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的错误并不在于它发展海军,相反发展海军是对德意志帝国来说最简单、最没有风险、还最能争取大多数支持的政策。
因为发展海军意味着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属于德意志整体的海军上。跟分属四个王国的陆军不同,单只这一点就能争取到民族主义者的支持。
其次海军意味着争夺海上霸权,海上霸权意味着炮舰外交和殖民地。殖民地意味着海外市场和原料,这些又是对资产阶级和市民社会有利的东西。还可以争取自由主义者的支持。
然后建造军舰需要钢铁、机器和武器,这些可以满足工业家。但同时也可以让重工业不断发展,维持就业。对工人来说同样有利。
军舰造出来需要人去驾驶、需要军官去指挥。但驾驶和指挥都需要专业技术。指挥无畏舰和巡洋舰可不能光靠大呼小叫,所以容克贵族干不了。海军军官是军官阶层里中产阶级、市民的园地。
海军这个东西几乎可以满足在帝国历史上蒸蒸日上的所有新阶级。从工业家到工会,从市民知识分子到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业巨头,从金融家到越来越多的白领,人人都能从海军里得到好处。
那怎么发展海军就成了错误呢?看起来它最大的错误在于会挑战英国的底线。英国需要保证自己不被别人从海上入侵,所以要独霸海峡和北海。但事实上如果英国独霸了北海,也就掐断了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的出口。德意志帝国发展海军,争夺出海口势必要挑战英国的安全底线,所以德国这样做是把自己推到了与英国一战的道路上。
但是对德意志帝国来说与英国一国交战是什么大事么?事实上如果英国没有英法作后盾,它是很难有勇气去独立挑战德国的。
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走向衰落的老大帝国。它千方百计的寻找一个花费最少的维持现状的方式。在亚洲英国被俄国威胁、在非洲英国被法国威胁、在美洲英国和美国虽然保持着良好关系,但是随着美日矛盾的升级,加拿大对日英同盟越来越感到不安。
这时候你给英国一个机会跟德国妥协,满足德国的殖民需求,换取双方暂停海军军备竞赛,其实英国是很愿意的。那怎么就不但没有搞成,反而英国却站到法俄那边去了呢?
原因就在于德国根本说不清自己的海军计划到底是想干什么。你说海军计划是为了殖民地吧,这殖民地到底在哪?亚洲?非洲?还是帝国千里迢迢去封锁过的南美?这些都拿不到的情况下巴格达铁路怎么样?
德意志帝国什么都想要没有任何主次取舍。造舰队挑战英国只是它众多事业里的一个。因为帝国需要贷款怕沙皇抬高利息就禁止给沙皇贷款。因为俄国粮食冲击贵族收益就对俄国搞贸易战。为了一个朦胧的愿望就搞巴格达铁路,三位一体的挑战沙皇。
本来跟法国已经是世仇了,但还要在非洲跟法国人对抗,先派皇帝去丹吉尔招摇,之后又派炮舰去阿加迪尔。能把原本在非洲你死我活的英法给怼成盟友。能把专制暴君的沙皇怼到在《马赛曲》里给三色旗敬礼。
德意志帝国要是一心只想怼死英国、或者法国、或者俄国里的一个,它的命运绝对完全不同!可惜,帝国每件事都想干、每件事都没商量。1912年明明大家都清楚帝国的财政已经支撑不了海军扩张了,英国人赢了。但就是不能承认,不能答应英国人的要求“咱们别造了”“歇歇吧!”明明妥协可以创造机会,你也不得不妥协,但就是不!除非英国人答应保持中立,否则帝国就算没钱了、也绝不承诺暂停军备竞赛!问题是1913年您自己就把军备竞赛停了,还什么都没换来。宁可失败也不妥协!酷!
那德意志帝国这种神妙莫测的外交是怎么来的呢?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不以议会多数票的支持为前提。虽然它的各项政策都需要议会多数票支持,但即使得不到支持,大不了帝国宰相再想别的办法。皇帝和帝国宰相实际上是超越于帝国的各个阶层之上的一个独立的小集团。民意、各阶层的利益,只是他们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众多因素里的一个而不是他们政策的基础。
按照布朗基的理论,国家、政府应该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这种理论被马克思继承发展成了阶级专政理论。但事实上从1848年开始,欧洲就有一种特殊的政府,它们是专制的、是暴力工具,但它们却并不服务于特定的统治阶级。它们首先服务于自身,然后利用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来维持自身的存在,这就是波拿巴主义的政府。
而德意志帝国刚好也是这样的政府。如果德意志帝国像普鲁士王国那样心甘情愿的充当容克贵族的暴力工具,普鲁士国王是王国之内的首席地主。那它根本不会去建立帝国。有汉诺威卡在两部分领土之间,可以保证法国的革命病毒不至于传染到东部的勃兰登堡和普鲁士,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即使1848年的革命证明市民的威胁不容小觑,那正确的选择也是组织德意志范围内的神圣同盟。大家团结在皇帝的旗帜之下一起镇压革命。
就算建立了帝国如果这个帝国是君主、贵族、地主、教会一边倒的,它也有自己的明确目标。那就是当一个中欧强国。管束好不安分的市民,推进宗教教育,大家多种地、多练鹅步、多祈祷,忠君爱国,一起防止革命。这样的帝国不会掐俄国的贷款也没什么进口粮食的需求,跟俄国争夺一下英国市场、法国市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德奥俄三个君主国的保守同盟可以成为欧洲秩序的基石。俄国向东扩张可能真的就跟英国打起来了。这样的德国对阿尔萨斯洛林也没有兴趣,天主教徒还不嫌多么?所以法德矛盾也不一定激化。而且这样的德国说不定不但不反对波旁复辟,还支持亨利五世。那时候法国也成了君主国,欧洲大陆神圣同盟都有可能。
同样的如果是自由党联合天主教党占了多数,对地主不感兴趣,大搞海外扩张也没什么不可以。因为那时候英德矛盾升级,但德国大刀阔斧的工业化进口俄国粮食、对俄国输出资本。俄国就不需要捏着鼻子去求法国人了。
也就是说只要德国有一个或者几个势力集团说了算,能够形成一个服务于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的政策。它就有目标、有权衡、有取舍、可以交换、可以妥协。
只有当所有人都在野,没有人说了算、也没有什么执政联盟。只有执政者可以拼凑出来支持自己的“议会多数”。它才没有目标、没有意图、没有取舍、没法妥协。
在德意志帝国里政党不是执政用的,它的政策、主张都是空谈,因为它根本没机会执政。帝国议会没有提案权、连不信任案的权利都没有。它只有否决权。
政党的主要参政方式就是在议会里喊“不!”那为什么要联合起来?为什么要组织联盟?因为分裂开。每个人都变着花样的喊“不要!”但只有你喊出花来,喊成“霍尔维格!老子告诉你,海军预算不可以!”大家都听乐了给你鼓掌。帝国宰相才会来问你“怎么回事啊小老弟?”
所以保守党分裂成仨,自由党分裂成四个、天主教党看起来是一个其实是俩,中央党和巴伐利亚党,中央党自己还有一个不信天主教的汉诺威党在里边。除了spd人人都觉得单过比较好。
而执政者则根据这些人叫声的大小来对他们进行满足或者进行打压。而执政者又有自己的利益。他要么需要为自己的地位服务,要么必须完成皇帝的使命、或者得让皇帝开心。而皇帝自己呢?第一代皇帝是个保守而沉默的老人。第二代皇帝亲英可惜只统治了几个月。第三代皇帝是个情绪化的残疾人,虽然讨厌英国单自己就是半个英国人。
结果是皇帝觉得“宰相在政治上负全责!”宰相觉得“我是皇帝的忠实臣仆”、议会觉得“反正他们不听我们的!”于是帝国就成了一个人人伸手、人人喊话,却没有人掌舵的大船。这时候你让谁跟它妥协恐怕都不容易。只有奥匈帝国意识到这个帝国如此混乱、如此没有方向感,可以成为自己欧洲扩张的后盾、甚至是打手,才冒险跟它合作。结果是奥匈帝国指明了方向,德意志帝国一边支持一边全力撞击另一个方向,既满足了奥匈帝国、又坑死了奥匈帝国。
这时候你就明白为什么意大利人聪明了,把自己挂在一艘没人开的巨轮后边真的不能挂的太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