、回应孩子的不成熟,让孩子在爱和认同中自由做自己,孩子才能真正变得成熟和独立。要想解决已经有裂痕的亲子关系,应当先强化关系,再加以管教,让孩子感觉我们非常喜欢和他相处、与他有相同的感受。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我们在意的是亲子关系,而不是他的行为或成绩。很多时候我们采取冷漠、粗暴的反应,尽管是非常正常的“情感回避”,可这样的“最后通牒”,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都是有条件的,那么他的需求就会一直不被看见。
读完之后我的感受远远不止于此,我不断地将自己代入身为教师的情境,和将来为人父母的设想,面对孩子,我们要怎样抓紧这个关系?如何在孩子心理出现同伴倾向的情况下,重新树立教养的权威?
刘欢欣:《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
最近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门。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
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门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马荣荣:《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
最喜欢这样温情的文字,真实又简单,前半部分描写了许多王悦微老师从教以来与学生的交流点滴,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她的解决之道,一个个小朋友,一个个小故事,就像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样,数次令我动容。后半部分是作为妈妈的身份,叙述了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以及身为妈妈的成长之路。烦恼也好,曲折也好,这才是真正的老师,真正的母亲!给我带来了带来无限感动与反思。
每个家庭的不同,孩子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都注定了你对这些学生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性,要量身定做。至于这些解决办法背后的共同点,那就是,必然建立在对孩子的充分了解之上,充分尊重之上,充分善意之上。解决问题,是为了帮助孩子,而不是羞辱孩子。
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小小折射,人世间有多少幸福、困苦和无奈,孩子的童年就有多少甜蜜,悲伤和孤单。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一点点微光便是温暖,一个平凡、渺小的人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个体可以发出一点微光,对一个小孩好一点,让他长大后回想起童年,会有一丝微笑,一股暖流。
李玉萍:《教育的情调》
在寒假休息之余,我用几天的的时间读完了加拿大范.梅南教授的《教育的情调》一书。在这本书中,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展现了真正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
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很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理论依据。“一位真正的老师,知道该如何去看孩子,注意孩子一种害羞的表情,一种情绪的流露,一种期待的心情,真正地看,不仅仅是用眼看,而是带着责任感去“看”孩子。”
读到此处,我想到了身边的很多老师,他们对幼儿真诚地鼓励,敏锐地发现,细心地呵护。从吃喝拉撒到各项能力的提高,从矛盾的解决到心理的疏导……一句亲切的询问,一个温柔的动作,都是老师发自内心的关心、关怀。我时常想这个事,也经常和老师们讨论这个话题,我想现在用范.梅南教授的理论可以回答他们,因为我们老师深知孩子是一个存在着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的人。我们是真正地“看”孩子,带着责任感去“看”,用全部身心去“爱”,这些“看”可以被孩子感受到。
在《发展教育的机智》这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优秀的老师会关注课堂里学生的生活体验,对课堂里的教学活动有一种特有的敏感,并能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心绪变化,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讲授和互动的节奏。”
我想到在很多年前我的一节活动课。那是我第一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不娴熟,整节活动我忽略了孩子的存在,很少关注孩子的反馈,一心想着我课件上还有什么内容,几乎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上完课之后,我心里的那种失落感让我难受了很长的时间。活动设计的某些部分是永远无法被计划和预测的,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情境。教育者要有融入临场行动的教育机智和智慧。忽视孩子们的个体感受的课堂都是没有生命的课堂。
范梅南说“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这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它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起着决定作用。读了这本书,我会成为一个在教育教学不断反思的人。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实践中可以借鉴的理论,比如教育者和孩子相处的气氛;智慧的教育者应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教育者如何看待孩子的秘密……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走进《教育的情调》,做一个敏感而机智的教师。
王瑞婷:《每个孩子都能像花儿一样开放》
这本书是繁子老师的"不焦虑养育"之道。里面的这段话值得大家用心感悟:不一定每个孩子都会"功成名就",父母的责任,就是养出竭尽全力绽放自己的孩子。
作为幼儿老师的我,在和孩子们相处中要以爱为基础,洞察幼儿的内心世界,关爱、信任幼儿。在与孩子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中以智慧、情感启迪幼儿,以自身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一个自然的爱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姿势、亲密柔和的语气、一个肯定的手势、一抹灿烂的微笑等都是与幼儿之间最好的交流与互动。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欢快的心中,爱意融融。
在日常教育中也要考虑到每个孩子不同,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当孩子出现情绪时,我们更多的要做到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愿意相信老师,靠近老师。不能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或是命令孩子,冲孩子发火。只有认同、欣赏、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是一定要让孩子有多成功,而是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从被肯定、鼓励中找到属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思考,践行中获得幸福感。让孩子成为孩子,是我们给他们最好的爱。希望孩子像花儿一样,生机勃勃,尽情绽放!
赵奕然:《给童年“留白”》
这本书是一本由管理者、教师、儿童及家长共同完成的记录幼儿园生活的书。故事以胡华园长所在的幼儿园"花草园"为蓝本,讲述她与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园内有葡萄架、小水池、大树屋,也有顶花园.……杏花疏影,杨柳新晴,这里便是不用远行也能让孩子们到达"有风的地方"。开始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真的能从文字和配图中感受到花草园的美好和温暖,能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一定是开心的、自由的、有创造性、有想象力的、积极向上的。
儿童应该"被无限尊重",一个真正的儿童教育者,应该始终对儿童抱有持续的、足够的好奇,我们尊重儿童,就要克制自己想干预的欲望,给他们的生活"留白";我们尊敬教师,就要尊重他们的个人实践智慧,给他们的教育"留白";我们尊敬世界,不仅仅要敬畏已知的规律,还要敬畏未知的奥秘。
在这本书中真真切切体会了到了花草园的孩子们不一样的童年生活,让我们回归生活、大胆留白。"每一朵花开都有不同的声音。"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他们都有自己独待的呼吸与总芳,倾听他们花开的声音、重视每一个生命的轨迹,会发现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书里面有一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园长和教师的善良、真诚、有教育理想,远比受过多少专业训练更重要。"心中的愿望是人,把真诚和教育理想放在每个人的心头,支持更多的孩子、感染更多的家庭。因为,教育不应只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应该是美好生活。
最后,每个孩子的梦想都不同,学会和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梦想,为他们的梦想铺路架桥,是教师很重要的工作。
辛佳敏:《窗边的小豆豆》
本书讲述的是小豆豆在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经历,小豆豆因为特别活泼,在课堂上总做出一些令老师头疼的事情,以致被退学。后来,小豆豆来到巴学园上学。这所学校在野外,校门是活树围成的,教室都是用电车做成的,校内还有游泳池。到了夏天,老师们还会带着学生去游泳。校园里有许多棵大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棵树。每天的课程完成后,老师会把任务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只要完成了任务,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校长及老师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透过这个故事,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纯真、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
教师是孩子的领路人,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孩子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鼓励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支持他们无厘头的迷思,或许这是他们摸索这个世界发出的一种信号。他们怪异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颗水晶般晶莹、露珠般纯洁的童心。我们时常和个性鲜明的孩子们打交道。因此,我们更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爱护他、理解他、赏识他,帮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何佳玲:《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
孙亦华的作品《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世界。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引发了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反思。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融入更具启发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理念。
在《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中,孙亦华讲述了一系列让人思考的故事,揭示了自由生长的教育理念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通过孙亦华笔下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本质并非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对自我成长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的是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而非权威和限制者。孙亦华透过其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教育的本质是在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同时,保护他们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自由生长的教室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启示,例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教育启示不仅仅适用于学校教育,更应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才华横溢的人才。
读完《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后,我深感教育之真谛。作为老师,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孙亦华的《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深刻地触动和启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通过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如何将自由生长的教育理念融入当代教育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愿有更多人肩负起教育的使命,让教育成为每个人自由成长的舞台,让每一个学子都能够展翅飞翔,实现自己的梦想。
白洁洁:《孩子是脚 教育是鞋》
在《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孩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在我的观点中,这本书既让我们理解到孩子的特性需要家长因材施教,同时我们也要去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我们做家长的以及教师的方式与方法,就像磨合鞋子和脚的适脚度一样。
当我们看到每个不同的孩子就像有着不同尺寸和形状的脚时,就会更加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有的孩子善于表达,有的孩子善于思考,有的孩子善于实践,这就如同脚的尺寸和形状各异一样。为了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他们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和路径。
另一方面,孩子们也并不只是被动接受的一方。正如鞋要适脚才走得舒服,孩子们也在积极地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家长和老师”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各种差异,更要创造孩子们能最大发挥自己的长处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与孩子的特点和性格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助孩子最优状态甚至状态的保持,去拥抱人生的升级之桥。
然而,这样的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一书中深入浅出地让我们明白:教育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尝试、去磨合、去调整。正如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一样,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和调整,我们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孩子们有试错的机会,通过失败来积累经验,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静亚:《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里面讲到了一些我在幼儿园时也遇到过的问题,例如孩子们的磨叽、倔强、叛逆、撒谎、自私和不自信等。这些负面词汇让我感到很不好,但是我也知道这些现象在幼儿中是常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情况呢?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该从问题入手,考虑幼儿发生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幼儿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结果,他们只是在延续自己的行为惯。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不好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幼儿的这些问题,不能逃避或忽略。
其次,我们应该从幼儿园入手。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应该为幼儿树立规则,及时表扬他们做对的事情,树立自信,纠正他们的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关键期,适当包容,多倾听幼儿的声音,试着和他们沟通,了解幼儿的动机,给予他们温暖和关心,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和回应他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观察幼儿,肯定他们,接纳他们,还要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反思和研究,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所有问题。
最后,我们应该从家庭入手。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独立的空间,让他们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最好不要代替他们。家长应该划定底线,并且不能轻易破除,不能向孩子妥协。如果家长没有原则,就会让孩子出现很多混乱的情绪。在与孩子沟通时,我们应该多商量,不要一味地发号施令,注意聆听孩子的声音,并且耐心地与孩子交流。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我继续思考和下功夫,没有什么所谓的“问题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使他们出现“问题”时,我们一定对症下药,无论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孩子,都别忘记: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耐心!
屈文:《爱和自由》
第一次读孙瑞雪写的《爱和自由》时,我还是一名刚上班没多久的新老师,没有结婚生子的年龄,读此书仅限于读书。转眼几年过去了,这次重新拜读,带着育儿过程中的疑问,结合教学经验,在思考中读书,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爱和自由》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在这种爱的“包裹”下会忽略细节的关注,因此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乐的人。这本书中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
通过读书思考,我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灌输式的学习而给孩子带来很多外界的内容和认知,孩子学习的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不一样,比如重复做一件事,重复听一个故事,他们会从反复听故事中吸收理解内容,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节,最后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选书,让孩子吸收好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智力真正的内涵,或许我们就会走上长辈们的老路,以成绩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的培养。做好这一部分,0-6岁正是关键时期。
爱孩子,就要理解孩子,更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外在效果上。如泰戈尔所说的: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笑容!
马媛媛:《童书里的教育学》
最近,我阅读了《童书里的教育学》这本书,作者徐莉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教育方式,我们由孩子喜欢的童书作为切入点,引出教育观点,帮助孩子创造并维护一个有秩序、有安全感的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可信的关系。本书共分为14章,列举了14个较为困扰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并为我们推荐了相应的童书。比如在孩子顽皮时,《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告诉我们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要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共同建立规则,维护良好的秩序,与孩子、学生相互理解、合作,共同建立良好的相互支持、彼此合作的关系;在孩子不听大人的话时,《女王吉瑟拉》告诉我们可以借助合适的故事与孩子建立联系,让孩子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把大人、老师对自己的期待转化成自己的期望,自己主动去与自我、家人、师长、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孩子想要得到更多时,《我要大蜥蜴》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做有效的沟通,只有孩子被充分满足,他们才容易信任大人,才愿意与大人合作,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同时学会自治、制和自律;在孩子不遵守规则时,《图书馆的狮子》告诉我们要学会共同建立、遵守规则,并明白规则在某些特殊的时候仍需要被修正、被改变;在孩子经常与家人、老师、同学发生冲突时,《南瓜汤》的故事告诉我们冲突会不断加深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我们大人要做的就是要善待孩子的冲突,通过沟通、交流和孩子通过解决这次冲突来学习如何避免下次冲突,练习如何解决冲突。
赵佳:《一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
这是一所“活”的幼儿园,拥有鲜活的儿童,灵活的老师,践行活教育理念的园长,重视活动课程的师傅和大厨。
套用一位专家对鹤琴园的评价“一个最不像园长的园长,带着一群最不像老师的老师,却教出了一群最像孩子的孩子。”读完这本书,感受也是如此。
故事中说到了"世界上最香甜的一碗粥"。张园长说:“人人要有课程意识,时时眼中要有儿童",于是园所的聂师傅利用园区的一个废弃的轮胎和一个铁锅种了一大锅水稻,这水稻转眼就成了孩子们课程的一部分,屏屏老师带着孩子从书本上学习了关于水稻的知识,给水稻测量高度,观察水稻的长势,记录水稻的变化,水稻成熟后体验用镰刀割水稻,给水稻去皮,最后水稻变成了一碗香喷喷的大米粥。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了经验的需要,这就是这个课程的魅力所在吧。
“思考在孩子前面,行动在孩子后面”。思考在孩子前面,就是当我们面对潜在的教育机会时,要去判断它的教育价值,预判儿童的可能性;而在活动中则要尽量放手,站在孩子的后面去观察、去思考,去把握活动发展的方向。教师要甘当“配角”,才能让儿童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
龙汀:《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选择这本书时,我被书名深深吸引。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儿童内心世界之丰富,远超过我们成人的想象。在读这本书后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揭示了我对儿童世界从未了解过的神秘面纱。
这本书作为阐释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经典之作,整合了多种幼儿教育方式的观点,并记录了在意大利北部瑞吉欧·艾米利亚地区发展了近40年的幼儿教育模式。儿童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他们有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儿童其实是有能力、有智慧、有情感的独立个体。书中也强调了团体工作、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以及注重研究、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并不仅仅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指儿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包括他们的动作、表情、绘画、音乐等等。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让我对儿童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儿童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他们的每一种语言都值得我们去倾听和理解,从中,我深刻感受到瑞吉欧教育体系对儿童的高度尊重和重视。这种尊重不仅仅体现在对儿童言语的倾听上,更体现在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探索和创造的自由空间。同样,儿童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和幼稚,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表达方式。作为成人,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儿童的成长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只有让儿童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体验、去探索,他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
方宇轩:《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让我重新认识了儿童教育和心理学。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作为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和愉悦的环境,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探索。同时,教育也需要有系统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成长。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是教育理念,能够成为更好的教育者。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她提倡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和探索,不受限制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育者应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和愉悦的环境,让他们在游戏和互动中自主地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育应该是一种科学教育应该是一种科学,需要有系统的方法和科学的研究。她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工具,如教具、教室环境设计等,让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成长。
黄蓉:《幼儿园家园共育实践与探索》
重视发挥家长在孩子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家园衔接和互动,实现家园共育,这是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强对家园共育工作的深入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成立了由高校专家、学前教育研究人员、以及一线园长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紧密结合实际,对家园共育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书所汇集的就是当前的基本研究成果。
《幼儿园家园共育实践与探索》这本书让我对家园共育实施的模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幼儿家长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领域、工作经验、社会联系各不相同。按照自愿参与,各展所长的原则,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保教工作,为幼儿园组织的活动提供物质帮助和专业支持等,这对丰富幼儿园保教活动内容,提升保教工作对孩子的吸引力,对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运作和要求都有重要意义。
坚持保教工作双向延伸。把家庭教育作为保教工作的重要环节,制定保教计划和具体工作安排,注意征求家长意见,将每周活动安排列入家庭教育的具体建议和落实措施,并及时以各种方式告知家长。计划和安排实施情况听取家长反馈意见,根据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做出必要调整。重视家庭对儿童生活能力、社会情绪和行为习惯培养情况的分析评估,针对孩子不同情况,做好个性化的引导、帮助和支持。
康艺花:《夏山学校》
前几天,我阅读了《夏山学校》一书,我十分赞同李镇西先生的读后之感:“《夏山学校》的灵魂在于爱与自由,而这也正是教育永恒的真谛。”因此我也想从这两方面来谈谈我的浅见。
一、关于自由
夏山学校是一所高度自由的学校,学生能自主决定是否上课,亦能决定学校的大小事务,他们甚至曾决定将校长赶出学校。这种高度的自由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导致学校混乱,反而让学校变得更为井井有条,那些自由的孩子在学校游荡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学校大会上制定的规则,他们都能很好地遵守,即使是在大会上做出的审判,亦表现出十分的忠诚。
自由并非放纵,亦不意味着无序失控。尼尔先生说:“自由的意义是:在不妨碍别人自由的情形下,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你能完全自律。”我们可以更多地相信孩子性本向善,在保证孩子身体安全的原则下,给孩子多一点自由。
二、关于爱
尼尔先生说:“孩子们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的爱与赞许而定。”我们要与孩子站在一边,对孩子有信心。这种爱并不是占有的爱,也不是不讲理智的爱,而是一种让孩子感受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一切行为的爱。尼尔先生充分践行了这一观点,他写道:“如果在漆门时,罗伯特往我的门上扔烂泥的话,我会痛快地骂他一顿,因为他在这已经很久了,但是如果罗伯特刚从一个很严格的学校转来,我会和他一起往门上扔烂泥。”因为后者的行为动机实际上是为了反抗权威,我们要耐着性子等他发泄完,然后他就会恢复正常。对每个孩子来说,大人的认可就表示爱,我们唯有认可孩子才能走近孩子。这种认可并非纵容孩子所有行为,而是明白孩子行为的动机,信任他,理解他,为他着想。出于这样的目的,即使有时骂骂孩子,你依然可以站在孩子那边,而且他会感受得到。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亦对我们做出要求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杨嘉昕:《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
在实践中成长《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是一本实用性很强,通俗易懂的书。书中提到“教育是一门艺术,从事这门艺术的是教师。学前教育更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所面对的是还不能正确表达意愿、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的幼儿,以及深爱着幼儿们的家人。精通这门艺术需要教师热爱这门艺术,了解这门艺术所针对的不同对象,掌握这门艺术的技巧,并不断反思,积累经验,沉着应对。”这些序中的话语,让我更进一步明白了教育的意义。
该书目录以一棵蓝色的树为背景,暗示着教师能够不断成长,能从最初的新手教师通过建立根基,一步一步成长为枝繁叶茂的专业人士。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当进入一个新的班级时,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一日常规开始,为孩子树立基本的规则意识,让其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确立幼儿发展目标,在实践中学习与幼儿的相处之道,从而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树立威信,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同时也要从自身做起,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其次,我认识到要积极做好家长工作,努力实现家园共育,对幼儿在园的情况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和反馈。在与同事相处中,也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虚心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获得更多地专业成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自我更新以及自我能力的提升,保持活力与热情。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多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加强理论基础。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勤加练习,做到理论实践齐发展。
《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对于我的启发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仅是一本成长手册,也是一本能够指引我更好地工作、能够让我吸收更多经验于一身的参考书!
王融:《儿童自然法则》
在深入阅读《儿童自然法则》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儿童教育存在着许多困惑和疑虑。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我重新审视和理解儿童教育,使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这本书强调了儿童教育应以自然为导向,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观察和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活动。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理论依据,证明了自然教育法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在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自然教育法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通过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作者认为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加自由、开放、充满探索和创造力的环境,让他们在自由、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和发展。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成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成人应该成为儿童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和热爱。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方法,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然教育法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教育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妍:《做幽默型幼儿教师》
一本好书就像一粒幸福的种子,可以在阅读者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做幽默型幼儿教师》这本书,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我的心底,平凡细腻的笔触让我的心中泛起涟漪。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选择多了一份安慰,多了一份理解,更多了一份追求。特别喜欢这本书,因为“幽默”让生活处处充满快乐。现将读书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什么是幽默?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人类面临困境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幽默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它不仅表现出积极、乐观、活泼与机智的精神,还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深刻。可以这样说,幽默是人的内心世界开放出来的,它可以让人直接感受其芬芳的花朵。教育,作为和人心灵打交道的事业,幽默更是必不可少。
幽默教育,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教育的表情像盛开的花儿一样灿烂。幽默教育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智慧和尊重。能够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快乐地接受老师地教育,享受教育。幽默教育,让幼儿园生活充满关怀、激励、温暖和成就感。
幽默可调整教师的心态,使教师的性格变得更加活泼、更加开朗;让教师在别人认为的嘈杂劳累的工作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快乐的心境,能够更理性地应对问题、烦恼、痛苦和忧虑。幽默促使教师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幼儿教育这份事业。
在幼儿园里,幽默的教师会很受小朋友的欢迎,会让小朋友感觉很快乐,幽默的教师也会虏获家长的“芳心”,风趣幽默的语言,乐观开朗的态度,会无形中缩短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双方交流起来更加顺畅,由此可见,做一个幽默型的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书中幼儿教师幽默素养提升的方法:
(一)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幽默不是简单的搞笑,而是文化修养的一种表现,所知所学越多,幽默的触角就越能伸向广处、深处。
(二)保持乐观幽默的心态
在教学活中,教师要学会适当地运用教学幽默,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恰当的解释,使死板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
(三)大胆施展自己的幽默才华幽默感是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常听笑话,常开玩笑,幽默感就会增强。尤其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恰当地运用幽默。如果想让自己成为一名幽默型的幼儿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大胆地施展自己的幽默才华。
(四)学会运用一定的幽默技巧
1.夸张法:即用夸大的方法来形容人或事物,可以是动作的夸张也可以是语言的夸张。
2.移植法:主要的幽默技巧之一,即把在某种场合中显得十分自然和谐的情节或语言,移至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场合中去,使之与新环境构成超出人们正常设想和合理预想的种种矛盾,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3.反复法:即指在一件事情中,教师通过反复说同一语句或借助同一事物进行说明,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4.顿跌法:即指在说话时故意把一句话拆开来,先说一半,卖个关子,暗示一下语义的发展方向,等听者都因误会而正要上当时,再把后半句话说出来,产生的幽默效果。
幽默技法有很多,但须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幽默时,不应以伤害幼儿为前提,也不应以牺牲教师个人尊严为代价。教师的幽默应建立在善意与宽容的基础上,使幼儿在发笑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幽默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可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自己首先成为受孩子喜爱的幽默型老师,学习更多的幽默去感染我的孩子们,希望不久的某日,能有更多的幽默孩子所涌现。在幽默的天地里让智慧不断开花!
曹萍:《爬上豆蔓看自己》
《爬上豆蔓看自己》实质是一线老师的教育日记,这本书内,作者将自己工作中的素材整理成教育日记,就像一篇篇教育观察笔记的汇总,让人读了一篇觉得又意思再读一篇又引人思考。
作者高老师和我一样是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却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不普通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审视自己的所做所思。也许有很多人会说,写日记大家都会啊,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然而日复一日的坚持,是极为宝贵的品质,点点滴滴的记录,才能为成长留痕。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高老师对孩子的宽容,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爱,以及为自己神圣的职业所肩负起的责任。高老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反思的职业习惯,有自觉的学习精神,有美好的职业理想,这些闪光点在字里行间构建出一个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李颖:《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主题是爱。对爱的教育,其实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讲述的是人们应该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爱,如何去理解爱,以及爱所带给人们的力量。每个人都曾是孩子,都曾在某一时刻体验过爱。通过这本书,我重新审视了爱在我生命中的位置,并深感它的重要性。
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以爱的不同面向作为主题,作者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语言,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爱的本质。每个章节都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在爱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无知。但这并不妨碍我从中找到共鸣,找到那些我也曾思考过的问题的答案。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的思想所触动。我开始深入思考我的生活、我的行为和我对他人的态度。我发现,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提高和进步。我需要学会更好地去爱,去表达我的爱,去理解别人的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并没有带来颠覆性的启示,但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让我更加明确地理解了爱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视生活中每一份爱的存在。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得到启示,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的哲学。我惋惜我身边许多人都错过了这本书,因为它无疑是人类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杜娟:《孩子,你慢慢来》
看完《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才发现生活琐事也能揭示出让人深思的道理。现在的教育很多都是让孩子们死读书,从不注重他们精神上的教育,不去真正的关心与关怀他们需要什么,人生道路很长,可是现在哪一个孩子不是刻苦读书,急功近利的想获得成功,教育需要慢慢来,要让孩子们在长长的道路上慢慢走,努力克服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所包藏的母爱,除了一个母亲能用心感受到,还有任何一个爱妈妈的孩子都能挖掘。我好羡慕安德烈和飞飞。在这个没有冬阳的日子读这本暖暖的书,整个人都暖和了,被温情包围许久感动。
杨方:《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
《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了磨蹭、倔强、叛逆、暴力、吹牛、撒谎、孤僻等幼儿的行为问题,那么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去面对呢?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他们比“普通小孩”更需要被关注,更需要被爱。
读完这部书我认为:
1.在面对这样有着行为"问题"的孩子们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给予的一定是足够的爱与耐心,其次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2.平等的与幼儿沟通交流,洞察幼儿的心灵起伏,不可居高临下的说教与唠叨或是简单加粗暴的来处理,要发现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3.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后,家园要共同合力科学的解决问题。
4.耐心的教育指导,期待幼儿的成长花开。
其实"快点,赶紧的,别磨蹭了"等催促词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口头禅。面对幼儿的磨叽行为这本书告诉我以下几种方法去进行解决:
1.忌不停的催促,我们要知道"物极其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2.帮助幼儿认识时间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
3.采用计时工具例如闹钟沙漏来提醒孩子做事要迅速。
忌包办代替,很多时候为了减少时间成本我们都会直接代替孩子完成这一件事情,其实这样的行为是百害而无利的。
4.成人要多给予幼儿理解,多表扬鼓励,多给予锻炼的机会,忌训斥打骂。
5.关注到幼儿的内心,学会适应她们的生活节奏,适当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可以适当采用奖罚制度。
实例分析:之前在我们班级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小朋友,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不停的催他,可是时间久了我发现这个小朋友他会出现一种排斥甚至直接忽略我的话语……所以在处理这类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对症下药"中医的"问闻问切"也是这个道理。
于哲璇:《正面管教》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这个寒假,我再一次阅读了《正面管教》一书,让我对书中的一些概念、做法等有了更深入具体、更全面细致的认识与理解,可谓收获满满,受益匪浅。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下面的“四要”和“四不要”。
一、要“正面管教”孩子,而非“惩罚”或“娇纵”
书中将大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概括为三种类型:1.严厉型——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过度控制,有规矩但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2.娇纵型——没有限制,有自由但没有规矩,无限制的选择。“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3.正面管教型——和善与坚定并行,有权威,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以和善与坚定并行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坚持原则,守住底线。
二、要“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
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要通过友善、关心和尊重孩子来“赢得”孩子,而非通过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服来“赢了”孩子。“赢了”孩子让孩子成为失败者,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就像书中说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理解,最好告诉他你也曾有类似经历。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三、要“帮人”,而非“伤人”
我们老师经常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说、做一些伤人的话或事儿,特别是在幼儿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教师必须进一步明确犯错误并不可怕,而要把犯错误看作一种学习的途径,进而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技能,要懂得吃一堑长一智,学会“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四、要“鼓励”而非“赞扬”
孩子“鼓励”是鼓起对方的勇气,是激励,促进。“赞扬”是认可,是美化,尤其是通过将完美归因于被赞扬的人。鼓励指向的是人的行为,如“干得好。”赞扬指向的是做事的人,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自立。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正面管教》这本书既是写给父母的,也是写给我们老师的,它详细地给予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我更好地工作,做一个有温度的好老师。
张欢:《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
倾听,是常谈的话题;倾听儿童,是常做的事情;在倾听的过程中,方法的多样和解读的不同,倾听到的结果往往也因人而异,特别是在面对幼儿这一表达可能不是那么清晰完善的主体来说,无论在言语还是行为上,人们往往在倾听过程中预先有了答案,或者他们往往的结果往往是猜测推理>倾听事实。
而马赛克方法是一种融合了多元方法,多重声音的研究方式,它把不同的视角结合到一起,以便和儿童共同构建一幅有关儿童世界图景。在这种方法的强调下儿童再是被动的权利接收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具有能动性的“权利拥有者”。成人在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同时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在倾听观察的过程中,摒弃成人固有思考、代入幼儿视角,在“听”的内容之上进行“说”,乘着沟通的重要桥梁,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王思雯:《教育的细节》
我读完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受到朱老师伟岸的身躯内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教育的细节》中,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近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问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
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知微见著,守正待时。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来看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以书悟德、以书厚德、以书养德,想要读懂儿童,走近儿童,是需要在长期的阅读时光里一点一滴积累的。东幼全体教师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与书籍携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且读且思,且思且行,做一名有思想、有情怀、有温度的幼教人!
编辑|王思雯
初审|于哲璇
复审|胡淑娟
终审|党涛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