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孩子有网瘾需要戒掉?”“谁还没点上瘾的事儿啊”

接纳孩子弱势的一面,是父母最大的宽容。

——DaDa妈妈

最近,一位网友上传了一段临沂网戒中心十三号室的视频,令人触目惊心

视频中,黑漆漆一片,网戒中心楼上,一间开着灯的房间里,传出孩子的惨叫声。一个稚嫩的童声,凄惨地叫着“妈妈,妈妈”,还掺杂着一些被刺激后的惨叫“啊~啊~”。

临沂卫计委称,2016年已经关停网戒中心,但网友向媒体爆料:网戒中心并没有关停,只是抹了门口招牌上的名字……

作为一名妈妈,听到这样的惨叫声,我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我都不敢想象这个孩子的家长,听了这样的声音,会不会心痛死!

这里的网戒中心,通过电击“帮助”孩子戒除网瘾!

柴静曾采访过类似接受“电击治疗”的孩子。

图片源于《新闻调查》

她问一个小女孩,你想留在这里吗?小女孩流着泪说,我想留在这里。

是多大的恐惧,让孩子连真话都不敢说了!

此次新闻一出,连共青团中央也通过官微发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图片源于新浪微博@共青团中央

纪录片《Web 》(网瘾)曾探访过北京一个戒网瘾中心,记录了三位网瘾少年的戒除经历。该纪录片导演提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网瘾与医学病症相关联,并采取治疗的国家。

从这些真实的记录中,我们看到,所谓“治疗方法”的本质很简单,就是“屈打成服”,让孩子恐惧疼痛,从而听从施暴者的话。

就在我们准备要发出这篇文章时,网上又传来新的消息,说视频中哭闹的孩子是“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无论真相如何,我们绝不赞成用暴力手段来“医治”孩子。

图片源于新浪微博@北京青年报

明明是家长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不说电自己,反而掏钱让别人电孩子,这种行为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和认同。

前不久,北京一个“男儿本色”训练营,引起了广泛关注。

被报道的男孩张越,是个胆小、爱哭的小男孩。为了培养他的“男子汉”气概,妈妈把他送进了这个训练营。

这里的训练方法是什么呢?军事化训练、挑战户外运动、摔跤。

图片源于《男儿本色》

这些训练,并不简单。很多孩子会采用跑、逃、闹的方式反抗,但教练总有“办法”制服他们。

张越就属于“反抗无效”的孩子,他的妈妈却很欣慰地说,这个孩子最大的优点,是“听话”。

这个训练和上面的网瘾戒除中心,何其相似啊!

有些家长仍在采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让孩子变得听话,变成他心里想要的模样。

透过屏幕,仿佛能看到孩子一个个无助的眼神。

图片源于

他们像是大海中的一叶小舟,拼命想靠岸,却没有人来救他们。就这样,他们在无助与恐惧中,放弃了抵抗,彻底臣服了。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我们的文化,喜欢听话的孩子。

而家长和老师通过打压欲望,打击个性,让孩子变得“听话”,仿佛一个百依百顺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孩子的个性是多样的,他们会对很多事情感兴趣,同时自控力还不够,那些我们以为是“瘾”的痴迷,靠打压有用吗?

其实,所谓的“瘾”,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曾遭遇过。也许是武侠小说,也许是电子游戏,也许是早恋,也许是上网,等等。

图片源于

不少家长,见孩子痴迷于什么,就着急给孩子贴标签,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孩子”。还会非常焦虑地想方设法,欲改造孩子,让孩子成为他们眼中的“好孩子”。

其实,我们不妨从孩子的角度看看,他们为什么会做“错事”,又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物如此痴迷。

一方面,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有意思的事,这一点不可否认,成年人尚且会痴迷于手机、游戏,更何况孩子。

我们看到的表象,其实深处是孩子自制力差的原因。彼时的他们,反而更需要我们的帮助。

图片源于

另一方面,我们总以为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其实不然,孩子也有他们的忧愁,甚至不比我们要少,他们也需要一个发泄的“岛屿”。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认为:许多孩子之所以沉迷网络,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去的“安全岛”。他们被父母、学校“遗弃”了,他们心里的“安全岛”四分五裂。于是,他们去网络上构建新的、虚幻的“安全岛”。

图片源于

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他们内心其实是不安的、害怕的,父母更需要和他们站在一起,轻轻地问一句:你怎么了,需要我吗?

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写道:“我多么希望有一双眼睛能够看穿我,能够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斓与荒唐。”

这也是每一个孩子的心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神胚胎”,有的孩子天生安静乖巧,有的孩子天生乖张调皮,这都没有什么错,我们万万不能靠暴力打压,来换取一个“听话”的孩子。

好孩子看起来比坏孩子更可爱,但很可能他们的个性被压抑了,他们只是延迟叛逆,早晚有一天,他们被压抑的部分都会反弹回来。

图片源于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七月是个乖巧的女孩,典型的“三好学生”。而安生是个叛逆的孩子,早早就辍学流浪。

但是七月很羡慕安生,安生可以随心所欲,而自己只能在外界的注视和评价中,做一个所谓的“好孩子”。

终于,机会来了。七月知道未婚夫不爱她之后,鼓动未婚夫在婚礼当天逃婚,自此七月也“卸下包袱”,不再考虑别人眼光,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图片源于电影《七月与安生》

生活中,还有多少“七月”?还有多少孩子过着压抑的生活,一直在寻找出路?

我们提倡让孩子自由成长,去做自己,但并不代表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放任自流。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尹健莉老师讲过女儿圆圆沉迷电脑游戏的故事。

圆圆十岁时,刚开始玩电脑游戏,经常玩到废寝忘食。尹健莉老师一开始也很着急,但是她采取的方式不是打压,而是让女儿自己学会走出去,学会自控。

图片源于

圆圆玩游戏忘了吃饭时,尹健莉老师和爱人就自己先吃完,把饭放到厨房,等圆圆出来时,淡定地说,自己去厨房吃剩饭吧。

有时,圆圆玩游戏,忘了拉二胡,自己也很自责。还跟妈妈承诺,明天少玩电脑,多拉二胡。

其实孩子内心还有负罪感时,说明他也在自我调整,表明他们有掌控自己的能力。

过了几周,去上二胡课时,圆圆拉得很糟,她很沮丧。此时,尹老师也并没有说什么“让你玩游戏,活该”这样的话,只是说,多练练就好了。

之后,圆圆开始自发地掌控游戏时间了。

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妈妈的智慧,也看到了一个孩子身上的可塑性。

柴静在节目《网瘾之戒》的最后,问了网瘾孩子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网瘾,与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有关的, 举一下手。

图片源于《新闻调查》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手了。

图片源于《新闻调查》

看似“问题孩子”,背后其实是问题家庭,是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与交流,缺少从“心”出发的关爱。

我们曾经都是孩子,也都明白不被家长理解的痛苦,而现在我们做了家长,是不是应该减少孩子的这种痛苦,从他们的精神世界出发,用爱与关怀给他们建立一个“安全岛”?

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孩子成长的道路很长,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总奢望“立竿见影”式的改造,而应该保持长久的耐心,去帮助孩子成长。

END

作者简介:妙黛,一手抱娃,一手工作,还有一颗心写作的职场妈妈,一个集正经与逗比、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姑娘。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转载“DaDa妈妈”(ID:),专注分享4~16岁孩子的养育经验和成长故事。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