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者,为文明、为地区,却非国家也,其民族、阶级、宗教、地区矛盾错综复杂,自古以来少有统一,其影响直至今日。
印度古世无载史之习 故多具体之史难考也,不同之资料盖有异同也。
而其印度文明多元而非一体,为印度本土文明与雅利安、希腊、波斯、突厥、阿拉伯、匈奴、大月氏、蒙古等文明交汇而成。
( 哈 拉 帕 时 代 )
据考古而发,其史已无从可考。
其领土所包括哈拉帕、摩亨佐·达罗两城市以及100多个小的城镇和村庄,但其文明极度发达,其摩亨佐·达罗 为今世界上已知最古之大型城市也,其毁灭原因众说纷纭,暂无确切证据。
( 吠 陀 时 代 )
印度河流域文明衰亡后,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的印度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
“吠陀”原意为“知识”或“神圣的知识”,它实际上是印度世代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的宗教、文学典籍,也是婆罗门教的经典。
吠陀共有四部,合在一起称之为《吠陀本集》。其中最重要、最古老、最具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其反映之时代曰“早期吠陀时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500~前900年。
其他三部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以及解释这些吠陀的作品(如《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所反映的时代较晚,故称之为“后期吠陀时代”,时间大约从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600年。
早吠陀之史主要由印欧语系之游牧部落——雅利安人,自伊朗高原经阿富汗逐渐入侵印度河中上游和恒河上游的历史,也是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进行武力冲突和共处生息的历史。
从《梨俱吠陀》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雅利安人与本地居民在外貌、语言、性格和习惯等方面有很大区别。
雅利安人身材较高、蓝眼睛、肤色白皙,他们爱好战争、饮酒、赛(马)车和赌博;而土著居民则被雅利安侵略者贬为身材矮小、黑皮肤、没有鼻子或低鼻子、说邪恶语言的人,不过从崇拜男性生殖器、富有牲畜和住在设防堡垒里的描述来看他们的文明程度盖高于雅利安。
经一系列激战,雅利安人征服了土著居民,成了印度河中上游和恒河上游的统治者。
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尚未进入文明社会,他们仍过着氏族部落生活。当时他们的社会组织有部落(“噶那”)、氏族(“维什”)和村(“哥罗摩”)。
每个部落包括若干个村,每村由许多家族组成。有些部落已结成联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叫“罗奢”(“王”),实际上是军事首领,其权力受长老会议(“萨巴”)和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的限制。
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过着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他们饲养牛、绵羊、山羊、马和狗,其中以饲养牛为主,财富的多少根据牛群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后来他们在当地农耕居民的影响下,学会了木犁牛耕和引水灌溉等农业技术,逐渐过上了农业定居生活。
后期吠陀时代是少数先进的雅利安部落进入文明和国家的时代,也是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形成的时代。后期吠陀时代,原先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罗奢有的已变为名副其实的国王了,尽管这些小国王还不是专制君主,但他手下有一帮亲信组成的文武官吏,而且王位已经世袭。虽然限制王权的两种会议——萨巴和萨米提仍然存在,但远不如早期吠陀时代那么重要。
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前8世纪,恒河上游的两个部落居楼和般奢罗已转变为国家。
大约公元前7世纪,印度河流域上游和恒河流域中游又有一批部落跨入国家的门槛,如犍陀罗、摩德罗、乌希纳罗、迦尸、居萨罗等。但是,古代印度大部分地区的部落仍处于史前社会阶段。种姓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之末,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
种姓制度产生的原因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和雅利安人内部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种姓,梵语叫“瓦尔那”,意为肤色。在白肤色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初,他们发现当地居民的皮肤是黑色的,为了区分,他们自称“雅利安瓦尔那”,把被征服的和与之敌对的当地居民称之为“达萨瓦尔那”。
后来,雅利安人内部也出现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出现了平民和贵族。平民称为“吠舍”;贵族中有一部分是从事祭祀的,称“婆罗门”,另外一部分从事战争的贵族叫“罗奢尼亚”。到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国家和婆罗门教的形成,种姓正式演变为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是掌握神权的祭司贵族集团。他们拥有宗教经典的解释权和宗教仪式的主持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第二等级刹帝利由“罗奢尼亚”发展而来,是掌握军权和政权的世俗贵族集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的统治者。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平民,他们主要从事农、牧、商诸业,必须以捐赠和纳税的形式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被统治者,他们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也有少数是战败或沦落的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各种生产劳动,被认为是低贱的劳动者,其中有的人已沦为雇工和奴隶。
但从总体上来看,首陀罗是下层受苦的平民,不完全等同于奴隶。与前三个等级不一样,首陀罗没有宗教信仰权,不能参加前三个等级的宗教礼仪。种姓制度形成后,它的特征愈来愈明显,如职业世袭、不同种姓之间禁婚、法律地位不平等。后期吠陀时代,维护种姓制度的思想武器是婆罗门教。
该教是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原始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那时他们崇拜很多神祗,如天神梵伦那、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等。随着雅利安人的一些先进部落进入国家阶段,原来的神被赋予某种社会属性,神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例如,雷神因陀罗变成了国王和贵族的保护神,天神梵伦那则变成了主管司法的神。婆罗门祭司还创造了一位新神——梵天(,或译婆罗摩),其被认为是主宰整个宇宙和人间的最高神。婆罗门教就是因崇拜婆罗摩而得名的。
后期吠陀时代之末,婆罗门教有了一套比较复杂的教义。后人将其高度概括为“梵我一致”论和“业报轮回”说。按照该教的说法,梵即梵天是世界唯一、永恒、真实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和主宰,就像蜘蛛吐丝一样,一切生命和事物皆由梵产生。与梵相比,宇宙万物和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暂时的、可生可灭的。“我”(亦称“神我”或“自我”)指人和运动的个体灵魂。“我”来自梵,是梵的一部分。“梵我一致”就是说作为宏观世界(大宇宙)精神实体的“梵”,与作为微观世界(小宇宙)精神实体的“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梵我一致”是婆罗门教宣扬的最高理想境界,若想达到这一境界,人们必须抑制七情六欲,放弃对尘世的眷恋,笃信梵天,才能使“我”复归于梵。“业报轮回”说是婆罗门祭司在吸取了印度土著居民万物有灵和灵魂转世的思想后而系统地提出来的。
此说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死。灵魂可以转生到另一个躯壳里。第二个躯壳死,灵魂再转生到第三个躯壳……如此轮转不已。一个人重新转生到何种躯壳里,则取决于他过去的行为——“业”(“羯摩”)。“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如果人生前按婆罗门教规定的各种姓的行为规范——“法”(“达磨”)行事,死后可升入“天道”(神的地位);次之可转入“祖道”(人的地位),其中又有转生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的区别;如生前不信奉神明,不按“达磨”行事,则被抛入“兽道”(即地狱之中),来世转生为首陀罗和各种动植物等。
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特别繁琐和复杂。其祭祀可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两大类。家庭祭由家长主持,在家宅之内举行。家庭祭共有12种祭仪(如受胎、安胎、命名、结婚等),以人事为主。此外,家庭祭还包括新月祭、祖先祭等定期举行的祭仪。天启祭由祭官主持,大体可分为供养祭和苏摩祭两类。供养祭有七种,它是以动植物为祭品供奉诸神和祖先,以求人福稼丰牧畜兴旺的祭仪。苏摩祭是用苏摩酒供奉神或祖先的祭仪,通常有六种(如“马祭”、“人祭”等)。婆罗门教的祭祀活动,尤其是大规模的祭仪要浪费许多财物,同时还要给婆罗门祭司以财物。婆罗门祭司声称祭仪可以给举办祭仪的人带来神的福佑,实际上是劳民伤财的活动,后演化为印度教。
(十六雄国时代)
前承印度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建立的国家相互征伐,主要是十六大国并立争霸,这些国度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
而其国之具体已难考,主流观点为:(1) 鸯伽国(2) 摩揭陀国(3) 跋阇国(4) 迦尸国(5) 摩罗国(6) 憍萨罗国(7) 支提国(8) 跋蹉国(9) 般阇罗国(10)阿般提国(11) 苏罗娑国(13) 居楼国(14) 乾陀罗国(15) 剑洴沙国(16) 阿湿波国
另有典籍,未列:支提国、婆蹉国、乾陀罗国等,列有:叶筏那国、末遮国、苏西噏摩国、奔哒罗国等。
于许邦国之中,位今比哈尔邦之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印度可信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摩揭陀的时期。
往世书和各教派典籍均证其人确存,其人以积极政治活动致摩揭陀的实力大大增强。
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执行扩张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确立了某种盟主地位;他并且支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
约前4世纪开始,难陀王朝统治了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建立人摩诃坡德摩·难陀是一个比阿阇世还要强大得多的统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区也服从他的王权。
(波斯、马其顿时代)
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征服印度西北部地区。
此为印度雅利安人社会与其它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触。大流士一世将他的印度属地建为一个省,且可能为波斯帝国人口最多、最富裕之省。
大流士之后侵入印度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波斯帝国的衰弱导致他可以长驱直入亚洲,其兵锋所及最远之处就是印度。
亚历山大对印度西北部地区的侵略在印度文献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然而它可能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孔 雀 帝 国 时 代)
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
约在公元前317年,摩揭陀国一名出身刹帝利贵族,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击败了西北印度的马其顿人的部队,并宣布了印度的自由。 后率军进抵摩揭陀国的首都华氏城,推翻了难陀王朝的统治,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孔雀王朝。
旃陀罗笈多为孔雀帝国的建立打下了根基。他本人晚年笃信耆那教,后来抛弃王位出家,终于按耆那教的教义逐渐绝食而死。他出家后,其子宾头娑罗(约公元前300-公元前273年)继位。宾头娑罗曾经镇压了呾叉始罗地区的人民起义,保持了帝国在北印度地区的统治。
宾头娑罗死,其子阿育王继位。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据佛教传说,其父王死后,杀了99名兄弟,才坐稳了宝座)
阿育王在位初期曾镇压西北地区的一次起义。(据佛教传说,他原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暴君,曾经专门挑选最凶恶的人设立“人间地狱”,去残害人民)在正式即位后8年,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
据他自己所刻铭文的记载,在这一次战争中,羯陵伽有15万人(畜)被掳走,10万人在战争中被杀,还有若干倍于此的人死亡。从旃陀罗笈多至阿育王,经过三代人的经营,孔雀帝国至此达到了极盛阶段。
在阿育王死后不久,孔雀王朝王权衰落,印度重新分裂为许多国家。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布里哈德拉塔在阅兵时被大臣普希亚密特拉·巽伽所杀,孔雀王朝正式结束。
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到处派遣传教师至各地宣传佛教,一时亚非均有佛教徒的足迹。
据说孔雀王朝仍然有后代在摩揭陀作为藩王留存下来。中华僧人玄奘访问印度的时代,摩揭陀地区有一个叫满胄王的小王公自称是孔雀王朝的末裔,当然这可信度是很低的,因为当时有许多王公都冒充是孔雀家族的后代。
(外族入侵时代)
前2世纪初始,大夏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他们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
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贵霜时代的宝贵产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
(贵霜帝国时代)
贵霜帝国者,大月氏人所建,仅归为印度之王朝所记述也。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约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高附五翕侯。
公元前176年左右,大月氏被匈奴击破并西迁,沿途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的儿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一起被匈奴收留。公元前160年左右再次被匈奴及匈奴支持的乌孙击败,西迁至中亚阿姆河流域。
公元前130年左右征服巴克特里亚(由希腊人在中亚建立的国家),并再次驱逐当地的塞人,统治整个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并羁縻康居。后大月氏部族一分为五,迁往东部山区,设五部翕侯统治,贵霜是其中一部。
公元前后,大月氏所设的五个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逐渐强大起来,大约在公元24至25年,贵霜翕侯丘就却灭掉了其他四个翕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这标志着大月氏统一国家的形成。公元45年,丘就却不再称翕侯,而改称"大王、王中之王",或"最高王中之王",贵霜王朝建立起来。
贵霜王朝建立之后,丘就却于公元50年左右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战争。向东,他把领土扩展到兴都库什山以南,占领了犍陀罗和呾叉始罗(又译塔克西拉)向南,从安息手中夺回了原属于大月氏高附翕侯的领地高附;他还攻取了濮达(可能是指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帕罗帕米萨德)和罽宾。
到公元65年左右扩张战争基本结束时,丘就却建立的贵霜王朝已经是中亚的一个大帝国了,史称贵霜帝国。
丘就却去世的75至76年的两年间,贵霜处于无王状态,陷入了内乱之中。在刻于公元76年的迦拉万铭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位贵霜王。76年以后,准确地说在公元78年,统治贵霜王朝的是索特·麦加斯。
因在呾叉始罗公元78年的银册铭文中,他的称号是"大王、王中之王、贵霜天子",并且他已经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在发号施令了。由于他从来不在王号后具名,所以他被称为"无名王"。他发行的钱币在今坎大哈、喀布尔河谷和旁遮普等地出土,钱币上有用讹误的希腊文书写的铭文,铭文称呼他为"王中之王、伟大的救世主"。他发行的钱币上铸骑士图像,这表明索特·麦加斯可能是月氏游牧统治家族中的一员。
在他统治期间,他与康居联姻结盟,也与中国交好,曾协助东汉班超平定疏勒、击败莎车。
公元90年,他恃功向中华东汉王朝提出娶汉公主的要求,在遭班超拒绝之后,他派一位名叫谢的副王领兵7万前往西域攻打班超的军队,班超见敌众我寡,于是采取坚壁清野、闭门不战的策略,谢攻班超不下,四处搜掠又无收获,粮草出现问题。
班超推断谢会向龟兹求援,就派兵埋伏在前往龟兹的要道上,果然不出所料,谢的求援士兵全被杀掉,并将首级悬示给谢,谢大恐,自知已无出路,便派使者向班超请罪,请求生还,班超同意。从此,贵霜与中国东汉王朝保持友好关系,"岁奉贡献"。索特·麦加斯的统治大约结束于公元104年。
后阎膏珍继位为王。阎膏珍南征北战,使贵霜王朝发展为中亚的大帝国。在他执政期间,印度境内的罽宾等国反叛,他趁机进攻印度,占领了今印度的旁遮普、信德、卡提阿瓦和马尔瓦,甚至马土拉等地,整个印度河流域处于贵霜的控制之下。阎膏珍可能还到了恒河上游的北方邦。
贵霜势力所到之处,原塞种人等建立的小国悉数被吞并。在巴克特里亚、喀布尔、旁遮普以及中印度的阿拉哈巴德和贾巴耳普尔都发现了阎膏珍的钱币,说明当时阎膏珍的统治确实到达了上述范围。
公元1世纪60年代,贵霜已统治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呾叉始罗、犍陀罗、罽宾,可能还有西旁遮普。其后,无名王阎高珍(索特·麦格斯)时期,贵霜向西扩展至赫拉特,控制了整个河中地区,并在羁縻的康居基础上更进一步羁縻大宛。
公元90年,贵霜王因求中华汉朝公主,被班超拒绝,遣副王谢率军七万攻超,为超所败,纳礼求和。班超一直不知贵霜王名,仅以“月氏王”呼之。
2世纪初威玛·卡德菲兹即位,再次征服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在中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剌子模,吞并锡斯坦,国势大张,形成中亚的一个庞大帝国。帝国版图东起巴特那,西达赫拉特,南至纳巴达河,北尽咸海。都城迁至白沙瓦。
183到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间,对中亚的控制减弱,康居、大宛摆脱羁縻,呼罗珊、花剌子模也脱离贵霜统治。衰败迹象已经显露。
约213年,波调即位,贵霜势力在中亚有所扩展,一度重新控制花剌子模,并同亚美尼亚库斯诺依斯结盟共抗萨珊王朝。
233年,萨珊波斯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率军攻克锡斯坦后,经呼罗珊入花剌子模,接着攻入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呾叉始罗,给贵霜以致命打击。波调死后,贵霜仍保持着印度河以东地区的统治。至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
这时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北方的嚈哒对大月氏贵霜残部攻击,贵霜从此一蹶不振。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后来(至公元5世纪)不断受到嚈哒(白匈奴)的侵犯。大月氏在大夏的残余小国,一般认为在公元425年为嚈哒所灭,今印度之贾特人便未是他们之后也。
(笈多王朝时代)
公元三世纪后,贵霜衰落,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分裂成许多小国。
许小国被笈多统一,另有则被嚈哒所灭。当时恒河上游地区一个小国君主室利笈多家族逐渐强盛,制服附近小国,自称“摩诃罗阇”意为众王之王。
室利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一世时,势力更盛,约308年,旃陀罗笈多娶当地著名部族离车公主鸠摩罗提毗为妻。
因离车族统治华氏城及附近地区,故旃陀罗笈多因婚姻关系继承了华氏城,令笈多家族实力大增。
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离。
旃陀罗·笈多一世在位十六年,为新兴王国奠定牢固基础,使附近一些小君主国逐渐臣服,以致今比哈尔邦的大部分、北方邦、孟加拉邦都处于王朝之统治下。
旃陀罗笈多一世之子沙摩陀罗·笈多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征服恒河上游地区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然后回师东进,征服恒河下游及三角洲,后挥师南下,进抵奥里萨及德干高原东部,南印大国帕拉瓦王朝臣于笈多并纳贡,势力抵苏门答腊、爪哇。
沙摩陀罗笈多文武全才,称“卡维罗阇”,即诗人国王。
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笈多王朝达到极盛期,称“毗克罗摩阿迭多”,即“超日王”,纳伽人(贵霜人后裔)之势力被征服 。
于西方面对三大势力,分别为西北印度河流域以东地区的马拉瓦人及卡提阿瓦人(卡提阿瓦半岛),他们臣服于笈多王朝。
西部沿海地区古吉拉特的塞种人,与笈多王朝敌对。西南部德干地区的伐迦陀迦王国,超日王以自己的公主波罗婆瓦蒂笈多下嫁其国王楼陀罗西那二世,两国同盟。
超日王在西方主要与南北修好,集中攻打塞种人之国。388年起,超日王先后征服马尔瓦高原、古吉拉特及卡提阿瓦,领土扩至阿拉伯沿岸,控制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另把首都迁至华氏城,并在马尔瓦建立行宫。
五世纪初超日王在位时,是笈多王朝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此繁荣,仅延续了二十年左右,此后,国势便处于守成的局面。
超日王之子鸠摩罗·笈多一世在位期间,国内矛盾激发,那马达河(讷尔默达河)流域的普士亚密多罗人叛乱,国王派太子塞建陀笈多率军镇压,几乎完败。
战间鸠摩罗笈多一世逝世,塞建陀笈多继位并成功镇压叛乱。未几,嚈哒人来袭,由西北印侵入,塞建陀笈多再率兵击退敌人。开头还能抵抗一阵,后来就无法抵御,国势日颓,民穷财尽,以致不得不藉改革货币来维持现状。
塞建陀笈多死后,内部分化及外族入侵更盛,当时嚈哒人灭了印度河上游残余的贵霜势力,嚈哒国王头罗曼成以犍陀罗为据点大举入侵印度,笈多的地方统治者反与嚈哒人结盟,嚈喡人在500年前后进占朱木拿河(亚穆纳河)及恒河流域。丧失西印,宣告笈多王朝的实际终结。
最后,仅在摩揭陀、阿逾陀一带,保持残局,是为后期笈多王朝。
517年,头罗曼成出征回朝中死去,其子摩酰逻矩罗(即密希拉古拉)继位,再侵印度,531年抵瓜廖尔城,在那里建太阳神庙,并立石歌功颂德,但不久被摩腊婆国的耶输逵尔击败,退至印度河以西地区。摩酰逻矩罗死后,嚈哒人对印度的统治瓦解,567年,萨珊波斯与突厥人夹击下更灭了嚈哒国。
嚈哒国的入侵对印度经济政治造成严重破坏,后笈多王朝的地方长官自我称王,印度又再次分成诸多小国。
(后笈多王朝时代)
所谓后笈多王朝,因其国王的名字皆以“笈多”结尾,故名。但是否与笈多王族有血缘关系,尚不清楚。
其统治退回摩揭陀,7世纪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乱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统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之外,没有一个王公拥有广大的权力。
而在南印度则兴起了几个强盛的政权,如遮娄其人(其统治者打败了戒日王的进攻)、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拉其普特时代)
约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
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所有北印度政权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而南方的遮娄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
拉其普特人并非统一民族,他们中特别重要的有瞿折罗-布罗蒂诃罗人、兆汉人和遮娄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力量对印度的侵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认为是印度教的保卫者。
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
(伊斯兰印度时代)
伊斯兰对印度之真正征服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远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
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乌德-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汉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乌德-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在320年间经历了彼此没有家族关系,甚至没有种族关系的5个王朝。
由于5个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统称此时期为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时期北印度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和普什图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权。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
其 德里苏丹国并非统一了整个印度的帝国。除了在阿拉-乌德-丁·卡尔吉等极强大的苏丹统治时期,德里苏丹国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个最大的王国。
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继续保有强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则几乎从未进入苏丹政权的版图。阿拉-乌德-丁·卡尔吉时期对德干地区的3次大举进攻使德干北部服从苏丹统治直到14世纪;菲罗兹·图格鲁克苏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统治的奥里萨。
困扰苏丹的问题主要是叛乱和外部入侵。在整个德里苏丹国5个王朝时期,叛乱和王室内讧层出不穷。
各地的分立势头从未被有效遏止,几个著名的苏丹都曾镇压过大规模的叛乱。外部入侵的威胁开始主要是来自蒙古人,后来则是中亚的征服者蒙古人帖木儿。帖木儿的可怕入侵终于使摇摇欲坠的苏丹政权彻底崩溃。
德里苏丹国在帖木儿撤离之后不久解体,独立王国林立各地,虽然还有名义上的苏丹,但他们的权力几乎只限于德里和旁遮普。
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伊斯兰文化有大发展。许多苏丹执行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征收人头税之外并不对非穆斯林居民进行迫害。伊斯兰式的宏伟建筑在印度耸立起来,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有时被称为德里风格。
于文学,产生了阿米尔·霍斯鲁这样的伟大诗人。乌尔都语在苏丹时代产生,以及罗第王朝末期出现了锡克教。
(莫卧儿王朝时代)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穆斯林征服者在西北方出现。
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
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普什图人的残存力量。巴卑尔的统治只是莫卧儿帝国的肇始,他还未来得及巩固莫卧儿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
行政、司法和财政制度都没有建立;这些关键事物实际上是由莫卧儿人的敌人舍尔沙缔造的。舍尔沙乃南比哈尔地区的普什图人首领,于1540年打败并赶走了巴卑尔的继承人胡马雍,短暂地恢复了普什图人在印度的统治。
舍尔沙的统治时期很短,却压服了孟加拉的叛乱,并把它分成19个小行政单位;征服瓜廖尔;打败了最强的拉其普特人领袖马尔德夫。在短短5年之内,几乎整个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
在舍尔沙于1545年阵亡之前,他已于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举行土地清丈以确定税制,并进行了货币改革。
舍尔沙的统治事实上为莫卧儿帝国的最终建成铺平了道路。在舍尔沙死后,胡马雍得到波斯萨法维帝国皇帝塔赫玛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夺回德里;但他在与主要敌人阿迪尔沙交锋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儿人伟业的任务归于其子阿克巴。
阿克巴最强大的敌人是阿迪尔沙的印度教将军喜穆。喜穆利用胡马雍之死夺取阿格拉和德里,并自称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复兴起一个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关键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中打败了喜穆,于是在印度再也没有可以与莫卧儿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其人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并把帝国的版图第一次扩展到印度南方。
由对拉其普特人采取怀柔政策,大多数好战的拉其普特部族都归顺了帝国的统治。对异教徒的宽容是阿克巴的显著特点,他不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头税,还企图倡导一种融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改革。以苏巴(省)为单位的全国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许担任政府官员。阿克巴时代的印度是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先后由贾汉吉尔和沙·贾汗统治。这是两个才能较为逊色的统治者,沙·贾汗终于被自己的儿子奥朗则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奥朗则布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
坚持自己信仰的锡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奥朗则布虽然多次打败他们,却无法彻底消灭其反抗力量。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它后来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奥朗则布力图消灭他的政治对手,莫卧儿帝国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他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这些国家是16世纪初德干的伊斯兰教强国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后形成的。其结果是奥朗则布取得了胜利,将德干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南方的最高统治者。
除了次大陆极南端和马拉塔王国以外,奥朗则布统一了整个印度。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而此时西方殖民者到来了……
(欧洲殖民时代)
最早于印度地区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 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
至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这个商业贸易企业由于莫卧儿帝国的分裂而得以步步蚕食各独立印度王公的领土,最后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早期东印度公司尚不能与帝国政府直接对抗,但成功地利用个人友谊从穆罕默德·法鲁赫·西亚尔皇帝手中获得贸易特权。
在西亚尔死于宫廷阴谋之后,一连串短命的皇帝先后上台,帝国陷入混乱,偏远的省份纷纷独立。马拉塔人的力量十分强盛,他们从帝国手中夺取了拉贾斯坦、古吉拉特等地;但内部斗争也损害了他们,使其从统一的王国变为松散的联盟(马拉塔国家联盟)。
1739年,波斯国王纳迪尔沙阿对印度进行了一次可怕的入侵,焚掠德里,并割走了印度河以西的所有印度领土。此后阿富汗的统治者艾哈迈德沙阿又多次侵略印度,特别是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印度本土唯一有希望取代莫卧儿人建立强大政权的马拉塔人也遭到他毁灭性的打击。这些事件在客观上为东印度公司建立殖民统治创造了便利。由于印度国内的各种力量均遭重创,英国人有可能动用武力来实现目的。
1757年,英国军官柯拉夫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了得到法国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道拉,使孟加拉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傀儡,为征服整个北印铺平了道路。在1764年的布克萨尔战役中,英国人粉碎了企图摆脱控制的孟加拉王公米尔·卡西姆与莫卧儿皇帝的联军,徒有虚名的莫卧儿帝国政府从此也听命于殖民者。此后历经迈索尔战争和三次马拉塔战争,印度国内比较强大的反抗英国统治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消灭。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
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在印度土兵中流传关于分发涂有牛、猪油脂的子弹的传言,这严重地触犯印度人的宗教信仰。起义主要由封建王公领导,并推举末代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阿二世为名义上的领袖。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积极参加,暴动迅速扩及印度领土的三分之二。英国人集中全部力量,利用锡克教徒和廓尔喀雇佣军的人力,严厉地镇压了这次起义。1857年印度起义带来了重大的政治后果。英国政府认识到其印度政策存在严重弊端,开始进行重大调整。
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在社会和经济方面,英国人在创立现代教育体系、修筑铁路、发展印度本地工业等问题上有所建树。自19世纪中期起,英国资本大量输入印度,印度资本主义得以快速发展,(但印度的现代化不是殖民者给予,的而是殖民者为利益而间接促成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印度资产阶级,其精英阶层将影响印度的未来。
以罗姆·摩罕·罗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掀起了印度的启蒙运动,其意义在于通过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使古老的印度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变;梵社、雅利安社、罗摩克里希纳传教会等宗教改革社团的积极活动,终于在推动社会进步、唤醒民族意识上产生了巨大作用。
在进行印度教改革的同时,比较激进的印度知识分子发起了政治改革运动,要求英国政府给予印度人民更高的权利。在孟加拉、孟买和马德拉斯三大管区都出现了民族主义组织。
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该党的早期政治主张主要是要求实行代议制。后来鉴于国大党的政治影响,印度的伊斯兰教领袖们认为穆斯林世界在适应现代社会方面落后印度教徒太多,遂于1906年组建全印穆斯林联盟。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1906年以前,尽管缓慢地推行着公职人员的印度化,但英国政府从未考虑过让印度自治。
1905年时任总督的寇松勋爵草率地将孟加拉划分为两个省,结果引发了有政治自觉的印度人的广泛愤怒,反英运动在孟加拉内外迅速发展起来。这次运动由国大党领导,最后因英政府的强力干预而被平息,国大党内部也发生激变(极端派被开除出党)。
穆斯林联盟在这次事件中支持英国政府,这说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国家前途问题上已经分道扬镳。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印度精英阶层在战时积极支持英国,希望以此换取民族自治;但英国在战后的行为令他们大失所望。
英政府在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军管法令,而且还制订了新的镇压法案(罗拉特法)。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
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然而,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分歧也在加深。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崛起为国大党内的穆斯林领袖,与掌握了印度教群众的甘地分庭抗礼。1928年的尼赫鲁报告因为主要反映了印度教徒的意愿,曾引起穆斯林的强烈反弹。
英国当局在1930年至1932年召集全印王公和政治领袖举行了三次伦敦圆桌会议,并于1935年通过了新的印度法案(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在使国大党掌握重大权力的同时也加剧了两派之间的不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事件之后英国立刻派遣内阁特使团前来谈判,主要内容在于讨论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的矛盾以便移交政权。
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即印巴分治。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而英国当时分而治之的策略和为矛盾而发行的政策对如今印度的地域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也。
(印度共和国时代)
独立后之印度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
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尼赫鲁执政时代,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
但在外交方面独立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集团之外,而选择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
但1962年暴发的中印边境战争否定了尼赫鲁的外交目标,并对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长远的不利影响。
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执政时期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进行了三星期的战斗。此后是甘地夫人的长期执政时代,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倒向苏联的政治代价。
1974年印度进行第一次核试验。甘地夫人在1977年大选中被政敌莫拉尔吉·德赛击败,但很快又成功夺回政权,直到1984年因其对锡克教的强硬态度遇刺身亡。
甘地夫人之子拉吉夫·甘地在母亲死后继任印度总理,他于1991年被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组织暗杀。
1998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党执政时期,印度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于1998年5月连续进行5次核试验成为公开的核大国。21世纪初的印度,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被广泛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
2007年7月19日的总统选举,普拉蒂巴·帕蒂尔获胜,成为印度共和国的首位女总统。
今至印度本质上仍为封建国家,而非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种姓制度遗害至今。其土地仍然掌握在地主手中,大部分农民和地主有着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无经济自由、人身自由。从中央到地方,大部分的政治,经济,土地,人口资源被部族和门阀所掌控。
因国家政治早已被封建集团瓜分,因此主要的政治家普遍世袭,政党普遍为家族党,部族党。因人民是附属于封建部族和门阀的,选举实际上仅是封建集团之间之博弈。
莫迪总理执政,印度地区仍宗教、民族、地区、阶级、党派矛盾严重,不可谓内忧外患也,而今2020~2021年农民抗议持续已久、各邦械斗层出不穷、民族矛盾激烈且被政府利用,而细数如今矛盾悉数均为英吉利殖民者造成。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