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终点、更是起点
中国载人航天永远值得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太空探索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没有终结点、永远在路上的远征。建成空间站是一件彪炳史册的大事,标志着三十年前定下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完成;但站在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宏大视野来审视,这又仅仅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必将为造福全人类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
——全面走向应用,空间科学的春天悄然来临。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是工程建设发展的初衷。
航天人“搭台”、科学家“唱戏”、老百姓受益。
据了解,在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安排了我国当时规模最大、领域最广的空间科学与应用计划,28项空间科学实验均为国内首次开展,对我国空间生命、材料等基础研究起到了开创奠基作用。
在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第二步,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安排了50余项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其中,我国研制的世界首台空间冷原子钟达到10-16秒量级的超高精度,伽马暴偏振仪等项目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
在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第三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紧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在空间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科学与地理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四大领域,规划了布局覆盖面广泛的研究项目,研制了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设施。目前,结合空间站建造任务开展的一批科学实验已取得初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后续,还有望在生命、物理、天文、生物、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作为国家重大空间基础设施,建造空间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空间站建成后,工程已全面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将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航天员乘组中也将出现载荷专家的身影,相信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空间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让大家一起拭目以待吧!
——不断走向大众,“梦想种子”孕育希望。
2013年6月20日10:00,一堂来自太空的科普课刷新央视收视纪录。
水膜实验、单摆运动、陀螺运动……通过“太空教师”王亚平的生动讲解和展示,遥远太空的奥秘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眼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
时隔8年之后,太空授课再次亮相“天宫”,并推出了“天宫课堂”这一航天科普教育品牌,神舟十三、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先后在“天宫”开讲,在广大青少年中兴起了浓厚的航天热。
与此同时,“航天人进校园”活动也在各地持续开展,作为面向青少年精心打造的航天主题思政课,主要目的在于推动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航天战线优良传统进校园、进课堂、进书本,教育激励年轻一代自信自强、奋斗圆梦。
2022年元旦当天,一场跨越天地的“京港澳天宫对话”在中国空间站和北京、香港、澳门之间同步展开,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与青少年围绕爱国、奋斗、奉献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对话交流。临近结尾时,还奉上一个“彩蛋”——“天宫画展”。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载人航天工程在弘扬爱国主义、提振民心士气、培育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工程相关单位先后策划组织了“青春与星空对话”、“手牵手·望天宫”、“带着梦想上天宫”、“寻找‘梦想的种子’”等一系列极具航天特色的对话交流活动,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种下热爱航天的“梦想种子”。
“宇宙级浪漫!”每当航天员太空摄影作品上新,网友们都会惊叹于空间站视角下的宇宙之奇和地球之美。同时,“全球‘拍天宫’”活动也在各地火热进行中,故宫、长城、丽江古城、边境国门、埃及金字塔……纷纷与过境上空的中国空间站“同框合影”,向人们展示出现代科技和人类文明的融合之美。
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期间,航天员在轨演示了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的3个获奖项目,即“太空养蚕”、“双摆实验”,以及“水膜反应”。2022年12月18日,澳门回归祖国纪念日前夕,澳门学生科普卫星一号成功从天舟五号释放,进入预定轨道并开展对地观测等任务。这颗承载特殊使命的“小星星”,为澳门青少年学生提供航天科普实践的重要平台,也将为推动内地和澳门在航天科普教育方面深度合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也是航天事业的未来。让“太空教师”王亚平欣喜的是,当年坐在教室里收看“太空授课”的孩子中,如今已经有人投身航天事业,成为和她并肩战斗的航天人。
播下一颗“种子”,传递一个梦想。空间站不仅标定了中国航天科技的登攀高度,也彰显出航天强国梦想的强大感召力。
——自信走向世界,中国空间站欢迎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中国政府始终坚定地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载人航天也一直按照“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愿意与世界上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近年来,围绕中国载人航天的国际合作成果颇丰——
建立中俄载人航天合作联委会机制,开展大量合作项目。
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举办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并签订框架协议,面向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实验平台。
与欧空局、意大利签订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合作框架协议。
与欧空局成员国家共同研制世界首台高灵敏度伽玛暴偏振探测仪,由天宫二号搭载进入太空。
邀请联合国外空司司长及6个国家驻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代表,来华参观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设施,并在文昌现场观摩发射。
2016年10月24日,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生日晚宴”上,享用了欧空局提供的蛋糕。不久后,在国际空间站上,欧洲航天员托马•佩斯凯也吃上来自中国的太空美食。
近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征集有意搭载进入空间站的合作实验项目。目前,与联合国外空司、欧洲空间局共同遴选的多个空间科学应用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相关载荷将于2023年开始陆续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还介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选派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需求;目前正在与相关方面开展对接协调,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前期有关准备工作。
相信历史会证明: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成果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对全人类也将是福音。一直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会敞开空间站的大门,欢迎朋友们前来访问。
——坚定走向深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必将迈得更稳更远。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这句著名词句,抒发出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壮志豪情。
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文化宝库中一个让人神往的动人故事。目前,在距地球400公里外的近地轨道,中国人已成功完成了“天宫”建造,并早已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神秘“月宫”。
“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只停留在近地轨道,将来一定会迈得更稳、更远。”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工程新闻发言人作出这样的回答。
众所周知,月球是人类拓展和开发利用地外空间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载人月球探测一直是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热点和焦点。如今,很多国家都跃跃欲试、积极准备。
当媒体问到中国登月计划进展时,工程新闻发言人介绍说,目前,按照中国政府批准的载人月球探测发展战略,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通过前一阶段的工作,突破了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载人登月任务实施方案,这些工作为后续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经具备全面开展工程实施的条件。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贯说到做到的中国航天人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人们完全可以相信中国载人航天,相信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作者/邓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