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有一栋五层西式风格的古典建筑,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因曾是北京大学所在地,故被称为北大红楼。在前阵热播剧《觉醒年代》中,一多半剧情都是以北大红楼为背景场所拍摄的。8月1日起,修缮后的北大红楼开放个人预约,其中的“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前来参观。
尽管经历百年风雨,今天的北大红楼依然“风姿绰约”,虽处市中心闹市区,但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无法打扰它分毫,革命精神依旧在这里栖息。据了解,该楼落成后,被用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第一院校舍,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先后在此任教任职。1918年至1919年,毛泽东曾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主要在红楼内工作。1919年,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期间,红楼及其北面的操场也是运动参与者的主要活动场所。
北大红楼还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多项之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最早在此举起、最早一批建党英才在此培育成长、中国大学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此开讲、中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在此建立……漫步其中,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影像,深化了民众对北大红楼历史的理解。展厅里,958张照片、1357件文物、40件艺术品、13个珍贵影像视频……展览将一个个光辉的历史场景瞬间定格,带领观众真切感受那段澎湃激昂的革命岁月。
置身于“名场面”
深刻体会红色历史
毛泽东正在“第二阅览室”仔细登记新到的报刊、李大钊正在“图书馆主任室”里奋笔疾书、陈独秀在他的“文科学长室”窗边矗立思考……这些出现在《觉醒年代》中的“名场面”,如今即在眼前。
走进修旧如旧的北大红楼,仿佛时空转换,木质地板的吱呀声提醒着参观者,此刻正漫步于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展览分“经历近代各种力量救亡图存探索的失败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唤起民族觉醒 构筑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高举爱国旗帜 形成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播撒革命火种 打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 铸就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6个部分,共19个单元,包括一批首次与公众见面的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风雨历程和光辉历史。
1917年年初﹐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在展览第7厅,展出了刊有李大钊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研究专号、《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新青年》第5卷第5号,且都是原件。
在展览第30厅,一张题目为《试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的影响》的试卷引人瞩目,细看它,仿佛墨迹仍未干,当年的考生用工整的小楷写道:马克思是开辟新路的持刀者,是历史上最大的新纪元。1923年,李大钊批阅北京大学政治系二年级学生的试卷,给马昌民、贺廷珊的《唯物史观》试卷批了95分。这是马克思主义课程第一次进高校,马克思主义试题第一次进考卷。
在展览第35厅,一位新闻工作者膜拜的“偶像”正在与我们隔空对话。通过他的长衫、西裤、家谱,可以管窥他当年“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名记风采。1920年后,著名报人邵飘萍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当年曾多次拜访邵飘萍,并得到过慷慨资助。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向斯诺介绍自己生平时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
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留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千古佳话。而后,《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的出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展览第39厅,共展出50册10种文字的《共产党宣言》。
《新青年》上演的“双簧戏”
将文学革命推向高潮
北大红楼是当年新文化与旧文化激烈碰撞、交锋交融之地。在《觉醒年代》中,为了反击复古派,钱玄同与刘半农策划了一出“双簧戏”,将文学革命推向轰轰烈烈的高潮,也成为剧中令观众津津乐道的桥段。
如今,这一幕也被复原在北大红楼的展厅内。
据记载,陈独秀将《新青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大学之后,编辑方法和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从第4卷第1号开始,杂志只刊载白话文,且采用了新式的标点符号。这些变化实际上是杂志新文化主张的昭昭宣示。然而,这些变化,没有一个“敌人”出来迎战。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新文化阵营的钱玄同和刘半农合演了这场“双簧戏”。
1918年,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以一个封建卫道士的口吻,给《新青年》杂志社写了一封公开信。全信用文言写成,共4000余字,历数《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罪状,其中说白话文主张如同“狂吠之言”。公开信还认为,使用新式标点、引进西方文化是“工于媚外,惟强是从”。文中还特意大大赞扬了当时的桐城派古文家林纾。刘半农署名为“本社记者半农”,也写了一篇,标题为《复王敬轩书》。全文洋洋洒洒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并批评王氏这样的守旧者是“不学无术,顽固胡闹”。尤其以林纾当射击的靶子,刘半农讥笑林氏翻译的外国名著虽然数量很多,却没有什么价值。
轰动一时的“双簧信”将新文化运动的理念从书斋推广到大众之中,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事件。
穿越时空,回到“五四”前夜
100多年前,就是在这幢建筑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唤醒民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作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不朽的革命足迹。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展厅内,刊登着名篇《庶民的胜利》《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青年》第5卷第5号和第6卷第5号、第6号原件赫然映入眼帘,李大钊的预言振聋发聩。
白底黑字的标语条幅,桌面上散落的笔、纸、传单……一层东侧旧址复原的“五四游行筹备室”,还原了“五四”前夜的场景:1919年5月3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北大学生与各高校学生代表集会,决定把原定于5月7日举行的示威大游行提前到4日。学生们连夜手书3000多条标语,桌上摆放着游行的用品,铁皮喇叭、水壶。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在长桌旁执笔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站在《新青年》编辑部微缩景观前,一位讲解员穿着白衬衫,流畅地讲述着那段革命历史。他不时停下,在互动屏上翻看《新青年》上曾经发表过的文章,为讲解增加新内容。“在深度了解文物背后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被深深感动着。未来,我们希望用最生动的语言讲述最鲜活的案例,让观众爱听、想听,将红色基因传承好,真正利用好红色资源。”他说。
红色血脉正蓬勃地赓续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伟大觉醒”到“伟大开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唤醒一代青年,指引他们在比较和追求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任职时,曾在3个地方工作过,即“第二阅览室”(管理报纸阅览)、“图书馆主任室”(协助整理图书)、“登录室”(抄写卡片),其中以在“第二阅览室”的工作时间最长。
走进“第二阅览室”,只见阳光透过充满年代感的红木窗框投射在宽大的木桌上,将一份份整齐摆放的“旧报纸”照射得更为泛黄。报架里仍摆放着北京《晨报》《京报》《国民公报》《顺天时报》、上海《申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天津《大公报》以及英文《北京导报》等一批当时的报纸。一时间,仿佛穿越回当年,教授讲师正来回踱步、青年学生正各抒己见,人来人往,思想火花碰撞出了新天地。
100多年前,就在阅览室入口处的这张办公桌前,作为图书馆书记员的毛泽东正负责登记新到报刊和读者姓名,管理着15种中外文报纸。在这里,他积极参加北大学术团体,研究各种主义,寻求救国真理,成为一名马列主义者。毛泽东在红楼工作期间,广泛涉猎各种社会思潮,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听过邵飘萍等人的新闻讲座,是《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忠实读者。
“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第二阅览室墙上的这段话引人注目,毛泽东对那段宝贵经历的回忆令人动容。展览通过展板和信件文物等形式,立体生动呈现青年毛泽东于1918年至1920年两次来京的活动经历,展示其成长为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轨迹。“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中共一大前的58名党员,大部分有在北大红楼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并曾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直接或间接的教导和影响。”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心中莫名感动。正如一位同行的观众所感叹的那样:“一幢建筑与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如此息息相关,可谓世所罕见。”在时代的召唤和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与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展览尾声,展厅内突然响起颂读声,只见一群学生模样的参观者正集体朗诵着李大钊的《青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经百年沧桑后的五四精神在如今青少年的心中依旧熠熠生辉。也正如观众留言簿上所写的:“我仰望你仰望过的星空”“100年后的中国必能证明我的所言”……红色血脉正愈发蓬勃地赓续传承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