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课堂实录 | 通识核心课程“《西游记》导读”:《西游记》人物形象溯源(二):孙悟空、猪八戒

-编者按-

“课堂实录”为读者推荐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张怡微老师2021学年秋季学期 “《西游记》导读”课程的录音整理。

张怡微老师开设的 “《西游记》导读”是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的课程。课程围绕《西游记》原典为核心,关注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通过对《西游记》的文本细读、分析与阐释,期待学生在领略小说文本魅力的基础上,体验中国传统神话与文化的审美特质,培养学生对于古典章回小说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字鉴赏能力。同时,作为通识课程,张怡微老师注重不断启发、扩展跨专业读者对于古代小说的进入方式,延展包括评点、续衍、跨文本改编等创意写作视域,让学习者参与到西游“符号-游戏”的大文本系统中,以阅读小说带动思考与创造,为经典增值。

-导读-

“《西游记》导读”课程共分为十四个专题,本文为张怡微老师在2021秋季学期“《西游记》导读”第六周课程内容的录音整理,本次课程的主题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溯源”。课前同学们已完成《西游记》一至三十回的阅读。

课堂中,张老师首先进行孙悟空的形象溯源,指出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哈奴曼、巫支祁、白猿精和石猴。随后指出,“哈奴曼”说与胡适列举《罗摩衍那》中救援的神通哈奴曼有关;“巫支祁”说则与淮水水怪有关,或许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的一样,吴承恩将“大禹伏水怪”加到了孙悟空身上;“白猿”一说则要追溯到南宋《取经诗话》中“白衣秀士”的形象;而“石猴”则与中国古代小说家对石头的情有独钟密不可分,有《易经》为据的“仙石化猴”是中国很重要的民间文化脉络。在形象来源初步介绍过后,张老师对猿猴能成为神话故事主角的原因展开了探讨,从“猿猴的人性——孝与忠”和“猿猴与宗教的关系”两个方面做出了解释。

本课程的第二部分中,张老师探讨了猪八戒的原型,第一种说法介绍了猪八戒与佛经中“金猪”形象的关联,并提到了中国古代猪精相关的故事记载;第二种说法则讲述猪八戒与河伯的关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张老师对猪八戒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从猪八戒承担的“行柩”任务与美言两方面探讨了这一人物。

最后,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针对这一主题可以补充阅读的文章,鼓励同学们从多视角了解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何以形成、又如何变迁。

作为文史经典的导读课程,“《西游记》导读”鼓励同学接近原典,在每周的阅读当中发现问题,并展开富有针对性的专题探讨,以师生的积极互动,问题的及时反馈来确保学习的效果,并且从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当中深入了解《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文化,站在今天去重新回顾、发掘一部经典的文化价值。

本文及课程录音经张怡微老师同意发布,特此感谢!

课 堂 实 录

《西游记》人物形象溯源(二):孙悟空、猪八戒

张怡微

一、孙悟空形象溯源

今天课程的主题是《西游记》人物形态溯源的孙悟空跟猪八戒。《西游记》书至三十回,取经团队已经基本招募完成,成员之间开始打配合,相互磨合。过程中也出现了唐僧第一次说悟空相貌丑、猪八戒也提了两次散伙。细心的同学也会发现,玄奘的形象也开始发生一些奇异的转变:唐僧作为一个宗教人物,看到刘伯钦打老虎会说“太保真山神也”;在孙悟空打老虎的时候他还将他们两个做比较,“强中更有强中手”。唐僧还有一个隐藏的特点——他是一个不讲义气的团队领袖。唐僧要做白客,不喜欢被带累,徒弟们自己造的孽自己承担,他是不会为徒弟们分担责任的。身为一个团队的首领,好像不太仗义。

(一)孙悟空形象的四种来源

关于孙悟空的形象,我们也有必要整理补充一些过去没有提到的问题。 之前我们已经知道孙悟空形象主要有四个来源:哈奴曼、巫支祁、白猿精、石猴。

1、“哈奴曼”说

“哈奴曼”说有名当然是因为胡适列举了《罗摩衍那》当中的救援的神通哈奴曼。《罗摩衍那》中记载了罗摩的妻子被魔鬼头子掳走,王子为了救其妻,请来了一只叫“哈奴曼”的神猴,几天时间内就在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的海峡间架着一座浮桥,这座桥叫亚当桥。 这一神猴的救援经过就被胡适等哈奴曼派的学者认为跟“朱紫国”一难很相像。黄色的这本是季羡林先生翻译,《罗摩衍那》现在也是比较有名的一个书。

《罗摩衍那》()大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其梵语意思是“罗摩的游历”。

想跟大家看的是这张卡片。这是我的南京朋友寄给我的《大闹天宫》卡片。这个图像我们很熟悉——桃心脸的猴子,而且脸有点偏长的。可是下面的语言有很多圈圈我看不懂。当时我的那个好朋友说,可能是蒙文。做蒙古研究的同学跟我说,这绝对不是蒙文。向很多人打听,徐州工学院的老师一眼就认出来是僧伽罗语。 那就说明我们的图像又输入到了斯里兰卡。《西游记》跟斯里兰卡的渊源蛮深的,《西游记》里面的狮子国就是僧伽罗,也就是斯里兰卡古代的名称。我们知道去外面去求经、取经的高僧也不止是唐僧玄奘,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也写到过狮子国、狮子洲。我今天只是想给大家看一下这个奇奇怪怪的语言。其他先按下不表。

僧伽罗语的《大闹天宫》插画

2、“巫支祁”说

孙悟空形象来源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巫支祁。巫支祁其实是一个水怪。它生活在淮水,差不多在淮安,就是出产盱眙小龙虾的地方。那个地方曾经有水患。据说水怪是龟形水兽,不是一个特别典型的猴子的形象,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水猿,但是总之是一个妖怪。 它跟我们的猴神崇拜就有关系,传说被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它锁在了淮水底下。这个淮河水神是很大型的,“身形百尺,力逾九象”,有着九头象那么大的力量。我们现在如果去看支祁井,景点还有,但下面有没有水怪就不知道了。照片上的支祁井是在淮阴龟山,还有很多别的地方。

镇锁淮河水神巫支祁的支祁井

后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有提到说是孙悟空这个来源。鲁迅承认吴承恩可能是写《西游记》的作者之一,认为是吴承恩把巫支祁“大禹伏水怪”故事加到了孙悟空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取经团队里面这个水的意象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孙悟空跟巫支祁的关系,管理水兵的猪八戒,流沙河的沙僧,江流儿唐僧,这些都是跟水有点关系。

3、“白猿”说

孙悟空形象还有个来源就是白猿。南宋《取经诗话》当中出现了“白衣秀士”的形象,这是猴子进入到西游故事的标志。在这之前只有和尚取经的故事。在取经过程当中发生很多危险,和尚身处危险当中产生了幻觉,在幻觉当中有人救他,托梦的托梦,有法力指引水源所在。但是把猴子的神话形象添加到西游故事当中是南宋。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在讨论《取经诗话》所受佛典影响时,指出猴行者白衣秀才形象在汉译佛典当中找不到依据, 也就是说“白衣秀士”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形象。另一方面, 太田辰夫认为日本流传的药师神将图像中有白衣猴神者的形象。根据传到东京藏的东密文献《觉禅钞—药师法》所引《大集经》有关记载,他认为猴头人身、白衣的安底罗大将与白衣秀才具有共通性。但是许蔚老师对这个说法表示质疑,他认为日本人之所以将药师神将跟猴行者联系起来,考虑的因素除了猴以外,主要是白衣。 但是白衣猴跟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白猿关系更加密切,相比跟药师神的关系更深。

《补江总白猿传》那就是一个著名的白猿故事。有一个澳大利亚的学者,他姓黄,这个人写的书也是不太有名的,叫黄兆汉,他写过一个书叫《道教与文学》,也写过《明代道士张三丰考》、《戏说粤剧》,还有一个书叫《中国神仙研究》,在里面最后一篇文章写了叫做《中国古代猴神崇拜》,就谈到了民间信仰——除了天神、地祇,还有人鬼之外,有很多动物、植物和器物的神灵。 在中国的民间,我们古人会祈雨,因为在农耕文明中,雨跟灌溉有关,祈雨是很重要的事情。古人祈雨时拜很多奇奇怪怪的动物。一种是龙,拜龙的我们知道龙可以跟下雨有关。跟龙长得像的也行,青蛙都行,蜥蜴、小蛇也就罢了,青蛙都有。另一种比较有名和动物有关的民间信仰就是齐天大圣信仰,也就是大圣爷。 从中我们知道了一点,齐天大圣这个称号不是《西游记》原创的,最早来自于《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喻世明言》中也有收录这个故事。里面讲到梅岭的北面有一个洞叫申阳洞,里面有一个猢狲精叫申阳公。有兄弟三人,通天大圣、弥天大圣、齐天大圣,还有个妹妹,泗州圣母。日本学者中也美代子也是研究《西游记》非常有名的一个学者, 她就认为梁朝流行的故事版本中发生地就在福建长乐;梅岭又是福建;南宋莆田人刘克庄《释老六言十首》当中“取经烦猴行者”等等,这些都是跟福建有关的。因此她认为泉州这个地方是孙悟空的故乡。而《罗摩衍那》是通过海路传到泉州的。我们知道现在泉州开元寺有一些雕像还是有孙悟空的雕像,现在在厦门大学博物馆。但是《罗摩衍那》和泉州石猴雕像的交互关系其实是很复杂,到底谁先影响了谁,还说不好。总之我们去泉州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至少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孙悟空是福建的,那就和巫支祁不一样了,如果是巫支祁的话,那他就是淮安那边的人,如果你去淮安的话,当地人当然觉得孙悟空是淮安人。这和文旅项目都有很密切的关系,也是爬梳各种源流的动力。

为什么孙悟空原型“申阳公”姓申呢?这个有意思,但此处我们先按下不表,留给大家思考。

4、“石猴”说

胡适把《西游记》结构分成三个部分,一是第一到第七回,这一部分是齐天大圣传;二是八到十二回,这一部分是取经缘起,怎么收服孙悟空。在八到十二回当中,跟他有关的内容其实就是取经。此外还补充了唐太宗的故事、玄奘的身世等等。三是十三回到一百回,这一部分主要是九九八十一难。

我们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对石头情有独钟。之前讲到过《红楼梦》是从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灵石开始。《水浒传》就是从洪太尉推倒石碑、掀起石板开始,放走了殿内镇压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这就是后来的一百零八个好汉。石头对于中国小说、中国神话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再仔细看花果山那块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的石头。一丈大概3.3米,三丈六尺五寸就是12米超过一点,相当于四层楼高。围圆就是周长,二丈四尺就是7.92米。这块仙石非常巨大,一直都在吸收天地的灵气,直到有一天突然天崩地裂,长出石猴。孙悟空多高?不满四尺。他遇到第一个跟他打架的魔王,是三丈高,九米,快十米。孙悟空不到一米,但是孙悟空赢了,这种打架拼的就是体格嘛,所以魔王小看他,没想到没打过他。这个画面可能跟我们想的是不太一样的,很有意思。 孙悟空他不美、不高、怕死、骂骂咧咧,没有性欲,有偷盗基因、诓上,欺骗圣上,骗人,撒谎。很大程度上这些缺陷和特质都是来自于《西游记》的加工。

《西游记》是拼贴的,我们今天慢慢讲一下,大家能够感觉到这种神话拼贴的意味。实际上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来源非常有趣,跟第一回有关。第一回其实非常玄妙。推荐大家还可以去看看詹石窗讲《西游记》,特别有意思,他是做道教做老子研究的。

对懂《易经》的老师来说,他们理解的第一回跟我们想的都不一样,但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我们看这句:“因见风,化作一石猴”,在《易经》里面什么代表风呢?巽卦,《周易》里面有“重巽以申命”。苏轼也写过类似的题目。这个“申命”按照传统的说法,就是发布、传播、命令。“申命”指的是生命的孕育、成长。“申”是十二地支之一,古代的十二地支排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民间常用十二地支跟十二生肖对应,申对应的就是猴。 所以我们再去回过头来看之前的《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里面的“申阳公”“申阳洞”,就知道它为什么是申,申就是猴。中国周朝的时候有个诸侯国叫申国,这个申国就是以拜猕猴作为图腾的。相传申国出于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春秋时期申国就灭亡了,但是神猴的崇拜还在。但我们也不能说这个石猴就是《西游记》的石猴,他们拜的各种猿猴可能还不一样。

讲猴子的分类,古人还是讲的挺细的。但是不管怎么说, 有《易经》背书的“仙石化猴”是中国很重要的民间文化脉络。甚至到现在台湾人还有一些姓申的人崇拜齐天大圣,他们会到大陆来寻根进香,去哪里呢?去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洞。为什么这样?因为申姓是姜姓的一个分支,他们这些姓申的这一伙人要去拜祖先,当然要拜到最原始的一支,姜姓的鼻祖是炎帝神农氏,这有可能是有道理的。有一些学者就认为帝尧、帝舜、颛顼、帝嚳、甚至皇帝,都是“高祖夒”的化身,“高祖夒”就是猴子,最早见于殷卜辞。他说中国神话上那些皇帝,不过就是一些猿猴。这个是蛮有意思的。《诗经》里面就有“母教猱升木”,猿猴是诗人吟咏的对象。“猴祖型”的神话在古代史上有很多,羌族、藏族、永宁纳西族人都有神女跟猕猴结为夫妻的记载,有的猕猴被点化,然后就跟人类结合生孩子。在秦代,十二生肖已有猿猴一类动物之名。汉代十二生肖之名固定,“猴”正式出现。我们如果看第一回开天地,怎么算时间?宇宙大爆炸。这个你去看中国的神话,日本的神话,北欧的神话其实都差不多,也许我们现在惊喜的这一切,都是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已经注定了的。这一切都有定数,我们现在看到的时间到底是未来还是过去,还说不好呢。

汉代“猴”正式有了非常高的生肖的地位,生肖就会跟五行有很大的关系。金木水火土,是天地万物形成的元素。以猴配金,大家不用懂为什么,总之就是这样定的,就像猴怎么姓申一样。

(二)猿猴担纲原因探究

猿猴之所以能成为神话故事的主角,是有很多原因的。

1、猿猴的人性——孝与忠

一个是因为他跟人的外观很像,很聪明,可以变成人。

还有就是猿猴有人性的一面。现在有一个专门研究猴子的女科学家,她用一辈子教会了猴子一点点语言,手语。怎么跟它沟通呢?在纪录片中,古道尔问猴子,什么是死亡?有一只猴子就摆出了睡觉的姿势;还有一只猴子表示悲伤,难过。我们不能说它表达出来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即使是现在,我们依然很期待跟猴子进行一种有语言的交流。

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跟想象的不一样,它们都是很厉害的高级动物。 比如虎鲸是有方言的。它们喜欢吃一种叫蝠鲼的鳐鱼,这种鱼打开翅膀有三四米大,虎鲸会团队合作去吃这种鳐鱼,鳐鱼头上是有一根刺的,据说也有虎鲸曾经被扎到,但是大部分都不会。它们吃鳐鱼不只一种吃法,也不是所有的虎鲸都吃鳐鱼。它们在哪个地方就吃什么东西,有的地方吃海豹,有的地方就吃鳐鱼,有的就吃小鱼小虾,虎鲸也有各个地方的语言。而且在团队合作的时候,如果队友配合不好,它们是会骂脏话的。所以我们如果上网去查纪录片“虎鲸复仇”的故事,有的虎鲸很小从妈妈身边被带走,养在人类的养殖的游乐机构,它是会复仇的,它跟驯养员配合非常好,只能说明它聪明,知道你要它干什么。但是它会趁不注意的时候不断的把你拖下去,因为它知道你小时候伤害过它。有些动物确实比较高级,至少古人就知道自己跟猿猴是可以沟通的,猿猴非常聪明。猿猴在中国古代神异里面变成人的故事非常多。有的时候突然变成老人,有的时候就直接上树,也有就像产生了幻觉一样,突然变成人。

我解释一下,在《进化论》中到底是哪一刻猴子突然变成了人?说不清楚。也有科学家提出质疑,我是文科生,就不凑热闹了。我只是说它如何在一瞬间变成人这件事情,神话里面是有的,它就是这么变过去了。

还有一个说明它有人性的是什么?“猿母怜子”。经常有很多肝肠寸断的描绘,说人类把它的孩子拿走了,甚至当着它的面杀掉。这个时候它就表现出非常痛苦的悲号,说明它眷恋子女,跟我们的目连救母那个系统的母子依恋差不多。这类记载非常多。

还有一些故事就更像小说了,比如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里面有个《博物汇编—神异记》,这是一些神奇故事的集子。当中讲到,有一个小和尚,卖一只小猴子,这只猴子被虢国夫人收养,有一天有个妃子送了虢国夫人一些草药,她就喂这个猴子吃草药,结果小猴子突然变成了人。他就跟夫人说自己的身世,说他小时候跟父亲采药,后来吃一些父亲给他的草药,突然就变成了小猴子。父亲知道他变成了猴子就很嫌弃他,把他遗弃了,先是小和尚收养了他,然后夫人又收养了他。后来这个小孩越长越好看,虢国夫人怕别人看到之后会被人家抢走,就每天都喂他吃草药,像嗑药一样养着他。直到有一天药嗑过量了,他又变成了猴子。夫人就很害怕,跟他爸一样,要杀了他。这个时候小孩就变成了木偶人。清代有很多这样奇怪的故事,这个很短的故事里,就包括了人变成猴子,猴子变成人,人又变成猴子,最后变成木偶人。就是一个变来变去的变化的故事。但这也是中国古代故事里面会有的情节。

这些故事还能引申出来,到《世说新语》,到其他的笔记小说当中,还有为子复仇的故事,还有猿猴尽孝的故事,因为一旦有这种亲情产生,就一定有孝道。这种依恋,从现代的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拒绝分离是一种病态的。因为实际上我们离开母体,从母亲身体出来的过程就是离别的过程,我们离别母亲的子宫,离别母亲的乳房,然后到离别母亲这个人,我们才能够长大成人。所以男孩子为什么要参军,为什么原始部落要让男孩子去打猎,在那个时候一定要告别妈妈,否则你不可能长大的,一定要离别。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非常强调母子关系的。但是猿猴是有孝心的,在这一系列的故事里面,你们如果再回过头去再想想,其实第一回孙悟空是怕死的,有一个猴子指点他去求长生不老之药。他就去了,去了之后他遇到了一个樵夫,还记得吗?这个樵夫跟他说了很有意思的话,他说你要求长生不老之药的话,要走哪条路、找哪个人。孙悟空非常不理解,你都知道走这条路,找这个人能长生不老,你怎么不去?这个樵夫跟他讲的话很有意思,他说我要养我妈,你自己去,我要砍柴。孙悟空又拉了他一次,他说我不去,你自去罢。这个时候孙悟空说了一句话,他说“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须有好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个话,也就是说为了樵夫砍柴供养老母放弃了修行,在孙悟空看来是有福报的。这个话很奇怪,就是类似于目连救母,目连有大好前程,可是为了救母亲,他放弃了可以成为一个像唐僧一样的高僧的前途,哪怕母亲变成了一条狗,他也要破地狱要去救她。

请大家去看崔小敬的《论《西游记》第九回“渔樵攀话”的功能与意义》,渔夫樵子在中国小说里的形象特征,很多时候就是指路,《西游记》里面出现过好几次。“你自去罢”其实也出现过好几次,刘伯钦打老虎是不过两界山的,这是一个界限,发生这件事,不是我们这边的人,异族人,那他就不会去,所以“你自去罢”,这是他跟唐僧说的。樵夫也是的,这里我不去的,你要去自己去。这个话很有意思,他们都是过小日子的人,没有大追求,所以渔樵还在一起论了一番避隐,隐士名义的事情。

我们已经读到了《西游记》二十九回,三十二回平顶山莲花洞两难,这两难是非常诡异的两难,大家读得如果稍微细一点就会发现这两难都有一个“孝”字萦绕。

《西游记》里面为什么妖怪总是吃不到唐僧肉?因为他们要办宴会,要发帖子,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请妈妈来吃唐僧肉,这个“妈妈”还不是亲妈。你们如果仔细看的话,中国古代小说是真的很奇怪,之前跟大家讲母子关系的时候讲过,中国有些清代的名人,他们写了很多著名的怀念母亲的文章,可怀念的都不是亲生母亲,而是他们的嫡母。中国社会比较复杂,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理解古人的想法。金角大王请母亲吃唐僧肉,后来母亲死了之后还要挂孝服。百花羞公主也是一个很怪的人,她被奎木狼掳走之后,要给家里写信,让唐僧带信,都是“不孝女”如何如何:“思量我那父母,不能相见”,“正含怨思忆父母……”落款是“逆女”。她是个被涉骗的女子,又不是自己私奔的,尽管她上一世在天庭是披香殿玉女,跟黄袍郎有私情。但是她在人世的时候并不是,她忘记了之前的事情。黄袍郎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其实讲了非常可怕的话:“你穿的锦,戴的金,缺少东西我去寻,四时受用,每日情深,你怎么只想父母,更无一点夫妇心?”黄袍郎想不通、怪百花羞跟他做了13年夫妻,还是只想当个好女儿,不想当个好妻子,生了两个孩子都没用。这就很有意思了,其实指出了我们的伦理困境,百花羞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她只想当好女儿,这是她最大的使命。就像花木兰,她只想不使家门蒙羞,光宗耀祖,她脑子里面就只有这件事情,对她再好也没用,她也不喜欢男的。这个公主还说了很多大道理,孙悟空就批评她。其实孙悟空在这方面是很封建的,老是会去甄别皇后有没有保得住清白。他就跟她说,你这个不孝之人,“盖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万善之本”,怎么能陪妖精, “顺父母严情,呼为大孝”之类的话。但是那个时候他已经被他两个师父赶走了,他还跟她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是其实孝道他都没地方去尽。总之孙悟空讲了很多爹味重的话。

其实黄袍郎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在面对。因为我们知道,你想当个好儿子,就不能当个好丈夫;你想当个好爸爸,可能也不能当个好儿子。各种身份是冲突矛盾的,你要运气极好,这一切才是没有问题的。大家现在身份比较单纯,可能还无法想象。就想想你们的爸爸、爷爷,他们过得好不好。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能感觉到这两个回目是有很多孝、儒家的东西在的。当然,奎木狼提出了不该提的问题、把唐僧变成老虎,他的结果不会好的,所以就会丧子。丧子其实是一种惩罚,因为他反对儒家很遵从的东西,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些要履行孝道的东西,所以遭受了惩罚。

再比如两年前流行的大IP哪吒,《哪吒之魔童降世》,《封神演义》跟《西游记》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回到《封神演义》,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风貌,聚焦在哪吒身上就是“哪吒闹海”。这个故事缘起“纣王诗亵女娲”,代价就是断送成汤六百年。纣王写诗猥亵,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女娲就怒了:你有没有搞错啊?我是女娲,你居然调笑我。然后女娲就许下了诅咒。七年是一个宿命的诅咒,哪吒知道自己七岁了,逃不过这个安排,他就在等待。但具体会发生什么呢,他也不清楚,所以就叫父亲放心,说“这个不关你的事,连累不到你”。但是哪吒毕竟是个孩子,他边担心边还出去玩耍。天气热他就下水洗澡,扰乱了龙宫。这里要提醒大家,孙悟空也很喜欢洗澡,第一回就洗澡,被师父赶走了,回来他还要先洗个澡,怕身上有妖气,所以他是个很喜欢洗澡的猴子。猪八戒洗澡是因为有女孩子才洗澡,他们俩不一样。这也很有意思。回到哪吒,他扰乱龙宫,被一个夜叉浮上来骂了一顿,哪吒就把夜叉打死了。又上来的就是敖丙,要刺他,哪吒用混天绫裹龙上岸,一看是条龙,心里想龙筋最贵气,所以就抽了筋,想回去送给爸爸当束甲。这是对爸爸好的意思,结果李靖一点没感觉到儿子是孝敬他,反而吓死了。这个时候哪吒赶紧说“父亲放心,龙王要这个龙筋的话还给他就是了。

”李靖是个武将,非常怕事,老觉得这个儿子给他闯祸、添麻烦,所以也不好好教育他、也不处理。敖光前来复仇,李靖又怪哪吒,哪吒再次说:“老爷,母亲,只管放心”,哪吒真的是除《红楼梦》跟《如懿传》之后,最喜欢说“你放心”的一个人。然后哪吒练习射箭,不巧射死了石矶娘娘的门人,哪吒自己也不知情,石矶娘娘又找李靖问罪,太乙真人介入调停,最后真人说:“哪吒,你快去!四海龙君奏准玉帝,来拿你的父母了。”哪吒听得此言,满眼垂泪,恳求真人:“望师父慈悲弟子一双父母,子作灾殃,遗累父母,其心何安。”然后放声大哭。之后才有剜肠剔骨,成全孝名。就是说我不欠你什么,把我的身体、血肉都还给你。一听到说要来收拾他父母了,泪出痛肠,大哭,觉得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你们不要伤害我爸妈。这个李靖的反应也是非常奇怪,那个时候哪吒已经剜肠剔骨,成全孝名,他死了之后,托梦给他妈造了一座哪吒行宫,结果李靖怕自己官位不保,一鞭把哪吒金身打碎,还骂老婆:“你生的这个好儿子,遗害我不少,你要把我这条玉带送了才罢……白白的断送我数载之功!”他就是这样一个很糟糕的男人。你想想这人要是你爸,你也会有俄狄浦斯情结。他怎么能这样呢?人都死了,就为了这点官名做出这样恶毒的事情。不过封神演义是这样写的,不一定事情真是这样的情况。

哪吒抽龙筋

《取经诗话》里面有记载猴行者抽背筋送给了他的师父,就是唐僧,做系腰,法师系上之后行步如飞。这个动作是一样的。在此处“孝义”就是一种嫁接。所以说孙悟空对师父的情感,有很大部分是有中国很多其他的故事早期的来源互相拼贴而成的,相较于哈奴曼直接帮助皇帝救他妻子的这个行为,其实要复杂跟幽微。 猿猴通人性与猿猴的忠义观和孝道都是有关系的。总之在中国古代猿猴不仅是仁兽,也是义兽。尽管猿猴也不是没有任何缺点,他好色。《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是不好色的,但是我们知道白猿是好色的,而且又有生殖焦虑,觉得我活了一千岁了,还没有儿子。但是猿猴他是一个非常忠诚的忠于主人的形象。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唐昭宗养一猴,公元904年,朱温见时机成熟,发动了兵变,把唐昭宗杀了。后来的皇帝就把猴子“引至坐侧”,没想到“猴忽号掷,自裂自衣。”就是不愿意,反抗,只能把它杀了。它是很忠于主人,不愿意易主的。类似的故事样本太多了,很像“忠犬八公”之类的故事。《西游记》当中也有很多生动的表现,枯松涧红孩儿三昧真火伤了孙悟空的眼睛,还记得吗?后来孙悟空被放到水里面去,整个身体就冰凉的浮上来了,休克了。然后八戒用按摩法救转,结果他开口便叫“师父啊”,止不住泪满腮边。沙僧在旁边就说:“哥,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孙悟空死沙僧是最伤心的。在《西游记》的团队里面,沙僧是孙悟空最大的粉丝,粉头。他见孙悟空要死,他急得要死,可是孙悟空醒过来,叫了一声师父,特别地虐,让人觉得“问世间情为何物”。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又为猿猴故事带来了新的元素。因为唐代是佛教盛行的年代。“猿猴”故事到了唐代,记载也变得很丰富。玄奘《大唐西域记》至少有两处记载过玄奘看到过这个猴子,值得注意的是,猿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眷属。因为毕婆伽罗王是只猕猴,是属山神部的,也就是隶属于观世音二十八部众的一部。在慈恩寺中有画着千手观音菩萨的画像和他的二十八部众构成的眷属,其中包括猕猿。也就是说玄奘在慈恩寺是能看到猴子的,之前日本人提到十二神将之一的护法神属于佛教密教系统。在密教系统中,猿猴也是密教十五鬼神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取经诗话》里面,猴行者登场:秀才说:“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指玄奘法师)应曰:“果行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这是最早的亮相。这个其实是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比方说我们之前也谈到过,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当中,猿猴被抓起来之后,“搜其藏,宝器丰积”有很多宝物,很多都是世人没有的东西,有很多名香,还有宝剑一双,它是用剑的。”为什么要讲他的装备是宝剑的事情呢?有一位叫金文京的韩裔日籍教授,2019年来过复旦历史系做过讲座的,是一个很厉害的大学者,日文也很好,韩文也很好,中文也很好。他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关羽的儿子与孙悟空》。文章里面提到一件事情,他觉得在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当中,有一个人物是关羽的儿子,关羽有个儿子叫关索,三国杀里面也有的。《水浒传》里面杨雄有一个外号也叫“病关索”,但是资料非常少,出现的也是断断续续的,不连续的。文章提到在三国故事中,大家熟悉的关羽有两个儿子,但在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中还有一个叫关索的儿子。这个人物并不活跃,在明代后期的版本中,总是突然出现,又不知不觉消失。“关索”这个名字,在《水浒传》里也有出现,杨雄的绰号就叫“病关索”。但是除了云南地方流行的“关索戏”之外,这个虚构人物并没有形成非常完整的形象。他和关羽有关,连“三国杀”里都有现身。金文京教授的文章里提到,一直到1967年,上海嘉定县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据文章引注,从这个墓中发现了当时北京永顺堂刻印的十六种说唱词话和明初名戏《白兔记》。说唱词话里,就有一部以关索为主人公的《花关索传》。那么,关索和孙悟空又有什么关系呢?金教授指出,《花关索传》中的花关索曾经说过一句和孙悟空一样的话:“尿泡空大无斤两,秤它虽小压千金。”他认为,花关索的人物形象,和孙悟空一样具有剑神的特征,泉州开元寺里孙悟空那个猴神的雕像也是用剑的,这点和《清平山堂话本》中描述的一样。此外,他们也都是“小童”形象,刚才提到孙悟空身不满四尺,关索是四尺五,相差也不大。最后,“水怪无支奇”故事是猿猴传说来源之一,关索在民间也还有水神的尊称。这些特征全部跟孙悟空是一样的,所以金文京老师就写了这么一个文章《关羽的儿子与孙悟空》,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2、猕猴与宗教的关系

南宋之后,有不少文学作品在写猕猴的时候就很爱写它与佛教、道教的关系。《西游记》杂剧当中也有。杨景贤的杂剧里面有写说“……孙、猪、沙三弟子先着三个正果。”也就是说他们要比唐三藏先成正果。唐三藏还要开禅戒坛,大兴妙法,回到东土大唐,始成正果。也就是说他们只要送到他灵山,任务就完成了,孙悟空就圆寂了。然后唐僧自己还有别的事情要做,他还要讲经,还研究佛学,还要把这些智慧带回中国。是这个意思。所以孙悟空说“弟子功行也到。今日辞了师父圆寂。花果山中千万春,西天路上受艰辛,今朝收拾平生事,来作龙华会上人”,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手上的本子,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他们到了很可怕的流沙河,“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径过八百里遥,三千弱水深。水流一似地翻身,浪滚却如山背。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是这样一个地方,孙悟空心惊说:真个是难!这时,猪八戒提出我们普通老百姓也会想到的问题:既然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师父一跃而过、瞬间脱离凶险?这很有意思,上次讲过,取经团队里面的人,你的队友他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他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去,不知道自己的使命。但是孙悟空知道。孙悟空说:“我的筋斗云虽然比你飞得快,也是驾云啊。你既驮不动,我如何驮得动?随后强调: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够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孙悟空是个明白人,他知道他的任务就是把唐僧送到西天,但是取经得唐僧他自己去,这不是他孙悟空的活。

许蔚老师是从唐僧宗教的职能上来看《西游记》的主旨,他讲的主要是度亡,是普度众生。唐王多的20年阳寿要做好事,要让这些困在轮回里的这些孤魂野鬼投胎,这个事情只能由一个高僧来做,猴子做不了,他有再多神力他也不做普度众生的事情。所以“替不得苦恼,也取不得经来”,这个事情是孙悟空取代不了的。

孙悟空在小说里叫“悟空”,《宋高僧传》里面写了唐代时有高僧叫“悟空”。他是从唐玄宗到德宗时期的一位高僧,曾往西天取经,也曾招请当地名僧翻译佛经,并带回唐土。所以这个故事的改编,其实是对猿猴形象很高的敬意。孙悟空有很多人类喜爱的品质:通人性、重孝道、对情感有眷恋讲忠义之类。同时广泛的民间信仰把他跟高僧抬高到一样的位置,给予了他很高的敬意。此外,玄奘法师取经的时候,曾经在西域有一段路是胡人石磐陀护送的,也有人认为,这个形象和孙悟空有关。我们讲《慈恩传》中瘦老赤马时提到过,在这里不展开了。

二、猪八戒形象溯源

(一)猪八戒的原型

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戏份非常多的人,那就是猪八戒。在《西游记》里猪八戒的地位是要高于沙和尚的,他原来是掌管天河的天蓬元帅。追究猪八戒的原型有两个说法。

一个是来源佛经中的金色猪,根源在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曾介绍自己是“摩利支天菩萨罗尼经”里的一个菩萨。这部经是玄奘从西域带回来并翻译成中文的。摩利支天是位女神。菩萨的坐骑是一头金色猪。唐人笔下,金色猪已经是猪头人身的形象。但在其他类型的宗教壁画、造像中,摩利支天菩萨要么坐在金猪身上,要么是坐在七头金猪拉的车上。在敦煌的金幡上,摩利支天菩萨与金猪的造型与之前完全不同。这个金猪仅仅是头像猪,身子是人,典型的半猪半人。这是金色猪的来源。

到元代杨景贤版的《西游记》杂剧,猪八戒的形象已经基本定型。这说明佛教的系统当中是有一个这样的形象的。这个是很奥妙的事情,但也是唯一的一个证据。台湾地区的学者在猪八戒的问题上比较一致认为说是这个来源,因为这是猪八戒的自我介绍。

但中国古代其实有很多的猪精故事,显然它离我们还很远,我只能提醒大家这个猪精的形象不是粉红色的猪,粉红色的那个猪是动画片改了之后才有的,一直到一九二几年的时候电影里面的猪还是长鼻子的、黑的,上次第一堂课给大家看过。中国神话中有很多猪精出现。《山海经》里面就有为非作歹的两头猪,后羿射日的故事也跟猪有关,很早很早以前,尧的时代,百姓们经历过一次大灾难,天上十个太阳齐出,地上各种怪兽为害,后来尧派后羿射九日,杀怪兽,拯救了普天百姓。这些怪兽当中,就有一头野猪精,叫封豨,后来被后羿在桑林之地捉住,杀死后作为祭天的祭品。

到了唐代就多了,《太平广记》中有个叫《李汾》的故事,很有意思,有个秀才叫李汾,常住在四明山。山下有个张老庄,家境较富裕,养了很多猪。有一天正逢中秋,李汾在月下抚琴,听到窗下有人窃笑,一看原来是个人间绝色女子,自称是张家女儿,父母外出不在,感到很寂寞。看到这里就知道不会有好事,突然之间一个来路不明的美女,就喜欢你,要跟你聊天,这种套路跟我们现在的那种美女荷官发牌(赌博)基本上是一样的。然后他们俩就过了一夜,天亮鸡鸣时,女子起身要走,这个秀才还不舍得,把女子的一只青毡鞋藏了起来,然后假装睡熟,不论女子如何悲啼,如何保证今晚还来,但是他就是不理她,这个女子只得赤脚而去。天明的时候,他发现床头有血。追出去一看哪有什么青毡鞋,一只猪蹄壳。他就吓死了,沿着血迹往山下去,发现张家猪圈里看到有只母猪后腿上正少了一只蹄壳。这个母猪看到他还很生气,咆哮,有怨气。李汾赶快告诉了张家人,让他们把这只母猪杀掉。这只猪太惨了,他也没有害人。

还有很多猪精的故事,我们就不展开讲了,基本上都是这种有妖怪的性质,然也会做一些坏事。猪八戒之所以成为猪,按照《西游记》的说法,乃是由于酒喝高了,调戏了嫦娥。上次我们也讲过,这个嫦娥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个嫦娥,就是天上的一个宫女。因此猪八戒被贬下凡,投胎摸错了门,弄了个丑八怪的猪身。你们如果仔细去看这段《西游记》的描述,会发现很蹊跷的,就是他调戏嫦娥,但是天庭巡逻队是怎么来的,是猪八戒自己把他们叫来的。“色胆如天叫似雷,险些震倒天关阙。”嫦娥只是躲,她就不愿意、不同意,她没有叫,真正把天庭巡逻队叫来的是猪八戒本人,这个事情实在是太蹊跷了。这个发现谁告诉我的呢,是一位警察告诉我的,我有一次去公安学院讲《西游记》,一位警察跟我讲如何侦查盘丝洞,第二个事情就是为什么猪八戒自己把警察叫来了。我也回答不了,我觉得他问得挺好,你们也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里面肯定是有点儿诡异的了,不合常理。但是也提醒大家不要喝酒,喝酒就会不合常理。

猪八戒形象比较具备完整艺术形象特点的则是一篇《郭元振》故事中的乌将军。乌将军 也是一个好色的猪精。每年都要向乡里百姓要老婆,乡人也只得选出未嫁而且美貌的姑娘送给他;但他贪吃,因为贪吃就中了计,以至于失去了左蹄,负痛逃去。他也有一些愚蠢,最后被人用计杀死。这就很像是猪八戒的四圣试禅心,他是经不起给他下套的,每次下套他都是会中计的。这个猪怪的发展就很顺理成章,因为性格很像。

还有人认为猪八戒跟与河伯有关。古代神话当中黄河水神河伯,名字叫冯夷,跟这个源流有关,其实也是跟后羿传说有关系的,河伯的化身是猪。至少《西游记》的创作者在描绘猪八戒的形象的时候是借鉴过这些性格的。但实际上猪八戒的资料非常非常少。完整的记载只存在于世德堂本和杨景贤的杂剧,其他都只是零星的记载。天蓬是一个和道教密切相关的形象,像“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箓法箓择日历”里会出现“卯日杀母”、“酉日杀母”,这种择日的标准,杀同煞,就是排出对冲……因为我也不是特别懂,只是提醒大家。

(二)猪八戒的形象特点

猪八戒这个形象也有一些特点,其实跟黑色关系也很密切,黑脸短毛黑面皮。他也在《西游记》里面负责清污,稀柿衕秽阻、“净坛使者”,就是做打扫的事情。之前讲过清尸体,孙悟空打死尸体,都是猪八戒去埋的,猪八戒承担清洁的功能。 之前经常提到的研究《西游记》的学者,矶部彰就提到说,猪八戒有行柩之吉神的化身,就是他有个使命就是好好送棺材的吉祥神。但是我没有看到更多的证据。我们可以去看一下骆玉明老师在《游金梦》里面的一篇文章叫做《猪八戒买棺材》。他就提到,在世本《西游记》中,猪八戒至少提到过四次给师父买口棺材就散了吧,贯穿取经之路始终。你说他有个使命就是好好送棺材,这是非常奇怪。

如果再仔细地排摸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情都已经冲突开始发生了,三藏第一次骂孙悟空,不该打死,他第一次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不要带累我。”孙悟空也表现出了他非常低的情商,“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又发牢骚。还记得吗,孙悟空在唐僧变老虎的时候,说唐僧“你是个好和尚,你会变成这样”。他们最后一次吵架的时候,唐僧说的,我是个好和尚,我不接受你,不受你的饭。然后他转头,好不容易回来了,这么想念师父,然后还洗澡为了见师父,怕师父嫌他有味道,但是回来了之后讲出来的话还是那么难听“你不是一个好和尚”大家说话一定要注意。

十六回三藏第一次评论孙悟空外貌,就说丑自丑,甚是有用。二十回唐僧埋怨,徒弟呀你们两个相貌既丑,言语又粗,把这一家吓得七上八下的,替我造罪。八戒的彩虹屁就出现了,“不瞒师父说,自从老猪跟了你,这些时日俊了许多。”所以两个人形象就非常明显了,一个非常非常忠,但是讲话极其难听。还有一个就天天想散伙,但是讲话很好听。以后大家在生活中都能碰到这样的人。也是提醒大家可以留意,这是看书的时候可以看得比较细一点的问题。

猪八戒第一次说散伙,是“假若师父死了,个人好寻头干事。”第二次是三十回“我是战他不过,不趁此散伙,还等什么?”猪八戒就不想干,天天都不想上班。其实是在团队里很忌讳的。曾国藩是一个很喜欢写挽联的人,有的时候写完了,没人写,都还活着呢,他就会先写生挽。有一次写了一个他朋友的挽联,他还活着,这个人也是来串门,被他看到了,十几年不来往。所以“散伙”这个事情,你不能老说,“如果他死了,我们怎么样怎么样,如果这个大老板死了,我们怎么怎么样”但是很奇怪的是,唐僧也不记恨八戒。

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报告的所有内容。课后我们要看一些文章,是今天没有涉及的、跟马有关的一些事情。因为邢义田先生的《图像与历史研究》里面猴子跟马结合在一起,这涉及到什么?就是弼马温,猴子跟驯养马的问题。马什么时候驯服的问题,我们可以看人类学家的一个名著,《马、车轮和语言——欧亚草原青铜时代的骑马者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马适合生存在比较寒冷的地方,我们古人为什么要驯服马,驯服马一定要坐在马上。还有一个好彩头,马上封侯,所以马跟猴子的关系在中国是比较密切。大家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我们下一次会讲讲龙马的事情。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个书。今天讲到的这一部分是包括了太田辰夫的,后面有两章,他的《西游记研究》最后附录有两张表,大家可以对照着看一下。骆玉明先生《游金梦》里面有多篇写到猪八戒,大家可以看一下,都是很生动地还原了猪八戒的性格,以及孙悟空还有别的形象的来源,大家可以补充阅读陆扬的文章《中国佛教文学中的祖师形象的演变——以道安、慧能和孙悟空为中心》。

1、邢义田:《立体的历史: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北京:三联书店。

第一讲:“图像与历史研究”之孙悟空篇。

2、(美) 大卫·安东尼:《马、车轮和语言——欧亚草原青铜时代的骑马者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人类学家的视角,人为什么要驯服马,马和猴子的关系非常密切。

3、(日)太田辰夫:《西游记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表1:主要人物形象的变迁”、“表2:《西游记》的来源与异同”

4、骆玉明:《游金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闲话西游记”与猪八戒形象来源相关的篇目。

5、陆扬:《中国佛教文学中的祖师形象的演变——以道安、慧能和孙悟空为中心》,《文史》2009年第四辑。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