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攻略 » 正文

封神榜365位正神,为何只有闻太师一人敢拒跪受封?

前不久热播的电影《封神》,再次将商周神话这一题材带到了公众视野,电影上映后取得了不俗的票房,而有关封神话题的讨论,也再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根据封神榜最后的结局,一共有365位正神被敕封,在这其中当属闻太师最为特殊,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敢于拒跪听封的,其他的364位均是下跪受封,就连闻太师的师傅金灵圣母也不例外。

为何闻太师敢于这样做?而且姜子牙也不敢说什么?这背后的原因有不少,其中元始天尊的一番话,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题。

闻仲不服姜子牙

我们都知道,在封神的故事中,最后执掌封神榜敕封众神的是姜子牙,闻仲作为一个受封者,本应该听从姜子牙的号令下跪受封,但是闻仲实际上是不服姜子牙的,又怎会向他下跪?

具体为何?其一,闻仲的身份本就不凡,他原先是雷祖,只不过是下凡渡劫而来。

其二,闻仲虽然只是截教三代弟子,而姜子牙是阐教二代弟子,若从辈分上来说,姜子牙确实要比闻仲高一些,但是从道行方面来讲,姜子牙是根本比不上闻仲的,更何况两人在彼此的阵营中,威望和地位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在商汤一方,闻仲是绝对的核心,他的威望颇高,即便是在后来讨伐西岐中,请来了赵公明、十天君等人来相助,商朝大军的帅印,也是牢牢地掌控在闻仲手中的。

而反观姜子牙,他虽然在周朝内部也有着不俗的地位,但是在破十绝阵时,十二金仙前来相助,姜子牙立刻就交出了帅印,因为他知道,这些人都是受元始天尊之命前来相助的,根本不是冲着他姜子牙的面子来的。

最重要的是,截教的弟子们在接到闻仲的求助后,一个个都十分乐意,还特地炼制阵图前来助阵,姜子牙呢?若不是元始天尊之命,恐怕没一个人会来帮他。

从这方面来讲,闻仲和姜子牙在各自教派内的威望和地位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尽管姜子牙辈分较高,但在闻仲眼里依然被瞧不起,又岂会跪在他的前面听封?

再从实力来看,闻仲的个人实力要完全碾压姜子牙,若非元始天尊将自己的坐骑四不像和神器打神鞭,还有杏黄旗给了他,姜子牙在闻仲面前根本就不足为惧。

也就是说,姜子牙能赢,完全是仰仗元始天尊的宝物,这怎能让闻仲甘心在他面前下跪听封?

闻仲心怀天下

虽然闻仲是截教的弟子,但是他的心中从来都是向着天下百姓的,这一点和姜子牙等人不同,他们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比如元始天尊让姜子牙去西岐谋富贵,他便去渭水边“钓人”。

李靖在度厄真人的指示下,成为了总兵,还和纣王成了亲戚,但唯独闻仲,他所追求的富贵,并非是自身的富贵,而是造福天下百姓的大富贵。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封神故事中,闻仲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如进谏十策,平反诸侯等。

可任他再如何挽救,也无法阻止气数已尽的商朝崩塌,征战绝龙岭,是闻仲对纣王,对商朝的最后一次奉献。

闻仲下山之时,就曾听师傅说过,他这一生不逢一个“绝”字,而此地名为绝龙岭,就像落凤坡之于凤雏庞统,姜子牙和十二金仙等人在此设阵埋伏,联起手来最终将负伤的闻仲害死。

闻仲一死,商朝也失去了最后一道倚仗,纣王自知命不久矣,在摘星楼自绝身亡,此后便是周朝的天下,封神大战也就此结束。

元始天尊的封神依据

封神之战结束后,便是声势浩大的敕封仪式,365人依次受封为正神,而具体会被封为什么职位的神,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的,这个标准用元始天尊的话来说,就是“依劫运之深重,循资品之高下”。

简单的来说就是根据受封者经历的劫数,以及他的资质高低来评定,前者处于冥冥之中,乃不可测的天意,但资质和品行却是可以用眼睛看得见的,而闻仲的资质,在所有的人中敢称第二,没人敢说是第一。

先说品行,前文提到闻仲和其他人不同,乃是心怀天下黎民百姓,追求的不是自己的富贵,这与其他人的追求个人利益有着本质不同,闻仲毕生追求的,都是百姓的福祉,创造一个安稳的商朝,品行自然是要比其他人高得多。

再说资质,元始天尊曾经这样说过: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次之者成神道,浅薄者成其人道入轮回中。

而姜子牙既无缘仙道,也错失神道,虽然享得人间富贵,又执掌打神鞭,但终究会一死,进入轮回中。

也就是说,姜子牙的根行是最浅薄的,再看闻仲,他本就是神仙下凡,资质本就不用多说,化身闻仲后,一身实力也是鲜有敌手,足以说明他的资质很高。

所以,纵观以上种种角度,闻仲都要远远胜过姜子牙,对于这样的一个人,他又怎么会甘心下跪听封?

元始天尊曾这样评价闻仲:位人臣之极品,辅相两朝,竭忠补衮,虽劫运之使然,其贞烈之可悯。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元始天尊的眼里,闻仲也当的上是一流。

回到拒贵听封上来,面对闻仲的姿态,姜子牙也奈何他不得,最后只能搬出元始天尊的名号,才让闻仲下跪受封:雷部正神跪听玉虚宫封号。

这也就说明,闻仲所跪的其实是元始天尊,根本就不是他姜子牙,最后闻仲位居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乃八部正神中的雷部众神之首,也算是功成身就。

结语

封神榜虽然只是一部小说,但是却传达了作者对于世道和看法,其中有对仁主明君的赞颂,也有对昏君庸王的不满。

而闻仲,作为全书中的一个正面忠贞秉烈的人物,却辅佐着昏庸的纣王,最后身死绝龙岭,实是悲壮,或许也是作者在表达自己对于世道和历史的一些看法。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