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黔西北记忆 ⑭ 毕节布依族的历史与文化

毕节布依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 、民族概况

1、民族起源

毕节的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的“濮越”、“夷越”人。 晋《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又记载:“蜀之为国,起于人皇,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南接于越,东接于巴,西奄峨番,地承天府”。

“南中”即今之贵州省、云南省及四川省南部,今毕节市的大部分区域就包括在其中。史实证明,西周以前,这一地区已聚居着“濮越”、“夷越”人。

▲布依族名溯源碑(叶光良 摄)

古代布依族先民进入农耕时代后,开始依山傍水定居,由于善于使用石钺而发展成部落名、民族名。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石钺及印纹陶是构成百越民族分布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特征,这种百越文化在贵州高原的毕节地区也屡有出土。

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贵州省博物馆已从黔南、黔西南、六盘水、安顺、毕节等地陆续征集到有段石钵,有肩、有段石器30余件。其中有12件分别出土于赫章县的小河及威宁自治县的麻乍、羊街、杨寨、火苗寨、中水、黑石头、草海等地。

考古发掘和研究,印证了《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关于布依族先民“濮越”、“夷越”的历史记载。说明最迟在西周以前,布依族先民就已经在毕节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了。

▲布依族服饰(叶光良 摄)

先秦和汉晋时期,有关文献用“夷越”这一族称来记录西南地区(包括今毕节地区)的越人,同时用其他一些族称如“濮”、“僚”、“鸠僚”等记述和反映百越文化的特点。各种历史文献注释对濮人活动的方位均无异词,即自江汉以南至贵州、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均有濮人分布。

当楚兴起后,曾向濮人地区拓殖。到公元前8世纪中叶楚人已占有大片濮人地区。由于楚国的武力压迫,迫使濮人向西南的川、滇、黔迁徙,部分族人被楚人所同化。濮与越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在一定区域内实际上是同族异名,即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区出现的相同人们共同体的不同名称。濮乃是越人的自称,布依族的“布”即“濮”。“布越”、“布夷”、“布饶”、“布僚”等布依语自称,都是“濮”名称呼的历史遗留。

▲布依族铜鼓(图片来源于网络)

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包括今毕节市的广大区域)的古代濮人属汉藏语系的百越族群,亦即《华阳国志》中的夷越族系,是今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先民。

僚人喜近水滨、山谷,积木以居名曰“干兰”。布依语亦称建房为“阁兰”,称住房为“干兰”。“干兰建筑”是布依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僚人铸铜为鼓,对铜鼓十分珍爱,布依族亦然。古时布依族在超度去世老人时,每位亡灵的竹幡脚要放铜鼓一只,后来缺少铜鼓才改用铧口代替,但丧家堂屋的灵位前仍离不开使用铜鼓的习惯。

明《贵州弘治图径新志》记载:“仲家(布依族)……铸铜为鼓”。今毕节地区少数民族中也只有布依族保存和使用铜鼓,布依族民间还有“祭铜鼓经”和“造铜鼓经”流传至今。这些既反映出对古“濮越”文化的继承性,也反映出僚人文化与布依族文化的历史渊源。

明、清两代,朝廷派大批汉族军队从江西、湖广入黔屯军;吴王剿水西又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不少汉族军人与当地布依族结婚而融合到布依族之中。

▲布依族服饰(况荣峰 摄)

当时政策规定凡“土人”不得任用为官,为了政治出路和减少民族歧视,不少布依族人民不得不隐瞒自己的民族来源和民族成分;另一方面,因父亲家长制,子女籍按父亲的籍贯为准。

这就是布依族中关于祖先在明洪武年间“调北证南”或“调北填南”,由江西吉安府入黔的历史背景。黔西县布依族李氏家族在祖坟墓碑上刻有:“原籍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大桥头”及“皇清侍赠云骑尉李祖凤公”等字样。

▲布依族服饰(叶光良 摄)

在布依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祖先崇拜仪式里,布依族均以土著民族自居,称汉族为“客家”、“客户”,自称为“本地人”。如农历正月初二,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送祖活动。在超度去世老人的“古庄”宗教仪式中有世代相传的送祖路线。

考古资料证明,布依族族源从“夷越”、“夷濮”至“夷僚”、“番蛮”、“仲家”;从“有肩、有段石钺”至“铜葬式”、“饰有翔鹭、羽人竞渡的铜鼓”、“以铜鼓为重要礼器”;布依族族源的历史线索是清晰的,布依族先民是开发黔西北的最早居民之一。

▲中华布依族西部民歌生态文化研究基地 (叶光良 摄)

2、人口分布

截止2020年5月26日,毕节市布依族的户籍人口数为97222人,主要居住在毕节市的黔西县、织金 县 、纳雍 县 、威宁自治 县 、赫章 县 、大方 县 、金沙 县 。

3、语言文字

毕节市布依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布依语。布依语属汉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各地的布依语词汇、语法结构一致,语音的对应也比较整齐。因此,布依语内部没有方言差别。评议学界根据各地布依语音的差异和部分词汇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三个土词区。

毕节地区布依语分属第二、三土词区。其中威宁、赫章属第三土词区;织金、黔西、金沙、大方属第二土词区。当地布依族与汉族、彝族、苗族杂居较多,布依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也以汉语为交际工具。

▲ 布依族服饰(叶光良 摄)

布依族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本民族文字,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乏书面记载。大约到唐宋以后,布依族逐渐学习和使用汉字,摸索创造了一种记音方法。

利用汉字为拼音字母,将本民族长期流传的《史诗》和《祭祀诗》记录成册,留下了大批典籍,世代相传至今。如《古庄经》八卷、《杂经》数十卷等等。

▲布依族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内容丰富,包括历史、宗教、哲学、建筑、天文、历法、经济生产、风俗习惯各个方面。这些经书,是布依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提高布依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人民政府于1956年11月为布依族创造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布依文(当时称布依族、壮族文字联盟)。1981年和1983年,专家对布依文方案作了两次修改补充。

二、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毕节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三月三、端阳节、六月六、七月辰日、七月半、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初一等传统节日。

▲布依族对歌(叶光良 摄)

春节——腊月二十八打扫室内卫生,户户提前备办过节食品。除夕夜,供祖先神灵,用大糯米粑两个摆在供桌后两角,小粑63个以9个一墩分7墩,每墩上放斗笠形粑粑一个呈宝塔型,其中两墩放在大粑粑上,另摆在桌上左右。

桌前摆一排米饭及自酿米酒数碗,中央摆腊肉、香肠、血豆腐、火肘、鱼虾等美味佳肴。摆好后点燃香烛,全家老小作揖磕头迎接祖先神灵过年。堂屋中烧一炉迎春火,全家人围炉喝酒,讲故事,通宵达旦,辞旧迎新。

▲布依族节庆(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威宁一带,除夕晚上每户用公鸡一只到祠堂杀祭后,用一竹丫拴“沙戛马”(纸马)拿回插于神龛上敬供。吃年饭时各家礼仪亦有区别:罗姓家支先学老虎叫几声;李姓家支先给祖先上坟;潘姓家族要等天黑尽才吃年饭。有铜鼓的人家,三十夜要祭铜鼓,祭后敲打三下,看鼓底方向预示来年吉祥。

正月老年人听鸟音、看牲畜头部朝向,预示来年农事雨水。春节期间,男女青年着盛装,或走亲串戚,或游山对歌,或开展踢毽子、打毛塔、荡秋千、丢花包等文体活动。正月初三,再举行供祖活动,送祖宗亡灵离家。有的地方春节活动要延续至正月十五才结束,开始农事生产。

▲布依族文化节开幕(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三月三—— 威宁一带布依族祭山神,由族中长老带领全族人备办猪、羊、公鸡等祭山,同时也敬供祠堂“报吉都”。金沙一带则杀鸡供祖,炒玉米花到园边敬神,并向小孩发玉米花咀嚼,称“嚼蚕虫”,预防虫灾。

六月六——包粽粑供祖。用草灰包插在园子中以防虫灾。在织金一带,各家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来过节,杀鸡祭祖,每人祭鸡一只,并邀请附近兄弟民族共同饮酒、吃粽粑、共庆佳节。同时举行游山对歌活动,届时人山人海,吸引了黔西、息烽、修文、遵义等毗邻乡镇的群众前来参加。

▲六月六—包粽粑供祖(图片来源于网络)

七月辰日——亦称祭龙山节。七月间居龙日(头龙、二龙均可),全寨集资买猪、羊各一头,大公鸡两只及酒、香蜡纸烛、五谷为祭品,在村旁古树下祭祀。先由寨老点几炷香,烧几份钱纸后,请掌摩先生念经,再把猪羊拉来宰杀。在猪羊未断气时,用钱纸沾着鲜血贴于神树上;又将一只公鸡宰杀,礼仪同前,称为“生祭”。然后,把猪、鸡整理干净,割猪尾插于猪嘴,与猪肝、猪心、整鸡煮熟后又祭,称“熟祭”。祭毕,全寨公餐一顿,剩下的肉分给大家带回家供祖。有的村寨还借此机会宣传保护古树、保护山林、爱护庄稼等乡规民约,用以促进社会治理。

七月十三——称“中元会”。各家敬祖先,烧包至三代:曾祖老、祖老、显考。亦敬已过世的外公、外婆、娘舅等。

“吃新节”——在七月前前后辰日,各户用背篓到地中装数吊灌浆稻穗及毛豆、新玉米等背回家中供祖,并将未成熟的稻谷与糯米一同蒸熟,配上好菜来吃,表示“尝新谷”。又将数吊谷穗用热水烫过,挂在神龛之上。摘稻时,田坝中哪块灌浆早,任何人都可去摘,不分田地私有,主人亦不会责怪,体现了农耕社会古朴的民风。

▲布依族节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八月十五——打粑粑供祖,晚上望月华,天门开、吃月饼。在威宁一带,还有偷毛豆习俗。是时漫山遍野的庄稼成熟了,布依族中的青年男女相约去偷别人家的家黄豆荚,连根带杆,每人扯一小把抱回家中,放在大锅里用清水煮熟,院邻老小围着锅边嘻嘻哈哈,痛快地吃一通。传说偷别家的毛豆角(黄豆荚)逗别家主人骂上几句,意味全年清静平安,是保证年年丰收的预兆。

九月九——打粑粑供祖

十月初一 称“牛王节”,也称“小年”。每户杀公鸡一只,打粑粑、煮新鲜菜,点香烛烧纸钱祭祀牛王菩萨,祈求牛王保佑家中耕牛力大无穷,夺得五谷丰收。同时还要用米饭喂牛,让牛好好休息一天。有的地方还在牛角上绑粑粑,上山采九里光花插在粑粑上,牵牛去饮水。由此体现布依族人注重农耕、保护耕牛的传统美德。

三、布依族的信仰与禁忌

1、信 仰

毕节布依族最崇拜祖先,家家都安香火神龛。春节和中元期间,馔羹汤不断,香烟灯火不灭。新娘出嫁拜堂时,要参拜祖先。老人去世葬后又将死者灵魂接回家中供奉,以后要做周年祭,除夕晚供祖,由长子先供七碗肉、七碗饭、七杯酒、七杯茶,第二个儿子再供五碗肉、五碗饭、五杯酒、五杯茶,第三个儿子再供祭品各三(最小的儿女祭供相同)。祭品摆在神龛前,地上撒青松毛、全家老少、分别叩头九次。祭品在十五分钟左右敬供完毕,全家才开始吃年饭。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布依人家其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

▲布依族服饰(图片:况荣峰提供)

2 、禁 忌

布依族因信仰而恪守多种禁忌,如吃年饭不泡汤、正月初一不扫地、初一至初三不动土、十五不动刀不干农活;正月初一至十五不准媳妇上楼,不准在房屋周围洗晒衣服,蚊帐等物品;接回家过年的祖宗亡灵未送走前,不准往堂屋地上倒洗脸、洗脚水;逢戊日不动土;新娘未满一月者不允串邻居门,已婚姑娘不准在娘家生孩子,岳母不准在女婿家死亡;产妇未满一月者,不准进入堂屋,不准到井边汲水,不准到邻居串门;公公和叔叔不能进入媳妇卧室;死于外地的家人,尸体不能抬进屋门,丧事在屋外办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有些禁忌已逐渐消失。

四、布依族民间文学、铜鼓、雕刻及书法

1 、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反映布依族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来源饶有趣味的解释,表现其勇敢、智慧和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决心,是布依族重要的文学遗产。

神话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流传广泛。如《葫芦哥妹再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兄弟找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神话故事。这些传说,反映出布依族人民热爱乡土、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

叙述布依族忠贞爱情的传说故事,有《白梅和共勇》、《无娘儿》、《螺蛳姑娘》等。

▲布依族舞蹈(图片:况荣峰 提供)

2 、 歌谣

布依族歌谣有古歌、叙事歌、情歌、劳动歌、童谣等。古歌《混沌王》、《盘果王》、《开天辟地》、《十二个太阳》、《洪水潮天》等,其篇幅宏大,神话色彩较浓,所以又称之为神话诗。情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相互唱和的歌谣。通过对唱情歌达到相互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情投意合的伴侣。布依族情歌用词生动、比喻巧妙、形式活泼。

例如:

《金鸡飞过桂花林》

金鸡飞过桂花林,心动花山唱歌人。

不唱金,不唱银,要唱前朝古老人。

四句歌儿请丢下,八句谈诗表一巡。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