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官网
5月6日,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官网消息,科研人员在滇东北昭通镇雄发现奥陶纪末大灭绝前三叶虫动物群。
华南奥陶纪(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4.8亿年前~4.4亿年前)末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过去主要见于浙赣地区,而上扬子区则是以笔石相地层(五峰组)广泛发育为特征,壳相地层较为少见。幸运的是,在上扬子区西缘(今滇东北-川东南一带),以泥晶灰岩、黑色页岩互层为特征的大渡河组保存有多个生物类群,如三叶虫、腕足动物、笔石、牙形类、几丁虫和疑源类,为全面揭示大灭绝前华南上扬子区的海洋生物面貌提供了重要窗口。
近期,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科研人员合作,对上扬子区西缘滇东北镇雄地区晚奥陶世(凯迪晚期)三叶虫动物群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5个剖面大渡河组三叶虫的逐层采样,科研人员发现了9科15属17种三叶虫,其中有4个种是新种。科研人员通过沉积学和动物群组成分析,发现其中有的种属于盲眼群落,生活在昏暗、泥质、邻近缺氧盆地的深潮下带环境。
根据三叶虫的时空分布情况,科研人员推断华南晚奥陶世凯迪中晚期之交发生了一次生物迁移事件:即凯迪晚期,受广西运动影响,华南上扬子区形成普遍缺氧的半闭塞海盆,致使大量凯迪中期的三叶虫消亡,最终仅有少量在凯迪晚期成功迁移到相对更浅且充氧的环境中,如镇雄地区。
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远古世界》。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以及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联合资助。
来源/春城晚报 开屏新闻 杨质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