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奔流不息的黄河文明——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传承观察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黄河奔流不息,文明绵延不绝。黄河两岸,留存着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一件件文物,一处处遗址,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包容,赓续着连绵不断的黄河故事。

山河印记:观黄河而知华夏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近年来,夜塬遗址的发掘让考古人员惊喜连连。夜塬遗址位于黄河支流南洛河流域的陕西省洛南县,在厚达24米的地层堆积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12000余件石制刮削器、砍砸器、手斧、手镐等旧石器时代石制品。

11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劳作生息,并绵延至距今3万年前后,时间跨度长达百万年。

九曲黄河,在中华大地上划出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弯。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湿润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华夏先民的生存繁衍。在这里,东方文明的曙光、华夏先民的智慧不断闪耀。

裴李岗,河南新郑市西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这里诞生的“裴李岗文化”,与黄河文明密切关联。约8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稻、粟,并且掌握了酿酒技术,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

这是在位于河南省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炊具鼎(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这一区域发现的河南双槐树、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遗址,映照出中华早期文明的光芒。

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2022年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当文物工作者清理掉斑斑锈迹后,在何尊的内底发现122字铭文,其中的“宅兹中国”字样,留下“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观众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上参观西周早期礼器何尊(2020年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词的内涵从最初的方位区划“天下之中”,不断演变、发展、扩充。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如滔滔黄河之水,一路奔流融汇,终成连绵不绝的浩荡华章。

生生不息:黄河文物绽光彩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从宝塔山下的黄河大合唱,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河水奔腾,文明相承,黄河沿岸的文化遗存在保护中绽放光彩。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商朝得到证实,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作为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如何妥善保护?自被发现的第一天起,这个问题就得到高度重视。

2021年10月,重新修订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殷墟的保护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目前,殷墟保护区考古前置全面落实、“空地一体”智慧防控体系完成构建、四级网格化管理体制正在实施……殷墟大保护格局已经形成。

在黄河沿线各省区,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基础不断巩固。

山西平陆县杜家庄段黄河岸边的石崖上,一段680余米长的黄河栈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崖凸出的岩壁上,绳磨槽痕清晰可见,黄河船夫的号子声仿佛仍在耳畔。

为防止碎石脱落毁坏古栈道,近两年古栈道上方安装了专业防护网,新修的排水沟阻断了崖壁上方雨水对古栈道的冲刷。平陆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宋国杰说:“古栈道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见证了中华儿女坚韧顽强的精神,历史遗迹只有在保护和展示中,才能重获新生、展现魅力。”

保护黄河沿线文化遗产,不仅是黄河两岸人民的愿望,也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7月,多部门联合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加强黄河沿线9个省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进一步提升黄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守护文化遗产,沿黄河各省区在行动:

黄河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流过(无人机照片,2023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在内蒙古,深入开展黄河流域考古发掘和遗产研究,加强文物保护认定,健全遗产档案,加强古城、古镇、古村、古灌区、古渡口、古道等遗产遗迹遗存保护。

在陕西,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正在实施,加大对周原、秦咸阳城、汉长安城、统万城、大明宫、长城等遗址保护修复力度,推进石峁遗址、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巡游彩车从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前驶过(2023年9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在甘肃,白银市依托长征、长城、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景泰宽沟堡遗址、景泰明长城、靖远钟鼓楼、索桥堡等一批重点黄河文化遗址本体修缮项目。

这是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的永泰古城(2023年7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源远流长:黄河的故事讲不完

黄河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

随着沿黄公路在陕西省黄河西岸建成通车,沿线的西岳华山、丰图义仓、壶口瀑布、吴堡石城等50余处自然和文化景观,如颗颗宝石连在一起。

从黄河伏寺湾前穿过的陕西沿黄公路延安段(2017年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全长800多公里的沿黄公路,为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黄河畔的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是黄河支流徐水河入黄河前经过的最后一个村子。前不久,这里举办了一场传统民俗活动——河灯节,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这里,他们和村民一起做花馍、放河灯、祈福平安。

沿黄公路的开通,让岔峪村展现了它地处黄河岸边的特殊优势,如今这里农家乐、观光采摘园发展得红红火火。岔峪村党支部书记雷武义说,他们正在打造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田园度假、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沿黄旅游文化村庄,以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吸引游客。

2022年7月,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黄河沿线多省区也先后出台保护黄河流域文物、传承黄河文化的实施计划和行动指南。

随着齿轮转动,一场奇幻之旅开启:鱼跃龙门、伊阙大战、石窟开凿、飞天牡丹……龙门石窟景区旁,龙门古街上的《无上龙门》体验馆,观众在光影流转间,感受龙门石窟之美,参与多彩的文化巡游。

游人在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游览拍照(2023年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在山西云冈石窟,一场名为“又见云冈”的大型实景演出上演,1000余人现场观看,近100万人线上观看,人们被经由现代艺术演绎的传统文化之美所打动。

在云冈石窟拍摄的“又见云冈”大型实景艺术秀表演(2023年6月28日摄)。新华社发(云冈研究院供图)

在西安城墙,戴上VR眼镜,游客便能从“高空”俯览古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再现眼前。

“文物+创新”“文物+科技”“文物+旅游”……遍布黄河两岸的文物古迹,以更年轻更丰富的姿态,来到公众中间。

“黄河之水天上来”,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宛如一串光彩夺目的珠链,串起两岸的文物遗存,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闪耀着悠远璀璨的光辉。

“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的黄河,以进取包容的精神,续写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黄河故事”。

文字记者:沈虹冰、杨一苗、王学涛、袁月明

海报设计:孙瑶

编辑:郝静、张虹生、鲍菲菲、任正来、侯帮兴、郭洁宇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