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人生旅途,向往最多的梦想是外出挣钱,离心最近的地方是回家过年(第634期)

进入腊月下旬,天气逾发寒冷,东南方的一些高速公路相继凌冻,很多回家过年的人被困在路上,车上人着急忙慌,家里人翘首以盼。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年?为什么一到这个时候游子们就会千里万里回家过年?过年的意义又在哪里?

今年,因为不敢开车穿越鸟儿垭、甘家垭口两道雪凌路面,我也不能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过年,于是向着家的方向,心中生出了千头万绪的相思。于是借此机会写下一些关于过年的文字。

1.年的由来

年者,为人类社会纪历。伏羲以前称为“载”。伏羲时期称为“岁”。继伏羲之后称为“年”。

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它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成长周期。西周的农夫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这被认定为是新年的习俗起源。但这时的年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春节开始定型。

我这里所说的过年的年,是特指一段时间。

我理解,平常意义上的过年,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年,是腊月23日小年到次年的正月15大年这一段时间,民间有不出15都还是年的说法;狭义的年主要是两个日子,第一个日子是农历最后一天,叫除夕,也就是所有人说的过年的年;第二个日子是农历的新年的第一天叫春节,也叫新年。

“年”是神农氏炎帝所创造出来的用以指导农耕劳作的纪历称谓,也叫农历年。

《说文》曰:“年,谷孰也。”

《尚书正义》引孙炎亦曰:“年,取禾谷一熟也。”

从甲骨文“年”字的写法可知,“年”最初是一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可谓“年成”、“收成”,后来才引申作为“年”这一计时单位。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吃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年、拜神祭祖等习俗。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乞讨老人在家,自己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

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现在,很多人从字面上把它当成了年,其实是不全面的。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人们悦心情、穿新衣,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就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后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概也就是这样得来的。

2.年的回忆

乾隆十一年,清朝诗人蒋士铨提前写信给家人说,要回家过年。

母亲见信欣喜,日夜盼着儿子归家。

一番舟车颠簸,蒋士铨终于在大年夜赶回家中。母亲早已倚门守候,看见儿子身影就欣喜地奔过去,疼惜地嘘寒问暖。

诗人情动之下,写了一首诗《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这是诗人笔下的年,并非我等凡人日常的生活,虽然我们同样有感受过父母见到儿女不停念叨黑了瘦了问这问那的温馨,同样有愧为子女孝顺敬爱长者不够不敢言说回家不易的慨叹,但是百年时光流转,这一幕至今仍在春节时上演。

远在异乡的我们,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无论是外出打工的还是出行求学的,每到腊月,家里的亲,身边的友,外边的人,都可能会问一句:“今年回家过年不?”于是捱着生活的风霜,过年回家成了唯一的念想。

也许因为我是农村孩子的缘故,我对儿时过年的记忆尤其深刻。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当小寒一过,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就开始计划如何过年。从腊月初八熬腊八粥起,天天都有新内容,比如储粮、备柴、办年货、打扬尘、扫庭院、敬灶神、杀年猪、打糍粑、推豆腐、淌绿豆粉、炸油粑粑、祭祖、团年、守岁、贴春联、提银水、发压岁钱,迎接新年,给长者拜年,一切都为总结过去一年的收获,展望将来一年的希望做准备……

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温情。

《四民月令》里生动地描绘过过年场景:

人们会穿上新衣服,拿着拜年帖,前往朋友家送上新年祝福,朋友往往会备上美酒佳肴,一起把酒言欢。

与友人叙情谊,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仪式之一。

孟浩然与张子容,既有同乡之谊,又是通家之好。

有一年的除夕,孟浩然远道来访,张子容热情接待。

除夕,灯火辉煌,画烛高烧,筵备珍馐,酒斟柏叶。

他们一边品尝着新酿的柏叶酒,一边畅叙往事,席间还有梅花古曲助兴,心中之乐难以言表。

到了一定年纪,越觉得这一幕难得,越觉得人生是一场离散的筵席。

记得我小时候,最想过年的原因朴素得害羞。因为可以吃好吃的朒(ga)二,可以穿好看的新衣,家里再怎么困难,父母都会给我们兄弟姐妹每人缝一身新衣,妈妈甚至还要熬更守夜的给大家扎一双棉鞋,可以在平时一脸严肃的父亲面前,吵着喊他帮忙楩波椤,用棕树滚子装绳拖车在雪地滑行。可以拿起笔在纸上写对联,可以放鞭炮,可以不用做功课尽情狂欢而不被家人责骂。

还有就是从初一天开始说会走亲访友拜年,把称心的礼物送到尊长者家中,享受其一家人的客气接待,还会回以小红包或都好吃的好用的什么一些东西,儿时不懂字面意义的我们就会,跟小伙伴炫耀,某某亲人又给我们的背兜里回了四节柴(四季发财类的祝福)。

尤其现在已经不太容易看到的情景是,从杀年猪开始,就相互请吃刨汤、喝转转酒,亲友邻居们聚在一起讨论家长里短,谈笑风生,孩子追逐打闹,从屋内到街上,欢笑声与鞭炮声连成一片,热热闹闹。

我不由想到《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那句旁白:家宴是烹饪的极致,却有着远超食物的意义。

家宴的意义,在于割舍不掉的血缘关系,在于彼此牵挂的浓厚的情谊。

而今回到乡下,再也没有儿时的热闹了,一方面,村里的人很多成了新的城市移民,他们早就在繁华的城市里安营扎寨,好多过起了不比城里人差的生活,干上了不比城里人差的营生;另一方面,恋家在家,千里万里赶回去的,也大多吃个年饭、吃个汤圆就走了,回去只是去看看年迈的父母,或者给逝去的祖先祭奠扫墓,又或者有些人,是在外发展了,回到家修个屋,供有闲时作城乡转换的两栖生物旅游客栈。

或许终有一天,过年会淡化成为日历上的一个寻常符号,定格为记忆里的一种颜色。

但是,在我看来,年味不管是醇如酒,还是淡如水,其实都不会消失。

因为过年,是一场没有约定的约会。

我们念着归家,家乡的人们盼着我们相聚,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中,过年的滋味便一直浓郁。

3.年的意义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乡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大多数人的生活毕竟不是诗、不如诗,但是,你细品起来又就是诗、胜是诗。

想起诗人穆尔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为寻求他所需要的东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里,找到了。

家,是安身之所,也是归心之处。

这一年,或许你尝遍孤独,孤身在异乡打拼,病了累了只能自己扛,各种委屈只能独自咽下。

当你吃上过年的那顿团圆饭时,发现一年的疲惫都被治愈了。

这一年,或许你仍无所获,虽然经常在格子间通宵达旦地加班,到头来仍没存什么钱,你为此感到失落。

当踏进家门时,你会发现父母只关心你开不开心,而不是赚钱多不多,我们又何必埋怨自己呢?

一饮一食,一朝一暮,也许生活很难,只要有家人在侧,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据说,杨振宁常年旅居海外,却一直保留着过春节的习惯。

每逢过年,他总会亲自下厨为家人做上一桌子美味,像双脆锅巴、徽州丸子、油煎虾包、虎皮毛豆腐等经典徽菜都是他的拿手绝活。

一家子围坐在饭桌上,老少一堂,言笑晏晏。

杨振宁说:唯有家才是一切。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吃上可口的家常菜,共享团聚之欢,便是一年来最温暖的慰藉。

一位千年一出的神人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我理解,这便是年味,便是过年的意义。

回家二字,承载着太多的温暖和期盼,因为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回首,都有一盏灯火为你而候。

家乡,那是一份温馨的归属,是心灵的港湾,是记忆中永远的牵挂。

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充满了成长的痕迹,刻录着岁月的故事。

家乡,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心中都有一个永恒的方向,那就是家乡的方向。那里有我们的根,有我们的梦,有我们的爱。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条清溪,亦或是一首歌谣,都是家乡独有的风韵和灵魂。

远离故乡的游子、在外漂泊的浪客,心中一定有一处最柔软的存在留给自己的故土。思乡,是游子心中深深的眷恋,是客居他乡无尽的思念,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

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低吟浅唱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间。

为什么我们要回家过年?

因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逝人生只剩归途。在他们有生之年,我们多陪伴他们,过一年少一年,当我们头顶没有大树的时候,我们望眼欲穿的是儿孙和我们一样的坚守和传承。

也许你正在经历人生的不如意事,但是,你要相信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长大后,我们在家陪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可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当你一路向前时,不要忘记还有人在等你回家。

生活会给我们设置了很多的“关卡”,跟我们较劲,让我们走得跌跌撞撞。但我们会给生活加把劲,然后风尘仆仆地赶回家过年。

无论人生有多少风雨,不管你身在何方,家永远是等你回来的地方。

一锅饭,一勺汤,一家人,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平凡却又幸福的日常。

不管过去的一年怎样,只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接下来的生活,就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一句“我回来了”,就是最好的年。

祝愿黄硕视点的读者朋友们:新年快乐,吉祥安康,心想事成,阖家幸福!

黄硕视点,百姓视线

民生层面,瞭望前沿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