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超实用的幼儿建构游戏指导!

本文授权转载自:听star老师说 (id:)

什么是建构活动

1、建构即「挑战」

在幼儿的建构活动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有些「挑战」是老师预设的,有些则是幼儿自己在建构的过程中发现的。当孩子们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他们会通过不断地、多维度地「尝试」,寻找解决的方法并且最终完成一个自己想要的作品。

举例:

一次我们班的几个男孩子正在试图做些什么。看他们叽叽喳喳地在商量,我就有点好奇。原来,几个男孩子正在商量用雪花片做一个摩天轮。可是,遇到一个问题——摩天轮的两个外轮廓无法合并。在这个时候,超过「搭建」的部分就产生了。现在,他们面临一个挑战。

突然,其中一个小男孩提议一边装一边改。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孩子们做了好几次尝试,但最终都只差一点点就能完全地把摩天轮密合住了。这时候,其中一个孩子就来叫我,说“王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摩天轮,可是我们合不起来,怎么办呀。”在确认了他们已经试过所有他们能够想到的方法之后,我给了他们一点小提示,“一节一节的对准”。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雪花片的基础搭建法。比如,三片雪花片连成一节,五片雪花片做十字等。所以,很快的,他们就完成了摩天轮的外轮廓。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需要给摩天轮做一个支架。支架怎么做呢?他们又商量起来,并且尝试了几种方法。最后,终于顺利的完成了摩天轮的搭建。相互商量,相互协作,寻求帮助,再次操作。学习就这样产生了。

很多时候,看上去孩子们只是在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实际上面,却是他们以往的所见、所闻的总和。我相信,如果没有坐过摩天轮的经历,如果没有见过乐高的摩天轮,如果没有创作和实践的勇气,他们是做不出一个摩天轮来的。

2.建构即创造

正如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的,幼儿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幼儿在建构时,正如他们在绘画时一样,他们在用一种方式进行着一种「创造」。

比如,在视频里的这个男孩子,其实他的搭建绝不仅仅只是这样而已,然而,他却做了这么一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东西。

对于建构活动的认识与观点

在对“「建构活动」是什么的”认识基础上,结合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些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通过鼓励幼儿不断地尝试错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进行一场冒险式的探索,从而能使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形成一套自有的思维模式,及基于这个模式下形成自有的观点和观念。

举例:

很多时候,幼儿总是以一些固定的方式或者说模式去进行搭建。

比如说,有个男孩子,从跟着我搭开始,就一直选择蓝色的积木,并且一定要在两块积木排整齐之后,再搭第三块。不然就不行。万一帮他把其中的一块搭好了,他一定要自己拔出来再从新来过。不过,这样情况实际上,在某一次的课上被我要求用方块积木来搭建,并且藏起了蓝色积木后得到了改变。显然,这个孩子在被给予了一定要求后,其固有的搭建模式被打破。新的搭建模式就产生了。这种新的搭建模式会在之后的搭建过程中不断地被重复,重复,再重复,直到不能满足为止。

有一次在搭雪花片的时候,一个男生偶然地根据之前教的基础搭建法加以拓展完成了一艘船。后来的几天,这个男孩子依旧在搭建的时候造船。虽说船的样式没有进步,却成功地带动起其他人也开始造船了。我在观察了几天之后,进行了这样的干预:“你们能不能让这个船变得不一样呢?”在后来的日里,船与造船这件事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孩子的船被附加了各种功能,而有的孩子的船则越来越复杂牢固,每人的船都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样子。

从这些地方来看,最终我发现,规则变得异常重要。

我认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发展孩子的个性。因为建构是孩子们的游戏,而游戏必然拥有规则。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做。

第一,遵守游戏活动共通的规则。

也就是说,不可以打架或者争抢。或者是的材料取用等等。

第二,遵守建构材料的特定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特定规则】类似于破坏建构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诸如将两种不同的建构材料,以物理破坏的形式混杂在一起玩。或许是因为自己学古文献的关系吧,对于分类有一定的执着。也同时,因为我觉得分类和整理是非常必要的促使幼儿建构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我们不干预幼儿的探索,但我们为幼儿的探索创造合适的环境。

来看这里的这张照片,照片上的这个材料相信不少幼儿园都有。可是,怎么玩呢?是不是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所以当我看到的时候,就成了这个样子。孩子们也没有整理和分类的意识,最后都不知道应该怎么玩。向我们班的孩子就拿来做了变身器,也就是另一张图上的样子。可以说是“灵光一闪式的建构”。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因为这两个孩子比较活泼,那么,一定是大眼瞪小眼的看半天,什么也不做。

再来看这张照片,图中的积木已经被孩子们整理好了。在他们整理的过程中,逐渐的发现了一些材料的共性,通过共性,促使几个好奇心强的孩子开始尝试运用,最后,再经过我的介绍,现在女孩子都能玩得很好。而且一起弄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要想做好事情,先得把工具准备好。建构的时候,孩子们的工具就是他们建构的材料,如果材料时混乱不堪的,那么,孩子的思绪也是混乱不堪的。

为了实现这些内容,就必须要满足一些“条件”。第一,幼儿的固有经验。第二,幼儿能够获得最低限度的足够多的建构材料。第三,幼儿有充分的建构时间。第四,幼儿始终保持旺盛的建构欲望。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师在幼儿的建构过程中,应当作为「支持者」和「观察者」。听上去的确是老生常谈,操作上还是要时刻牢记的。因为这才是我们应该真正时时刻刻牢记的事情,就像是时时刻刻不忘《指南》一样。

教师在建构时的观察、指导及评价

幼儿在建构时,教师应该怎样观察、指导和评价,简单来说就是要知道观察什么、指导什么和评价什么。

1、观察

我们在观察幼儿搭建行为的时候,无非就是观察幼儿在搭建时的心情、顺序、内容以及对搭建物的解释等等。可以参看《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第14、15也上的表格内容。事实上,每一条几乎都是在建构游戏中可以观察的点。

(1)小班的例子

小班或者更小的幼儿的搭建就像他们的绘画一样,很有可能在自己创建了什么之后,就被自己破坏掉。此外,大人的提问也有可能使得幼儿把自己的作品给破坏掉。因此需要养成随记录,随拍摄的习惯。

(2)中班的例子

到了中班,我们要注意幼儿在搭建过程中能否有良好的读图习惯。并且愿意去尝试拓展自己的作品。比如,眼前的这幅图,就是我以前一个学生的家长在女儿小班升中班的书架拍的。可以看到,她很细致的把女儿说的每一个作品都记录了下来看,并且尝试欣赏。可以说这位母亲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联系到她女儿闹闹平实的表现,喜欢说话,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动嘴,喜欢画画、看图搭乐高。你们看,如今她中班了,已经能够很好地看图搭乐高。

(3)大班的例子

如下图的这个男孩子,你们能够看出来他做的是什么吗?的手柄和控制的飞船。是不是吓了一跳?可以说,目前最近于「从无到无」境界的就是这个男孩子了。这是享受独自搭建时光的最好例子。

此外,在另外一幅图上的这三个男孩则体现了大班幼儿在建构时的另一种重要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包括角色分工,作品的设计、规划,具体的搭建,作品介绍等等。这种team work的产生,源于孩子们对某一事物的探究热情及共同爱好。也就是说,当时机成熟,会看到很多幼儿间自发组队的情况产生。

2、指导

或许,在很多老师看来,指导孩子们搭建是最难的事情。恐怕,有的老师会说,「我又不是你咯,很会搭积木。我自己都不会呢,该怎么指导孩子呢」。

首先,我想说,我真的属于搭建很差的人。不信,你看我的作品,总有几分说不上哪里不好的违和感。而真正会搭建的人,则能在细节上做到非常还原。可是,当你们看到那些经过我指导的孩子们的作品时,我可以这样说他们已经完完全全的超过了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老师。如果你想你的孩子也能够搭出好作品,那么,你也只需要很清楚几件事情就可以完成一个完美的搭建指导:

(1)两点原则

请记住这样两点原则:第一,你不必是最厉害的搭建权威。第二,你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有意思的想法。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当你太会搭的时候,你其实会不自觉的不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听得懂,以及我是怎么得到现在这个作品的。就像很多人辅导低年级孩子的数学题,越辅导越差,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的太多了之后,不免忽略了基础的步骤。而这些基础步骤对于这些孩子才是最合适的。

《礼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因为你知道你是在教,所以你知道你永远可以从孩子们中得到成长。

(2)基本搭建法则

当然,你可能还需要活学活用几个基本的搭建法则:「从下往上」,「从里往外」,「不留缝隙」。一般说来,建筑物,都是从下往上,先打地基的。而动植物则是从里(身体)往外(四肢)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能忘记要不留缝隙。因为,这些搭建法则的核心就是让所有的结构显得【紧密】,就像是围棋中的气,一旦气没有了,也就死了。

3、评价

(1)因人而异的标准

对于幼儿的搭建,怎么来评价呢?很显然,拿图上两个孩子的作品相互比较是不合适的。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一定要做到就这个孩子自己的搭建能力来评价。

比如,下图的这个男孩子,我在他的搭建中看到了他自己玩得很开心。不过,这个结构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我觉得有必要给他一些引导。因此,我在拍下这张照片后,便跟他说,你这次的作品不错,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搭建,要是下次能试试看做一个立体的东西,一定会非常棒的。

再来看这个女孩子。图中的蝴蝶翅膀,由于采用了菱形的结构,对于大班上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我在她们中班下的时候曾经教过这个搭建法,不过,当时她还不是很会搭。可以说,这次的作品对于她自己是很大的进步。因此,我给了她是大大的表扬。

根据这样两个例子,我想说的是,由于每个孩子的建构能力非常的不同,有的孩子可以做很厉害的作品,而有的孩子还停滞在搭高的阶段。因此,用前一个人的标准去评判后一个人,就显得非常的不公平。因此,在判断一个孩子的作品好不好的时候,需要比较这个孩子前后几次的作品,观察哪次的创意更加的好。此外,也要试图发现孩子在他其他的作品中,在结构上、配色上的各种小成功,予以及时的表扬。

(2)像不像的问题

建构类似雕塑,而雕塑也就是一种艺术,对于艺术,我们很难评价。不是吗?

(3)幼儿评价的力量

如果你觉得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做一件这样的事情:评选。当孩子们都搭了很多很不错的作品时,可以通过一人一票,甚至一人多票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去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并且说出自己的理由。

不难看出,我是利用了孩子们的一种榜样心理。有什么好处,激发幼儿在家里的自主探究。

最后的话

其实,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还会有其他的种种表现。有些是我观察到的,有些可能是我有所忽略的。希望各位老师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大家一起讨论。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对各位老师有用。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