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问答 » 正文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与恶)

古往今来,人性的善与恶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命题

《三字经》开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坚决否定这种说法,他认为:人性本恶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人性本无善恶,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爱尔维修有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一出生时,犹如一张白纸,在成长的过程才区分出我们在白纸上画出的是《蒙娜丽莎》还是《最后的晚餐》

在《圣经.旧约》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最初居住在上帝的伊甸园中,本不明善恶,只因受到蛇的引诱偷吃了园中善恶树上的果子才使眼睛明亮,生出了羞耻之心,也辩明了善恶,美丑

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一吃,穿,住,爱。为了这些物质需求的满足并使之更加优越,人们运用了他所能运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正义的,邪恶的,因此。善恶无关本性,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人类获得利益的表现方式

斯宾诺莎说:所谓善是指一切的快乐和一切足以增进快乐的东西而言

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一个天使,一个魔鬼,在魔鬼的内心,有着天使的灵魂,在天使的背后,潜伏著魔鬼的骚动

在它们的角逐中,天使获胜,则人的行为是向善,魔鬼获胜,则人的行为是向恶。更多的时候,天使与魔鬼是势均力敌的。也就是说,善与恶各自占据了人的左右心房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佛教也持有相同的观念,佛家认为:人人心中皆住着一个佛,也住着一个魔。关键在于后天的修行

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就像生长在母体中的一对双胞胎,同时并存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

生在喧嚣尘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渣,但人心好似一张网,它可以过滤心中的一些渣滓,只要我们记着孔夫子的教诲:每日三省吾心,便可以趋恶扬善

同理,我们身处红尘,必然产生各种人际关系,为博取他人的认可,我们只能把自身的恶习隐藏起来,从而与他人形成相互的理解和关爱,这也是从我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所釆取的必要方式

关于善恶在历史上的作用,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提出了性恶动力说

性善可以促成社会的稳定,性恶却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善恶要从一定的历史阶段去分析,并指出:善恶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相对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总结道: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老子《道德经》有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恶皆在一念之间

一念起,福泽百世

一念落,恶从心生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