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杨晓慧: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

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

杨晓慧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吉林 长春 )

习近平总书记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视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高度,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和时代性意义,指出“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1]课程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推动、全要素协同。从整体上看,制约思政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瓶颈性问题就是协同育人不够充分,具体体现为主渠道与主阵地的有机结合不够,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育人不够,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衔接递进不够等等。有效破解上述问题,需要统筹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建立并完善“大思政”的体制机制,推进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整体创新发展。所谓“大思政”,就是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理念和体制机制,旨在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和有效协同的体制机制,打好组合拳,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构建“大思政”格局,需要着力破解以下问题。

一是促进主渠道与主阵地有机结合,着力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它又不是孤立的和自足的,而是作为主渠道嵌入并从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系统。思政课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协同。思政课的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之间,需要有机结合、有效互动。相对来说,思政课教学重在理论教育,它主要是以思想的魅力、理论的力量引导学生懂得人生和社会发展的道理,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道理,以此获得科学的理论武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重在实践教育,主要结合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真切生动的教育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但是,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间又不能分离。如果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完全脱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就容易陷入抽象和空洞。如果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脱离了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就容易失去理论方向和思想支撑。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相脱节的现象。主渠道往往注重讲道理,容易忽视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而缺少亲和力和针对性,难以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主阵地主要聚焦实践教育,容易忽视思想理论的引领作用,从而导致实践与理论脱节,不能彻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要想真正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就必须使理论与实践有效互动,主渠道和主阵地有机结合。

实际上,相对思政课教学而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接触更加密切,联系更为广泛,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困惑,也更能掌握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需求,并能够获得更加鲜活和丰富的典型案例和素材。因此,它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真实的素材,帮助思政课教师将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价值导向与学生成长需求相结合,做到“因势施教、因群施教、因业施教、因材施教”,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只有把主渠道与主阵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充分融合起来,才能使思政课既接生活的地气,又解思想的饥渴。

要想把主渠道与主阵地有机结合,就需要把两支队伍凝聚起来,真正实现二者体制的融合、资源的整合和工作的配合。促进队伍凝聚,必须着力解决各管一摊、各自为战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党委顶层设计。为实现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有机结合,可以实行主渠道和主阵地两支队伍相互之间的交叉任职和挂职锻炼。一方面,可以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到学生工作部门挂职,到校团委和党校兼职,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思想政治工作最新政策和文件精神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站位和政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选拔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秀骨干,适当承担和适度参与思政课专题教学任务,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解决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不够充分的问题。两支队伍之间要建立必要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集体研究学生,搜集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案例库,共同研究和破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前沿问题。要大力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同时也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转化为学科研究的课题;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管理,上升为学术研究的学理;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转化为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主渠道和主阵地这两支队伍之间的相互融通,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育人合力。

二是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着力破解思政课与专业课脱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需要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但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不能仅仅依靠某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所有课程共同承担和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个意义上,专业课程同样责无旁贷,需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在实际课程教育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政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往往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思政课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专业课强调专业知识教育,二者之间是不相干的。其实,这一看法是把思政课与专业课相对置,割裂了二者在育人目标上的内在统一性。专业课与思政课同样服从和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它并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而是同样具有综合育人的作用。在思政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思政课与专业课脱节的问题,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建设要全面着眼于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和落实到所有课程教育之中,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细致梳理和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真正把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升专业课程的综合育人成效,从而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首先,需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所有课程教师都要深刻认识到,立德树人是所有课程都要承担的共同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机制。通过专门化的组织以及设立“课程思政”专项项目,凝聚思政课和专业课的研究视域,集体攻关协同育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本规律和典型经验,共同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体系和典型案例库,为“课程思政”积累丰富资源。要加强思政课与各类专业课的课程协作,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专业课堂协助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做到“因业施教”。再次,要加强协同育人成效的质量评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成效,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质量评估。这就需要对协同育人的成效展开大规模长时段的持续跟踪和调查研究,以切实把握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机制、载体和方法。

三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递进,着力破解各学段思政课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要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可以说,各学段的思政课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既应当拉开层次,各有侧重,又应当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在实际的课程内容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段中反复出现,没有实现层次上的跃迁,学生和教师都容易产生倦怠感。当然,有些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反复强调的,但这并不等于搞低层次的简单重复。学生在不同时期经历生理变化的同时,也会经历微妙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这个所谓的“序”就是学生成长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特点、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接触环境和成长需求不同,其思想认识也会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单纯到复杂、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育内容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特点、切中肯綮,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思政课的教育内容要本着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去展开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简单重复甚至内容“倒挂”。例如,同样是讲爱国主义,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主要通过讲故事和举例子来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形象标识,初步萌发和形成爱国的情感;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历史、人物和事例中体验爱国主义的基本道理;高中阶段重在通过常识性学习,提升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自觉意识和政治认同;大学阶段重在通过理论性学习,增强使命担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自己的理想奋斗之中。

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还要实现“螺旋上升”。这是因为课程育人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具有复杂性,其具体育人过程也会具有曲折性。随着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成长,他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复杂,个人的经历也会越来越丰富,主体自我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要经历一定的震荡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模糊、疑惑,甚至错误的价值认知,因此课程育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思政课在不同阶段的教育要不断提升和强化育人效果。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从体制机制建设、教学内容建设和教学方法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首先,要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体制机制上的整体协调统筹,进一步结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教育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上的纵向衔接递进。特别是在教师队伍上要打破“互不来往”的界限,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教育的组织机构,支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行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集体备课制度,鼓励各学段的教学名师分享教学成果。其次,要加强教材内容的一体化建设。要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教育视域分层次地定位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知识布局,理顺各学段在教材内容上的逻辑关系,使各个学段教学内容在逻辑上体现出知识的承接性、递进性和发展性,既要避免“间距不足”,又要预防“分割断裂”,解决好教育内容在各学段分布不够协调平衡、重点不够突出的问题。最后,要促进教学方法的一体化建设。各个学段要结合本学段特点设计、开发和使用能有效实现课程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相适应,实现教学方法的衔接递进和步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