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中国两千年里,不同时代对曹操形象的不同定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极大的人物,推崇他的人说他定北方、立法度,功勋卓著;讨厌他的人便站在东汉贵族的立场上,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奸诈狡猾、操弄国柄。

今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这两千年里,不同时代对曹操形象的定论。在盛唐,在大宋,在明清,那些年那些人都是怎么看待这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乱世雄主?

一:偶像曹操

今天关于曹操的故事和评价来自不同的史书,但最权威的出处,最大支的源流是陈寿《三国志》。《武帝纪》是《三国志》全书的开卷之笔,其中对曹操给予了很多好评,比如他的胜仗细节完备,他的败绩却简单一提。

这是陈寿首卷的总评,基本是像个小迷弟一样对那个叱咤风云的英雄表示崇拜: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擎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是说,曹操娴熟地掌握了申不害和商鞅的治术谋略,能灵活运用韩信和白起的军事计策。大哥不是一般人,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大牛,是汉末乱世的弄潮儿。

我们不知道陈寿是真的敬爱这个名重当时的人物,还是迫于当局压力需要歌功颂德高唱赞歌,或是二者得兼。唯一能确定的是,作为历史学家的陈寿,在历史记叙方面是很严谨的,他没有因替贤者讳而抹掉历史人物的某些污点,而是根据自己的手头资料把他们如实记录下来。

因为陈寿老师打下的基础,和政权更迭的时代原因,从魏晋到唐宋,涉及曹操的舆论几乎好评如潮。时代原因呢,就是唐高祖和宋太祖的继位问题,李渊篡隋自立坑了亲戚晚辈,赵匡胤篡周夺权坑了孤儿寡母,他俩不是旧政治的卫道士,而是新时代的开创者,这决定了本朝的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贞观十九年,两鬓斑白的李世民出征高句丽,途径邺城,特意写文章纪念曹操,其中虽然有些风凉话:观沈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说曹操不爱戴汉皇,不恢复国家,没成功拯救天下民众于水火。但更多的是用户好评,比如:

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

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帝王追星,这让大唐娱乐圈有了热点,于是乎曹操曾修建的铜雀台成了大家竞相参观的热门旅游景点。在那里,文人墨客无不感慨万千,无不评论更贴。

宋之问贴: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台。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

刘庭琦贴:铜台宫观委灰尘,魏主园林漳水滨。即今西望犹堪思,况复当时歌舞人。

王建贴:春风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旧宫路。宫中歌舞已浮云,空指行人往来处。

开元二十三年的进士,盛唐名士李欣竟然在送朋友刘方平去邺城时,手拉着手提出要求:你一定去西陵替我看看曹操欧巴,上柱香!拜托了兄弟。

原诗这样写道:别离斗酒心相许,落日青郊半微雨。请君骑马望西陵,为我殷勤吊魏武。

刘方平到了邺城以后,为了实现好朋友的愿望兑现个人承诺,果然去铜雀台追忆了一下曹操,他当天还在朋友圈发了旅游心得:

玉座生秋气,铜台下夕阳。

泪痕沾井干,舞袖为谁长。

二:宋代变局

曹操一直争议挺多,但主流意见是因时代而变的,他死后的前一千年官方史学界站在相对中肯的立场上,给予了他高度评价。变化发生在靖康之难后,因为赵构组建的大宋政府偏安中国南方,和猫在西南的蜀汉政权是难兄难弟。

如果说宋是蜀的后代翻版,那么金则是魏的优秀学生。曹操以汉家之臣的身份控制皇帝,盘踞北方;金人则用北方蛮族的地位喧宾夺主抓走宋君。历史的格局已不如当初,曹操的地位又岂能不变?

有道说:文艺为政治服务,官修教科书又何尝不是如此。曹操从唐以前的救世英杰到南宋后的欺世奸主,只是正统观念作祟而已,而所谓正统观念,无非是以当时统治者的治国利弊作为考量。

更多的问题在民间,普罗大众不会关注曹操的历史贡献,不会说他为实行屯田制尽心竭力,为寒门路线能贯彻而肝脑涂地,大家操心的是切实的生活。南宋时代,数以百万计的北方人民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才到了江南,他们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希望北地蛮族的铁蹄南下,践踏大好河山。

既然不想金人能渡过长江,可以找到自我安慰的最好药剂就是历史。历史上曹操赤壁败北,元气大伤,而南方东吴全胜而存。这时候南宋官方大佬们和百姓的心灵就有了契合,一场妖魔化曹操的运动就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帷幕,大家纷纷挖出这位已故霸主的黑历史,添油加醋,于是乎《三国志》里那些零散分布的曹操丑闻就集中到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场批斗曹操的视觉盛宴:杀吕伯奢,杀孔融,杀华佗,杀杨修,杀侍卫。

曹操,瞬间成了满手鲜血的杀人狂魔!

三:墙倒众推

从南宋伊始,在黑曹操的漫长历史中,有三位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堪称黑曹派顶级元老。这三人的名字分别是罗贯中,纪晓岚,毛宗岗。

山西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他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三国演义》,其余作品也数量可观,可以说著作等身。罗先生的演义文学很少有原创的,大都是改编和完善,《三国演义》即是如此。他经历了元末乱世,所写故事的雏形,曾经民间艺人口口相传,在宋元时代已经有模有样了。

元朝统治者依然来自北方,且是塞外少数民族,他们统治简单粗暴,按民族和职业给人民划分等级,百姓生活艰难叫苦连天。这种思想被倾注到文艺作品里,曹操就成了千古第一背锅侠,他代表北方势力,长时间受到人民的厌恶和唾骂。

罗贯中不过照本宣科而已,可是因为文笔太好技巧太高,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就轰动一时,对黑曹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罗贯中全书对曹操褒奖之处很多,批评的地方也不少,但真正让人恨上他的创作有三处:一,曹操恩将仇报,杀死吕伯奢一家八口,还不知悔改口吐狂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二,曹操为报父仇,悍然发动徐州大屠杀,徐州人民死伤数十万,徐州街巷血流成河。三,曹操勒死董贵妃,迫害妇孺,丧心病狂。

这三件事争议都很大,详细的历史记录却基本没有,但罗贯中用生花妙笔和杰出的想象力把它们都写了出来,而且笔锋犀利。

吕伯奢案,正史说吕氏家人要抓曹操见官,曹操无奈先下手为强,而错杀一说来自《世说新语》,是否采信,诸君自断。

徐州屠杀案,历史学界争议不小,各方史料冲突也不少,陈寿说他杀了挺多人,吴国方面说曹操杀了几万人,到南朝史学家范晔编撰《后汉书》,这个数字竟然水涨船高升到几十万。

杀董妃更是政治斗争的原因,在官修史书上只有两句话提到。《三国演义》竟然动用整整一章描述情节,标题刺激眼球的程度不输今天的网络写手:国贼行凶杀贵妃。

至于纪晓岚,他在修四库全书时,非常用心地对曹操那些年的历史评价历程做了个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陈寿胡说八道。而这结论成为了清代官方对于曹操的盖棺定论。

毛宗岗与其父都是经典儒家代表,他们十分注重血缘正统,对曹操篡汉的行为非常痛恨,因此在重编《三国演义》时拿起手术刀,对罗本进行了伤筋动骨的大改造。方法有三:一,在曹刘小传中直接表明立场,为敌我双方划清界限。二,修改故事情节,无中生有,大肆渲染。写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是曹操暗设阻障,刘备送徐庶时却大仁大义。三,添加评论,在评论里表现强烈的情感倾向。

以上三位先生在曹操被黑的巨大浪潮中继续添油加醋,终于大功告成,使得曹操成为了舞台上不变的白脸,戏剧里永远的奸人。

四:百家争鸣

近代以来,许多博学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

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郭沫若创作剧本《蔡文姬》,表彰了曹操召回蔡文姬的宽厚举动,歌颂了其民族和睦政策与远见卓识。其后,史学家翦伯赞发文,正式为曹操翻案。

2006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读三国,称曹操是一个可爱的奸雄。

至此,对于曹操平生功业的好评和戏剧小说里对他私人行为的差评,一起进入了公众视野,进行怎样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真正成为了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