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河北日报:奥运冠军蔡亚林的非常世界

射击是个冷门项目,但在河北却有一个射击界的“热点”人物——蔡亚林。

特别是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射击成为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健身休闲项目,已建立9年之久、以蔡亚林命名的、河北第一家射击俱乐部——河北省蔡亚林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成功运营,让蔡亚林再次备受关注。

回望岁月,2000年,作为实现中国10米气步枪零的突破的悉尼奥运冠军,23岁的蔡亚林以个人历史最佳的696.4环的总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一鸣惊人。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定格在了那个内敛、清瘦的青年获得奥运金牌的一瞬间。

而自2004年悄然退役后,他的名字更多的是以教练身份成为吕亮亮、张强、杨浩然等射击冠军的陪衬,或和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射击俱乐部联结在一起。

从1991年偶然结缘射击到今天,从一个运动员成长为挑起河北男子步枪项目大梁的教练,从一个不善言辞的青涩少年蜕变为大力普及射击运动的先行者,他每一个角色转换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采访蔡亚林,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真忙!

2014年初冬的一个清晨,在石家庄合作路295号河北射击运动管理中心,记者第一次见到了开车载着恩师常静春来开会的蔡亚林。

一辆锃亮的黑色Jeep座驾、一件浅灰色套头衫、一双明亮的大眼睛,37岁的蔡亚林已不再是恩师当年眼中那个“像个内向的小姑娘”的少年,岁月的磨砺让他变得成熟、干练。

当天上午十点,开完会,他来不及和记者多说什么,又和常静春匆匆赶往承德。

在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记者所有的采访都是在他开会、出差、比赛的间隙进行的。

如果把这种忙和他目前的三个角色联系在一起,就有了答案:他是河北射击运动管理中心的副主任,监管、指导射击俱乐部的项目推广;他是青少年射击俱乐部的总教练,管理包括10名教练、辅导人员及70多名青少年的业余训练队伍;他还是省射击队男子步枪班的主教练,和总教练常静春一起负责11名队员日常训练。

蔡亚林,就像陀螺一样,几乎一切生活都在围着射击转。而他却说:“把爱好当事业做,是一种幸福!”

“结缘射击,让我变得沉稳”

“没练射击之前,我玩得挺疯的。”

原来,蔡亚林从小就是学校的体育“明星”,“喜欢滑冰、排球,爱玩爱动,家里也管不了”。于是,1991年的寒假,父母把刚上初中一年级的蔡亚林送到承德市体校射击队,请教练“代管”。而这一“代管”,让蔡亚林与射击结下了时至今日的情缘。“一进射击队,看到气步枪运动员那身硬质皮衣,很帅,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在此之后一个月里,他训练的内容主要是举枪和跑步。一个寒假下来,也就打了十几发子弹。

射击训练是艰苦的,但蔡亚林却“非常投入”。同时期在承德市队的队员杨立杨说:“当时,射击场里非常冷,大家在训练间隙都围着炉子烤火,唯一一直举枪训练的就是亚林。”

正是这种坚持,让蔡亚林慢慢沉稳下来,并结缘恩师常静春。

“当时我们到承德选拔运动员,我看到一个小孩,在一个小角落里自己默默地在那举枪练习,就觉得这小孩挺踏实的,没过多久,这个小孩出了成绩,我就把他调到了省队。”常静春口中的这个文静、内向的小孩,就是蔡亚林。

1994年,蔡亚林正式进入省射击队,师从常静春。

但到省队的前两年,常静春一次都没有让蔡亚林出去打比赛,而是打好基础。每天,蔡亚林都是重复练同一个动作,举枪、瞄准、击发。

“举枪抵肩把衣服都磨破了,换了好几件射击服,亚林训练是很下功夫的,从没叫过苦。”常静春至今仍“收藏”着蔡亚林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用过的手套,“手背的地方都磨平了”。

此时,那身看上去很帅的射击服让蔡亚林吃尽苦头。“这身硬质皮衣有十几斤重,一年四季,里边都要穿上毛衣和皮裤,因为靶子十环只有米粒大小,毛衣、皮衣对神经跳、脉搏跳都会起到一个阻挡的作用,有利于精准击发。但是,石家庄夏天太热了,那时候也没有空调,训练时衣服都被汗浸湿了。”

规范的训练,为蔡亚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当记者问蔡亚林手上是否磨出茧子时,他却伸出手笑着说:“我琢磨了一个小窍门,一点茧子没有。”原来,当时很多人左手攥拳托枪,10来斤重的枪会磨骨头节。“我发现只攥上无名指和中指托枪,不仅不磨还更稳。练射击,得动脑子。”

1997年,凭着在八运会上获得的一枚铜牌,蔡亚林随常静春一起调到国家射击队,并于1998年获得曼谷亚运会10米气步枪个人冠军、团体亚军的好成绩。当时,中国队在男子步枪项目上的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从1984年奥运会设置男子10米气步枪(60发)这个项目以来,该项目一直属于欧洲选手的“自留地”。2000年,获得悉尼奥运冠军的蔡亚林被外界评为“一匹黑马”,一鸣惊人!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99年奥运会的选拔赛期间,他经受了一场磨难。“眼上先后长了9个麦粒肿,挨了9刀。”

蔡亚林说,之前成绩一直不错,但奥运会选拔赛刚开始没打好,心里很窝火。左右眼轮着长麦粒肿,而且是皮层下的,要把眼皮翻出来做手术,一个月挨一刀。到10月份两个眼睛都长,按说两个眼睛不能同时做手术,但当时有比赛也着急,他就托人给两个眼睛开了刀。“下午做的手术,第二天早上撕了纱布就去跑步、训练了。”

现在回想这一幕,蔡亚林感慨地说,“经历一次人生的低谷也是好事,让我的心理承受力更强了,遇事更冷静了,要不然也不会有后面的成绩。”

至今,在常静春眼里,在很多朋友眼里,“亚林始终很低调,从来感觉不到他是个奥运冠军”。

“我想全力做好一件事”

2004年,对于蔡亚林而言,是生命里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他没有赶上参加雅典奥运会的班车,选择了退役,做了一名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的基层教练。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那时的他还放弃了去清华大学深造的机会。

“我当时对亚林说,省队的男子步枪班没人代管,成绩直线下降,还是希望你带,不带这个项目就起不来了。”常静春说,“当然,我也尊重他的选择,如果他去上学也会发展很好。”

蔡亚林选择了留下。“说到底,还是对这个项目有感情,要不然就不会回来了。”蔡亚林仰起头,边回忆边再次肯定了当年的选择。“我想全力做好一件事。”

但是,从运动员到教练的蜕变并非那么顺利。

“刚开始当教练的时候,别提压力多大了。”蔡亚林说,“以前当运动员,把自己的事弄明白了就行了。而教练是管理一个队伍,每个人的特点、个性都得清楚,训练生活样样得管。操心呀,遇到问题,没少给常练打电话,是常练把这个项目的理念、训练周期系统化了。”

蔡亚林带的第一批老队员、如今已经31岁的吕亮亮至今仍清晰记着,“那时候,亚林就和我们一起住宿舍,早晨6点半早操必到,晚上还找我们聊天、谈心——我们都喊他‘哥’。”

随着与队员相处越来越默契,爱学爱钻的蔡亚林摸索出了门道。他用曾任国家射击队资深心理教练刘淑慧的话,总结执教的理念:“安静,个人沉稳务实,训练基础到位;干净,心理上,心无杂念;境界上,大气,最终培养运动员一种不服输的品质。”

在训练场,记者看到蔡亚林使用激光测试系统,即在枪上安装一个激光头,分析运动员射击的运动轨迹,发现不到位的地方。“这能帮运动员找到高质量动作的感受,打好基础,提高把控力。现在,他们都能预测到自己打了十点几环了。”

教练对运动员的了解,关键时刻甚至会改变他的职业生涯。

“2009年全国射击个人锦标赛上,我能超水平发挥,全靠他‘点’了一下。”吕亮亮感激地说。

在2009年之前,吕亮亮只是“小打小闹,没拿过冠军”,在教练眼里“技术好,但总是打得不够狠、有担心”。“当时一场比赛没打好,低着头走出靶场。”吕亮亮回忆。

“这时候,亚林很自然地搭着我的肩膀说,放开打,别看得太重,不要想结果,越觉得难越放不开,放开去打,得不了冠军又能怎样。”一席话,吕亮亮一下子释然了:“打不好又怎样?!后边的卧射比赛我就做了最坏的思想准备,一下子没有负担了。没想到,打起来节奏挺快的,60发‘啪啪啪’,31分钟下来,感觉都在10环内,一出成绩还真是600环!”

这是靶纸缩小22年来,中国首次有人打出600环成绩。

“虽然打好了,中午我也紧张呀,饭都吃不下,亚林就陪着我,进决赛靶场时,他就说了一句话‘放开去打,不要盯小数点,把精力收回来’。”吕亮亮记得很清楚,“决赛前5发,我很紧张,赶紧深呼吸调整,后几发小数点打得很高,都在10环以上。这时候,我听到观众席有人喊起来:‘破纪录了,打得太狠了!’”

最终,吕亮亮以703.7环的总成绩获得男子50米步枪卧射金牌,并打破该项目的全国纪录。

这次比赛之后,吕亮亮知道了比赛应该怎么打。“一层窗户纸捅破,接二连三地拿冠军。”

但后来吕亮亮听队友说,其实比赛时蔡亚林一直在门口抽烟,看得出来,他比运动员还紧张呢。

队员比赛时虽然也紧张,但外表沉稳的蔡亚林“玩起来很high”,休息时常带队员钓鱼、烧烤。“我的训练原则就是,练像练、玩像玩。”蔡亚林笑着说,“练累了还不让玩吗?训练疲劳了,就应该发泄一下不良情绪,这样才出高质量的训练效果。运动员也一定要理解成败的关系。争第一不是光为第一去的,而是注重练习的过程,比赛打的是自己,自己把这项目玩好了才是第一,像朱启南、杨浩然就有这种骨子里的自信。”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