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解读晚报-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未来呼啸而来》

作者

斯蒂芬·科特勒和彼得·戴曼迪斯,他们是美国科技圈的热门人物。科特勒是《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等报刊的专栏作家,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另一位戴曼迪斯,目前是全球商业太空探索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太空、长寿、风险投资等领域创办了二十几家公司。2014年还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50大杰出领袖” 之一。

本书

《未来呼啸而来》回答了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下一个十年,技术快速发展,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两位作者全面展示了商业风口上的9大指数型技术,并指出这些技术的互相融合,将会完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商业模式。

内容

一、下一个十年,真实的世界可能会变成什么样?

二、发生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好,很久没有更新解读晚报了。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未来呼啸而来》。这本书回答了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下一个十年,技术快速发展,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读完这本书了,我的感受是太震撼了。我先简单列举这么几件事,你感受一下。

比如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飞行汽车将在2022年开始运营,预计到2040年,整个自动驾驶飞行汽车的市场价值将会达到10万亿元。这次,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汽车真的要来了。另外,埃隆·马斯克的星际飞船火箭已经实现首次试飞,如果一切正常,未来会以每小时3万千米的速度搭载人类交通出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大概需要一张经济舱的价格,人们就可以实现22分钟从香港到新加坡,39分钟从纽约到上海。看来,这才叫真的“说走就走”。

再比如,美国发明家迪恩·卡门发明的一种水净化系统,2017年的时候已经在8个国家投入运营了。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净化受污染的地下水、废水、尿液等各种来源的水,而且耗电力比一个吹风机还要低。紧接着到2018年10月,一种每天可以从空气中提取2000升水的新技术诞生了,据估算成本不超过每升1角2分钱。另外,由于太阳能技术转化率的显著提高,未来可能会实现一天中仅仅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这两样,就可以满足一个国家80%电力需求。

如果我们把目光再转向医疗科技领域,还有许多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到2020年,已经有几十种手术机器人正在推向市场,3D打印器官技术预计将在2023年正式推出。这就意味着,未来与手术相关的医疗费用会大大降低,而且在诊断、器官移植、微创手术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突破。

你看,未来技术发展是不是真的比你想的快?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斯蒂芬·科特勒和彼得·戴曼迪斯,他们不仅是美国高科技圈的热门人物,还是理性乐观主义的代言人。科特勒是《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等报刊的专栏作家,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另一位戴曼迪斯,是个了不起的连续创业者。他硕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航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目前是全球商业太空探索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太空、长寿、风险投资等领域创办了二十几家公司。2014年还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50大杰出领袖” 之一。他坚信,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另外,这本《未来呼啸而来》是科特勒和戴曼迪斯的第三次合作的作品了。他们的前两部作品分别是《富足》和《创业无畏》。这三本书被共同称为“指数型思维三部曲”。

这个指数型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认为,像量子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区块链等这些新技术并不符合线性发展的规律,而是呈指数级增长的。这些技术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加速时代。因此,如果想理解人类社会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就得关注这些新技术会带来哪些影响。

那么,这次两位作者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科技圈的惊喜呢?

接下来,我会分为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先说说,下一个十年,真实的世界可能会变成什么样?

第二部分,我们来弄清楚,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部分

现在请你系好“安全带”,因为我们即将带你一起搭乘时光机,穿越到未来。

今天是2028年1月28号,周五。注意啊,这个时间可不是我随口瞎编的,而是书里面给出的一个设想。你在上海郊区的家里,11点要参加一个在北京的会议。不过早上8点的时候,你还在家里睡觉。由于你带着一个智能戒指,因此它知道你的快速眼动周期刚刚结束,现在进入第一阶段睡眠,这是叫醒你的最佳时机。

这个时候,人工智能助理来了。你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贾维斯。毕竟这可是《钢铁侠》里,和托尼·史塔克搭档的几个人工智能中,你最喜欢的角色。贾维斯接收到了智能戒指传来的数据,调亮了房间的照明来模拟日出,用优化后的光线波长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你的清醒程度,还播放了一首你最爱的歌“”。

说实话,尽管你已经习惯了家里的各种智能系统,但是当你睁眼的时候,还是觉得只有在科幻电影里才会出现的画面,一下子真实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你在卫生间洗漱完,突然感觉有点冷。室内温度正常,有没有可能是你生病了?贾维斯马上对你进行了全身扫描。由于系统配备了十几个传感器来捕捉数千兆字节的数据,所以完成一次全面诊断只需要30秒。这些传感器分布在牙刷、马桶、枕头等各种物品上,再加上你的各种可穿戴设备,构成了一个可以360度监控你身体状况的健康检测仪。

经过诊断后,贾维斯判断,你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数升高,可能是感染了细菌。你回想了一下,还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贾维斯回顾了你最近48小时内接触过的人和参加的所有活动,发现应该是在星期三晚上,你参加朋友饭局的时候感染上的。

早上9:00,你吃完早餐和消炎药,打算出门。这个时候,贾维斯已经提前预约好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了。你走到门外的时候,这辆汽车也驶入了车道。整个过程用了不到10秒。因为贾维斯知道你昨晚睡眠质量不高,所以在路上还特意安排你小睡一会。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全面消过毒,给你配备了可以平躺的后座和一条全新的毯子。

很快,你到了当地的车站,乘坐超级高铁去往北京,贾维斯已经帮你安排好下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了。从上海郊区的家,到北京华贸中心的会议室,整个路程需要的所有时间,加起来大概不到一个半小时,这样你还剩半小时可以提前准备,看看行业报告之类的。

这天工作结束,你感觉有点累,不过今晚你还是想给妻子一个惊喜,所以准备自己下厨露一手,正好也为中午电话里发生的不愉快道个歉。

还有一个小时可以准备晚餐,但是你打算先坐在沙发上放松一下。能看出来,你对漂浮在咖啡桌上的全息新闻不太感兴趣。因此,贾维斯建议你看会儿电视,而且你肯定想不到,它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一个小视频。实际上,贾维斯陪伴你一天的过程中,相当详细地记录了你情绪的变化。智能戒指也一直在跟踪你的神经生理学指标变化,所以贾维斯不仅能够了解你情绪变化的细节,还知道这些细节是怎样影响到了你的身体和大脑。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采取行动。

贾维斯主动干预的结果是,当你走进客厅的时候,你最喜欢的脱口秀片段就已经投射在了墙上。视频末尾结束的时候,贾维斯还插入了几段你和妻子一起大笑的手机视频。说实话,这个“混搭疗法”的效果挺好。你的脑海中一下子就回忆起了妻子在生活中为你付出的点点滴滴。感情不就是这样吗,能想起来的都是对方的好,那些不好的事都忘光了。于是,你在厨房里用心做了一顿晚饭,和妻子通过坦诚的沟通解决了分歧。

第二天是周末,妻子带着孩子们出门了,你打算在家休息。但是下周一要参加一个活动,问题是还没找到合适的衣服。你最不喜欢的就是花时间逛商场,不过,这个时候你可以戴上智能眼镜,让贾维斯把你传送到一个虚拟服装店看看。这是一家专门为你打造的私人定制服装店,店里每件衣服的尺寸都是根据贾维斯提供的最新数据设计的。而且,最夸张的是,你在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件实体衣服,在虚拟世界中都有相应的电子版,贾维斯可以直接帮你把搭配好的衣服放在一起,用不着你买回来再搭配试穿了。

选好衣服后,后面的下单、付钱、取货都不用你操心了。这件衣服用3D打印机打印的过程中,它的电子版就已经添加到你的个人信息库中了,方便你逛街的时候再调取。而且,由于没有中间商,这件衣服的价格相当于在实体店里打了5折。

好,回到现实,你肯定觉得这些场景其实也不陌生。毕竟在科幻电影里还有比这更令人惊讶的呢。但是我也要提一个醒,这些可不是科幻电影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作者基于现实依据的推理。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超级高铁。单看这么一件事,确实是交通出行更方便了。不过,如果我们考虑它只是速度更快,那就把重点放错位置了。这件事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基于这个速度快,基于这个技术本身所延伸出的一系列社会结构的改变。

一个超级高铁的出现,就可能会颠覆整个房地产、汽车和能源行业。你想,一方面,我们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少了,住在哪压根没那么重要了。我们口中所谓的社畜,不就是被房价压得喘不过气么。这下好了,关于房产的这条鄙视链突然消失了,“爷北京二环内两套房”,这话再也说不出口了。更进一步来说,未来某一天,真要是从北京到上海,时间缩短到了半小时,跟任意门也没差多少了。而且,放在楼市里的钱少了,这些资金可以多用来创新创业了。另一方面,超级高铁和自动驾驶的出现,你可能完全没必要专门买辆私家车了,更不用考虑加油、充电、找停车位这些问题。

再比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除了让我们有更多娱乐方式,它的重点在于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协作再也不受空间约束了。这些会对旅游、教育、医学等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单看某一个技术好像不起眼。一旦这个图景放大,从技术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想象的角度来看,这事还真就不一样了。

第二部分

好,前面第一部分我们假设穿越到了未来2028年,真切地感受了一次,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不过,说到这,估计很多人还是会对这些场景存疑,因为总是有两个奇怪的感觉挥之不去。

未来呼啸而来,我们第一个奇怪的感觉,这事好像不对。因为技术发展像蜗牛一样,好多技术,什么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这些高科技概念全世界说半天了,但是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也没感受到什么太大改变,而且有时候手机还会没信号。

连网络问题都没解决,这些技术真的能实现吗?它的依据是什么?硅谷投资教父彼得·蒂尔在《从0到1》这本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说:“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国外社交媒体推特最多就只能发140个字。这句话后来常常被大家用来表达,对科技进步缓慢的担忧。

但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没有产生很大变化,是因为之前很多技术还处在欺骗性阶段,它对人生活的改变不是马上发生的,因此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达到刚开始宣传的水准。但是这些技术一旦积蓄力量跨入颠覆性阶段,就会彻底改变现有的产品、服务和市场,这是实实在在会发生的。

比如因为传感器技术,在未来10年,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几乎所有可以被测量的东西都会被持续测量的世界里。社会学家内尔·格罗斯1999年在《商业周刊》上就发表了一个著名的预测,他说:“在下个世纪,整个地球都会蒙上一层电子皮肤。”现在,这层电子皮肤正在缝合,数百万个嵌入式电子测量设备将会在全世界投入使用。

还记得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到的那个“智能戒指”吗?这是由一位芬兰的卫生研究员拉特拉发明的,它叫“乌拉戒指”,是智能手表的升级版。这款戒指里面有3个传感器,可以跟踪和计算10个不同的身体信号,而且由于手指上的动脉比手腕上的动脉离皮肤表层更近,乌拉戒指能够更好地了解心脏的情况,测量更准确。另外,现在人们带的苹果手表每秒只能测量两次血流量,健身腕带最多可以测12次,而乌拉戒指则每秒可以测250次。在独立实验室进行的研究中,更好的成像质量和更高的采样率相结合,使乌拉戒指与医学级别的心率跟踪器相比准确率达到了99%。2020年的时候,这款戒指就被NBA球队用来追踪球员的身体健康状况。

二十年前,这么精确的传感器可能需要数百万美元,而且必须放在一个特别大的房间中。但是现在,因为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乌拉戒指的价格大概只要300美元,不到2000块人民币。

传感器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联网”。2015年,连接到互联网上的实体设备总数达到了150亿台。这些设备大多数都装载多个传感器,例如,平均每台智能手机大约有20个传感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估计,到2030年,如果每台设备装有数十个传感器的话,将有5000亿台联网设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说,到2020年,“我们的万亿传感器世界”将正式登场。

我们正从微观世界向纳米世界迈进,而这种进步已经导致智能服装、智能珠宝和智能眼镜等浪潮的涌起。

再比如,你能想象到,单单是3D打印这种技术,就会对整个12万亿美元的制造业构成威胁吗?

举个例子,通用电气的高级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曾经包含855个独立的研磨部件。使用3D打印技术后,只需要12个零部件,不仅重量减少了45千克,而且燃料效率提高了20%。

到了今天,3D打印机已经可以使用元素周期表上的大部分物质来打印了,比如金属、橡胶、塑料、玻璃、混凝土,甚至是一些皮革和巧克力之类的。

至于现在能够打印出来的东西,也是有点不可思议。从喷气发动机到电路板,再到假肢,3D打印机正在以越来越短的时间制造越来越复杂的设备。2019年,位于美国加州的一个建筑公司通过3D打印技术,用低于行业标准3倍的产品成本和原先十分之一的劳动力,打印出了符合美国建筑法规标准的独栋房屋,完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

因为3D打印技术这种能够根据需要随时生产的特性,除了原材料和打印机本身所需的存储空间之外,这项技术在制造业中几乎完全抹去了配件市场、供应链、运输网络、仓库等环节。而且在未来,通过3D打印技术,我们还可以做出更多由自己设计出来的个性化产品。

不过,作者提出,所有这些技术进步,无论看起来多强大,实际上都是旧闻。真正的新闻是,现在技术爆炸的时机到了。这恰恰和我们第二个奇怪的感觉有关。

你发现没,每当十年过去,你回想十年前,都觉得现在的生活有点不可思议。那个翻天覆地变化的节点,就是在我们的感受中瞬间游走没有被抓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东西就是技术演化的本质,也是这本书核心的逻辑。这本书所有的脑洞和所有的设想都是基于这个逻辑展开的。

这个逻辑叫“技术融合”。所谓技术融合,就是你看到的所有新产品,本质上都不是单一的技术支撑,而是许多技术融合在一起产生的。

比如,药物开发的速度之所以正在不断加快,不仅是因为生物技术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还因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材料科学等技术也在向这个领域靠拢。换句话说,技术演化的过程,不是单纯的加法题,而是一道道乘法题。

许多独立发展的技术不是小步迭代,而是越跑越快,最终它们汇聚到一起,突然发生了爆炸。比如说光有电没啥用,电和灯泡联系在一起,点亮了全世界的夜晚。比如说光有柴油没用,柴油和引擎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汽车。

可以说,未来十年,因为技术融合,将会产生许多根本性的突破和改变世界的惊喜。我们简单举两个例子,你就能明白技术的融合是怎么一回事了。

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你回到家,智能管家贾维斯为你主动播放剪辑过的视频哄你开心吗?贾维斯可以读取你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声调、头部动作、说话频率和持续时间,进行“情感计算”。这是一种被称为“教授机器理解和模拟人类情感的科学”,处于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生理学交叉的新领域,结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传感器等技术的融合。

麻省理工学院情感计算小组组长罗莎琳德·皮卡德创建了一家公司,专门开发供游戏公司和营销行业使用的情感识别平台。一旦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困惑或者不舒服的情绪,那么这个技术平台就会告诉客服聊天机器人,为游戏公司提供一种实时调整内容的方法,比如说突然给你个加成道具之类的,也为广告商提供一种测试广告效果的新方法。

到这,如果你觉得对技术的融合还是了解得不够彻底,第二个例子飞行汽车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018年5月,在美国洛杉矶第二届年度飞行汽车会议上,优步公司首席产品官的杰夫·霍尔登走上了演讲台。他声称,优步预计在2023年开始在达拉斯和洛杉矶全面实现空中出行拼车服务。

按照优步公司的要求,飞行汽车得是电动垂直起降的,说白了就是直升机的pro版。不需要跑道,直飞直落,设想的最短飞行距离是40千米,相当于从北京首都机场到香山这么近。另外,必须保证它能搭载1名飞行员和4名乘客,用超过240千米的时速,连续飞行3个小时以上。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得安全、低噪声和价格便宜。

但是,要想满足这些要求,最大的难点就在飞机的旋翼上。传统的直升机通常需要使用一个巨大的旋翼来产生向上的升力,所以这会导致两个最直接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噪声大,这个声音恰恰处在那种让人类感到不适的频率上。第二个问题是不安全,如果仅有的一个旋翼失灵,直升机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坠地。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可以把直升机顶上的单旋翼换成一排带有风扇的多旋翼系统,噪声小,而且万一其中一个坏了,也不影响直升机安全着陆。

解决方案虽然提出来了,但是要想实现这个多旋翼系统,又会面临重重挑战。首先,多旋翼系统相较于单旋翼来说,要做的风洞实验太复杂了,必须靠机器学习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才能进行飞行的模拟。

其次,多旋翼系统要想飞起来,必须足够轻,又能产生向上足够的升力。因此一方面,得生产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复杂的金属合金,保证机身的轻盈。另一方面,得把原先的汽油引擎换成锂离子电池,能量转化效率提升到95%,并保证更长的续航里程。

到这,能不能飞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飞行过程中,还会遇到操作的问题。以前是只需要调整一个发动机,飞行员完全可以进行操控。但是现在每隔一微秒就要调整十几个发动机,对飞行员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因此必须用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计算处理数据,操控多个发动机。

到最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能否规模化生产还是一个大难关。只有实现量产,价格降下来,才能发挥飞行汽车的商业用途。因此必须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任意大小的马达和旋翼,进行快速组装。

这就是多种技术实现融合后产生的剧变。换句话说,只有你在某个特殊的时机集齐了十张卡,它才能发挥出召唤神龙的威力。而且,技术融合后还会产生额外的效应,反过来加速融合的过程,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比如,技术的发展会影响创新的速度,随着节省劳动力的设备越来越多,科学家和企业家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尝试、失败、再创新,我们大多数人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接受教育和学习。再比如,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今天,创新者通过数字货币、网络众筹和数据经济等各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找到资金。一个正向的循环中,能看到以破纪录的速度产生创新,生成金钱,又转化成创新。还有,医疗领域技术的融合使人类拥有更长的寿命,抗衰老药物和医学手段的进步,会使更多人有机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结语

好,这本《未来呼啸而来》我们先说到这。再强调一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两位作者在书里提到了很多新技术的应用。

比如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英国生物碳工程公司开发出一个由人工智能引导的种树无人机。大概的过程是先让这些无人机画出一个区域的地图,来确定主要的种树地点,然后向地面发射一种包含了凝胶状生长介质的种子荚。这些生长介质不仅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还可以作为加速植物生长的营养分配器。这样一来,一名飞行员可以同时驾驶6架无人机,每天种树达到10万棵左右。未来这家公司还打算组建一支由1万架无人机组成的种树大军,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每年预计可以种下10亿棵树,太令人震撼了。这么有意思的书,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第四季里也花了很大篇幅专门解读过,强烈建议你去听一听。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