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英国简史

谈起英国,估计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体验感最深的是似乎一辈子也学不会的“英语”,屈辱感最强的是被迫打开国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近的新闻则是2019年1月15日英国议会以432:202票的超大比例票数否决了英国脱欧协议草案,无协议脱欧的可能性骤然增加,此也创造了一个新单词:。

前 言

理解英国历史,以下几点可资参考:

一、英国的人种起源,历经凯尔特人、罗马人征服、盎格鲁-萨克逊人入侵、诺曼底征服,但以盎格鲁-萨克逊人为主,包括语言、习俗,至今仍可看到以盎格鲁-萨克逊指代英国。

二、在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人统治期间的群雄争霸后,自1066年威廉征服,英国国王就一直流淌着“征服者威廉”的血统,未曾断绝,原因在于英国允许女性继承,但英国王朝名称也因女性后裔继承而更改。

三、从1066年诺曼底征服到1944年强登诺曼底,近千年的历史走了一个轮回,英法间的爱恨情仇持续是西欧史的主线,同时也是两国的主要对外关系考量因素。

四、不同于中国源自秦朝时的大一统传统,目前的英国版图形成较晚,前期的英国仅指英格兰,1284年征服威尔士,到1707年才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与爱尔兰合并。考虑到英国国土的狭小,擅长文治武攻的中国人理解这点可能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先看下英国概况: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岛包含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东西最宽480Km,南北最长960Km,爱尔兰岛上仅包括北爱尔兰部分。英国国土面积24.4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2017年GDP约2.6万亿美元。从面积和人口来看与我国湖南省大致相当,但湖南省2018年GDP才只是英国GDP的零头。

第一阶段:远古到罗马占领时期

英国早期的人类活动较难考证,最早也许是伊比利亚人(目前西班牙、葡萄牙所处半岛)从欧洲大陆来此定居,后是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三大蛮族之一的凯尔特人(Celt)迁移入不列颠群岛,目前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上还有一支球队为“凯尔特人足球俱乐部”。凯尔特人的一支被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

英国远古时期留下的遗迹,属“巨石群”最为有名。

公元前55年,恺撒在攻占法国后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后因天气原因返回。第二年,恺撒再次入侵并打败当地土著,两个月后因高卢起义不得不再次撤回。

近百年后的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命人率军再次入侵不列颠,至公元47年基本控制了不列颠岛南部的低地地区。提出过“塔西佗陷阱”(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的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岳父曾出任不列颠总督。

罗马帝国的征服,客观上在不列颠岛传播了文明,并促使其拉丁化:一是在不列颠修筑“罗马大道”;二是以公元122年到访不列颠的哈德良皇帝名字命名的“哈德良长城”,在保护了不列颠南部的安宁时,也萌芽了不列颠的城镇;三是基督教的引入。

公元3世纪末起,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其对不列颠的统治也逐渐式微,罗马军队经常被调走参与皇帝争夺,另外又受日尔曼人迁移袭扰,公元409年,罗马人被赶出不列颠岛,罗马帝国在不列颠的统治结束。

第二阶段:盎格鲁-萨克逊时期

盎格鲁人()、萨克逊人都属于古日尔曼人,早至公元287年,萨克逊人就作为海盗首次袭击了不列颠,然后他们作为罗马帝国雇佣兵,最后作为拓殖者进入不列颠的。公元500年,传说中的亚瑟王曾领导不列颠人重创盎格鲁-萨克逊人,迟滞了其征服,但到公元650年,盎格鲁-萨克逊人就在不列颠建立了众多王国,而原居民凯尔特人则成为奴隶。“英格兰”名称的由来也是盎格鲁人把不列颠称为“盎格兰”(谐音)而来,即“盎格鲁人的土地”。

公元597年,奥古斯丁受罗马教皇委派到英格兰各王国传教,次年建立了英国基督教史上有名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并在此后成为坎特伯雷第一任大主教。此后基督教永久性的传入各王国领地。

公元7世纪起,盎格鲁-萨克逊人建立的各王国开始英格兰统一征程。先是诺森伯里亚的三任国王一度称雄,后是麦西亚国王奥发征服了大部分英格兰领地,并赢得“盎格鲁之王”称号,但维京人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维京人主要指挪威人和丹麦人,他们先是作为海盗掠夺财富,后逐渐定居,从而使英国人种在凯尔特人、盎格鲁-萨克逊人基础上增加了维京人血统。

公元871年,英国历史上有名的艾尔弗雷德大帝登上威塞克斯国王位。艾尔弗雷德率领民众与维京人持续交战,并取得极大成功,国土面积持续扩大,另外艾尔弗雷德还组织编纂了《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艾尔弗雷德法典》等。威塞克斯王国此后在艾尔弗雷德大帝后继者手中不断拓展,建成君主制王权社会,为英格兰统一打下基础。

公元978年,年仅13岁的埃塞列德继任威塞克斯国王,此时维京人又开始大举入侵,勒索赎金。1002年,埃塞列德与诺曼底公爵之妹埃玛结婚,给后续的诺曼底征服留下借口。1013年,丹麦人斯韦恩的持续入侵迫使整个英格兰都承认了他的王权。次年斯韦恩突然暴死,逃往诺曼底避难的埃塞列德又回到英格兰即位。1016年埃塞列德去世,其子继位7个月后去世。

随后混乱不已的英格兰选择斯韦恩之子克努特为英格兰国王,克努特后迎娶了埃玛。在克努特及其两个儿子去世后,1043年,英格兰人迎回了埃塞列德与埃玛所生的“虔信者爱德华”为国王。1066年,在爱德华去世之际,因爱德华无嗣,而艾尔弗雷德大帝的男性后裔仅剩下一孱弱小孩,国王和英格兰贤人会议遂推举势力最大的伯爵哈罗德为国王。

第三阶段:诺曼底征服时期(1066年-1154年)

诺曼底是丹麦人在塞纳河下游建立的公国,现处在法国境内。“征服者威廉”原是私生子,但骁勇善战、意志坚韧。在爱德华去世后,威廉声称爱德华生前曾许诺他为英格兰王位继承人,遂率军出征英格兰。

威廉出征前得到法兰西摄政和罗马教皇的同情和支持,另外因哈罗德兄弟反目,其弟邀请的挪威国王先率军入侵英格兰,待哈罗德消灭了挪威入侵者后,因风受阻的威廉才在三天后登陆,与筋疲力尽的哈罗德进行了黑斯廷斯战役,哈罗德及其亲兵卫队全部战死。此战是威廉征服时的最大战役,但总伤亡人员也不过5000人左右。

1066年圣诞节,英格兰贤人会议给威廉加冕,称威廉一世。威廉一世在英格兰推行骑士占有制,以服兵役为条件给骑士分配土地,但骑士要向国王宣誓效忠,骑士开始对土地只享用终身,后逐渐变为世袭。1086年,威廉一世为核定税金数额,对英格兰进行土地赋役调查,由于调查的极为细致,英格兰人戏称调查结果为《末日审判书》。

威廉的征服同时也将英格兰与诺曼底结成共同的政治单元。1087年威廉一世去世后,反叛威廉的长子罗伯特正呆在法王宫中,次子威廉二世继位,罗伯特则继位为诺曼底公爵。但诺曼底习俗是长子继承,不满威廉二世的贵族鼓动罗伯特将诺曼底分裂出去,威廉二世为征服诺曼底,横征暴敛,1100年被不明飞箭射中而亡,其弟亨利一世继位。

1106年,亨利一世收复诺曼底。因其子早世,女儿玛蒂尔达又嫁给与诺曼底公爵为世仇的安茹公爵(位于现法国境内),亨利一世想使其女儿继承王位但未获贵族支持,待1135年亨利一世辞世时,王位被其嫁给法兰西布卢瓦家族妹妹的儿子史蒂芬夺取。但玛蒂尔达在安茹公爵等支持下,开始争夺王权,英格兰内战再起,直到1154年双方达成协议,由玛蒂尔达之子继承王位,是为安茹王朝的亨利二世。

第三阶段:金雀花王朝时期(1154年-1399年)

一、亨利二世(1154年-1189年在位)

因亨利二世父亲喜欢在帽子上插戴金雀花,安茹王朝又称金雀花王朝(参见中的“卡佩王朝”部分),亨利二世即是娶了法王路易七世前妻的“金雀花亨利”。

亨利二世除在英格兰为国王外,还分别从父亲、母亲、妻子那里继承了法兰西国土一半面积,但在法兰西领地上只是伯爵,属于法兰西国王的封臣。亨利二世是当时欧洲一流的政治家,勤奋贤明,在英格兰重建了君主的权威。

亨利二世后期受困于儿子们的王位争夺。在长子去世后,亨利二世计划把王位传给小儿子约翰,次子理查德盛怒下与法国国王菲力普二世联盟,内战再起,直到1189年亨利二世去世,理查德获得金雀花王朝全部领土,保住了这个跨海峡的王国。

二、“狮心王”理查德(1189年-1199年在位)

传说理查德曾将手伸入狮子嘴中,并一把把狮子的心抓了出来,故称“狮心王”理查德。由于生长在法国并热衷参加十字军东征,其在位十多年,在英格兰的时间不过数月而已,但理查德知人善任,维持了国家正常运转。1190年,理查德与法国国王菲力普二世一起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取得惊人战绩,并与穆斯林首领阿拉丁签订允许基督徒进入耶路撒冷圣地的协定。此时其弟约翰趁机在国内叛乱,其为快速回国取道中欧,不幸落入奥地利大公手中,并被引渡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德意志国王亨利六世,监禁时长一年多,但国家正常运转,最后以交纳赎金了结。(参见,德国国王亨利六世即“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之子)

理查德被监禁期间,法王菲力普二世趁机占领了金雀花王朝在大陆的一些领地,理查德赎回后又逐渐收复。1199年,理查德在一次战斗中身亡,按照诺曼底长子继承制,本应由其大弟弟儿子亚瑟继承王位,但其弟约翰在英格兰及诺曼底贵族以及母亲支持下开始争夺王位,并迅速登基英国王位和诺曼底公爵。得到法王支持的亚瑟率金雀花王朝的大陆领地向法王行效忠礼,英法开战,约翰失利并逐渐丢掉在欧洲大陆的领地,到1204年时仅只拥有英格兰,因此又称“失地者”约翰。

需要注意的是,在威廉征服及金雀花王朝时期,英国领地大致仅限于英格兰,亨利二世期间,威尔士、爱尔兰曾臣服于英格兰,但未完全征服,苏格兰虽然向亨利二世行效忠礼,但在狮心王理查德组织十字军东征时,苏格兰又赎回其独立地位。

三、约翰(1199年-1216年在位)及大宪章(1215年)

1215年英国《大宪章》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萌芽,背景是:一是因坎特伯雷大主教人选导致约翰与罗马教皇间产生王权与教权之争,约翰惧于被教皇革除教籍而屈服,并承认自己为罗马教皇臣属;二是因约翰为收回欧洲大陆失地而扩军备战,财源包括加征各类税赋,剥夺贵族、骑士原有的封建权利;三是约翰与神圣罗马帝国等联盟对抗法国,但在1214年的布汶战役中失败,使收复失地愿望化为泡影。

大宪章运动起于1213年8月,贵族们在男爵会议上引用亨利一世敕令,反对约翰剥夺主教、贵族的封建权利。1215年初,在法王的支持下,反叛的贵族们武装起来,6月双方进行谈判,约翰与反叛贵族代表在《大宪章》上签字。

《大宪章》主要内容是国王在封建规范下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对封臣的权利作了全面承认,是贵族为保护其生命和财产免于王权的恣意而签订,但意义非凡:一是孕育着议会的征税权,确定了议会权力的法律依据;二是孕育了“无代表不纳税”的原则;三是作为国王应遵守法律的象征,成为英国有限君主制传统的历史见证。

同年9月,教皇宣布《大宪章》是非法的,约翰又为收复欧洲大陆失地与贵族发生内战。1216年约翰去世,其9岁儿子亨利三世继位,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大宪章》作为一个成文法典才被奉为法律基础。

四、亨利三世(1216年-1272年在位)

亨利三世在位分几个阶段:

一是从继位到1227年亲政前,国政由贵族推选的摄政处理。

二是亲政初期,亨利三世与贵族围绕司法管辖、税赋开征等与贵族不断斗争,特别是在1258年因领受远在意大利的西西里领地而要远征,因财政开征与其妹夫西门·蒙特福特为首的贵族发生武装冲突,结果以国王让步并接受了比《大宪章》更进一步的《牛津条例》,确定了议会的初始形成。

三是《牛津条例》签订后,亨利三世下令驱逐蒙特福特,双方发生内战,亨利三世于1264年被打败,以王太子爱德华为人质,蒙特福特主政。爱德华后逃脱,并率军攻打蒙特福特,蒙特福特在1265年8月的战役中兵败身亡,亨利三世王权恢复。

四是至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基本上是由王太子爱德华监国主政,即后续继位的爱德华一世。

五、爱德华一世(1272年-1307年在位)

爱德华一世因其战功和政绩被称为“英格兰的查士丁尼”。

爱德华一世最大功绩是完成了对威尔士的征服,获得“威尔士的征服者”称号。1277年爱德华一世用兵迫使威尔士土著王国国王臣服,但承认其“威尔士亲王”称号,1282年因威尔士反叛,爱德华一世再次用兵,至1284年彻底征服威尔士。同年,爱德华一世之子,即后继位的爱德华二世出生,爱德华一世打趣威尔士人说:“这是我允以的土生的亲王”,此后英国王太子都有“威尔士亲王”称号。

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英国议会()成型,确立了目前英国议会制的基础。爱德华一世还参与十字军东征,在1268年继位前即与法王路易九世参加第八次东征,继位两年后才于1274年返回英国。

1293年,法王出兵占领了英国在欧洲大陆领地加斯科尼,1297年,爱德华一世远征加斯科尼,并于1302年谈判收复。因苏格兰在此战争期间与法国结盟,爱德华一世派兵攻入苏格兰,由此引起长达半个世纪的"苏格兰独立战争",1307年爱德华一世死于出生苏格兰途中,两国又处于敌对状态。

爱德华二世在父亲去世后继位,但缺乏父亲的雄才大略,在位期间与贵族矛盾不断,王权日益衰落。其王后为时任法王查理四世妹妹,因爱德华二世依靠宠臣,王后成为国王政敌的情人,并于1326年率军攻入英国讨伐丈夫,次年在王后默许下,爱德华二世被议会废黜,儿子爱德华三世即位。

六、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

英法百年战争爆发背景:一是位于欧洲大陆且工商繁荣的英国领地加斯科尼,此时成为两国争夺的重点;二是苏格兰和法国的结盟。实质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客观原因,即英国想断绝法国与苏格兰的联系,而法国想断绝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地。(参见的“英法百年战争”)

战争导火索是法王查理四世1328年死后卡佩王朝无男嗣,围绕查理四世妹妹,即爱德华三世母后有无继承权问题展开:法国法律是女性无继承权,英格兰习俗则是王位继承不分男女。但此时爱德华三世尚无实力主张法国王位。

1337年,法国新王朝瓦洛亚王朝国王菲力普六世下令没收英国在欧洲大陆领地,爱德华三世也随着统治的稳定正式提出对法国王位的要求,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百年战争初期英国占优。英国先是在1340年斯柳依斯海战中大败法军,取得英吉利海峡控制权数十年,1342年双方在教皇斡旋下休战。1346年,英军在克勒西战役中击败法军。1347年英军夺取加来港(一直占领至1558年),随后因黑死病等原因,双方在教皇的调停下再次休战。1355年,双方在普瓦提埃决战,英国“黑太子”爱德华(来由有两说:一是常穿黑铠甲,二是法国人认为其心肠黑)竟将法王约翰二世及其幼子等俘虏。1360年,双方缔结布雷蒂尼和约:英王无须行臣服礼而拥有并扩大在欧洲大陆的领地,法王交纳巨额赎金。

因法国未彻底履行和约,百年战争进入中期僵持阶段,法国开始占优。1369年和1373年英军两次在欧洲大陆登陆,均未获实质性战果。1376年黑太子爱德华病死,1377年爱德华三世辞世,在位50年,黑太子11岁的儿子继位为理查德二世。1399年,当理查德二世在爱尔兰征战时,其堂兄、爱德华三世第三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之子在贵族和议会支持下废黜理查德二世,自立为王,是为亨利四世,英国进入兰开斯特王朝。

第四阶段:兰开斯特王朝与约克王朝

亨利四世在建立牢固的兰开斯特王朝方面,取得极大成功,在位期间数次成功镇压贵族反叛,另外还通过与德国等联盟赢得国际上的承认,保证了王国的安宁统一。亨利四世1413年因病去世,儿子亨利五世继位。

一、百年战争后期

亨利五世在位9年,35岁去世,但战功卓著,号称“高卢人之锤”。

1415年,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入侵法国,并在克雷西附近大败法军,占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许多地区。1420年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规定法王查理六世女儿嫁给亨利五世,在查理六世去世后由亨利五世及其后裔继承法国王位,亨利五世随后与查理六世之女凯塞琳结婚。

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先后去世,英国宣布将亨利五世与凯塞琳所生的幼子、年仅1岁的亨利六世立为英国和法国的国王,但法国王太子不予承认并自立为查理七世。

1428年,英军向奥尔良挺进并予以围困。1429年,圣女贞德率军成功解救奥尔良,此成为百年战争的转折点。1435年,导致法国内乱的勃艮第公爵退出与英国的联盟,1436年巴黎人民起义并从英国手中收复巴黎,至1453年,英国除加莱港外无立足之地,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二、玫瑰战争(1455年-1471年)与约克王朝

英法百年战争以英国基本失去欧洲大陆领地结束,战争结果严重影响了国内政治形势:一方面是在亨利六世婴儿期间的贵族摄政阶段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国王亲政后也不愿退出舞台;另一方面亨利六世亲政后要承担英法两国王位职责,压力山大,战争的最后失利击垮了亨利六世,期间不能亲政。由此导致爱德华三世另一子约克公爵后裔开始觊觎王位,战争再起,历史根据两个家族的徽章称为“红白玫瑰战争”。

玫瑰战争始于1455年的圣阿尔班战役,约克家族取胜。4年后约克家族又在卢德福桥大败兰开斯特家族,约克公爵开始明确提出王位要求,并取得在亨利六世去世后继承王位的承诺。然而1460年兰开斯特家族出其不意进行袭击并杀死了约克公爵,次年初又大败约克家族,但约克公爵长子爱德华很快又打败兰开斯特家族,并先一步到达伦敦,火速举行加冕,是为爱德华四世。

爱德华四世1461年登基后,继续追杀兰开斯特家族,同年亨利六世被俘并囚入伦敦塔。但因约克家族内讧,再加上法王路易十一的怂恿,亨利六世王后联手爱德华四世的家族内敌,于1470年废黜爱德华四世,亨利六世重新复位。

1471年,被废黜的爱德华四世借助法国勃艮第公爵之力,率军回到英国,先平息家族内讧,后生擒亨利六世王后,亨利六世之子也战死疆场,在爱德华四世返回伦敦时,被囚的亨利六世莫名死亡,至此兰开斯特世系断绝。爱德华四世再次登基。

爱德华四世在内政外交上都比较成功,但40岁即去世,其12岁幼子1483年继位为爱德华五世,但摄政的爱德华四世弟弟当年篡位,自立为理查德三世,导致战争再起,有兰开斯特家族血统的亨利·都铎在1485年战争中击毙理查德三世,即位为亨利七世,标志着大英帝国时代来临的都铎王朝开始。

第五阶段:都铎王朝(1485年-1603年)

都铎王朝既是近代英国的开端,也是英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宗教改革、商业扩张等使都铎王朝成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一、亨利七世(1485年-1509年在位)

亨利七世非常注意通过联姻关系巩固王权。1486年他迎娶了爱德华四世之女、爱德华五世妹妹伊丽莎白公主,以此化解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的矛盾,都铎王朝的标志即是红、白玫瑰结合。1489年让年仅3岁的长子与西班牙公主订婚,使英、西联盟经商并约定共同对抗法国。1503年将长女嫁给苏格兰国王,以限制苏格兰与法国的联盟关系。

在外交上,1491年在法王查理八世以结婚为由吞并布列吞尼公国时,亨利七世率军渡过海峡进攻法国,与法王达成城下之盟:英国放弃对法国领土和王位的要求,允许两国通商,法王替英王偿还相关债务并支付15年年金。

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其子亨利八世继位。

二、亨利八世(1509年-1547年在位)

亨利八世在位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英国的宗教改革。背景是:亨利七世长子在与西班牙公主结婚不到半年即去世,当时的亨利八世在父亲劝说下迎娶寡嫂,但在25年婚姻中双方虽生育有5个孩子,存活成人的只有玛丽公主;为确保男性继承以避免王位继承纠纷,亨利八世打算离婚再娶,但由于当时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同属哈布斯堡家族(详见),教皇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压力下不敢批准。亨利八世遂自行结婚,教皇将亨利八世开除教籍,由此导致英国宗教改革。

除婚姻原因外,英国宗教改革也包括路德思想的影响以及英国反教权情绪高涨。亨利八世在议会的协助下,宣布英国教会不再效忠罗马教皇,为独立的安立甘教会(,即盎格鲁教会),由此确定了国教的英国民族属性,另外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领袖,解散修道院,使国王权力达到顶峰。

在英国国土构成上,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制定了英格兰、威尔士合并方案,双方一体化基本实现。在爱尔兰上,亨利八世先是向爱尔兰派出总督,后于1541年自己加冕为爱尔兰国王。在苏格兰上,虽然亨利八世姐姐嫁给苏格兰国王,但苏格兰亲法传统依然,亨利八世于1513年、1542年两次派兵入侵苏格兰,第一次入侵杀死了亨利八世姐夫、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四世,第二次入侵使继位的亨利八世外甥、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五世羞辱而死,苏格兰王位由出生才6天的玛丽·斯图亚特继承;1543年英国与苏格兰签订《格林威治条约》,规定年幼的亨利八世之子爱德华王子与年仅1岁的苏格兰妇女王玛丽联姻。

在外交上,亨利八世加入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等组成的反法联盟。先是在1511年应西班牙之邀,派兵攻打法国,以失利告终,1513年又亲自率军渡过海峡攻打法国,此后也多次入侵法国,但收获均不大。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年仅9岁的爱德华王子就位为爱德华六世。爱德华六世此时已是彻底的新教徒,在位期间推进了新教的进一步改革。1553年爱德华六世病世。

根据继承顺序,亨利八世女儿玛丽应继承王位,但爱德华六世担心信奉天主教的玛丽会破坏宗教改革的成果,在濒死时另立亨利八世幼妹之外孙女简·格雷为王,但简·格雷却在即位9天后被在乡绅支持下的玛丽推翻并送上断头台。玛丽上台后,一是屠杀新教徒,历史称为“血腥玛丽”,二是与西班牙王室联姻,英国被拖入西班牙与法国的战争,丢失了英格兰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加莱(参见的“瓦洛亚王朝”的亨利二世)。1558年,玛丽去世,亨利八世另一女儿伊丽莎白继位,是为伊丽莎白一世。

三、伊丽莎白一世(1558年-1603年在位)

伊丽莎白登基后第一件事是解决宗教争议,恢复新教在英国国教中的主导地位。第二件事是与法国、西班牙签订和约,将英国从战争中脱身。第三件事是苏格兰问题,英格兰与苏格兰、法国签订《爱丁堡条约》,英、法从苏格兰撤军,同时借宗教改革使苏格兰改宗新教,从而保证了英格兰后方区域的安全。

但苏格兰问题依然存在,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因与亨利七世的血缘关系此时对英格兰王位提出主张。玛丽·斯图亚特后被苏格兰贵族废黜并逃入英格兰,被伊丽莎白软禁。1587年玛丽·斯图亚特因指使谋杀伊丽莎白被处决,引致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不满,英西发生战争,在1588年的大海战中,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此战与三国期间的“赤壁之战”极为相似),从此逐步取得海上霸权。

伊丽莎白在位45年,终身未嫁,期间政绩卓著、王朝鼎盛、国家繁荣,英国在北美洲的早期殖民地“弗吉尼亚”(,即处女)即为纪念其而命名。但其统治后期,英国开始面临很多问题:宗教改革引发战争,导致债务沉重,另还有腐败等问题。1603年,70岁的伊丽莎白与世长辞,时任苏格兰国王、遭伊丽莎白处决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之子、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位,是为英国詹姆士一世,英国进入斯图亚特王朝。

第六阶段:斯图亚特王朝(1603年-1714年)

一、詹姆士一世(1603年-1625年在位)

詹姆士一世登基后,宗教上面临清教徒(即极端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反抗,1620年驶往北美洲的“五月花号”船即是清教徒因宗教迫害而逃离,此也是美国建国的渊源。财政上因通货膨胀及滥用宠臣(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即是宠臣之一,后被议会以贪污受贿赶下台)导致入不敷出而与议会矛盾不断,从而引发君主与议会权力划分问题。

1625年詹姆士一世去世,其子查理一世继位。

二、查理一世(1625年-1649年在位)与英国革命

查理一世继位进,正是欧洲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时期(参见“三十年战争”),英国此时卷入与西班牙、法国的战争中,战争开支增加;另一方面,查理一世坚持君主权力高于议会,延续自詹姆士一世的国王与议会权力之争继续恶化。1628年,议会提出《权利请愿书》,要求不经议会批准不得开征新税等,查理一世迫于财政困难不得不同意,但次年双方矛盾激化,查理一世宣布解散议会,由此实行了11年的个人专制统治。

宗教上,一方面是查理一世对天主教的暧昧态度引致英国人不满,另一方面因查理一世迎娶了法王路易十三的妹妹玛丽亚,由于法国为天主教的堡垒,王后的天主教倾向又加剧了这种对抗。

1637年,因查理一世要求已确立长老教的苏格兰接受英格兰的国教祈祷书,导致苏格兰、英格兰战争爆发。查理一世因无议会批准而缺乏财政支持,1640年不得不两次重开议会,议会对查理一世的统治进行了清算,处死了查理一世信任的权臣,并通过了一系列限制王权的议案。此后议会陷入分裂,一部分议员不希望过多压制王权,1642年查理一世率兵进入议会要逮捕反对派议员,英国内战,也即英国革命爆发。

英国内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王军占优,使得英国议会与苏格兰结盟,立长老教为国教。1644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在马斯顿荒原战中战胜王军,1646年,查理一世向苏格兰投降。

第一阶段内战结束后,持独立教派立场的军队与坚持长老教的议会开始产生冲突。1647年苏格兰将查理一世移交议会后,查理一世利用此冲突于11月逃走,并在苏格兰帮助下恢复王位,内战进入第二阶段。军队在打败国王后,清洗了议会中的长老派,并成立特别法庭审判查理一世,1649年1月,查理一世以叛国罪处死,成为欧洲王室中第一个被处死的国王(法王路易十六是1793年被处死的,参见)。

三、大空位时期(1649年-1660年)与克伦威尔

查理一世被处决后,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但内部面临王党分子的叛乱,外部面临与英国王室有姻亲关系的法国等威胁,爱尔兰和英格兰也公开反叛。克伦威尔率军先是1650年占领爱尔兰并控制局势,次年打败苏格兰,但此时围绕权力分配军队与议会再次产生冲突,1653年克伦威尔率军驱逐议会,成立由克伦威尔为护国主的政府进行军事独裁统治,直到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克伦威尔从反抗专制开始,到最后走向专制,不得不说权力诱人啊。

大空位时期英国与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发生战争,以平局结束,但结果整体对英国有利,英国逐渐取得海上优势,并持续扩大其殖民地。

克伦威尔去世后,由其儿子小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但因其无权威,1659年被迫退位。1660年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回到伦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四、查理二世(1660年-1685年在位)

查理二世统治初期维持了国王与议会的权力平衡,但此后在外交与宗教问题上双方开始冲突。外交上,查理二世在法国支持下,通过与葡萄牙公主的联姻取得了孟买,并对法王路易十四的专制政体羡慕不已,亲法倾向明显;宗教上,以宗教自由为名为天主教解禁。

由于查理二世只有私生子无婚生子,查理二世之弟,即后来的詹姆士二世成为王位的继承人,但因詹姆士为天主教徒,围绕是否排斥其继承王位,议会划分为两派,主张排斥的为“辉格党”,反对排斥的为“托利党”,英国的政党政治初见端倪。查理一世与托利党联手支持其弟弟,并从法国得到援助,从而在斗争中占到上风,至其1685年去世时,王权又恢复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詹姆士二世(1685年-1688年在位)

詹姆士二世登基后,先是击败辉格党的反叛并大开杀戒,后在宗教问题上公开支持天主教,前者导致民众对辉格党产生同情,后者则违背了同盟者托利党的国教原则。

1688年,詹姆士二世生下一儿子,议会担心小王子在天主教氛围下成长,从而在继位后排斥英国国教,议会两派写信给詹姆士二世女儿玛丽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请求派兵支持,原因是玛丽为长女,且玛丽与威廉都是新教徒。威廉率军登陆英格兰,英国二战期间著名首相丘吉尔的先祖、后被封为马尔博罗公爵的约翰·丘吉尔支持威廉,詹姆士二世害怕查理一世的历史重演而逃跑,议会宣布詹姆士二世自动退位,威廉和玛丽共同登上王位,即威廉三世,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由此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最高权力从国王手里转移到议会。

六、君主立宪制

光荣革命虽然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行政权与立法权并未完全解决。另外,来自荷兰的威廉三世基于原荷兰与法国的敌对关系,把英国也拉入与法国对抗的反法同盟,典型是始于1688年、英国于1689年参战的奥格斯堡同盟战争,英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瑞典等联手对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此也是威廉三世继“法荷战争”后再次对抗法国,战争直到1697年以双方基本平局结束,但此后英法争霸就成了双方殖民扩张的主题(参见的“路易十四”)。1701年,英、法又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爆发战争(参见“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无嗣,詹姆士二世的另一女儿、玛丽的妹妹安妮继位。英军此后在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指挥下作战,1704年在布伦内姆大败法军,取得英国当时在欧洲大陆最辉煌胜利;同年,英军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拿下直布罗陀,此后一直控制至今(英国、西班牙至今仍对此存在争议)。英法在1713年签订乌特勒支条约结束战争,英国成最大赢家,战后英国保持了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安妮女王在位期间,议行合一的内阁责任制开始形成,内阁大臣人选必须来自议员,内阁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

由于安妮也没有子嗣,为防止王位落到詹姆士二世儿子手中,议会于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在安妮去世后,王位由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即查理一世妹妹的女儿索菲娅继承,索菲娅丈夫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汉诺威选帝侯。《王位继承法》的另一影响是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因为斯图亚特王朝是由苏格兰国王继承英格兰国王的,两国共戴一君但并未合并,1707年双方签订《联合法》,新国家称“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索菲娅的儿子、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继位,英国进入汉诺威王朝。

第七阶段:汉诺威王朝(1714年-1901年)

一、汉诺威王朝早期统治

乔治一世成长在德国,登基时已54岁,对英国政情民俗不熟悉,他明智的选择由内阁治理国家。1727年,其儿子乔治二世登基,同样对国家治理不感兴趣。两任国王给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带来良机,此期议会责任制政府成型并延续至今,谁任国王对国家来说已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1715年,詹姆士二世的儿子“老僭位者”詹姆士·爱德华发动叛乱,意图恢复斯图亚特王朝,但以失败告终。托利党因支持叛乱而遭到国民反对,由此在议会责任制形成后近半个世纪,都是辉格党执政。1745年,“老僭位者”儿子“小僭位者”查理·爱德华又发动叛乱,同样以失败告终。

辉格党执政期间,曾因政府腐败于1721年出现“南海公司泡沫”事件,随后采取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

1739年,英国与西班牙发生“詹金斯耳朵之战”,1740年英国又卷入“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参见的“特蕾莎女王”),1756年又卷入“七年战争”(参见的“路易十五”),几场战争的特点都是英法对抗,最后以英国取得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北美洲殖民霸权、印度等结束,日不落帝国初步成型。

二、乔治三世(1760年-1820年在位)和工业革命

1760年,乔治三世继位。乔治三世一改其祖父、父亲不问政事习惯,开始干预政治,意图扩大国王权力,恢复个人统治,其通过操控议会,成立听命于其个人的内阁等措施来加强个人权力,引致英国对议会改革的呼声。乔治三世的企图随着英法殖民争霸时封锁北美殖民地而导致的北美独立战争而落空,1784年能力超强的小皮特出任首相,宣告政党政治确立,国王个人统治结束。乔治三世后患上精神病直到1820年去世,期间太子摄政,即后来的乔治四世。

进入18世纪后,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初期为农业革命,后续是纺织工业开始改良,工业革命标志为瓦特1763年改良蒸汽机,人类生产力得到一次极大飞跃,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则标志着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此后航运、铁路等均发展起来。

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英国政党围绕是否支持法国大革命产生分裂,最后由担心法国大革命影响英国稳定的保守派执政(参见的“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爱尔兰的合并上,在此之前,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只是共戴一王,但并未合并,此时有激进分子想借助法国力量独立,英国议会遂于1800年通过《爱尔兰合并法》,规定从1801年双方合并,国名改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国旗在英格兰、苏格兰合并的基础上加上爱尔兰的标志,即现在的“米字旗”,但围绕着爱尔兰北部的新教徒与南部的天主教徒的争端以及天主教徒的选举权争端仍在困扰着英国。

1793年,法国进占比利时,英法开战。英国随后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合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但1795年基本瓦解。此后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入侵意大利并取得胜利,法国又兼并了荷兰和西班牙的舰队,威胁到英国海军优势,法国一度打算入侵爱尔兰,英国海军先后击败西班牙和荷兰舰队,保住了海军优势。

1799年,英国支持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成立。拿破仑利用俄国退出同盟之机击溃奥军并与其达成协议,此后利用反法联盟矛盾拉拢俄国孤立英国,英法1802年签订《亚眠条约》,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结束。

因法国实行欧洲大陆封锁政策,1803年英国主动对法宣战,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后也在筹划进攻英国,但1805年10月的特拉法加海战,纳尔逊领导的英国海军重创法、西联合舰队,此战后法国已无实力再进行海战,英国确立了此后100多年的海上霸主地位,但纳尔逊也因此战中炮后身亡。

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英国派后来的威灵顿公爵率军抗法,英军的参战使西班牙战场拖住了30万多法军,对拿破仑后来的失败起到了促进作用。期间,英国因封锁法国控制下商业口岸的对外贸易而与独立后的美国发生冲突,1812年发生英美战争,到1814年结束,双方以平局告终。1815年,在拿破仑“百日王朝”期间,威灵顿公爵率领的反法联军在滑铁卢击败法军,法军投降,拿破仑战争结束。

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上,英国力主不对法国实施报复性制裁,维持势力均衡,由此保证了欧洲在此后近100年间维持了整体和平,但英国在全球取得了很多重要战略据点。

四、英国议会改革

1820年,乔治四世继位,1830年死后无嗣,其弟威廉四世继位。此时围绕着乔治三世操纵议会而引发的议会改革开始进行。1829年时任首相威灵顿公爵通过《天主教解放法》,取消对天主教徒的一切政治歧视,获得平等的公民权,避免了爱尔兰的分裂,1832年议会又通过改革法案,使选举权由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扩大了选举权。

五、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

1837年,威廉四世去世,其仅有私生子,如2016年主持英国脱欧公投的首相卡梅伦即是威廉四世后裔,英国王位由其弟弟的女儿、刚刚18岁成年的维多利亚继承,即维多利亚女王,原有的德国汉诺威领地则由另一个弟弟继承,英国也从此失去汉诺威领地。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君主立宪制彻底巩固,她本人既是贤妻良母,又是时代道德典范,享有极大声誉。维多利亚女王共有9个子女,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即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

维多利亚时期,托利党因其反对议会改革而在议会中占下风,托利党在反思中开始改革,逐渐变成“保守党”,主张缓进渐变,以维护有益的现存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保守党的“保守”两字并不是贬义词,其仅表明在看不清未来方向时,保持现存的有利制度,毕竟人类的未来没有谁可以有准确把握)。辉格党则演变化“自由党”,但两党之间差异日趋缩小。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已成为一个工业国,如1848年英国铁产量已超出世界其他所有国家之和,煤产量占全世界2/3,棉布占1/2以上,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世界博览会,以展示工业革命的成就。1852年议会发表一原则声明,明确自由贸易是英国国策,维多利亚时代正是自由贸易的全盛时代。

1867年,英国议会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大大扩展了选举权。1884-1885年的第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同时期,文官制度改革、军队改革、司法体系改革、社会制度改革等如火如荼。

同期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英国工人运动也开始蓬勃发展,先是19世纪中期要求议会改革的宪章运动,后是工会运动,最终在1906年“工党”正式成立。

六、殖民帝国

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在全球获取很多战略据点,通过各种手段扩大在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殖民统治。1837年面对加拿大叛乱,英国推出《达勒姆报告》,明确加拿大建立民选议会,总督只起象征作用。此原则后也延伸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各自成立自治领。

当自由贸易确立为英国国策时,通过海上霸权强行推动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也就成为一处必然。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其典型,英国也利用美国打开日本门户之机一并挤进日本市场,此外英国在非洲也大力推行殖民主义。

号称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的印度,英国开始采取的是属地同盟政策,后采取直接吞并,引发了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但英国也软化了统治方式,单独设立一内阁大臣负责印度事务。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标志着英国对印度的全面统治。

1853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发生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为抑制俄国联合对俄作战,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战争期间缔造了一位英国女英雄,即南丁格尔护士,也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此外英俄还在阿富汗、伊朗等发生争夺。

在中东非洲地区,1869年苏伊士运河在法国帮助下开通后,英国趁其后续管理不善买入运河公司一半股票,从而控制了埃及财政。此后英国推行“双开计划”,即从非洲北部埃及的开罗到非洲南部南非的开普敦,英国在非洲的扩张全面展开,包括苏丹、索马里、尼日利亚等都建立了殖民地。在现南非,英国先是发动祖鲁战争打败当地土著,接着与早期的殖民者荷兰人后裔发生两次“英布战争”,最终殖民南非。

1887年,英国利用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之际,召开第一次殖民地会议,此后又多次召开殖民地会议。

第八阶段:温莎王朝及两次世界大战

1901年1月,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其子爱德华七世继位。1910年,爱德华七世因病去世,其子乔治五世继位。在王朝名称上,维多利亚女王本身是有德国血统的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维多利亚女王丈夫又来自德国诸侯,姓氏中带有德国头衔,一战期间,英国人对德国极度憎恨,1917年,乔治五世顺应民意,发表了一个正式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来自温莎城堡,据说由威廉一世奠基)作为家族的新姓氏,温莎王朝名称由此产生。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一战爆发(分别参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前,英国于1902年与日本结成同盟,1904年与法国签约,1907年与俄国签约,标志着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

一战期间,英军主要在西线、中东非洲及海上作战,西线上英国派出军队与法军并肩作战,中东非洲则是通过攻击奥斯曼帝国领地、德国殖民地等,战争期间英国动用了大量殖民地军队,海上作战则是应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值得一提的是,二战英雄丘吉尔此时担任海军大臣,战争期间因战况不佳被免职。

一战在1918年11月结束,英国损失惨重,但在一战后各帝国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和会上,英国分得包括中东在内的极大部分德国殖民地。

二、一战后的殖民地管理与政治进展

一战后的英国,殖民地管理成为重大事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成为“自治领”,埃及获得独立,但英军仍驻扎在苏伊士运河,印度则由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争取独立,后因二战被打断。

在爱尔兰问题上,一战前的1912年英国议会已通过“爱尔兰自治法”议案,但因一战而推迟实施,此后因居住在北爱尔兰的新教徒与居住的在南部的天主教徒产生矛盾,前者担心自治后受到后者迫害。1919年,南部天主教徒组建“爱尔兰共和军”开始暴力活动,1921年底,英国政府被迫与爱尔兰达成协议,允许爱尔兰南部成为自治领,北部则留在联合王国下,英国国名改为“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南部爱尔兰1937年称爱尔兰国,但留在英联邦内,1949年改为爱尔兰共和国,彻底独立,但南部爱尔兰部分人继续争取爱尔兰岛的完全独立,由此导致北爱尔兰问题持续存在至今。

1907年,英国将殖民地会议改名为“帝国会议”,一战后形成一份“贝尔福报告 ”,宣告各自治领与英国法律地位平等,自治领总督是英王代表,不接受英国政府指令。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宣告英联邦成立。

一战后英国政党政治中,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是自由党的衰落和工党的崛起,自由党沦落起一个小党派,工党则在1923年首次出面组阁。

1936年1月,乔治五世去世,其子爱德华八世继位,但爱德华八世执意要与一个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子结婚,英国舆论普遍反对,时任首相强迫爱德华八世做出选择:要么放弃婚姻,要么放弃王位,爱德华八世选择了婚姻,演绎一出“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感伤剧,时年12月,爱德华八世退位并离开英国,从此再未回英国。1937年5月,爱德华八世弟弟乔治六世加冕为国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和约埋下了二战的阴影,再加上战前英法两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特别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助长了希特勒的胃口,如梦初醒的英国随后向波兰提出安全保证。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分别参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在经历了8个月的“西线无战事”后,德国在1940年4月起用两个月多一点时间即控制了包括法国在内的北欧和西欧大部分地区,英国成为一个孤岛,温斯顿.丘吉尔上台任英国首相,先是于1940年5月组织了著名的敦克尔刻大撤退,为战争的后续进行保留了有生力量,后又经历了与德国的空战,抗住了德国对英国的大轰炸,挫败了希特勒入侵英国本土的企图。此外英国还在非洲等其他地区与德国作战。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苏联、美国相继参战,战争形势开始逆转,1944年6月英美等联军从英吉利海峡强登诺曼底,德军面临两线作战,1945年6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9月日本宣布投降,二战结束。

第九阶段:二战后的英国

在二战尚未完全结束之际的1945年7月,丘吉尔政府就下台了,工党受命组织新的政府。在《贝弗里奇报告》引导下,英国决定建立“福利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立法及国有化,推动国家建设。

1951年,丘吉尔带领保守党再次赢得大选并出任首相。1953年,乔治六世去世,其女继位,是为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同年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丘吉尔因健康原因辞去首相职务,1965年逝世,获评为英国最伟大人物。

1979年,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当任首相,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以“私有化”为标志开始对英国福利国家进行改革并取得巨大成绩,此后连续三次赢得大选,直到1990年11月下台。

二战中,英国损失惨重,近30万英军战死,一半商船被摧毁,战争期间为取得美国“租借法案”援助,将许多海外殖民地长期租给美国,欠下巨额战争贷款。在亚洲,由于英军在印度、东南亚战场表现不佳,严重丧失威信,战后亚洲国家相继发生独立运动。

二战结束也标志着英国向二流国家萎缩,殖民地要求独立,英帝国瓦解。首先是印度1947年根据《蒙巴顿方案》,依照宗教信仰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但都加入英联邦。1948年缅甸独立,同年英国放弃巴勒斯坦托管权,但却因执行“犹太家园”计划而导致绵延至今的“巴以冲突”。50年代,马来西亚、塞浦路斯相继独立,特别是1956年英法发动的“苏伊士运河事件”,因得不到美国支持,敲响了英国殖民主义的丧钟。60年代后,英国在非洲和加勒比岛屿的殖民地相继独立。

1997年7月1日,英国向中国归还了香港主权。

1982年,英国、阿根廷发生福克兰群岛战争,英国在美国支持下取得胜利,重温了一把帝国黄昏梦。

在北爱尔兰问题上,由于部分爱尔兰人追求全岛统一,以“爱尔兰共和军”为代表搞暴力暗杀活动,特别是1979年暗杀了提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顿勋爵,1998年在布莱尔首相任内,达成和平协议,北爱尔兰仍留在联合王国内,这也是当今英国脱欧谈判中的谈判重点:是否要在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之间设立硬边界。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上,英国基本上有两条主线:一是意识到国力的衰落,特别注意维持英美关系;二是在欧洲联合若即若离,“光荣孤立”传统依然,对法德发起的欧共体开始时袖手旁观,后续形势迫使英国不得不于1972年加入,但加入仅三年后的1975年即举行第一次脱欧公投,未获通过,延宕至2016年6月,英国再次脱欧公投通过,但脱欧协议截止目前也无眉目。曾经的日不落大英帝国何去何从,静待历史答卷。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