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这篇文章:董小姐|龙湖首席数字官离职以后,深夜发出后,文末留言特别精彩与汹涌。
今天,很多朋友来敲董小姐的微信,发来他们的读后感。
其中不乏一些大公司的前任与现任CIO,数字科技从业者,以及很多真正热衷于思考的朋友。
对常年写字的我来说,大概没有什么,比写出一篇能够激发读者多元化思考的文章,更令人开心的了。
摘录了个别朋友的来信与我们之间的聊天记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龙湖第一任CIO:
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我一直在追。
今天读到你写的关于龙湖信息的文章,我作为龙湖首任CIO (2003-2010),一直认为,房地产信息化的目的有四个层面:
1、在员工操作层面,提高工作效率
2、在经营管理层面,加强业务管控
3、在经营决策层面,辅助提升决策质量
4、在商业模式层面,探索业务创新。
其实,前两点半,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后一点半,是要利用信息化找到经营效益。
我可以很骄傲地说,前两点半,我2010年离开龙湖时,就已经做到85分了,我的后任在这块上只是修修补补,或者只是把基础IT平改改而已。
吴老师(我们老员工一致称吴总叫吴老师)其实想要在后一块发力,但房地产企业是缺少必要的环境氛围的。
我离开龙湖后,在旭辉、蓝光管运营,虽然也分管信息化,但已不是我的主要精力所在了。希望我写的这些对你有所帮助。
我看好数字化对企业的提升,在房地产,数字化目前只能做到锦上添花,但如果老板想要雪里送炭,我可能就不看好了。
从信息化要效益,并没有那么容易。想用信息化引领业务创新,比较难。
你看龙湖的千丁,到现在还没看到有出头的日子。还是找不到盈利点,一直在投钱。
物业有实际的线下流量,但这个流量怎么变现,所有地产公司都没有找到。
打个比喻,知道是有金矿,但是是沙是金,要淘出来很不容易。
所有的物业管理,开始时都想与业主发生交易,现在都不成功,社区电商怎么能与垂直电商打嘛。
至于龙湖做数字化最大的阻力是什么,我离开龙湖快10年了,这方面我已经没有太多发言权,以我以前的经验,管理老板的预期、做业务的战略伙伴很重要。
万科物业第一任CIO吴龙:
董小姐,你好。我是万科物业第一任CIO,殷皓微软同事。今天看到你写殷皓的文章,有兴趣跟你探讨一下地产数字化的话题。
头部地产公司老板对数字化建设希望之大,投入之巨,对现状之失望有目共睹。有人认为IT团队不懂业务,有人认为业务团队不懂IT。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大家都掉入了技术研发的黑洞里。
地产业务,或是开发,或是运营,最赚钱,最性感的是不动产的资产属性、金融属性。
如果要把这些属性和数字化拉上关系,最大的可能是在资产证券化领域。
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帮助设计、帮助建设、帮助销售,目前看还都是些锦上添花的手段,没有成立的降本、提速、提升售价价值逻辑。
不动产的售价、租金是由市场定价,由供需关系决定。
破局的希望来自于技术应用,而不是技术研发。
确实需要懂技术,懂业务,两者的交圈是如何产生现实的价值闭环。抓住这个关键点,就能事倍功半。
数字化在地产行业的应用重心应该在运营领域,无论是侠义的物业管理,还是广义的不动产运营。
从过去10年实践来看,车牌识别-减少车场岗位、手机APP-减少现场客服岗位、业务中台-减少管理岗位这些能够「见效」的应用场景得到了普遍接受。
地产行业数字化应用的推动力,仍然主要来自于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这些包含在新基建的关键技术在未来5年内会获得高速发展,那么这些技术,对地产的运营会有哪些影响呢?我觉得,需要关注以下领域:
1、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应用:对现场运营提效的应用,重点在于数字化智能调度、超时空管理,对员工绩效的精确量化。
2、区块链+物联网+移动应用:对传统物业管理模式的颠覆,物业管理合同,分包合同,以更精确透明的「智能合约」来承载。
3、区块链+业务中台:数字化的资产证券化,不动产日常收、支、运营作业上链,形成可信可穿透的资产数据包,简接或直接进行证券化。
4、区块链:分布式数字身份,为资产建立有社会信用的数字身份。
某龙头房企信息部负责人(应需求匿名处理):
你写的这篇文章太火了,好多朋友在转。
其实,数字化是精细生产和运营阶段的事情。高周转的运营模式里,信息化解决点上的提效减负,有些效果,但全面覆盖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化,都还没到时候。
其实15年前,很多公司从不到百亿冲千亿的时候,都没有信息部。
美国,欧洲,房地产仍然占GDP的最大贡献,阿联酋的建筑品质和科技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但是,说到数字化、信息化甚至说到管理,并不会说房地产公司,都会说通用,说沃尔玛。
这个行业的竞争元素里面,数字化从来就不是核心,未来也不会成为核心。
董小姐你写到的,「我觉得本质是老板们想要降本增效 」,这个本质我认为应该是,老板们无法安放的焦虑。
你从大行业的视角写数字化,会更加好看。比IT圈里一些人故弄玄虚好很多,IT其实没那么多大瓜。
你跟好多业务大佬熟,你问问他们怎么理解数字化。应该是你不问,他不提的那种。非数字部的人都不太感冒,只有数字部自己比较坚持。
SSGF,装配式,BIM,被动式都不算数字化,IPD是研发生产管理工具,其实也不算企业数字化。
我一直认为IPD,不可能在地产实现。理由是:
1、IPD是规矩的规划、研发、生产、运营、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但地产你知道,投策、融资、设计、营销,业务上几乎都是独立的。
并且,有几个房企前后打通了?不都是地产、物业独立运作分开上市吗?
现实的阻断点太多,没有端到端联通的共识和行动。
2、IPD是项目组的决策模式,一定程度去中心化,与地产公司老板说一成一,严重不一致。
当一个分权的怪兽跃跃欲试的时候,哪个老板不让他胎死腹中呢。
3、IPD来源于华为,是体系,房产公司做ISO的也很多,哪家真正落地了?
比如万达管理靠制度,这些制度更多是行业标准的约束,和管理运营经验的总结。从标杆到标准,并不是严格的体系。
开发商的土地和华为、通用不一样,体系的东西通常都是镣铐和锁链,既不提效也不减负,可量度的意义太少。
万科可以推,甚至可能成,万科没那么多老板。但也恰恰是这样,跟IBM的沃土,阿里的中台和云,微软的未来城市.....也都落了虎头蛇尾。
老板也是凡人,信息量常不如你我。或有交情,可以让他们找任总问问IPD,找马总问问中台。
中台可以降费提效,前提是服务化做足,业务规则统一,各种科技度都要有。其实。回归工具本质就很好啊。行业上做IT的,眼高手低的太多。
你说,这两年,从微软,IBM,埃森哲,德勤跨界到地产公司做CIO的越来越多,有没有水土不服?其实这些公司的服务线,都有专门做地产的,并不奇怪。
民企做数字化,比外企做项目更长期主义。
因为,外企一套方法论,临时拉项目组,各种打单,以项目为节点的气泡阵列;
民企,你可以做中期规划,可以实现全栈能力的布局和演进,虽然有点微弱,但还是线性连续的推动企业发展了。
而在央企,规划可以做5年,梦想可以由小做大。
所以,外企是为别人圆梦;民企可以自己做梦,但要战胜丛林法则; 国企,收入低,政治化,但可以跟国家发展方向同行,比较持久。
我个人认为CIO没那么重要。企业想做什么,找到合适人做就OK了。比如保利、万科的信息化一把手级别都不高。
脉策数据联合创始人王可青:
你这篇文章朋友圈转发几分钟,就已有四五个地产CIO点赞,业务部门人士感慨更多。
我近期梳理发现,头部房企CIO跨行业来的比较多,乙方转的比较多,前期明源金蝶,近期IBM微软,我的老同事特别多。
地产行业很多CIO是迁徙过来的。
他们通常是技术公司背景,往往先在零售、金融、电子制造等相对信息化基础比较强的企业里面做出了成绩。那里的改造、提升空间小了,预算也局促了,就怀揣愿景到房企这个看似肥美的行业里面来施展。
其实,CIO与老板是互相成就的。
第一,干好CIO的难度与日俱增。
首先是因为,老板开始不满足于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流程提效与管控,更期望辅助经营和赋能业务,而信管系统和赋能系统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这些年,房企的规模增长与组织复杂度是指数现象,别的行业少见。
同时,外部技术发展与变化也是指数现象,粗看繁花似锦,身入后发现好多坑,这都需要更强的整合,验证与把控力。
第二,管理老板的预期成为必修课。
首先,房企业务周转快,规模增长快,所以老板会给予信息化、数字化同样的效率要求。
但数字化有其客观生长规律,尤其是赋能类系统,很多要素在外部,涉及外部技术条件与数据资源的成熟与可用。
老板需要学会按捺与尊重,要理解不是砸钱,不是组织动机强,就能够一蹴而就的。
其次,预期管理不等于抑制老板合理需求,需要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接受新事物的被集成,这对于传统信管出身的CIO有点成长的烦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应该利用老板对科技的迷信夸大科技的回报与效果,这是互联网移民CIO要克制的。
这里值得说下,互联网人士和纯科技公司,为什么在地产做不出效果,主要原因是,这帮人缺乏对业务和组织的解读与穿透吧。
就拿中台来说吧。
现在,传统行业期望学成阿里,模式或技术可以借鉴,效颦就入坑了。
中台思想提倡把多场景的复用能力与贯穿全链条的核心要素打通,封装在中台层。
阿里搞中台,或说中台能发挥价值是因为,电商业务的订单(履约由此展开),客户(营销运营),商品(供应链)三个要素贯穿其大部分BU。
而零售的人货场,地产的人房地,场景复用性,数据连通性,组织灵活性等条件都弱了不少,所以应该慎重。
再说城市地图,是个既简单又比较复杂的系统,我更喜欢称之为产品。
用起来简单,背后是复杂的。
包括数据科学,数据工程,人机交互多个技术工种;城市,市场,产业,消费,人口多个研究学科,服务于房企多部门多层级,每个节点都有场景,兼具ToB系统的定制化与ToC产品的高频迭代双重难度,且涉及数据产业链整合,需要沉淀,更需要创新。
龙城系统推广开了,如果说不完美,应该还是产品力与技术落地拖了后腿。
因为龙湖客研是业内领先的。客研投资和IT搞了联合作战室,以业内领先的研究力输真气,但是,依然没有闭合这一环。
这一环可能就是,业务解构加产品抽象,两者不可分。
另外,由于数据源没整合,一线服务系统,系统服务领导,引发一线的抗力,仅仅是管理工具而不是赋能产品。
往往很多房企老板会按捺不住,因为,他们在业务上习惯了大刀阔斧、一日千里,也很希望信息化能够这样去发展,但这其实是拔苗助长的。
老板所处的这个商业环境是非常快周转的,所以他们会认为IT呢,也应该按照这个套路和效率来。会把房地产开发的整个高周转的执行体系,套在IT和数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流程里面,这时候,就会让这些从业者非常不适。
CIO得是多面手啦,咨询出身的CIO,做汇报是非常能够打动和抓住老板的,但是接下来在技术落地这块会有点弱。而互联网和纯科技公司出来的CIO初期由于不懂房地产业务,会语言不通。
如果不能够把业务架构、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统一在一起,不能对整个组织和业务做很好的阅读与解构。这时候,就会容易冒进,会出现一些比较大的问题。
但是,如果老板的预期是合理的,是因为CIO没有及时洞察到技术的变化和进步,然后没有及时的去做业务的解读与穿透,导致该有的东西没有,那就是CIO的问题。
还有一类呢,是CIO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要求什么都自建,他忽视了多个工种学科,多个产业链上的协同,然后盲目自建,也会导致他做不到老板的预期。
————
今天,很庆幸的是,董小姐还收到了一位很欣赏的行业大佬给我的新评价。
他说,「你懂新闻,懂商业,懂组织。任何工作叠加视角之后,都会变得丰富。」
这些话语都会让我觉得,在做的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
谢谢大家。
董小姐的新公号:
董小姐|龙湖首席数字官离职以后
一勺言|中国顶级地产商的灵魂出轨
猪倌和地主共处一座围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