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读书笔记 |《杜甫传》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

传记系列

孙微 张学芬-著

天地出版社

写在前面的话

提到杜甫我们脑海里是不是就浮现出那个总是皱着眉头忧国忧民的老者?亦或是长安三万里那个活泼俏皮缺了一颗牙却总是笑嘻嘻的小朋友?其实这都是杜甫的真实写照,读完《杜甫传》便更能深刻体会杜甫这一生的变化缘由。

在做读书笔记之前,先来了解一个关于年号的常识问题,我们在书中经常看到天宝元年,至德二年等字眼,有时候同一年之中可能看到两个甚至多个年号,这是因为唐朝的很多皇帝喜欢改年号,其中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改得最多。我截取杜甫所在期间的年号表,方便大家理解。

另外,读传记类的书时,必须有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做支撑,对于很多我不感兴趣的地方脑子便自动忽略了,所以此读书笔记仅仅只是我所看到的一部分内容。

杜甫一生中写过很多的诗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唐王朝的兴衰变化,特别是安史之乱对整个国家以及历史的影响。他的诗中还记载了不少史书上都没有的事情,而研究杜甫的史学家也通常会从杜诗去推测杜史,这也是我们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的原因所在。

01

杜甫的家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世称杜少陵。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甫的父系一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晋代的杜预是杜甫的十三世祖。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是杜审言的长子,先后做过武功尉、奉天令、兖州司马、朝议大夫等。

杜甫的母亲是清河崔氏,也是名门望族。但在杜甫幼年时母亲便去世了,杜甫便由其二姑抚养。杜甫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两个家族都是李唐皇室的直系血亲,在武后对李氏宗族的屠杀中,两族都惨遭荼毒。

02

少年时光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瑤湾村的笔架山下,由于缺乏资料,早年的事迹难以详考,据说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娶范阳卢氏,杜甫和二姑在洛阳生活。小时候得过一场大病,由于二姑的悉心照顾,甚至牺牲亲生之子,得以痊愈,所以杜甫对二姑的感情堪比母亲。

杜甫从幼年时期就学习做诗,九岁开始练习书法,十四五岁便出入王侯府邸,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了。(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长安三万里的那个小杜甫?)

我们从杜甫后面的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可以窥见杜甫少年时期的一些情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杜甫早年曾观看过大的典礼,作者认为是唐玄宗东封泰山的出发仪式。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杜甫这个少年天才竟然让大文豪李邕慕名来主动结识,著名诗人王翰也愿意和他做邻居。

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个简朴而伟大的理想也是贯穿杜甫一生的理想和抱负。

03

快意漫游

唐代文人盛行漫游之风,文人在远游的过程中登临山水,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也可以结交名士,提高声望。杜甫从十九岁便开始漫游了。

【郇瑕之游】

开元十八年(730年)年仅十九岁的杜甫第一次独自出门远游。目的地是山西郇瑕(今山西临猗县)。此次漫游,杜甫结识了两个一生的知己韦之晋和寇锡。

【漫游吴越】

开元十九年(731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这次漫游历时四年多,足迹遍及今南京、苏州、杭州、绍兴、萧山、嵊州、新昌等地。在江宁还结识了一位叫旻上人的僧人。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收到家书,催促他回洛阳参加乡贡考试。在唐朝进士科考最难,当时就有”三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进士录取率极低。落榜后的杜甫并未在意,很快开始了第三次漫游。这次的地点是齐赵,因为他的父亲正在做兖州司马。

【漫游齐赵】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从洛阳出发,前往齐赵。齐赵在今山东和河北南部一带,这次漫游一直持续到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末结束,历时约五载,足迹遍及济南、泰安、兖州、济宁、曲阜等地。此次漫游杜甫同苏源明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经过山东泰山脚下时,杜甫目睹了东岳的雄伟壮丽,激情澎湃写下了那首《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秋杜甫在兖州附近的汶水一带结识了大诗人高适。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结束了齐赵之行,回到洛阳后又去了偃师,在偃师西北首阳山下的杜氏家族墓地旁边建造了一间土室,便于祭奠先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寒食节这天,杜甫写下了《祭远祖当阳君文》,在祭文中表示要以杜预为楷模,继承杜氏家族的文学与武功传统,建立功业于当世。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的父亲杜闲去世了。天宝元年(742年)抚养杜甫长大的二姑也去世了。两位亲人的离开给杜甫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处理完丧事之后,杜甫在偃师的陆浑庄定居,为亲人守孝,过着读书隐居的日子。

【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了刚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早已名满天下,还做过翰林待招,而杜甫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名气和地位远逊于李白。但两人心灵相通,很快成为知音。他们相约共游梁宋,可因五月杜甫的继祖母卢氏去世,杜甫处理完祖母的丧事后,梁宋之游才终成行。

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当时非常繁华,商贾云集。李杜二人同游又遇到寓居于此的高适,这段三位大诗人的宋中游历,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让人称羡的一段佳话。

天宝四年(745年),李白杜甫高适接到北海太守李邕和齐州司马李之芳的邀请,再次相会于济南的历下亭。杜甫作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成为歌咏济南的名联,如今被镌刻在大明湖的历下亭上为游客所瞻仰。

【再游齐赵】

结束了历下之游后,杜甫前往临邑探望弟弟杜颖,之后又去了兖州。李白当时居住在不远的任城(山东济宁),于是李杜二人相约再次漫游任城,他俩“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一起谈论诗文,寻幽探胜,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秋末冬初,杜甫依依不舍地回洛阳了。此后一别,李杜二人终身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大唐诗坛双子星的相遇也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壮游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04

困居长安

为寻求入仕的机会,杜甫于天宝五年(746年)春西去长安,开启了困居长安十年的人生历程。

初入长安时杜甫交友的起点还是很高的,他首先出入的是汝阳王李琎的府邸,和李琎的六弟李瑀也交往密切,这可能和他的家世有很大关系。

(李琎是宁王李宪长子,李宪为睿宗长子,睿宗当年议立太子时,犹豫不决,李宪以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及拥立睿宗有功,将太子之位让给了李隆基,因此玄宗对李宪很是感激,其卒后追封他为让皇帝,李宪的后代也多封王封公。)

天宝六年(747年)春,唐玄宗心血来潮招贤,要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来京师就选,杜甫也参加了这次选拔,只可惜,这次考试的主持是权相李林甫,他以“野无遗贤”为名,所有士子全部落选。

唐朝文人的进取之路主要有四种:参加进士考试,投赠干谒(yè)权贵,从军边塞,直接投匦献赋。

科举之路走不通,杜甫开始投赠干谒,也就是向权贵们投赠诗篇,让其帮忙援引。杜甫这一时期有不少干谒之作。当得知好友高适入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时,杜甫为他送行,作《送高三十五书记》。天宝十三年(754年)杜甫也投诗给哥舒翰的判官田梁丘,希望能像举荐高适一样把自己推荐给哥舒翰,可惜并无实质性的进展。

其实杜甫也曾亲自给哥舒翰投诗,想投笔从戎,只可惜哥舒翰归朝不久就患病未能返回河西。所以从军边塞这条路也不能行得通。

最后他决定直接向皇帝献赋。杜甫于天宝九年(750年)末献《三大礼赋》即《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

天宝十年(751年)杜甫终于得到了玄宗的赏识,下令让杜甫等待诏令,随后派宰相考察他的文章,宰相在政事堂对杜甫进行了单独的考试,这场针对杜甫一个人的考试可谓规格极高,经过评定,认为杜甫名实相副,确实为可用之才,宣布授予杜甫“参列选序”的资格。

这场考试是杜甫自认为最为骄傲的一场考试,可是权臣当道,就这也仅仅只是得到了一个选序的资格而已。

同年,杜甫又作了一篇《天狗赋》,天宝十三年(754年)杜甫又向玄宗献《封西岳赋》,《雕赋》等。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才终于被授予官职。

插个小八卦:天宝十一年(752年)四十一岁的杜甫与杨氏结婚,之后在四年之内生了五个孩子。

杜甫困居长安的这十年里,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生活上也日益困顿,杜闲去世后,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依靠亲友们的接济度日,有时候也去权贵那里打打秋风,有时候去终南山采些药草在街市上出售。遇到天灾就和饥民一起排队领取赈济粮,也会硬着头皮去亲戚家蹭饭,受尽冷眼与嘲讽。

在长安与他关系最好的要数郑虔和苏源明了。苏源明当时任国子监司业,手头宽裕些,经常接济郑虔和杜甫两个穷朋友。

这段时期其实朝政日益腐败,社会逐渐黑暗,但文人士大夫仍沉浸在花团锦簇的盛世氛围之中。当时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以豪饮著称,杜甫作《饮中八仙歌》以歌之。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刚刚获得官职的杜甫由长安赴奉先县(陕西蒲城)探亲,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正是因为“穷年忧黎元”,诗人才能从“朱门酒肉臭”想到“路有冻死骨”,才能在“幼子饿已卒”的悲惨遭遇中抛开一己之私,为天下底层百姓感到忧虑。此诗反映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实况,也表现出杜甫矛盾的内心,也是他十年长安生活的总结。

05

奔赴凤翔

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安史叛军直逼长安,杜甫带领家小向北逃亡,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鄜(fū)州西北二十多里的羌村(陕西富县)暂时安顿了下来。

随后杜甫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宁夏)即位,之前杜甫所得的官职是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正是太子李亨东宫之属官,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奔赴灵武。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杜甫并未到达灵武,而是来到了叛军盘踞下的长安,在这里写下了名篇《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至德二年(757年)三月,长安又一次迎来了春天,面对战乱中杂草丛生,人事已非的长安城,杜甫感时伤逝,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后来,杜甫听闻唐肃宗已经到了凤翔(陕西凤翔),便只身前往。途中既要躲避胡兵,还要提防猛兽,一路忍饥挨饿,惊险可想而知。肃宗听说了杜甫冒死到凤翔的事迹后也很感动,亲自接见了他,并下诏任命他为左拾遗。

06

疏救房琯

房琯,河南洛阳人,武后朝宰相房融之子。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仓皇幸蜀,房琯独自骑马追驾,七月终于在普安郡(四川剑阁)追上了玄宗,也受到了玄宗的赏识。八月,玄宗听说肃宗已在灵武即位,命房琯等人奉使灵武,正式册立肃宗,肃宗命房琯为宰相。

房琯此前与北海太守贺兰进明有矛盾,后来贺兰进明把房琯在蜀中为玄宗草拟置制天下诏书一事告诉了肃宗,并为他剖析厉害,这下惹恼了肃宗,从此开始疏远房琯,最后找借口罢免了他的宰相之职。

“置制天下诏书”中房琯大致将平定叛乱分为四个军区,四支军队,分别由太子李亨,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带领,但是最后除了永王李璘,其他三位皇子均未付诸行动,这对肃宗的皇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肃宗派高适前去镇压,永王兵败。

至德二年(757年)肃宗下令罢免了房琯宰相之职,贬为太子少师,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之交,也是杜甫很敬重的人,其实罢免房琯有着很深的政治因素,但是杜甫仍冒死疏救。肃宗很生气,要治杜甫死罪,很多人为他求情才免于一死。八月底,肃宗下墨制,命杜甫回家省亲。

杜甫回到羌村的这段时光里,心情并不平静,回想这几个月的经历,感从中来,于是提笔写下著名的诗篇《北征》。

直到十一月,肃宗返回了刚刚收复的长安,杜甫也满怀喜悦地带领家小前往长安继续担任左拾遗。

07

被贬华州

乾元元年(758年)六月,四十七岁的杜甫因疏救房琯被肃宗贬出京城,来到华州(陕西华县)任司功参军。途经华山,杜甫难掩落寞写下第二首《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冬末,杜甫在离开华州回洛阳探亲的途中,遇到不少好友,其中包括了杜甫阔别二十年的老朋友卫八处士。杜甫作《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乾元二年(759年)初春杜甫回到洛阳,还去了偃师的陆浑庄,安史之乱后的洛阳已是一座残破之城。而魂牵梦绕的故乡,亲友们死的死散的散,也很是伤感。

三月,杜甫西行从洛阳出发经新安,过石壕,奔陕西潼关,回到华州。

当时郭子仪为补充兵员,派人到处抓丁,且不分青壮老幼,见人就抓。杜甫亲眼目睹老翁、老妪、征夫、老兵、孩子被抓的悲惨景象,感到十分震惊,于是把沿途所见所闻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分别写下《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这就是著名的三吏,三别。

四月,杜甫从洛阳回到了华州任上。这年关中地区久旱不雨,致使米价暴涨,百姓们都断了粮,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对朝廷和肃宗感到越来越失望的杜甫,刚过立秋就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掼了乌纱帽,带领妻儿离开华州,踏上前往秦州(甘肃天水)的漫漫征途。

当初他冒死从长安逃到凤翔“麻鞋见天子”的时候,对肃宗授予他左拾遗无比感激,此后他忠诚地履行自己作为谏官的职责。等到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越来越看清肃宗的真实面目,对其感到失望。而这年关中地区严重的饥荒,无疑成为弃官离去的加速剂。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所以从这一角度看,杜甫远离朝廷正是文学史的大幸。换句话说文学史之幸正是建立在杜甫遭遇的坎坷经历之上的。

08

度陇客秦州

乾元二年(759年)立秋前后,杜甫到达秦州,杜甫来秦州最初本想投奔侄子杜佐,但是杜佐也非常贫困,杜甫还曾写诗讨要小米,可见杜甫在秦州生活多么艰苦。中间又疟疾复发,身体遭受了疾病的折磨,心情也十分苦闷,其中《佳人》是最能表现杜甫这一时期心境的名篇。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在秦州,杜甫的朋友不多,他常常会思念以前的老友,既有政治上的同道贾至,严武,也有诗友李白,高适,岑参,郑虔等人。杜甫将这些思念之情形诸偏什,写出一批感人至深的诗篇。杜甫在秦州仅仅居住了三个多月,留下八十七首诗,创作频率非常之高。

09

蜀中岁月

同谷入蜀

在秦州难以生活,杜甫被迫再次踏上征途,南下来到同谷,在这里生活依然艰苦甚至达到惨绝人寰的程度,《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以组诗的形式还原了杜甫在同谷的真实生活,可谓字字血泪,令人不忍卒读。十二月,杜甫离开同谷入蜀。

成都草堂

乾元二年底,杜甫来到成都,暂时寄居在城西的草堂寺里,三个月后,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一座草堂,地址就选在了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

经过两年的时间,草堂和其他配套设施断断续续地完成了。不管怎么说,杜甫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从那段时间的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在草堂生活非常悠然自得。比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刚到成都不久,杜甫去拜谒了武侯祠,作《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虽说草堂的生活恬静安逸,但杜甫从未忘怀北方家乡,因为那里有自己的亲人故旧,他也一直关注着中原战局。当时安史叛军露出颓势,但对蜀地而言,吐蕃不断入侵,成都的形势也很紧张。

杜甫还有两首赠给花惊定的诗《赠花卿》《戏作花卿歌》。其中赠花卿是七绝中的佳作。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惊定是崔光远的部将,有人说杜甫这两首诗是反讽,因为天上暗指皇上,锦城丝管属于天子礼乐,这是杜甫在反讽他僭越。但是作者认为杜甫非常佩服花惊定的骁勇,但是这样的猛将只能整日沉溺于丝管日纷纷之中,说明朝廷不会用人。

在成都杜甫一家依旧靠亲友接济度日,他在《百忧集行》中说: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强将笑语供主人,这对性情率真的杜甫来说真的是一种折磨,可是为了衣食,只能与地方官吏虚与委蛇,违心地应酬。

上元二年(761年)夏天,一场暴风雨拔掉了草堂前的一棵老楠树,杜甫哀叹“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秋天,暴风又卷走了屋顶的茅草,南村群童抱茅而去,秋雨下了一夜,到处漏雨,面对如此困境,杜甫彻夜未眠,他想到还有很多这样穷苦的百姓也瑟缩于秋风秋雨中,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年)秋至宝应元年(762年)春,西北少数民族进犯川陕地区,杜甫作《大麦行》用诗歌记录了百姓的苦难和官军的无奈。同年,高适和严武分别来成都任职,严武想邀请杜甫到其府中任职,杜甫拒绝了。

严武与杜甫虽然相差十四岁,可以说是杜甫的晚辈,但是对杜甫特别关照,被后人誉为杜甫的平生第一知己。

宝应元年(762年)六月,代宗下诏提拔了严武和高适等人。严武返回长安之时,杜甫一直把他送到了绵州,送了三百多里。哪知严武前脚刚走,成都少尹徐知道就举兵叛乱,杜甫人在绵州,被乱兵所阻,暂时无法回到成都。听说老朋友汉中王李瑀正在梓州,于是前往相会。

宝应元年(762年)秋冬之际,杜甫把家眷从成都接到了梓州,在李瑀和梓州李使君的接济下,杜甫一家过得还算安稳。

宝应二年(763年)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走笔写下那首著名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此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广德元年(763年)秋天,房琯离开汉州后不久卒于阆州僧舍,时年67岁,杜甫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阆州凭吊,杜甫与房琯是生死之交,在政治上又同进同退,如今挚友逝去,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此文被视为杜甫最出色的祭文。

广德元年底或广德二年初,杜甫带领全家从梓州前往阆州,开始做出峡准备。此时听说郭子仪已经收复长安,代宗也返回京师,杜甫欣喜作《收京》。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严武重新镇蜀,杜甫得到这个消息后取消了出峡计划。他在《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中说“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杜甫带着一家人从阆州返回成都浣花溪草堂。

初春的草堂风景明丽,杜甫沉浸在这春色之中,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绝句四首》其三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听闻吐蕃与蜀中唐军对峙与西山雪岭一线,北方局势也极为混乱,曾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功勋的大将仆固怀负气反叛,杜甫登楼远眺,忧患满怀,于是写下《登楼》一诗。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严武镇蜀期间,邀请杜甫加入其幕府,杜甫也作了不少诗歌记录当时的情形。当然也怀古思今,写下不少名篇,比如《忆昔二首》。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由于严武幕府中人事复杂,杜甫和某些同僚产生了矛盾,广德二年(764年)秋,杜甫作《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委婉地向严武提出辞职。严武见到此诗后,再次对杜甫进行了宽慰和挽留。几个月之后,永泰元年(765年)正月,严武看到杜甫去意已决,同意了他的辞职请求。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年仅四十岁的严武突然病逝,杜甫失去了依靠,于五月初离开成都乘舟南下,东游荆楚,从而结束了他“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的生活。杜甫从暂时的稳定走向长期漂泊,这也成为杜甫晚年生活的重要转折点。

10

寓居夔州

永泰元年(765年))五月,杜甫离开浣花溪草堂乘船东下,辗转经嘉州,泸州,渝州,惠州,万州,云安来到夔(kuí)州(重庆奉节)。到达夔州的时候已经是永泰二年(766年)暮春了。

大约在由忠州前往云安的途中,杜甫写下了那首《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听说云安盛产一种叫“麴(qū)米春”的好酒,味道芳香甘冽,入口回味悠长,于是颇为向往,如今云阳人民把麴米春命名为‘’杜公酒,以此来纪念杜甫对此酒的青睐。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杜甫抵达云安,由于病情加重,只能寄居在严明府的水阁里养病,大半年的时间里共作诗32首。于大历元年(766年)暮春方启程去往夔州。

夔州古称白帝城,为长江三峡的西口,杜甫在夔州待了一年零九个月,共作四百三十多首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的最后一个高峰。

大历元年(766年)秋天,新任夔州刺史对杜甫颇为尊重和关照,经常接济杜甫。次年三月,他为杜甫在夔州城东的瀼西找了一块平地,租了几间茅屋,这就是瀼西草堂。还把四十亩柑园和一百顷稻田交给杜甫打理,雇了几个仆人帮助杜甫处理各种农事和家务。杜甫一家在夔州的生活终于有了可靠的保障。

杜甫寓居夔州期间疾病缠身,据说除了有肺病还有糖尿病的困扰。养病期间杜甫也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人生,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壮游》《昔游》《遣怀》这三首诗可以说是杜甫用诗歌撰写的自传,里面记载了他早年的诸多行迹,也成为后人研究其生平的重要材料。

《八哀诗》是杜甫悼念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李琎,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八人的大型组诗,追怀当世贤才。《咏怀古迹五首》则是缅怀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

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面对夔州的萧瑟景物,抚今追昔,触目伤怀,写下著名的联章组诗《秋兴八首》,塑造了一个漂泊夔府而翘首京华的诗人形象,在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向来被誉为杜甫七律中的裘领之作。

大历二年(767年)十月,杜甫在夔州见到了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她是著名梨园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弟子,于是不禁想起自己幼年时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舞剑之事。遂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767年)深秋,杜甫于万物萧索之际登高远望,写下了千古悲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在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故而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统览杜甫在夔州创作的诗歌,可以看出对往事的回忆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饱经风霜的诗人在这个夔府孤城中试图对自己和国家的苦难经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思考,更为深刻地分析了这一代人在国家重大历史进程中的曲折遭遇,反思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11

漂泊湘湖

大历三年(768年)春天,杜甫的弟弟杜观来信催促杜甫尽快去江陵(湖北荆州)与他相会,于是杜甫离开夔州出峡,开始走向了长期的漂泊。

杜甫在江陵共停留了八个月,生活所迫于秋天离开,继续向东漂泊。

从江陵至公安(湖北公安)有一段江面极为宽广,杜甫在江边写下五律中的名篇《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水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一家几经坎坷,最后来到了岳州(湖南岳阳)。岳州古称巴陵,这里濒临长江,俯瞰洞庭,江湖交汇,是湖北门户。

在岳阳期间,杜甫以年老多病之身登上岳阳楼,放眼八百里洞庭,感慨自己老病漂泊,国家战乱未休,遂写下千古名篇《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大历四年(769年)二月,杜甫一家离开岳阳,前往潭州(湖南长沙)和衡州(湖南衡阳)。此行据说是去投奔衡州刺史韦之晋,他是杜甫少年时结交的朋友。

从岳阳出发后,杜甫作了一首《南征》。因为潭州衡州在岳阳之南,故曰《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春暖花开,杜甫游览了潭州名胜岳麓山,岳麓山上的岳麓寺和道林寺,一在山腰,一在山脚,杜甫写了一首《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赞美了当地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风俗,表达了愿意在此诛茅卜居之想。

之后杜甫从潭州出发前往衡州,杜甫每到一地便作一诗,也不枉人说“少陵诗卷是图经”。经过南岳衡山之时,杜甫又一次写了《望岳》。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这是杜甫第三次写望岳了,一望泰山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青年时期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豪情壮志。二望西岳华山时,正处于因疏救房琯被贬,对人生感到迷茫之际,“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而此次望南岳衡山,“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则充满了对代宗的否定。青年时期的昂扬奋发,到中年时期的苦闷彷徨,再到晚年的沉静精思,从这三首望岳可以清晰地窥见他一生的心路历程。

大历五年(770年)三月底杜甫到达衡州之后才知道韦之晋不久前改任潭州刺史,已经离开衡州了。就在杜甫想去潭州寻找他时得知韦之晋病逝的消息。失去依靠的杜甫只能继续辗转漂泊。

杜甫在潭州偶遇流落于此的著名音乐家李龟年,遂写下被誉为杜甫七绝中的压轴之作《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大历五年(770年)四月,臧玠举兵造反,杜甫一家连夜匆匆出逃,杜甫逃到衡州后不久,收到舅父崔伟从郴州寄来的邀请信,崔伟时任郴州录事参军,缺衣少食的杜甫遂欲前往投奔。

六月底七月初时杜甫来到耒阳县的方田驿,遇到江水暴涨,杜甫被迫停了五天,幸得耒阳的聂县令送来牛肉白酒,才解决了杜甫一家的燃眉之急。(也有人说这里杜甫吃完牛肉白酒之后就去世了,遂有撑死之说。)

大历五年(770年)秋冬之际,杜甫告别了湖南亲友由潭州赴岳州北归,船快靠近洞庭湖时,因身患风疾而卧病舟中的他强撑身体,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写下他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日,杜甫在潭岳之交的湘江舟中溘然长逝,享年59岁。他北归故乡的愿望至死也没能实现。

直到元和八年(813年)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收拾乞丐,焦劳昼夜”把杜甫的灵柩由岳阳运回偃师,葬在首阳山下,紧靠着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远祖杜预之墓。诗人的遗骨漂泊了四十三年才回到他生前魂牵梦萦的故乡。

12

魂归何处

关于杜甫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牛肉白酒”说,有溺水说,也有说是病死。

杜甫在《梦李白二首》中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本是对李白命运的慨叹,但也恰好可以作为其自身命运的写照。

总体来说杜甫生前遭到了冷遇,虽有个别友人称赞过他,但大部分人并未重视过他的诗歌,同时期的“唐人选唐诗”选本中均未选过杜诗,以至于杜甫在晚年《南征》中的慨叹到“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直到中晚唐以后,人们才终于开始认识到杜诗的价值,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学习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关注民计民生,形成了一个通俗浅近的诗派。

到了宋代,杜甫逐渐被尊为“诗圣”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评价,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著名诗人都大力推崇杜甫,江西诗派甚至将杜甫尊为一祖三宗之一祖。两宋时期形成了杜诗学史上第一个研究高潮,各种注本纷纷问世,号称千家注杜,出现了“学诗者非子美不道”的盛况。

金元两代是杜诗研究的低谷期,不过元杂剧中已经出现不少关于杜甫的戏剧。

杜甫在元代还首次获得皇帝的正式封号。元至正二年(1342年),元顺帝下令在草堂崇祀杜甫,并追谥其“文贞公”之号。杜甫去世五百七十二年后,终于得到一个官方的正式封号,时隔五百年才得到帝王的赏识,真是文章憎命达。

从明代开始,杜甫被正式冠以诗圣的名号。明末清初是杜诗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涌现出更多的注本,名家辈出,精彩纷呈。

一直到近代,80年代至今,是杜甫研究的第三次高潮,大量论著层出不穷,其诗集还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传向了全世界。

结语

杜甫有着不错的家世,也曾有过裘马轻狂的年少时光;他有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也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是善良的,他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他的草堂被风吹散村里的小孩还将茅草抱走后,他都在感叹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是穷苦之人也不至如此。他能将一个个贫苦百姓跃然纸上,他也能深深地理解着他们行为背后的根本缘由。

杜甫一生的颠沛流离是让人心疼的,但他们那种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情谊却也是让我们羡慕的,杜甫一生有很长时间都是靠亲友的接济度日,他的好友郑虔自己卖了画换来一些银两都想着勉强够他们两家过冬,试问如今还有几人可以做到?

杜甫是博大的,他的思想和格局可以超越时空感染着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什么,但那种理解就足够让人暖心,不是吗?生活可以潦潦草草,面对困难都不会屈服的人们,多少是因为一句理解而泪流满面,所以杜甫是伟大的,他那紧锁着的眉头里藏着的崇高人性感动着我们。

有人说是时代造就了杜甫,其实我们在时代洪流之下都渺小如沙。而杜甫被尊为诗圣,既是时代赋予的苦难造就的,也是杜甫本人拥有着圣人般胸怀而成就的。

杜甫执笔为剑,用他的方式记录下他眼中的世界后又无能为力,我们又何尝不是?要我说读懂杜甫,也能使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一个平凡的我们无法摆脱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世界。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