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巴以冲突第二战场:一场激烈搏杀的舆论战

信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俄乌冲突被称为史上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媒体战”,令全世界见识到舆论战的威力。而眼下的巴以冲突,舆论战愈演愈烈,不仅撕裂全球舆论场,也深刻影响战事走向。

此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在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军事冲突之外,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主要战场、以帖文为武器的舆论攻防战异常激烈。阴谋论与虚假信息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仇恨情绪无限蔓延,客观上也对这场冲突火上浇油。

交战双方青睐不同平台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旗下的“数字取证研究实验室”()对中东地区较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跟踪观察发现,巴以冲突双方根据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差异化的内容分发逻辑,选择对自己最适用的平台,哈马斯方面在“电报”()上较为活跃,以色列方面则重点经营“X”(即推特)。

1.哈马斯“电报”账号粉丝剧增

哈马斯与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等都将“电报”作为主要通讯手段,实时发布战事进展,包括对以色列目标发动袭击以及劫持人质的照片、视频等。

“电报”平台分析工具的数据显示,自冲突爆发以来,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的“电报”账号粉丝数大幅增长。在10月7日冲突爆发前的12个月,该账号粉丝数从18.2万增长到20.5万,而仅在10月7日当天就有13.5万新增订阅用户。截至10月17日,该账号的粉丝数已超过70万,日增粉丝数约1万。该账号每条内容的平均观看量为23.9万,是冲突爆发前的10倍左右。与此同时,黎巴嫩真主党等支持哈马斯的相关组织的“电报”账号粉丝数也呈现较大幅度增长。

图为卡桑旅“电报”账号的粉丝增长情况

哈马斯之所以青睐“电报”,主要是看中其具有加密功能、注重隐私保护等特点。

“电报”创始人帕维尔·杜罗夫说,平台不会关闭哈马斯的账号。杜罗夫表示,哈马斯曾在对以色列城市阿什凯隆发动火箭弹袭击前,在“电报”账号上发布消息警告当地平民立即撤离,“关闭账号轻而易举,但显然这对目前的紧张局势和平民的人身安全都没有好处。”

2.以色列重点经营推特账号

推特平台账号成为以色列方面重点经营对象,主要考虑到这一平台在以国内受欢迎程度较高,在全球范围内覆盖面更广。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关联以色列政府或军方的推特账号粉丝数都呈现一定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及哈马斯的“电报”账号。

尽管如此,新一轮巴以冲突还是给以官方账号“带来流量”。推特分析工具 Blade的数据显示,以色列外交部推特账号的粉丝数从冲突爆发前的93.8万增长至目前的137.7万;以色列国防部的推特账号从150万增长至200万;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个人账号和总理办公室的官方账号粉丝数增幅也达到20万左右。

从平台账号的语言使用来看,以色列国内媒体的推特账号中,以英语发布内容的账号粉丝数增长幅度远高于希伯来语账号。比如,以色列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耶路撒冷邮报》账号的粉丝数从58.7万增长至66.3万,而几个希伯来语账号的增长幅度仅为千位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色列方面通过全球通用语言发布战事消息取得一定实效。

“洪水般”的虚假信息

由于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爆发超出外界预期,且战事发展速度较快,一时间,阴谋论、极端言论、误讯()、谬讯(),以及以往冲突的视频画面等在社交媒体平台肆意传播,对受众认知和判断带来干扰。

《华盛顿邮报》报道称,“洪水般”的虚假信息塑造了外界对于巴以冲突的判断。《经济学人》则用“战争迷雾”来形容社交媒体平台上巴以冲突虚假信息的泛滥程度。

1.阴谋论

新一轮巴以冲突骤然爆发的最初几天,外界对于冲突爆发的原因、细节、进展等信息的需求较为迫切,通过各种渠道搜寻信息来拼凑冲突图景。然而,冲突初期,无论是媒体还是专家学者都难以在短时间生产大量信息,于是留下“事实真空期”,给阴谋论的出现和散播提供了一个时间窗口。

比如,冲突爆发初期一种较为流传的说法是哈马斯的奇袭行动之所以让以色列措手不及,是因为哈马斯在以国内有内应。在冲突爆发的最初24小时之内,推特上就出现了“(内部出现叛徒)”的话题标签,并且保持较高热度。

还有一些社交媒体账号认为这场冲突是哈马斯策划的“假旗行动”。“照片墙”平台上一个名为“”的账号声称自己曾供职于以色列情报部门,认为如果没有以色列政府或军方高层的内应,哈马斯不可能以如此快的速度接近边境地区,进而发动越境奇袭行动。

2.历史画面

随着冲突愈演愈烈,社交媒体平台开始传播一些以往巴以冲突乃至叙利亚内战的视频或照片,甚至还有网络游戏画面。损毁的建筑、受伤的平民……同质化的战争创伤元素让人一时间难辨真伪。

而一些社交媒体“大V”在误讯和未经甄别信息的传播上负有责任。比如,在平台上广为流传一名儿童被囚禁在笼子里的视频,有网民说那名儿童是以色列人,也有网民说是巴勒斯坦儿童。这一视频的来源和真实性以及是否与本次冲突有关虽然难以确定,但其产生的煽动效果却毫不逊于一条真实内容的视频。一个拥有10万名粉丝的推特账号转发了这条视频,并评论“看看犹太儿童被囚禁在笼子里的视频吧,这是当代纳粹”,随后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众讨论。

3.虚假账号

与俄乌冲突中的“社交媒体战”类似,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社交媒体平台出现大批虚假账号,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和社交机器人等工具在平台上肆意捏造、散播虚假信息。比如,一个自称“耶路撒冷邮报”的虚假账号因传播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入院治疗的虚假信息而被关停。还有账号冒充英国广播公司和半岛电视台在冲突前线的记者。

由于虚假账号的伪装程度较深,在短时间内难以鉴别真伪,且难以分析幕后推手,不少人“深受愚弄”。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转推两个虚假账号发布的推文,在发现账号存在问题后又将其删除。

国际社交媒体集体沦陷

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虚假信息泛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外媒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巴以冲突中舆论生态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际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在虚假信息面前集体沦陷。

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发帖说:“‘X’平台上经由算法推荐的巴以冲突虚假信息如此泛滥,在我作为政治学者的职业生涯中闻所未闻。”

《华盛顿邮报》援引曼迪昂特网络安全公司的研究称,截至目前,新一轮巴以冲突的虚假信息主要源于地区内部,而非海外。英国社交媒体观察组织“打击数字仇恨中心”(CCDH)的负责人伊姆兰·艾哈迈德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可能被“严重误导”。乔治·华盛顿大学数据、民主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丽贝卡·特朗布尔认为,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收集并分析有意义的数据以知晓这些社交平台上发生的真实情况变得愈发困难,因此也就难以为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卡塔尔哈马德·本·哈利法大学教授马克·欧文·琼斯说,武装冲突期间虚假信息往往会增加,但社交媒体平台显然没有为大规模虚假信息的“入侵”做好准备。虽然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敏感词进行拦截和过滤,但无法识别字里行间之意以及隐喻表达等,且对非通用语言以及视频、照片、直播画面等视觉内容的识别准确率则更低。

美联社自10月9日起推出滚动报道,对冲突中流传较广的虚假信息进行事实核查,截至10月19日已实时核查7条虚假信息。不过,研究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阴谋论、误讯、谬讯、仇恨言论等的数量规模和传播速度已经远远超出记者、研究人员和志愿者进行甄别真伪的能力。这些虚假信息起到的煽风点火效果,无疑给进入白热化的武装冲突火上浇油。

(读懂世界大事,请关注“伍之管见”微信公众号。)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