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个体一生中反复体验的情绪,以至于我们每一天一定会处在某种情绪状态中。而情绪影响着我们是/否认真学习、积极/消极劳作、交流/抵触行为,以及幸福感/不满感。
心理学家综合全球所有文化,总结出均存在6种基本情绪,分别是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和厌恶。除了以上6种基本情绪,人们还会产生诸如羞耻、内疚、嫉妒、爱和骄傲等复杂情绪。而复杂情绪主要由基本情绪重叠组合或通过认知加工产生的情绪,这部分通常与个体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根据情绪对人的影响,还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指的是那些能够带来正面体验、并促进个体适应、成长和幸福感的情绪,比如快乐、兴奋、满足、自豪、爱、感激和希望。消极情绪是指那些带来负面体验、并可能干扰个体正常状态的情绪,比如悲伤、愤怒、恐惧、焦虑、厌恶、羞耻和内疚。
消极情绪除了带来不好的体验,长期也会损害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所以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和周边的人每天都满面春风,而不是愁眉苦脸。
通常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开心,为什么悲伤;但有时候却无中生有、莫名地焦虑烦躁,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情绪低落。难怪有人说“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影响着我的生活”。
如果将情绪简单归咎于个人的得与失、周边人对你好与坏、天气的热与冷、饭菜好吃和不好吃等等,那都不足以解释情绪的高潮和低谷。想象一下那些物质成瘾的人吧,如果吃不到让他过瘾的东西,可能给他多少钱,让他享受什么样的舒适环境,吃一顿什么样的大餐都不能满足他。食与心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吸烟成瘾的人到了不能抽烟的地方,竟然连美食享受都会大打折扣,他们说宁愿吃窝头咸菜也不能没有烟;酗酒的人宁愿少吃几顿饭都不能没有酒。这个状况下不论什么样的甜言蜜语和耐心说服都无济于事,“哀”的让正常人多少有点不可思议吧!
因此近年来科学家顺理成章地研究推断:肠道微生物可能是这股看不见的影响人类情绪的力量。下面食与心来分享下已有的研究发现。
1. 肠道微生物与大脑的情绪加工
2017年有研究发现,观看可诱发不同情绪(积极、消极或中性)的刺激图片后,健康女性大脑中情绪相关区域的活动与特定肠道微生物的丰度显著相关。【1】
2023年的一项研究通过情绪量表评估了健康女性的情绪状态以及情绪调节策略与肠道微生物的关联。【2】
认知重评和情绪抑制是两种常见情绪调节策略,前者指通过改变对情境/事件的认知解释来调整情绪反应,通常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能够减少负面情绪,增加正面情绪;后者指抑制或隐藏情绪表达,特别是在他人面前抑制情绪的外部表现,虽然可以在短期内避免情绪爆发,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负面心理健康影响,如增加焦虑、抑郁以及人际关系问题。
结果发现:较高的积极情绪得分与较低的消极情绪和情绪抑制得分呈负相关 ,与较高的认知重评得分呈正相关 。较高的负面情绪评分也与较高的情绪抑制评分相关 。也就是说,善于通过认知重评调整情绪的的女性往往情绪更积极,而经常通过情绪抑制来调整情绪的女性往往情绪更消极。认知策略的偏爱也是人们一直保持比较稳定情绪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真的像人们常说某某人总是如沐春风,某某人总是苦大仇深的感觉。
与心理评估同步,研究者检测了参与者间隔6个月的肠道菌群,发现无明显变化。结合菌群的分析发现,肠道菌群α 多样性越低的人,情绪抑制评分越高。积极情绪与厚壁菌门细菌 CAG 94 和瘤胃球菌科细菌 D16 的相对丰度呈负相关,而消极情绪与这些物种的相对丰度正相关。在代谢途径水平,消极情绪与泛酸、辅酶 A 和腺苷的生物合成呈负相关。
结果显示,女性的情绪状态和偏爱的情绪调整策略与她们的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
另一项研究同时评估了成年男性和女性的情绪与微生物的关联。发现28种肠道细菌与 DASS-42 评分(抑郁、焦虑和压力评分)之间的关系。其中 21种细菌与情绪评分间有性别依赖性关联,包括女性焦虑量表评分与某些双歧杆菌之间的负相关,以及男性抑郁量表评分与某些乳酸杆菌之间的负相关。此外饮食中总水果和乳制品摄入分别与抑郁和压力量表呈负相关。【3】
简而言之,健康成年人的情绪也受肚子里的微生物影响。有些人可能无法接受,觉得自己不不可能是肚子里的微生物操控的皮影布偶。下面来看看儿童的相关研究能让你对自己的肠道微生物刮目相看。
2024-8-21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6岁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目前评估)与肠道菌群的关联,结果发现:与情绪调节较好的儿童相比,情绪调节较差(适应不良)儿童的肠道细菌α 多样性降低,产丁酸盐属细菌( 和 )的相对丰度降低,细菌维生素合成能力(维生素 B2、B3、B6 和 B9)降低。【4】
另一项研究分析了3-4岁幼儿的情绪调节与肠道菌群的联系,结果发现,抑制性情绪调节儿童肠道具有更多的放线菌属和 属,且这些孩子往往偏食挑食率更高,摄入的绿色和黄色蔬菜更少。【5】
还有研究分析了婴儿的情绪识别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发现婴儿8个月时的面孔偏爱与她/他们2.5月龄的菌群相关。肠道双歧杆菌属少而梭状芽孢杆菌属多的婴儿更多关注恐惧面孔,而不是快乐或者中性面孔。【6】
(前几期)食与心的文章介绍过一项2015年的研究,一出生即开始服用GG乳杆菌的婴儿,一年之内哭闹次数极少,有较好情绪控制、且没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以及多动表现。这些研究均提示:人的长期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能力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甚至是跟个体的教养、学历、社会背景和经济状况都没关系。情绪状态好的人往往拥有更健康的菌群和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2. 肠道微生物与压力下的情绪反应
压力是引起人情绪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难以应对的压力也经常是情绪低落的诱因。
对于青少年(8-16岁)的研究发现,更高的压力(通过压力事件和心率变异性计算)与更低肠道细菌α 多样性相关,幸福感与24个肠道细菌相关,而心率变异性与31个细菌相关。高压力与较低的厚壁菌门和较高的拟杆菌门、副拟杆菌门、红球菌门、甲烷短杆菌门和罗斯伯利亚门相关,但在属水平上与较低的 m 相关。【7】
对于孕产妇的研究发现,产妇的一般性焦虑得分与孕晚期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属水平)显著相关。产前焦虑程度较低的母亲的粪便微生物群的特点是颤螺旋体、真杆菌和巨单胞菌的相对丰度较高。产前焦虑程度较高的母亲的粪便微生物群的特点是草酸杆菌、罗斯氏菌、醋酸肠杆菌、氨基酸球菌和葡萄球菌以及消化球菌科和消化链球菌科内未分类的属级分类群的相对丰度较高。【8】
一项研究分析了10周户外自然活动干预对于学龄前儿童肠道菌群和心理的影响。发现与未干预的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儿童在干预后感知到的压力降低,愤怒频率减小,亲社会行为评分增加。与此同时,她/他们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也不同于对照组,粪便快乐神经递质五羟色胺含量不变,而对照组降低; 菌与粪便五羟色胺含量负相关,在愤怒频率高的儿童中显著 增加。感知到的压力评分与细菌α 多样性相关负相关,即感受到的压力越大,α 多样性越低。【9】
实际上食与心研究室2003年以来就发现和确认了改变情绪状态和认知记忆的微生物菌株,推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非垂直传递(遗传)是一个水平传递(传染)的因素,后来团队也由此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平移到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行为生物学实验室,提出用微生物干预的方式解决行为和情绪问题。08年以来一直提议家长和学校带孩子多玩泥玩土,多进行户外活动,因为让人快乐的微生物就藏在土壤中(寻找有益微生物之旅3:甘加草原、扎尕那和瑞士乳杆菌)。玩泥玩土能给增加孩子增加有益菌,让她/他们更快乐,更少过敏,免疫力更强。
健康饮食是另一种增加抗压能力的方法。动物研究发现,青春期遭遇社会不稳定压力的小鼠,不仅青春期记忆(包括情景记忆和恐惧记忆)受损,成年期记忆能力也未能恢复,与此同时,海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减少,肠道微生物也发生改变。而如果在青春期补充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A的饮食,记忆损伤、BDNF含量和菌群都能得到修复。【10】
也就是说,青春期丰富的饮食能够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避免压力导致的菌群异常、记忆损失和大脑损伤。这个机制也是通过健康饮食改变肠道微生物,肠微生物影响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途径来调控情绪行为的,也是食与心倡导的食→心。
但是目前的研究多为相关研究,只能确定情绪与肠道菌群确实关联,而孰先孰后孰因孰果依然不清楚。人类研究中无法逾越的伦理规范和安全问题,通过动物研究就更能深入了解微生物影响压力反应的机制和因果关系。
日本鹌鹑是一种行为研究常用的模式动物,它有能力在早期生活中没有母亲的情况下生活,从而限制了母体微生物群的影响。鹌鹑也是出名地胆小,国外也常常用“胆子跟鹌鹑似的”来调侃胆小的人。遭受惊吓后,恐惧的鹌鹑会有一段时间僵住,一动不动,不同品系的鹌鹑胆子也有差异。比如E+品系鹌鹑,高情绪反应,受到惊吓后不动时间长;E-品系鹌鹑,低情绪反应,受到惊吓后不动时间短。写到此回想起小时候在麦田里割麦子,看到小鹌鹑还真的不跑,直接可以过去用手捧起来。
研究者通过无菌实验和粪菌移植实验探索了基因和菌群对于情绪反应的影响。与常规鹌鹑相比,缺乏共生微生物的无菌鹌鹑生长并不受影响,但在恐惧和社会干扰下的情绪反应降低。对于高情绪反应的E+品系鹌鹑(胆子小),在出生后第二天分别移植E+和E-品系鹌鹑的盲肠微生物,结果发现与移植E+菌群的鹌鹑相比,移植E-菌群的鹌鹑在15日龄时的在恐惧和社会干扰下情绪反应降低,但在29日龄时情绪反应增加;两组鹌鹑的菌群在21日龄时差异显著,35日龄时差异减少。【11】
简单地说,遗传天生胆子小的鹌鹑,缺少共生微生物时胆子会变大,从小就移植了胆大菌群后胆子开始时变大,但随着年龄增加菌群和胆子会逐渐往初始遗传方向回归。
这项研究同时显示了基因和菌群对于个体情绪反应的影响,菌群是影响情绪反应的关键因素,而基因会对这些与情绪有关的菌进行筛选,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情绪反应。因此,即便天生基因决定,通过调整菌群改变情绪是可行的。
3. 益生菌与积极情绪
在2019年的益生菌改变人体大脑情绪加工和识别中,食与心就介绍了健康成人补充益生菌4周后情绪明显改善的研究。益生菌干预不影响肠道菌群多样性,但改变了肠道菌群组成,同时增加了积极情绪得分,减少了负面刺激对于决策的干扰,增加了对于负面刺激的识别准确度,同时改变了大脑活动模式。
近年来,通过益生菌干预情绪的研究越来越多。一项研究中,产妇在产后3天内开始补充益生菌,补充90天。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产妇的抑郁的分更低,母乳喂养质量更高、婴儿哭闹更少。【12】提示益生菌对于情绪的提升在产妇人群中也很明显。
还有研究对以往益生菌与情绪的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得到了 4131 个有证据的情绪-益生菌关联。比如瑞士乳杆菌对于抑郁、抑郁症状、压力、焦虑和恐惧都有保护作用,植物乳杆菌对于焦虑和压力都有保护作用,而大肠杆菌则会促进压力和焦虑。【13】甚至国际上一些研究总结归纳各种有益微生物时,提及食与心实验室独自分离开发的乳杆菌株NS8,NS9,并将其描述为(怡心菌,或精神菌)。为此,食与心所在的肠脑心理学实验室在日本NS Bio Japan开发了促进和提升良好情绪状态的極怡心菌,并在中国天津新日生物开发了类似的产品益沐心( fit),以期用最安全的方式、非药物方式,干预和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变肠道微生物状态。
益生元的研究也发现,补充益生元有助于提升幸福感。这个机理也是可想而知的,好的食物喂养出好的细菌,而好的细菌让个体有更好的情绪状态。
食与心温馨总结:肠道微生物不仅与心理疾病有关,在健康人的日常情绪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与人情绪状态的关联是稳定存在的,乐观开心的人的肠道菌群与悲观伤感的人的菌群有显著差异,善于处理压力的人跟经常压抑情绪的人拥有不同的菌群。
人体的构成90%是外来微生物群,而只有10%是自己父母的赠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好的微生物与积极情绪状态的关联,补充益生菌能够改变大脑活动和对于情绪相关刺激信息的加工方式,减少消极情绪,提升认知能力和幸福感。健康饮食,接触户外和不断获得或更新自然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也能改善情绪。
不要忽视情绪和微生物关联问题。不好的情绪可以将人带入万劫不复的状态。心理和行为层面上说,可以降低学习、认知以及记忆能力;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生理层面上说,可以诱发多种慢性炎症;甚至可以在年轻的状态下改变自己的表观基因,从而更容易患癌。
参考材料:
Gut : of and with the gut in women | | Core
among diet, the , and in : : Vol 23, No 12 ()
| A of gut and in 2- to 6-year-old ()
fecal and to faces. ()
Gut on ’s : -
of gut on in ( ) | of | The of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