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黔西县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四分投入、六分管护。干农业产业,刚开始时不懂技术吃了亏,有资金时不懂技术,懂了技术又无资金。我们就是要引导当地农户树立不仅会种,而且会管的理念。”日前,在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精品果园基地,项目负责人郑超介绍,果园里的20亩葡萄、70亩柑橘投产后,预计年纯收入将达100万元。基地计划用以工代训的方式,将农民培训成产业工人,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户增收。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增收有把握,还得靠合作。

“关键就是建强村党支部,发挥‘领头雁’作用,由村‘两委’带头入股合作社,把合作社的发展当成自家的事来办,增强主人翁意识,才能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收入稳定。”黔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丁宪令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黔西县大力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将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合作社的抱团发展、群众的能动作用等要素有效融合,初步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目标,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2019年,黔西县把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的“一号工程”,以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确保群众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突出问题导向,规范运行机制、入社程序和产业发展,推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黔西县成立了364个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其中股份经济合作社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49个,823名村“两委”成员率先带头入社,组织引导19.81万户群众加入合作社,覆盖了所有贫困户,并引进龙头企业135家。

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农民群众收入如何稳定增长,一直是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的难点。

为此,黔西县深入推进“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用好用活“八要素”,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由谁卖、怎么卖的问题,让群众最大程度受益。通过以销定产、以短养长,指导市场主体在生产、流通、销售上,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提供流通端基本配套,推动产品尽量卖出好价钱。

选好产业、办强实体。黔西县采取长短结合、种养结合的方式,面向市场、以销定产,打造猕猴桃、百香果、食用菌、刺梨、烤烟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30万亩,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串联成“利益共同体”,延伸产业链,防范市场风险。

杜鹃街道大兴社区党总支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张光华说,我们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村集体以资产入股合作社,支部书记任合作社理事长,充分发挥支部的引领作用,动员更多党员、群众加入合作社。

“从管理乡村到经营乡村,思路变了,观念变了,村党支部引领强村富民有了具体抓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丁宪令说。

产业选得好,遍地都是宝,合作见成效,还要农民笑。为了解决合作社利益联结怎么联、可持续的问题,黔西县多措并举,让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红利真正惠民。

——资产入社得“股金”。农户把土地等资源经营权、自有设施设备、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以及折股量化到户的集体资源资产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等,根据自愿的原则入股合作社,农户按照“保底分红+按股提成”方式获得收益。

——反租倒包得“聘金”。合作社、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再反租倒包给农户生产、管理,以领管领种获得稳定收入,既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又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确保农民收益最大化。

——以销定产得“现金”。合作社组织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销售订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形成稳定购销关系,龙头企业按照“保底价格+浮动价格”等保护价收购,合作社上接龙头企业,下连农户,实现利益共享。

——就业务工得“薪金”。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优先吸纳有劳动力的农户到产业基地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劳动务工,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促进农户变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收入。

阅读推荐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