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何 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郑州历史上极不平凡、极其艰难、极具挑战的一年,是踔厉奋发、顶压前行、难中求成的一年。特大雨灾与世纪疫情叠加交织,发展环境严峻复杂,风险挑战超过预期。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李克强总理亲临郑州指导灾后重建,对加快解决城市内涝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孙春兰副总理坐镇指挥疫情防控,迅速遏制扩散蔓延势头、提升了精准防控水平。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对郑州发展高度重视,在发展定位、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防汛救灾、疫情防控、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养老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给予指导和大力支持,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郑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防汛救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灾后恢复重建加速推进,常态化防控机制持续完善,高质量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聚力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统筹推进。去年7月下旬,郑州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极端小时雨量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山洪滑坡、河流洪水、严重城市内涝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救援指战员、国家部委、央企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两手抓,及时处置常庄水库、郭家咀水库、南水北调干渠等重大险情,紧急转移安置群众34.6万人,用2天时间恢复全市通信网络,5天时间主城区居民小区通电通水,7天时间市政道路、城区桥梁隧道及公交线路恢复通行,10天时间居民小区积水抽排和主要道路、国省干线、县乡村道抢通;加快灾损房屋、塌陷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路修复,出台临时生活补助等惠民举措40多项,84个乡村住房集中安置点建设快速推进,金水河综合整治先行段开工建设,出台《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一库一案”综合治理143座中小型水库,启动构建“31382”防洪防涝规划体系,灾后重建项目完成投资149.5亿元。
(二)聚焦聚力“六稳”“六保”,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难,积极扩大增长点、转化拖累点、抓好关键点、稳控风险点、抢占制高点,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推进“三个一批”,全域全员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出台加快企业复工复产20条措施等系列政策,帮助企业解决问题8956个,新增减税降费98.6亿元,较好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691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89.2亿元、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23.6亿元、增长0.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7.71万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31%,进出口总额增长19.1%、占全省的71.8%,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1个百分点。
(三)聚焦聚力蓄势增能,科技创新全面提速。中原科技城加快建设。全国“双创”活动周郑州主会场成功举办,签约高质量项目50个、投资金额800多亿元,与50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叫响了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品牌;积极推进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908名,成功签约上汽集团、超聚变等领军项目87个。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嵩山、黄河等省实验室挂牌运行,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0家,获批省中试基地2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12家、增长41%,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6.41件、增长38.7%。新增科技型企业2172家、总量突破1万家,科技孵化载体在孵企业1.49万家,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6家、培育省级研发平台241家,实施重大一流课题4个。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发布郑州人才计划系列政策,引进各类人才1.8万人,郑州技术交易市场线下投入运营,技术合同成交额30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58.8%;世界传感器大会成功举办,鲲鹏软件小镇(一期)投用,英国伦敦、德国汉堡、新加坡3个国际离岸创新孵化中心挂牌成立。
(四)聚焦聚力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制造业稳中向好。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2.1%,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82.1%、43.4%。郑煤机等17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创新科区域总部基地等281个项目开工建设,富泰华5G智能手机、华锐光电等284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0.1%。新增“上云”企业1.7万家,认定“三高”企业2035家、“专精特新”企业960家。建成5G基站2.5万个,小微企业园开工28个。服务业提质增效。组织 “醉美·夜郑州”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2.5亿元消费券带动直接消费57.4亿元。获批国家级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城市、服务业标准化(商贸流通专项)国家试点城市。存贷款余额突破5.7万亿元,新增上市企业5家。郑州商品交易所成交量、成交额增速居国内商品期货交易所首位,物流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超聚变公司首台服务器量产下线,浪潮安全可靠生产基地、中国长城(郑州)自主创新基地、紫光智慧计算机终端全球总部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28.2%。现代都市农业稳步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高标准“菜篮子”示范基地6300亩,新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第三届郑州种博会成功举办。
(五)聚焦聚力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提质增速。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市区主次干道及支线路网完成改造440公里,老旧小区改造完工1994个,城乡接合部 “三个清零”任务全部完成,打通“断头路”65条,市区新建公共停车泊位5.9万个。完成道路中小修130.5万平方米、治理病害窨井盖10.7万座、整改施工围挡526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405万平方米,创建精品道路1017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7.2%;完成架空通信线缆入地改造207.7公里,三环内主次干道、主要支路等架空通信线缆基本清零,城市建设管理更加有序。枢纽建设稳步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北货运区、高铁南站主体工程完工,郑许市域铁路贯通,郑济高铁郑濮段联调联试,第二绕城高速全线开工,省道312市区段建成通车,国道310西南段主线、环城货运通道全线贯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32个核心板块加快建设,城市大脑三期全面启动,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06.3公里。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全线通车。南部(二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入试运营,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20.6公里、燃气管网105公里、供热管网91.3公里,新发展燃气用户11.5万户,新增集中供热入网面积776.6万平方米。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开工建设精品村50个,89个示范村达到“四美”乡村标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94%的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都市圈范围由“1+4”拓展到“1+8”,积极谋划推进郑开同城化示范区,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发展进程。谋划实施轨道交通S2线等合作项目,郑新产业带、许港产业带加快建设。
(六)聚焦聚力提档升级,改革开放纵深突破。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冲A百日攻坚扎实推进,11.2万国企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移交。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盘活土地11.96万亩。成立市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健全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机制。全市供水“一体化一张网”改革落地,侯寨水源置换等工程加快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省综合排名连续三年第一,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跻身全国前十。上线“一件事”和高频事项946项,其中“掌上办”事项721项,115个“三跨”型“一件事”实现线下办理,申报材料、办理时限、跑动次数分别压缩58.7%、87.8%、82.8%;政府和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61个、54个工作日内;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经验全省推广,房屋交易、缴税、不动产登记率先实现全域通办、一窗办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现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四条丝路”协同发力。郑州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48条,货邮吞吐量突破70万吨,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国际货运班列(郑州)开行2002班;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获批;跨境电商交易额1092.5亿元、增长17.4%。铁海联运到发集装箱17930标箱、增长18.6%。获批国家新一轮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自贸区郑州片区建设扎实推进。256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完成98%,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中部地区首个自贸区法院、检察院挂牌成立。招商引资成效显著。“125计划”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9个、投资总额2279.4亿元,引进省外资金1252.4亿元、增长3.1%,实际吸收外资48.6亿美元、增长4.4%。实施“三个一批”项目322个、投资总额3909亿元。
(七)聚焦聚力黄河国家战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编制完成《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方案》;76.5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建成开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持续开展黄河“清四乱”专项行动,启动核心示范区内8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和沿黄55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黄河干流水质断面稳定达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案件扎实整改。综合优良天数237天,较上年度增加7天,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提升5个位次,连续两年稳定退出后20位;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42微克/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是全市有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2个国、省、市控断面全部达标,农村黑臭水体源头“动态清零”。“双碳”工作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方案及碳中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快编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持续推进,建成区重污染企业全部搬迁,16家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关闭退出,压减煤炭产能252万吨、耐材产能70万吨,新增充电终端2600个,市区巡游出租车实现新能源车全部替代。生态屏障高效构建。实施国土绿化3.89万亩、抚育中幼林7.67万亩。新增绿地1783万平方米,新建生态廊道16条108公里,208个公园游园建成开放。成功申办2025年第十一届花博会。
(八)聚焦聚力防风险守底线,本质安全统筹推进。去年以来,面对多轮疫情冲击,持续强化基层网格群防群控、重点部位联防联控、行业部门严防严控,用最短时间圈住封死扑灭疫情。夯实扁平化指挥、智慧化防控、人物环境同防、多点触发等“10+N”防控体系,完善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机制,压实“四方责任”,扎紧“四个口袋”,完善闭环管理机制,持续提升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管控等“五种能力”,科学化精准化防控水平持续提升。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4.8%、20.8%。稳妥化解金融风险,32家P2P机构清理至8家、存量业务化解率97.1%,积极有序化解上市公司风险。强力开展问题楼盘攻坚化解,365个问题楼盘终结性化解297个、化解率81.4%。校园安全、食药监管、信访稳定、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持续加强。
(九)聚焦聚力民生福祉,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民生投入1219.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1%。新增城镇就业13.6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6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大民办幼儿园政府回购,237所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公办学位占比提高至56%,普惠幼儿园覆盖率84%。新投用中小学校30所,增加学位4.9万个,培育新优质初中54所,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占比下降到6.6%。10所市属高中新校区开工建设。“双减”改革强力推进,午餐供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郑州儿童医院南院区投入使用,7家医院纳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县域医共体深入推进,100家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基层诊所标准化药房建设200家。新增养老服务设施284个、床位7200张。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成功创建,德化街成功创建国家首批旅游休闲街区,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河文化月等活动高水平举办,“唐宫夜宴”“只有河南”成为现象级文化精品。建成安置房56591套、回迁安置群众13.5万人,新开工15437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万套、分配公租房8496套,有效缓解新市民住房困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重大事项向市委报告,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加强审计监督,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健康发展,慈善募捐款物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国防、双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持续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审计、史志、气象、地震、文史、社科、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2021年,我们深深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举旗定向是应对严峻形势、战胜困难挑战的主心骨和定盘星,我们必须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无比强大的制度优势,郑州能在“7·20”特大暴雨灾害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是“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生动实践,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制度优势。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以任冀军、周帅锋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在滔滔洪水面前挺身而出、不畏牺牲,千万市民守望相助、勇毅前行,展现出众志成城、命运与共的团结伟力,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省委、省政府统筹各方资源全力支持、倾心相助,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必须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高水平推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在郑单位和各类驻郑机构,向驻郑部队、武警官兵、消防救援指战员、公安干警、医务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郑州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回顾2021年,我们切实感受到,郑州作为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着应急指挥体系不顺畅、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不高、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防灾避险自救能力不足等短板弱项。我们在“7·20”特大暴雨灾害中付出了沉痛代价,铭记“7·20”、告慰逝者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教训变教材、教材变方案、方案变行动,从快从实从严整改突出问题,把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应急能力提升作为重要任务,全面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健全完善风险研判、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防控责任考评等制度,加快韧性城市建设,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基层基础和现代化水平,让我们的人民更幸福、城市更宜居!
回顾2021年,我们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常态化、精准化疫情防控能力需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体量偏小;科技创新基础依然薄弱;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干部作风能力素质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还不适应。对此,我们将保持清醒,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切实解决好各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二、2022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必须确保发展上得去、社会稳得住、城市管得好,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郑州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深入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为总目标,以“整体工作争先进成高原,重点工作创一流起高峰”为总要求,全面开展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三标”活动,深入实施“十大战略”行动,努力发挥好全省经济发展“领头羊”、社会治理“首善区”作用,全力开局破题,奋力高台起势,为服务全省乃至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7.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强度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多轮疫情等风险挑战,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稳中有进,基本面趋势向好。实现全年目标,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激活变量,努力在不确定因素中坚持系统思维、谋求动态平衡,在风险挑战中化危为机、掌握主动,在百舸争流中奋勇争先、抢占先机。一是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面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进的激烈竞争态势,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我们必须入局不能出局。要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四个高地”为引领,闯出一条具有郑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二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主动对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全面塑造竞争发展新优势。三是必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聚焦“五链”深度耦合、“六新”加速突破,强化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等全链条培育,构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中高端。四是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坚决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高质量发展增动能、添活力;坚定不移走好“枢纽+开放”路子,以规则机制创新提升开放能级,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时刻保持清醒警醒,主动发现化解风险点,全力消存量、控增量、防变量,在更高起点上打造本质安全城市。
三、2022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十大战略”的开局之年,郑州是实施“十大战略”的主阵地,必须知重负重,率先破题,研究制定“一行动一专案”,建立健全主要领导高位推动、工作专班具体推进、定期研究部署、全面督查考评等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打造贯彻落实“十大战略”的郑州样板,确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郑州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以郑州一域之发展支撑全局更好发展。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认真对照《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全面落实《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郑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灾害调查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整改方案》和《郑州市特大暴雨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方案》。把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作为重中之重,尊重自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恢复重建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加快灾损房屋建设。45个“新村模式”、39个“社区模式”、68处“拆除类”建设任务全部完成,4.6万户受灾农房恢复重建10月前完成,让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汛前对全市房屋建筑开展隐患排查整治,重点防范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风险等突出问题,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二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把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作为重点,加快编制“31382”防洪防涝规划,构建“上拦、中滞、下排”防洪体系,尽快将主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实施143座中小型水库“一库一案”治理工程,主汛期前完成郭家咀水库、常庄水库、五星水库水毁修复、大坝加固工程,完成贾鲁河三个决口堵复、全市河道和水库水毁修复;金水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工,主汛期前帝湖、大学路桥、北闸口、水上餐厅等防洪卡口完成改造,2023年除涉铁工程外全面完工,打造安全河、生态河、幸福河、景观河;加快推进贾鲁河综合治理七里河分洪、南水北调左岸截流等工程前期工作;“一点一策”整治城区道路46处易涝点、198处积水点。
三是修复提升受灾基础设施。开展城市体检和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分类改造位于地下空间的备用供电、排水泵站等关键设施,强化重大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汛前基本完成水毁工程修复,6月底前完成较大、重大灾毁路段恢复重建,10月前完成特别重大灾毁路段恢复重建。
四是完善应急体系。建立“”气象预报等十项机制,实现预报、预判、预警、预案、预演“五预”有机衔接,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用大概率思维应对极端天气和重大自然灾害,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始终保持高度重视、清醒、警觉,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应急装备现代化,强化应急实战演练,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加快市综合性应急救援保障基地建设,构建市县乡三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开展防灾科普“五进”活动,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着力稳定经济运行。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以项目论成败、以项目论英雄”,建好调优储备库、拟开库、在建库、竣工库,滚动实施“三个一批”,力争签约项目100个、开工200个、投产150个,确保签约率、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保持全省前列。突出抓好年度投资5839.9亿元的2020个重大项目、年度投资4670亿元以上的924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807亿元的233个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畅通审批服务和要素保障绿色通道,加快政府专项债券支付进度,发挥好投资“压舱石”作用。专人专班推进华为区域总部、海康智能制造、一汽新能源、比亚迪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二期、富士康关联配套、华润城市更新等一批高质量项目,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见效。加快观音寺调蓄等重大水利工程、重大交通工程、重大能源工程建设进度,争取完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谋划实施总投资3954.4亿元的新基建项目,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城市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谋划包装城市更新项目,每个县(市)至少确定1块、主城区各区确定3~5块,通过城市更新提升片区发展活力动力。芝麻街1958双创园、国际金茂港、自贸科技中心等16个项目加快前期设计,积极稳妥推进。在郑东新区、常西湖片区加快建设A类、B类、C类、D类人才公寓,在北龙湖区域规划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组团。
二是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实施国际活动提升、口岸经济引领、特色服务消费等九大工程,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消费经济。吸引知名电商在郑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推动UU跑腿、中钢网等本地电商规模化发展,探索休闲食品、电子制造、轻纺家居、家用电器等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谋划设立全球汇进出口商品展示销售平台。积极发展“直播经济”“网红经济”,支持蜜雪冰城、锅圈食汇等50个新型消费明星项目提质发展。发展会展消费。建设新国际会展中心,将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等项目打造成行业领先的专业展会。积极引进世界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谋划全国顶级电竞赛事。发展特色文旅消费。打造沿黄文化产业带,积极申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加快建设“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商代王城遗址等三大文化核心展示区;支持银基、方特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电影小镇、只有河南、黄帝千古情等景区提升品牌影响力,继续办好黄河文化月等重大活动,办好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促进商品住房合理消费。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落实《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有效保障新就业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新型人才等群体安居发展。提升国际消费水平。实施国际消费供应链体系建设,在自贸区郑州片区及各大商圈推行“保税网购+线下提货”模式。大力发展“免税经济”“退税经济”,探索“消费+登机预办”一体化试点,形成内陆免税购物新高地。提升消费集聚能力。打造二七广场、高铁东站两大国际化核心商圈,提升二七万达、中原万达、惠济万达、锦艺城、大卫城以及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商代王城遗址特色街区、农科路酒吧休闲一条街等特色消费场景,各县(市)区至少打造2个地标性消费场景、网红打卡地。推动德化街创建国家级步行街,打造“夜郑州”特色品牌,全力培育郑州“现象级”消费。
三是提升流通能力。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提档升级,畅通骨干物流通道,加快空陆网海“四位一体”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推动东西向“一字型”大通道、“几字型”综合运输走廊、南北向客货运大通道加快形成,有效提升“一单到底、通达全球”的集疏通达能力和综合运营效益。加快大型物流、智慧化集成商、集成企业集聚,推动“枢纽+通道+网络”有机衔接,实现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以贸易集聚带动流通扩量,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由“流量”变“留量”,把“留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四是服务市场主体。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多给企业力量和信心。扎实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等“八个深化”,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中小微企业全覆盖。全面落实纾困帮扶中小企业政策措施,支持餐饮、住宿、零售、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灾情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的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推动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整治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清欠;巩固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成果,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确保第一时间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多听市场主体意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开展企业家领航计划和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新增领军型、成长型企业家200名,培训企业家1000名以上。力争新增市场主体25万户以上。
(三)着力增强创新动能。瞄准“六个一流”,打造科技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科创活动高度活跃的国家创新高地。
一是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对标国际水准、国内一流,高起点规划260平方公里的中原科技城,全域布局基础研究、产业研究、未来研究和实验室、中试基地、大科学装置等,联动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新高峰。积极引进大院名所、科技型“头部”企业、省内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团队,做好宇通自动驾驶研究院、北理工郑州研究院等12个拟入驻省科学院团队服务对接,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公共实验室、中电科 27 所河南省电子装备柔性中试基地等7个首批项目,力争引进头部企业20家以上、省内外科技企业及高质量研发团队50个以上。引进高端配套商业,高标准做好物业管理服务保障,集中配置“畅聊沙龙”“创业食堂”等生活设施,打造集创业孵化、生活服务、社交互动于一体的人才社区。发展创新金融,设立50亿元中原科技城科研产业引导基金,建立市级基金备投优质企业项目库和风投创投基金投资引导目录,实现总部、金融、高端商贸等传统产业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郑州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用好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谋划建设公共服务平台5个,集聚创新要素市场,加快构建“研发在郑州、孵化在周边、转化在全省”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格局。
二是引进培育一流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郑开科创走廊,支持嵩山、黄河、龙湖现代免疫等省实验室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转,争创国家实验室或分支(基地)。推动在郑国家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省级重点实验室结构优化。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中原之光”超短超强激光、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MEMS)平台建设;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争取更多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在郑布局。加快省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推行“研究院+创新平台+合作项目”运行模式,部门、县(市)区、开发区与功能板块协同联动,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对接机制,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硬岩盾构等优势领域,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0家。加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围绕物流、制造、农业以及城市管理等领域,谋划打造20个应用场景。
三是加速集聚创新人才。城市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城市更出彩。聚焦主导产业“双招双引”,力争引进全球知名科学家、两院院士、杰出青年等高端人才500名,博士以上优秀青年人才1500名,引进培育市级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0个以上。落实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十条新政,实施百万大学生留郑计划,构建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力争来郑留郑大学生20万人。推动大学校区和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打造环大学创新经济带,规划建设2个5~10平方公里青年创新创业园,打造青年人才“拎包入住”“拎包办公”服务模式。加快国家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建设,政府主建的孵化器等创业载体至少有30%的场地免费提供给大学生创业。办好中国创客领袖大会暨双12创客节,建立100亿元青年创新基金,完善“郑科贷”“人才贷”“人才保”金融服务模式,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持。三年筹集建设40万套人才公寓,五年内保障100万青年人才居住,今年完成7万套。筹建投用一批青年人才驿站,为来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让整个城市成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加油站”“孵化器”。全面放开在中心城区居住、就业、学习人员及直系亲属的户口迁入,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四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研发投入增长17%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企业1500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以上。推动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实体化市场化运营,统筹推进架构设计、空间整合、创新金融、政策体系、人才服务等工作,着力打造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区。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建立县(市)区与高校、科研机构常态对接机制,构建“需求众筹+揭榜挂帅+科学评审+里程碑管理+绩效评价”管理链条,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在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人才培育、联动应急等领域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坚持“五链同构”谋划产业图谱,突出“一群多链、聚链成群”,推动产业由集聚向集群发展。大力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突出“芯、屏、网、端、器、用”,推进超聚变服务器、紫光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等50个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引进手机终端芯片材料、设计封测等产业,发展可穿戴设备和医疗器械等智能终端,加快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起步区建设,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5500亿元。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方向,建成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宇通新能源商用车基地、比亚迪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二期、一汽新能源等项目,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5万辆;抢抓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建设机遇,依托上汽、宇通等新能源整车企业,大力引进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制定氢能储运加用规范标准,出台加氢站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以燃料电池货车和客车为主的多场景示范应用。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海康威视郑州科技园和传感器生产基地、格力灯塔工厂等重点项目,发挥宇通重工、七一三所、郑煤机、中铁盾构等行业骨干作用,推动智能装备、工程装备、轨道装备、电气装备、起重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引进清华中医研究院,推进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中牟官渡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推动1~2个创新药获批上市。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争取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打造区域性药品药械供应基地。同时,通过数字化赋能、服务化转型、集群化培育,加快推进现代食品、铝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
二是开展产业项目会战。支持开发区和县(市)区找准融入产业链突破点,加快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集群关键环、中高端。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为突破口,发挥产业基金招商作用,力争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50个,签约总额全市招商占比30%以上。引导对接“头雁”、单项冠军等企业,在财政资金、融资担保、要素保障、研发投入等方面助力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贯彻落实《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以上,新增超百亿元企业2家、入规工业企业310家、“三高”企业1000家。
三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亩均论英雄”作用,开发区加快推进调规扩区,县(市)区盘活闲置用地,腾出低效用地,置换商业和安置用地,调优调增产业发展空间。加快32个核心板块建设,科学导入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谋划落地一批高质量项目。高质量建设60个小微企业园,引导小微企业入园6000家。
四是强化产业要素配置。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在中原科技城、重点招商区域实行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努力做到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大力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滚动发布“四基”突破清单,推进消费品“三品”战略,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对重点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和“白名单”制度,促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提高信易贷平台覆盖面,让广大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完善差异化用地用能排污等机制,调动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出台支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实施“内培外引”战略。
五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完善“一云、一网、一平台、一中心和政府、社会、经济三条数字化转型主线”的“数字郑州”体系。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坚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带动,加快完善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先完善拓展“数字郑州”智慧化应用、实现政务数据“一网通享”,促进各个方面加快数字化步伐。完善数字基础设施,重点推进“381”专项工程,加快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网络云郑州大区中心等208个重点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新增数据中心机架9000个;在地铁智能化、无人驾驶、交通枢纽、智慧化学校、智慧化医院等领域加密5G基站布局,累计建成3万个以上。壮大数字产业,启动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万家,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20%以上;整合算力资源,发展计算产业;探索设立数据交易所,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推进数字治理,以城市大脑三期项目为抓手,打造全市“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监督“一览无余”、绩效“自动生成”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平台;围绕市域社会治理一体化、新城建、数字孪生城市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发数字应用场景,构建智慧城市“一网统管”数治体系,加快建设“智慧社区”。营造数字生态,实施数据价值化推进和数字生态体系建设行动,大力招引发展软件企业和人才,推进鲲鹏软件小镇建设,培育省级以上软件园区3~4家;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在线办公、在线文娱、元宇宙等新业态新模式,继续办好数字经济峰会、“强网杯”网络安全挑战赛。
六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引进企业总部和区域总部,着力发展枢纽经济、信创经济、头部经济。持续推进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发展基金产业、提升集聚效应;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优势再造,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新增上市公司5家。完善多式联运和城乡配送网络体系,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电商、跨境贸易深度融合,围绕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即时物流、供应链等,培育全国领军型、特色标杆型、新兴成长型物流企业,力争物流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29家。积极做好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区建设,力争3年内入驻企业300家、年交易额1000亿元。加快壮大科技服务业,发挥基金、风投等多元投资作用,为科技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加快拓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等市场规模。高标准完成国家商贸市场化升级试点任务,推进商贸市场提质增效,年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大力发展体育、养老、育幼、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
(五)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着力培育壮大航空经济、引育集聚高铁经济、提质增效陆港经济、做大做强临港经济,打造国家开放高地。
一是强化枢纽开放平台。统筹规划枢纽经济区,实施枢纽能级巩固提升行动,郑州南站、郑济高铁郑濮段建成运营,机场三期、通航产业示范区等加快建设。用好第五航权,争取第七航权,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打造卢森堡货航亚太枢纽;加快中原龙浩和中州航空等货航企业发展,力争郑州机场客货吞吐量达2400万人次、75万吨。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力争我市中欧班列(中豫号)开行班次增长30%。提升跨境电商综试区核心区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发展跨境“电商+空港+陆港+邮政”运营模式,推动“电商+外贸+郑州制造”深度融合,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业务扩面提质,发展“产业带+跨境电商”模式,支持本地企业依托海外仓积极布局全球供应链。加强铁海联运枢纽网络建设,力争实现“一单到底”,铁海联运达到2万标箱。
二是完善提升开放体系。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经贸新规则,建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机械等RCEP关税减让对比清单,争取RCEP成员国经贸促进机构在郑设立代表处,探索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高标准建设自贸区2.0版,建立自贸区郑州片区、中原科技城、自创区郑州片区政策共享机制,推进自贸区、自创区“双自”联动;发展临空偏好型、高铁偏好型、港口偏好型产业,加快形成“临空+自贸+保税”叠加优势;扎实推进新郑综保区扩区工作。提升口岸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加快建设郑州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争取中邮航空第二基地落户;积极争取航空口岸过境人员144小时免签政策;推动经开综保区与汽车整车口岸联动发展;依托进口肉类口岸及万邦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中部地区进口肉类(水产)交易分拨中心;依托上街国际陆港第二节点,做好木材口岸申建前期工作,在航空港区规划建设国际陆港中心港。
三是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围绕主导产业,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以中介机构为桥梁、以驻外机构为窗口“三位一体”招商网络,常态化开展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招商,建立港资、台资、日韩、世界500强企业四个利用外资专班和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深化驻外办事处(联络处)改革,各开发区、县(市)区选派一批有经验的年轻干部常态化驻地招商。创新招商模式,提升基金产业集聚效应,围绕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强化基金招商。建立市县两级联动招商机制,定期研判、动态关注招商线索。继续实施高质量招商“125”计划,新引进百亿级头部企业项目16个,30亿元以上8个、10亿元以上24个、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链项目56个,力争签约总额突破6500亿元。办好世界传感器大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首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等重大赛会活动,引进落地一批高质量项目。
(六)着力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是科学编制落实城市规划。围绕郑州都市圈“1+8”空间格局和新战略要求,以《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为核心,构建“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划定“三区三线”,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配合做好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经开区和高新区扩区规划、郑开同城化规划、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规划。
二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力争6号线一期首通段、3号线二期、城郊线二期、郑许市域铁路等项目建成通车,加快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等线路建设,力争年底通车里程达到294.5公里。小李庄客运站(郑州南站)上半年开工,S2线贾鲁河至登封段年内开工。启动第四期建设规划编制。
三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下穿二七广场隧道建成通车,彩虹桥主体工程大头落地,开工新龙路、农业路西延、紫荆山路—长江路组合立交、北三环跨京港澳高速组合立交等工程。加快推进国道107东移(郑开交界至炎黄大道段)新建工程、省道541(南四环至国道310段)等项目。全力推进高速公路“13445工程”,加快建设第二绕城高速、中心城区至航空港区路网,实现市域交通“内捷外畅”。加快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建设更新,新建燃气管网100公里,新增居民用户9万个;新建供热管网3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80公里、燃气管网150公里、供热管网43公里、排水管网30公里。坚持“四水四定”,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科学统筹南水北调水、黄河水等水资源配置使用,加快西水东引等项目建设,实现以水润城、城水共生。
四是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坚持“规划先行、样本引路,市级统筹、县区为主,分级推进、分步实施”,强力推进城市更新。以现代理念开展城市设计,让城市更有颜值、有温度、有活力。规范城市建筑物外立面,扩大“多杆合一”智慧灯杆覆盖范围。支持新郑、巩义、荥阳建设中等城市。
五是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序化、洁化、绿化、亮化”提升行动,常态化监管、查处占道突店经营、噪声扰民等问题,强化施工围挡、网线入地等综合整治,四环内主次干道、主要支路空中管线入廊入地、道路箱柜应减尽减。实施停车序化管理“1+6”方案,试点停车资源共享,完善智慧停车系统建设运营,实现停车系统“一网通管”,积极缓解停车难问题。
六是高水平建设“1+8”郑州都市圈。发挥郑州龙头带动作用,做强国家中心城市内核,带动都市圈发展强起来。推动建立政策协同、产业协同、项目协同、利益共享、信用共享、联动协商、应急联动“七项机制”,在生态联保、飞地园区合作、共投产业基金、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探索“融城成圈、一体发展”。实施郑开快速路改造、郑州至洛阳高速等重大工程,持续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推进郑开、洛巩、许港、郑新、郑焦、郑漯产业带建设,形成以郑开科创走廊、许港产业带、开港产业带为骨架的郑汴许“黄金三角”。推动都市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涉企便民服务事项异地通办。深化沿黄城市合作联动,加快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七)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推进五大振兴的基础上,固根基、扬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管制耕地用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抓好种业科技攻关,扶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优。新建高标准农田4.57万亩、提升建设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
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医疗、住房、低保、养老等政策向有实际困难的脱贫人口倾斜,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预警。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三是突出产业振兴。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食品加工业、三产融合产业、特色产业,实施企业升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五大行动。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新建、认定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30家。做强做大“一村(乡)一品(业)”,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全面激活农民主体、农业要素、农村市场。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快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以上。
四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精品村为试点,打造一批集便民服务、土地管理、集体产权、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数字村庄”。建成精品村50个、示范村80个、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10条,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75个。推进农村供水“四化”建设,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促使乡村全面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加快推动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激发乡镇发展活力;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探索“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村民”模式,提高集体经济发展能力;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产出率;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体系。
(八)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实施新能源提质、清洁能源外引、煤电转型升级、电力网源储优、油气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地热供热、屋顶光伏、再生水综合智慧清洁能源等项目。配合做好西气东输三线河南段建设,加快省外清洁电力引进,有序降低煤电占比。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终端的规划建设。
二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用好国家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建设一批“双碳”试点园区(企业),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30%以上。
三是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体系。积极创建“无废城市”,16座区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建成投用,南部(二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满负荷生产和规范化运行,西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8%以上、回收利用率38%以上;加快推进侯寨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南曹污水处理厂和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启动陈三桥污水厂二期提标改造工程。
四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抓好工业企业、移动源和面源污染防控,“3+2”新能源车替换持续推进,PM10、PM2.5平均浓度完成省定目标,稳定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20位。坚持“五水综改”,压实“河湖长+警长+检察长”责任,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总干渠保护区和城市黑臭水体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污染地块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管,试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确保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五是加快打造绿色屏障。巩固黄河“清四乱”治理成果,深入实施“三滩分治”,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让绿色成为母亲河的鲜明底色。全面推行“林长+检察长”制,实施山区增绿添彩、城乡绿化美化。严格控制树木迁移、砍伐,启动邙岭生态修复,恢复重建廊道绿道13.4公里、林木2.32万亩、森林抚育2.97万亩。
(九)着力推动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把改革作为开新局、育先机的重要抓手,以改革解难题、促发展、增活力。
一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强力推进“四减一优”专项行动,抓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公共服务事项接入、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基本覆盖,强化“一次告知、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实现1000个政务服务事项“即来即办”、500个事项3个工作日内办结。全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对社会投资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极简”审批,推动容量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投资”,水气热报装流程精简到2个环节、3个工作日内;提升“掌上办”覆盖面,郑好办APP新开发上线惠企利民事项200项以上,“零材料”办理事项300项,“免证办”事项100项。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畅通企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做到有诉即接、有诉即应、有诉必办。大力建设信用城市,稳步推进信用信息向金融机构开放共享,“零”容忍打击恶意逃废债,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政府带头讲诚信,全面开展依法依规兑现承诺行动,全面营造重信践诺社会环境。聚焦“六最”目标,推进营商环境优化重点任务,确保综合评价排名全省始终保持第一,所有开发区、县(市)区全部进入省排名20%以内,3~5个单项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
三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好国资国企改革“三年收官战”。有序推进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在产业投资、资本运作、金融服务、交通运营、文化旅游等领域组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团。坚持“一企一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通过“撤、并、增、转”,做好党政机构改革 “后半篇文章”,对专业性较强的公务员职位探索试行聘任制。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在全省率先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强力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一区一策”,完成“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整合挂牌;实质化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招引国内外知名园区运营商参与专业运营,稳步推进社会职能剥离,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群众身边小事当成政府头等大事,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厚实、更可持续。
一是高质量办好重点民生实事。
(1)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技能人才39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
(2)新建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0个。
(3)建成托育指导中心17家、乡镇(街道)普惠托育中心150家。
(4)打通“断头路”50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以上,治理提升建成区公共区域窨井盖5万个。
(5)免费为符合条件的新生儿、孕妇、适龄妇女、重点人群开展疾病早筛早诊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及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救助;为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发放通信信息消费补贴。
(6)分配人才公寓1000套、基本建成及分配公租房3000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30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00部。
(7)新建绿地500万平方米、建成公园游园60个,全市农村新增“美丽庭院”达标户3.5万户以上。
(8)开展“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文艺演出1200场、精品剧目演出30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300条、建设智能健身驿站40个,更新、新建社区健身活动中心20个。
(9)保障农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建成一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对已建成的105家标准化农贸市场进行智慧提升改造,建成“五化”农贸市场20家、布局“微菜场”200家。
(10)为城镇燃气用户加装自闭阀等安全装置,改造既有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80万户;加快推进居民用电户表改造。每个开发区、县(市)区至少建成Ⅰ类和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各2处、街面警务工作服务站1个。
二是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力争10所市属高中、25所中小学校、76所公办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万个、中小学学位4万个,再开工22所中小学校和10所高中,积极引进一批优秀教育人才;持续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让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着眼“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目标,走出郑州特色“双减”路子。促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办学,实施高职学校“双高”工程,推进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引进落地国内外高等大学,推进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航母”提质进位,加快名城名校融合发展。
三是全力打造健康郑州。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及处置中心、市传染病医院改建、市中心医院高新医院等项目,市八院迁建项目建成投用。加快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级专科诊疗中心和县域医疗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医疗圈”,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制度,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有效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配套措施,申建婴幼儿照护服务全国示范城市。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活动200场以上,建设“青翼家园”工作阵地25个。
四是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持续实施居家社区养老“百千万”温暖工程,强化医养结合,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老年人就餐助餐点,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全覆盖,新增家庭养老床位4000张以上。
五是实施文化惠民。商都遗址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成开放,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滩地公园一体化建设,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郑州纪念馆等建设,郑州海洋馆二期力争年内建成开放;谋划博物馆群体系,强化“百家博物馆”集群效应,推动历史、文物、文化活化具象化,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郑州品牌。办好第九届博博会。
六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深化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全面落实。强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年内实现未开工项目全部货币化安置或开工,新增建成回迁安置房2500万平方米、安置群众15万人,力争3年内安置房建设和群众回迁全部完成;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3.2万套、新开工4257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让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美好生活。
(十一)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保持敏锐洞察果敢,及早预防处置各类风险,保持大局和谐稳定。
一是不断巩固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水平。把疫情防控摆在各项工作首位,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放松、“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针对病毒变异的新特点,从严从紧从实从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推进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对照全省2.0版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要求,扎紧“四个口袋”、筑牢“三条防线”,强化“五种能力”,发挥“十个哨点”作用,全面提高多点触发机制灵敏性、准确性、及时性,牢牢守住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反弹的底线。全力做好重点企业生产物资、社区群众生活物资、重点防疫物资保供保通,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是全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三管三必须”制度,全市所有高危行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双重预防体系;严格执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十五条措施,坚决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进一步完善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疫苗药品质量监管,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构建“大质量、大监管、大市场”体系,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康。
三是全力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加快法人机构不良资产化解力度,落实全省存量金融风险三年出清,通过清收改制,高风险机构全部退出“红区”。
四是全力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落实《信访工作条例》,扎实做好信访工作。持续开展问题楼盘攻坚化解,确保省市问题楼盘信访案件大头落地、新增问题楼盘动态清零。扎实开展欠薪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各领域特别是政府项目劳动者工资基本无拖欠。开展“三零”创建、“六防六促”专项行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完善视频监测设施,加强“一村一警”和基层“六员”队伍建设,坚决把风险隐患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推动平安郑州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人民防空、双拥共建工作。强化统计工作,做好国民经济统一核算。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外侨、对台、史志、气象、地震、文史、社科、慈善、援疆等工作。
各位代表!任重千钧,惟有担当!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深刻领会党中央的决策意图、政策初衷,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大局下推动工作,在全局中守好一域,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二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内规范运行。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三是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弘扬“干事干净干练”作风,开展好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提升,聚焦捍卫“两个确立”、优势再造、蓄势增能等八个方面抓落实,持续提升政治、专业、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群众工作五种能力,以“13710”制度提升工作质效,以能力作风大提升大转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四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有关要求。切实加强正风肃纪,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简减同志关系、严严组织关系,严厉惩治腐败和侵犯群众利益等问题,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各项制度,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各位代表!山高攀则至,路远须疾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躬身入局,实干担当,不断开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郑州力量!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