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天津卫视《大家说理》:用小事情解读“大道理”

从6月30日开始,天津卫视在黄金时段推出新一季《大家说理》。这个已经播出了六季的理论宣讲类节目,已收获不少“粉丝”。

以往的一些理论节目总是居高临下、充斥着自说自话的“口号式宣讲”“填鸭式灌输”,刻板的说教让观众不仅对节目产生了距离感,对理论也留下了晦涩难懂的印象。

如何让普通百姓理解“大道理”中的精髓要义,让人既听得进、也听得懂?作为《大家说理》的节目监制,天津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王克海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入脑入心,我们力求让节目以事说理、以情动人,尝试用老百姓的身边小事解读大道理。”

话题接地气

理论宣讲,内容是关键;内容精彩,才能吸引观众。节目始终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核心,结合天津发展实际,从时政焦点和百姓关注的热点中选择设置话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故事,将“大道理”的丰富内涵全方位呈现。

这一季首期节目走进天津大学,通过与十九大代表、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的交流,向观众展示了在这个外籍教师占比超过一半的国际化学院里,党建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同样是十九大代表的闻凤英是一名大白菜育种研究专家,现场很多观众都是慕名而来,争先恐后地向她咨询农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就在观众和专家间的一问一答中体现出来。

在《高质量的力量》一期中,大火箭的一线员工讲述了自己如何把两截直径长达5米的火箭外壳焊接在一起,间隙却不允许超过1毫米,形象地展示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生动地阐释了支撑高质量发展必备的人才、技术、创新等要素。

现场冒热气

经历了一段时间摸索的《大家说理》将走进基层,融入群众成为基本原则。按照“七进”的要求,演播室设在田间地头、高校课堂、社区活动室等与当期主题最贴合的新闻现场。主持人、嘉宾坐在观众中间,交流零距离,互动无障碍,结合实物、实景、实事,将“理”说得生动透彻。

《一户都不能少》的录制设立在旧房改造的搬迁指挥现场:写满居民签名的进程表、工作流程图和各种文件,构成了一幅鲜活的背景,基层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围拢在这里,回忆起当时怎样攻克一道道签约难题,怎样办结一道道签约手续,细节历历在目,打动人心。

在提到怎样做通80户居民的工作时,基层工作人员没有回避社区居民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面对纠纷和矛盾,工作人员正视矛盾,秉持原则,讲求方法,让每一户居民最后都能自愿同意搬迁,充分彰显了政府将民愿民盼作为工作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每户。王克海告诉记者,“说理性的节目必须直面问题,真理越辩越明。节目中该有‘辣味’的时候就要有。我们设置问题时,不会回避敏感问题,同时也必须做到为观众彻底释疑解惑。”

宣传有生气

《大家说理》中的大家,既是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也是普通大众。每一期的节目都是嘉宾讲和观众说相结合,改变了单向的灌输式宣讲,通过互动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激发起观众兴趣,更重要的是,从群众的视角切入,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出发,引导观众由浅入深递进式地接触理论,理解思想,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作为嘉宾的中央党校教授洪向华这样评价《大家说理》:“这个节目让我们可以有更大的平台,把总书记磅礴的思想体系梳理得更清楚,更难得的是,节目借助一个个小故事,把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治国理政理念更生动地传播给观众,用接地气的事例来阐述深刻的思想,不仅不枯燥,而且有抓手。”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志明说:“理论宣讲类节目,要克服的两个问题是没有头绪的罗列和枯燥的讲义。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大家说理》这个节目值得借鉴:一个是找到合适的切入口,提纲挈领;一个是把理论用丰富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说理更有依托,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节目关注微观感受与宏观阐释相结合,将观众在生活中的直观感受作为出发点,使得理论宣讲紧紧贴近现实,不空洞、不乏味,起到了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作用。观众李女士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次现场观看和参与,我听明白了这些‘大道理’,其中很多都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有很大关系,这应该也算是一种幸福感吧!”(韩萌萌)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原标题为《:用小事情解读“大道理”》,转发请注明来源。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