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和西游记,有哪些值得细思品味的情节?
01.“俺也一样”,是“引而不发”,君子之道?
94版《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片段,关羽一席慷慨激昂的话语以表追随皇叔之心,而张飞逊以言表,皆以“俺也一样”来附和,不少网友戏言,这是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然而这个片段,真的能说明没文化和有文化的区别吗?或许,这个片段中,还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为人处世得哲学道理。我们先不妨看看这段对话:
关羽对刘备说:关某虽一介武夫,亦颇知忠义二字。正所谓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关某平生之愿足矣,从今往后,关某之命既是刘兄之命,关某之躯既为刘兄之躯。但凭驱使,绝无二心。
张飞附和着说:俺也一样!
关羽继续说:“某誓与兄患难与共,终生相伴,生死相随!”
张飞继续附和:俺也一样!
关羽:有渝此言,天人共戮之!
张飞:俺也一样!
的确,这个情节,初看着实令人捧腹。其实,即使不结合历史上的张飞真实形象,单单从这个片段中,如果细细思量,也能看出张飞的文化水平斐然。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历史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现在一样,都有机会读书识字,更何况是东汉末年,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不是世家贵族,就很难接触文化水平教育。再看关羽的那一席话,可谓妙语连珠、精彩之极。这段话不要说放在东汉末年,那些没接受教育的寻常百姓难以听懂,即使是现在,没有字幕相助,非文学专业人士,完全理解意思或许都有些费劲吧。关羽的那席话语,好比是一个领域的专业术语,如果一个人从没有学习接触过这个领域,是根本听不懂的。而反观张飞,每句话都能听懂,虽然“俺也一样”不如关羽说得那么精彩,但最起码表达了他的耿耿忠心,以及能看出他也曾读书识字。至少,这个片段还不能体现“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
如果再往深了想,结合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则这段情节,可以说是不与他人相争,引而不发,君子之道矣。
历史上的张飞,不但像《三国演义》中描述地那样有万夫不敌之勇,而且还是个文学素养很高的人,擅长画美人、写草书,造诣都很高。如果结合“俺也一样“这段情节,细细想来,张飞的确很好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水平。在关羽表达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时,张飞并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来突显自己,将展现自己的机会让给了关羽,自己仅仅用了“俺也一样”。这样一来,既没有抢了关羽的风采,又表了自己的追随之心,还暗中给刘备、关羽传递了“自己也是个文化人“这么一个信息。在第一次与他人相见,不显山不露水,把崭露头角的机会让给别人,在日后的相处中,再慢慢地向他人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是高修养的一种境界。
在当今社会中,一些人稍有机会展露自己,便会锋芒毕露,然而有些时候总不合时宜,抢了他人风头还算事小,若让领导上级难堪则事大矣。风头被抢,有的人则会心不悦,记恨在心,如此,于人于己,皆非好事。
才智的魅力,不是锋芒毕露的那一刻,而是在与他人日积月累的交往中,慢慢地显露出来,潜移默化地让他人感受到你的才华,会真正令人钦佩。他人与你交谈,如沐春风也。有时,君子见机,引而不发,是为良策。
02.东汉末年版“腹有诗书气自华”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轼的诗《和董传留别》中的千古名句,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外表平平无奇,但是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便会由内而外散发出高尚的人格和高雅的品质,风度翩翩,令人敬服。
在《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中,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曹操即将接见匈奴使者,但曹操自认为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害怕匈奴使臣嘲笑,不足以震慑匈奴。于是让仪表堂堂,相貌俊美的崔琰来假扮自己接见外使,自己便持刀站在崔琰身旁假装侍从。接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去询问匈奴使臣:“魏王这个人怎么样?”使臣先是恭维了一番,称赞魏王风尚高雅,仪表非凡,最后却说道“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这个故事,让人们不得不敬佩曹操的仪表风度,即便是身形矮小,其貌不扬,甚至在假扮一个普通的侍从,也能让匈奴使臣深深感受到曹操的气度。关羽、张飞这样的勇将站在刘备身后,旁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二人有万夫不当之勇,是因为他们外表勇武、气度非凡,是为将才。反观曹操,五短身材,其貌不扬,竟也能让人感受到他的异于常人的英雄气质,这自然和曹操的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宽广的心胸和气度分不开的。
如今,很多人追求华丽的外表时,常常会忘了提升内在的修养。的确,有一个仪表堂堂的外表,当然是一个加分项,但是,如果内在不跟上,日积月累,他人与之交谈,早晚会发现那个人只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并不能与之共事。内在气度和涵养,远胜于一个人的外貌。
光鲜亮丽的外表,总不能伴随一世,会有人老珠黄、暮去朝来颜色故之时。追求一个姣好的外貌,注重着装仪表,人之常事,不可厚非。但莫忘食精神食粮,即便无有“果腹”之感,也不可“饥肠辘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些许夸张,但细细思来,却颇含哲理。博览群书,读书万卷,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自然而然会升华,心胸气量会更宽广,与之交谈,如饮醇醪,如酌清茶,沁人心脾。纵然此人外表不扬,也能像魏武帝一般,腹有诗书,气度自华。
03.女儿国是否是唐僧最难过的一关?
86版《西游记》无疑是最经典的西游记版本,是无数年轻人的回忆。而女儿国也是这一版西游记中,最为经典的片段之一。很多人认为,其他劫难都是三徒弟帮唐僧过的,唯独女儿国这一关,是唐僧自己过的,甚至有人认为,女儿国是西行中最难的一道关卡,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仅从86版《西游记》来看,唐僧似乎有点动情了,但是唐僧在原著中,西天取经前,早已是大唐高僧,声明天下,经常聚众登坛,讲颂佛法。如此有德行的高僧,早已是六根清净,色欲难动其心,女儿国国王再怎么含情脉脉,身姿动人,在唐僧眼里,皆为泡影。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人怎么可能会没有七情六欲呢?作为一个普通人,生在红尘俗世中,自然会有七情六欲。但唐僧深习佛法,已经内心清高,再美的女子他也难以动情,面对红粉胭脂的诱惑,难以动容。在诸多影视版本的《西游记》中,TVB版的《西游记》江华饰演的唐僧,是最接近大唐高僧,精于佛法这个设定的。
在《西游记》原著中,还有这么一个细节,八戒为了将唐僧从女王手里救走,直接对女王嚷道:“我们和尚家和你这粉骷髅做甚夫妻!放我师父走路!”连八戒都直呼女王是“粉骷髅”,看来八戒都没有留念之意,何况唐僧呢?
所以,唐僧过女儿国这一关的难度,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就像让一个从不喝酒面的人面对一坛百年佳酿,虽然错过以后,佳酿难再得,但是他能够说不喝就不喝。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86版《西游记》的女儿国这一个情节是艺术水平极高的,如果完全照搬原著,难免有些生硬和无趣,绝对不会在观众的记忆中留下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绝大多数观众的内心,是希望看到一个像大众、普通人一样会动情的唐僧,动情之后再舍情而走,这样的表现手法,似乎更符合观众们的情感观。若有若无,似有似无的“动情”,无疑比冷漠无情的手法要更深入人心。所以,这一版本女儿国的情节,总是为人们津津乐道,堪为经典。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