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为什么纣王和申公豹都能被封神,姜子牙等人却只能“功成身退”?

与其说是封神榜

不如说是一座悼念阵亡将士的纪念碑

战争是残酷的,而封神计划是和改朝换代同步实施的,必然伴随着兵戈扰攘、白骨露野、天下大乱。

《封神演义》中封神的模式是这样的:在商朝灭亡、周朝建立的过程中,阵亡将士的灵魂直奔封神台而去,等武王伐纣成功后,由姜子牙统一封神。

也就是说,封神的前提是“死”。在武王伐纣结束后,还活着的人便不会进入封神榜。因此,伯邑考被封了神,他的父亲周文王姬昌没有被封神、他的弟弟周武王姬发也没有被封神。

《封神》电影截图

封神榜一共封了多少人?榜上共有365位正神、800位副神。《封神演义》中说道:吾三教共议封神,其中有忠臣义士上榜者,有不成仙道而成神道者,各有深浅厚薄,彼此缘分,故神有尊卑,死有先后。

“封神”是对死去的人进行定位和排名,所谓“封神榜”,就是一张周伐商战役中的阵亡将士名单,是一座悼念阵亡将士的纪念碑。

有学者认为,姜子牙对于战争中的死者,不分轩轾地加以封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消解战争的残酷性,以一种宿命论来安慰战争中的死者。也有学者认为,《封神演义》中毕竟刻画了一场下对上的反动,具有一定的伦理困境,因此作者用“封神”这种对人物命运不动声色的安排,来缓解这种伦理困境,暗示“武王伐纣”是“天命难违”。

在这场战争中,“封神”是对阵亡将士的加冕和尊重,是幸存的人对于死去的人的缅怀与纪念。

不过,365位正神、800位副神的数量,与传说中商朝灭亡时17万人被杀、33万人沦为奴隶的数字相比,不过只是九牛一毛。

相比这些有名有姓、最后被封神的阵亡将士,更多战争中伤亡的普通人——

还是得做鬼。

为什么坏人也能被封神?

封神榜的关键词在于“知人善任”

在《封神演义》中,反PUA第一人鄂顺、终于看清父亲真实面貌的殷郊等人最终被封神,观众自然没有异议,而反派角色申公豹等也被封神,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

有学者认为,战争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君,每个人都是善恶的结合体。比如殷商青龙关总兵张桂芳,遭西岐二十余将的围攻,眼见难以突围,大呼有负圣恩,调转枪头刺入咽喉而亡;殷商名将鲁雄,立而不跪,誓死不降,壮烈殉国;在电影彩蛋中出现的闻太师,受先帝之托辅佐纣王,具有强大的法力和智慧,在绝龙岭之战中阵亡。

《封神演义》并没有以惯常的“成王败寇”的视角来对待这场战争,没有抹杀失败者成神的可能,以悲悯的人道主义的平等视角对待战争中死去的人,因此无论是胜者还是输家,都能被写入封神榜中。

《封神》电影截图

亦有学者认为,“封神”的结果,是要建立一个天界的新秩序,一个神话的新框架。它是中国神话史诗的“前传”,而不是“结局”,因此它不需要为社会规则负责,可以更加自由地表现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而上了封神榜的神,也并非是逍遥自在的,他们被分配了天庭的岗位,需要肩负起岗位职责。在《封神演义》中,闻太师的魂魄不愿意跪接封神,姜子牙举起打神鞭后闻太师才跪听封号。

也就是说,封神榜其实是死后再就业,再加上人死如灯灭,尘缘已尽,因此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可以在天庭“当职”。

从这个角度而言,封神榜的关键点就在于“知人善任”。拥有“七窍玲珑心”的比干被封为文曲星,忠勇霸气、殚精竭虑的闻太师被封为雷部的最高神祗,就连弃姜子牙而去、被姜子牙称为“覆水难收”的马氏也被封为了扫把星,不知是福是祸,是喜是悲。

不过,《封神演义》中的纣王荒淫无道、“不爱江山爱美人”,最后被封为主管人间姻缘婚配的天喜神。电影《封神》中的纣王殷寿则更接近于荀子在《非相篇》里的记载:“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有雄图大略、更是善于精神控制的PUA大师,这样的纣王,仅仅被封为天喜神是否还能让人信服?

姜子牙为什么无法成神?

故事的开头便埋下了伏笔

在大结局中,杨戬、哪吒、雷震子等人虽然没有进入封神榜,但肉身成圣,虽未封神,依然位列仙班。

而姜子牙的结局则是在偏远之地齐地颐养天年。这位功高盖世的辅佐者,在大结局中似乎并没有得到最高的待遇。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是被迫接受封神任务的。元始天尊说他“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要姜子牙为他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被赶下山的姜子牙感叹道:“我似失林飞鸟,无一枝可栖。”

而在电影《封神》中,姜子牙是主动下山,主动去寻找能打开“封神榜”的“天下共主”的。他表示:自己修仙四十年,法力微弱,弃之不可惜;自己四十年前在人间,对人间也足够熟悉。

《封神》电影截图

不同的是下山的主动或者被动,相同的是“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姜子牙成为了持封神榜最好的人选。

既然不能成神,完成封神大业后,姜子牙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封神演义》中,杨戬、哪吒、雷震子、李靖、金吒、木吒、韦护这七人,在帮助姜子牙完成封神大业后,向武王和姜子牙辞行:“臣等原系山谷野人;奉师法旨下山,克襄劫运,戡定祸乱。今已太平,臣等理宜归山,以复师命。”

无论是七位英雄的“理宜归山”还是姜子牙的“颐养天年”,都颇有中国古代思想中“功成身退”的英雄色彩和官场智慧。

李白在《侠客行》中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便“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讲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种富有东方式英雄归隐的审美风格,除了在姜子牙和七位英雄身上有所体现之外,还有泛舟五湖的范蠡、秋思鲈鱼的张翰、远离是非之地的张良。

《封神》之所以成功,除了大手笔的特效、恰到好处的改编之外,最吸引人、最富有冲击力的仍然是历史叙事,仍然源于它优秀的剧本原型——《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平话》。

对于姜子牙而言,其高光时刻“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剧情尚未在电影中上演,其人物的塑造还待进一步丰满。正如观众所说,如果说流浪地球系列成就了中式科幻的里程碑,那么封神系列就开启了中式神话系列的大门。封神的故事,值得不断回望与重温,值得继续书写和述说。

想更了解封神故事和其灵魂人物姜子牙?

从墨少言稀的历史记载,到丰满有趣的故事形象,姜子牙的人物塑造经历了神化的过程,拥有了神的使命和神的道法,而姜子牙的隐中求仕也刻画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追求。姜子牙如何求生于闹市、如何推销自己于山野?你可以在学堂在线慕课《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国文化》中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 "封神”独特的文化内涵. 光明日报.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