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人物记丨陡城烈女、老姑娘黄玉芳传奇(武永宝)

陡城烈女、老姑娘黄玉芳传奇

——《独石方域搜奇记·陡城篇系列》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笔记小说卷)

武永宝

按语:陡城老作家,知名文化人黄兆文先生,曾多次给笔者谈及黄家“老女子”——黄玉芳之事。笔者奇之,遂撰成文,存于电脑中,未及刊发。

今兹,黄玉芳之侄黄彦广先生,又主动联系笔者,说,今日,即,古历三月二十五日,乃老姑姑黄玉芳逝世五十周年忌日。希望该文于此推出,此乃对于老姑姑最好之纪念也。黄兆文先生从微信上也发来荐言一篇,力促笔者刊发此文……笔者遵嘱,遂将拙作刊布之。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如,荆轲刺秦王,即是也。笔者走访黄河明星村镇陡城,发现,韩愈此言,用于陡城,亦不为过。这方水土,涌现出来的杰出、不凡人士之多,其故事之奇崛,独具个性,辄令笔者肃然起敬,并为之惊叹不已。老地下党员,如张生强、张万福、高瑾、黄钟等;乡贤人士,如贺鼎三、刘昭、李应聪、罗崇泰等;个性刚烈、鲜明,自救暨拯救他人,故事惊天动地,如刘怀千、黄玉芳等。

这些人和故事,皆颇具悲壮色彩,足以传世。另外,其它有趣的民间小故事,如,林回回家的故事,黄登仕逃难的故事,贺耀某击毙侯连长的故事,孙二奶杀吃活人的故事,黄河捞尸人的故事,陡城忠义驴的故事,刘毡匠跳河的故事,鬼捉人的故事,傅永存讲述系列故事,陡城人走洮河的系列故事,陡城人编演《幸福乐》戏剧夺魁的故事,黄兆文著《金安杂记》系列故事……等等,这些,连同《古村陡城》微刊挖掘、刊发的文章,汇集成《陡城记录》数册煌煌巨著,一起奠定了陡城,乃西部黄河流域重要的文化大村之地位!此论确否?大家可以讨论。

不过,就笔者视野所及,纵观整个黄河上游,目前,人物故事之奇崛、之繁旖如陡城者,文化底蕴厚重能比肩陡城者,罕见之。

下面所述,陡城黄玉芳的故事,即一例也。读之,足以撼人心魄,拷问人性之善恶。并促人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读此,大家或许对笔者上述立论,有更多的认同感。

1.能入“烈女传”的奇女子。

靖远民间有老女子之说。老女子,也称老姑娘。有的,终生未嫁。有的,则半路嫁人。

靖远陡城村,旧社会,出现一位老女子,闻名遐迩。此女,名叫:黄玉芳。

解放前,为了拉扯幼弟黄德中成人,使得娘家香火得以延续,立誓牺牲自我,永不出嫁,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以及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娘家。最后,终老于斯……笔者初闻其故事,颇震撼。心内念叨:世间真有此人耶?罕见!罕见!

笔者学历史专业出身,深知,在封建时代,此等女子,必列入“烈女传”,受到朝廷旌表。那是要立牌坊的。

笔者前年,曾探寻平堡镇,有“吴孺人牌坊”,至今保存完整,成为重要文物。“文革”中,为躲避破四旧,“吴孺人牌坊”改头换面,被人们做成平堡小学大门的门头……吴孺人乃清代守寡贞洁之人也,获得朝廷诰封、旌表。并载入范振绪主修民国版《靖远县志》。

黄玉芳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民国时代和解放后,此际,已经不兴这些了。然,其牺牲自我,成全他人之美德,倡导传于世,依然有积极意义。

其故事,后世所修地方志,必当载入之。

2.牺牲自我,拉扯幼弟成人。

黄玉芳,娘家陡城。生于1909年,卒于1973年,享寿65岁(虚龄)。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其父49岁,病殁。家贫寒甚,母亲求贷无门,竟置不起棺椁,遂无棺下葬……时,黄玉芳24岁,到了出嫁年龄。

然,家门不幸,父亡家寒,弟弟年幼,仅13岁。母亲年迈多病……若是她出嫁离家,家中母弟就有饿死之虞。这个家,就毁了,弟弟饿毙,也就断了娘家一门香火……为此,她毅然灭却出嫁念头,并在神佛面前起誓,立志要操持家业,一心一意拉扯幼弟成人……故此,她终生未嫁,竟毁了自己一生幸福。

笔者于此感叹再三,黄玉芳,人性之美,牺牲自我之精神,在此体现备至也。世人皆自私,多有损人利己者。既就是亲弟兄姊妹,落井下石,坑害手足,而肥我者,多有之。类黄玉芳者,其人奇,其事亦奇,真是罕见之极。笔者理当竭力鼓吹之也。

3.娶进弟媳妇,自己成外人。

后来,母亲病故。家中只剩下黄玉芳与胞弟、弟媳3人。黄玉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胞弟拉顾成家,最后生育5子7女。子又生孙,瓜瓞绵绵,无穷匮也……如今,子孙博士、硕士多有,对越自卫反击英雄亦有之,家族兴旺发达,自不待言。此,皆黄玉芳之功德所致也。黄彦广等黄门后裔,对这位老姑姑,也是感恩至深。

当年,弟媳妇娶进门,按照靖远人老规矩,黄玉芳则成为“外人”,按乡俗,她竟外出,寄居一废弃土窑里。食宿均在此,寒酸甚也……侄子黄彦广,幼年,亦常居此,给老姑姑做伴儿。黄彦广每每感念至此,辄欲啼泣也。

4.丧葬费自理,不连累侄儿。

黄玉芳,1973年去世。由娘家弟弟、侄儿等发营埋葬。自己存钱75元,购得棺木。自己生产队劳动分得粮食,丧事毕,尚略有盈余……黄彦广说,老姑姑晚年热衷拾粪,在土窑门前积累大堆土肥,交给生产队,可顶部分工分,分得粮食。黄彦广说,老姑姑在经济上绝不连累侄儿,精神可嘉……

5.奇异事二三。黄玉芳,作为终生未嫁之奇女子,其人身上奇事亦多。

(1)与众不同的发型。陡城老作家黄兆文先生回忆,陡城人都将黄玉芳叫做:老女子。老女子的发型与众不同。已婚女,一般,后脑勺有一个圆形“巴巴”。而终生未婚的老女子,则脑后有两个突兀的橛橛……此标志,即未婚老女子也。

(2)一生不留照片。笔者曾向黄玉芳侄儿黄彦广先生索要其照片,他说,自己的这位老姑姑心底善良之极,然,秉性亦异于常人也。老姑姑一生擅长针灸,治疗小儿四六风等杂症有名,不收报酬,功德无量……是乡间有名的善婆婆。

大姐,当年曾欲给老姑姑拍照留念,老姑姑拒绝了。她说:老姑姑我是老天降生人间受苦受难的,拯救了咱家人,以及众小儿……老姑姑一生无儿无女,活够了,老天收我,我就干散地走了……不留啥照片……是故,今日竟无一张老姑姑的照片。甚憾。

(3)给自己看坟地。黄彦广回忆,老姑姑忒偏爱自己,常要求他陪伴其给爷爷上坟……老姑姑一生苦命,每感念至此,能坐在爷爷坟头哭一整天……黄彦广则在一侧陪着哭。黄彦广知道,老姑姑心里苦多,就让她哭诉出来吧……

有一回,老姑姑哭够了,收泪,环顾爷爷坟地不远处,有一地,风水甚佳,竟有蛇盘卧于此……如此再三,老姑姑遂对黄彦广说,蛇盘卧处,即,自己百年后之坟地……老姑姑去世,遂如愿安葬此焉。

总之,黄玉芳,真乃世间奇人。放眼全国,类似者,亦不多。笔者所著《独石方域搜奇记》一书,特辑录之。后世人读此,亦足以拍案惊奇也。

2022.1.7.辑录整理

2023.5.14.再稿

附录一:

黄兆文先生荐言

武主席,古有烈女传,现有奇女子。黄彦广姑姑叫黄玉芳,64岁亡故,终身不嫁。为胞弟黄德中一家人,奉献了青春,又奉献了一生。其精神可歌可泣,方圆百里传为佳话。扶持弟弟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由单拉成双,子女众多,红火火一大家子人。建立了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

其子孙后代,大都比较出色,有的孙子还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庄邻及其村民,都对其赞语满满,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真是难得的奇女子,可单列成传。

其二侄子黄彦广,还撰写了老姑姑的传记资料。今天早上来家里一坐,除资料外,我们还址了很多故事,如看枣在树上搭棚,晚上夜守,树下野狼咬仗,吓得人大哭。而老姑姑独不怕。她不畏强势,与强人抗争,浇灌水地时,扑哧坐在水口上,喊叫弟弟挖土堵水等……显示了一个女强人的形象。资料虽简单提了一笔,需详细了解。有些故事我曾给你讲过,再补充完善之。写一篇奇女传,其题材不可多得呦!

诗曰:

青春日月伴劳作,

暮年粪兜肩背搁。

夜晚土窑忙上炕,

孤灯孑影念陀佛!

附录二:

怀念老姑姑逝世五十周年

黄彦广

公元2013年,对我们黄氏家族一脉来说,是一个十分难忘的日子。

五十年前的1973年农历3月25日,我们敬爱的老姑姑因病医治无效,在陡城老家的土窑洞中走完了她刚强、辛劳、艰苦、善良的六十四载人生历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老姑姑一生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舍其自我的高风亮节,维系黄门一脉,使得家族瓜瓞绵绵,兴旺壮大,并且后人子孙事业有成……这样的厚德恩惠,令使我们终生难忘。

在过去的五十多年中,每每回想起来,我们不由得潸然泪下,对老姑姑的思念之情,历久弥浓,时刻不敢忘怀!

老姑姑,闺名:玉芳。1909年(宣统元年,已酉肖)二月生于靖远县陡城村黄门贫苦农民之家。十一岁时,即1920年遭遇靖远海原一带8.5级大地震,死伤无数,景象十分凄惨。

万幸的是,祖父母一家五口人由于住在窝棚里而幸免遇难。此时伯父年仅三岁,父亲出生不到满月,年幼的姑姑就承担起细心照顾祖母和襁褓中弟弟的责任。可见,姑姑是多么的善良懂事,年少聪慧,童年的艰辛,绝对出乎常人想象。

为了这个家,姑姑不仅牺牲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且还无怨无悔地付出了一生的心血……1933年,祖父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9岁。由于家境贫寒,借贷无门,祖母等购置不起棺椁,故,无奈之下,祖父只能无棺下葬……祖父去世时,伯父年仅15岁,身体羸弱,无力从事重体力劳动,父亲尚幼,祖母心力交瘁。此际,姑姑就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二十岁出头的她,已到了婚嫁年龄,求聘者甚多。然,姑姑千思万想,觉得自己若出嫁,家中老母亲和两个小弟弟就有饿死之虞,娘家岂不断了一门香火?!故,姑姑做出沉重、艰难的抉择:决定放弃嫁人,立誓照顾祖母抚养幼弟。老姑姑说到做到,此后,一生再无出嫁的念头。

1935年姑姑协助祖母给18岁的伯父迎娶黄湾马儒人为妻,1936年伯母生一女孩,1937年伯父英年早逝,时年20岁,不久伯母就带着幼小的女孩改嫁了。后来听说伯母回娘家时,姑姑还专程去看望她们母女,伯母说:“对不起姐姐,我没带好女娃,她夭亡了。”老姑姑感到非常悲伤,心想大弟弟一家咋这么惨。

五年之内(1933-1937),我黄门一家,竟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使祖母的身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病卧于床。从此,姑姑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她一边要细心照顾着身患重病的祖母,另一边期盼着小弟能早日成家立业,使黄氏家族一门摆脱困境,人丁得以延续。

1942年,终于盼到了小弟弟(我的父亲)成婚立家了,她心里非常欣慰。次年,我母亲生养了首个男孩,一家人都很高兴,黄门添加人丁,喜气盈门,格外幸福。

1944年春天祖母仙逝,享年59岁。然,世事难料,天不遂人愿,百日后,父母所生的男孩,突然夭折了,真是雪上加霜,一家人悲痛万分。姑姑作为家中的长者,于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悲伤。苍天不负,黄门有幸,此后数年,弟媳接连生了几个孩子,人丁逐渐兴旺起来,姑姑一直陪伴弟媳拉扯侄子、侄女,操持家务。

姑姑生性善良,1947年,在牙沟水看枣时,某天,正给黄氏家族一小孩针灸治病,忽然听说上牙沟水杜家,有一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孩失去了亲生妈妈。其父对外放话说:“孩子太小,正在吃奶,谁家如有条件可上门抱养”。姑姑听说后,便上门商量:“我家弟媳七月间生一女孩未存,身子有奶,可以喂养孩子,让我们领养吧!”经得同意,随后,将女孩就抱回了家养育。这个女孩,就是现在我的二姐,闺名叫“领儿”。

二姐得到了姑姑和爹妈的精心照顾健康成长,亲如骨肉,视为己出,倍加呵护。我们兄弟姊妹,也是手足情深。二姐成年后,出嫁于陡城张姓。其家庭幸福,现已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老姑姑心怀善念,一心向佛。记忆中,她早五更起床,念佛诵经,迈着小脚,不时步行至靖远法泉寺敬香。她给我们常讲善到德到,德到福到……老姑姑十六岁时便继承、学习了祖母针灸医术,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开始治病救人。她用银针替乡邻解除病痛,不计寒暑,不计穷富,不分昼夜,风雨无阻,随叫随到。对曾患“四六风”和感冒发烧的婴儿实施针灸,并取得可观疗效,口碑尚佳。

家乡有位高氏中医老人赞道:“这位老姐姐用银针救活了不少婴儿,她是娃娃们的救星,也是贫民的福星。她能用银针诊治感冒发热之病人,真是妙手回春,实为人间奇迹。”

为使后继有人,不使黄门针灸失传,老姑姑将该医术竭尽全力传授于大侄女,我大姐也继承姑姑的遗愿,用所学的针灸之术为乡邻看病,小有名望。

老姑姑一生勤劳俭朴,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时她很少给自己添置新衣,左肩上背背篓磨破的补丁,补了又补。她给人们的印象是肩上经常背着背篓,手里拿着小铁铣,前襟襟还抱着从学校那里捡拾到的煤渣子。

1960年度灾荒时,老姑姑带领我们在河滩挖蒲子根为食。为了生计,父母亲忍痛把正在念书的17岁的大姐嫁出。老姑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在落泪的同时,更是节衣缩食,夜以继日地想尽各种办法,最大限度地为这一大家的生活不停地劳碌。她信仰佛门,故,从不吃荤,只吃点豆类杂粮素菜。致使严重营养不良,积劳成疾……她住的土窑洞门缝较大,为了御寒,冬天用布物塞着,条件简陋,备尝艰辛。

古语: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永远不能丢掉老姑姑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家风和高尚品德。更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牢牢记住“好德承天佑,喜气迎门生”的圣贤古训。

老姑姑还十分重视文化教育。这一点,难能可贵。记忆中,她经常用剪窗花的故事,来谆谆教导我们……如剪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遇妖魔鬼怪,克服种种困难,降妖除怪,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以此来鼓励我们认真学习,取得好的成绩。她还用桃核磨刻成小猴子让我们带在手腕上,以启发小孩的想象力,另外还可起到玩耍和辟邪的作用。她经常在学校旁一边捡拾煤渣,一边听学生们的读书,回家时还给我们买铅笔和作业本,让我们好好学习。

老姑姑童年由于家中穷困,没有条件进入学堂,未能实现她梦寐以求的读书理想。她老人家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对我们却是寄予厚望。在她病重前还给父母亲说“让娃娃们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父亲生来正直,为人厚道,同老姑姑一样思路清晰有远见。在老姑姑和父母亲的关心教育下,我们兄弟姐妹十二人(五男七女),相继进入学校念书,大部分都接受了或小学或初中或高中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长大后相继成家立业。

值得一提的是,四弟黄彦臣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自一九八五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七年六月参加云南前线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他所在某部队“英雄连”,被授予全连集体一等功。本人时任尖刀班班长,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光荣授予二等功臣,光耀黄门。我们的妈妈也被水泉镇人民政府推选为镇、区军人家属代表,参加了平川区军人家属代表大会。

照片:1987年8月1日,黄彦臣母亲(二排左十二)参加白银市优抚对象代表座谈会。

不仅如此,我们的下一代也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大部分取得了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有的还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有一名外甥,1994年考上了北师大攻读学士学位,为同辈的领航人。这也是对老姑姑的最大的告慰。

老姑姑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也非常具有传奇性。老姑姑的故事,曾引起作家武永宝先生的高度关注,以为,其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品格,是人性美之集中体现,世所罕见。遂撰写了一篇专著文章,刊发于世,使得老姑姑的故事广为人知,并引发了热烈讨论……这篇文章传递了正能量,对于教诲世人,有积极意义。在此,我们对作者深表感谢。

老姑姑还深爱着生养她及晚辈们的故乡——陡城。数十年如一日,劳作于田间,耕耘于农桑。她老人家以身堵水,夜宿树枝,治病救人,行善积德的事迹流传于乡邻百里,有口皆碑。人们当谈论起老人家的功德,无不肃然起敬。

如今,老姑姑虽逝,但品德永存。我们黄氏一门子孙,每每崇敬老姑姑的精神,并以之为楷模,志存高远,在社会立足,做人做事,辄有所获。实家门万幸也……我们黄氏家族一门,人丁兴旺,家族成员皆事业有成,此乃老姑姑功德所致。我们后人无不感激万分,乡亲们赞称曰:“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黄家老姑娘牺牲自己一生,百般眷顾,扶起其弟一家,真是人间少有。”

老姑姑走了,虽没有留下什么家业,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但留给我们终生及世代受益的优秀品德和高尚的做人情操。她老人家居住过的土窑洞,走过的艰辛里程,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铭刻着,激励我们不畏艰难,稳中求进,正直做人,清白做事。

纸短情长,笔拙意远,十分才思,不尽老姑姑乃滴水之恩,万千泪水难报老姑姑顾养之情,寥寥数语权表相思之苦。靖平知情名人赞曰:老姑姑是黄氏门中忠贞烈女。承父之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老姑姑的大恩大德我们世代不忘。

九泉之下的老姑姑,我们不辜负您的期望,秉承您的优秀品德,教育好下一代,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敬爱的老姑姑,愿您在九泉之下安息!

侄儿黄彦广率家族全体

兄弟姐妹及孙辈们顿首叩拜

公元二零二三年古历三月二十五日初稿

公元二零二三年古历四月八日再稿

(作者黄彦广,白银市兴电工程管理局退休职工,现居平川。)

编者注:为便于手机阅读,对原文个别段落予以了调整。

附录三:

黄玉芳侄子黄彦臣:

解放军二等功英雄

黄彦臣,男,乳名福泰,1964年出生于甘肃省靖远县水泉乡陡城村,年少聪明好学,尊敬长辈,尊重兄长。在陡城学校完成小学、初中学业。1981年,毕业于白银五中高中。1982年10月应征入伍。

在部队,他经常将方便让给别人,将困难留给自己,帮助战友处理事务,政治表现突出。尤其在老山前线,由于作战英勇,荣获战功。同时火线入党,成为中共党员。

1985至1987年,黄彦臣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云南老山地区的防御作战。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英雄先锋连,在作战中英勇顽强,战功赫赫。该连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英雄连”称号,全连荣立集体一等功。黄彦臣时任英雄连尖刀班班长,他同时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光荣授于二等功臣。

黄彦臣在前线“猫耳洞”

黄彦臣(左二)在前线留影

总政治部的评语:“该同志自作战以来,能正确理解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上阵地后,坚持在最前沿的李海欣哨位,与敌对峙。该哨位经常遭受越军各种火力的攻击,该同志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带领哨位人员英勇作战,抗击了敌人大小18次的偷袭和四万余发炮弹的轰击。歼敌9名,(俘敌四名,伤敌五名)。该同志经常将方便让给别人,危险留给自己,经常帮助战友架线处置情况,并且守住了阵地”。由此可见,总政治部的评价甚高。

1988年元月退伍,服预备役。

黄彦臣是白银市范围内参加对越反击战荣立战功不多的功臣之一。其英雄行为,值得旌表、传颂。

作者简介

武永宝,男,1963年12月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白银市平川区文联主席,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和长篇小说《黄河远上》,以及长篇网络小说《独石记》。

组稿统筹:贺纯粹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