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82年胡耀邦为何在一封信中引用《圣经》故事

3月21日,华罗庚写信给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同志,表达了自己对胡耀邦同志在中科院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拥护和体会。信的全文如下:

耀邦主席同志:

由于我有较重的学习任务,未参加科学院的工作讨论会,今天刚见到李昌同志传达您对科学院工作的五点意见稿,其中有一段:

“去年在接见学部委员讲话时,我事先估计到,我有的话可能不那么受欢迎。果然,当我说到要到生产实际中找课题时,当场没有人鼓掌,事后也没有什么反响。”

我现在补鼓一掌,举手赞同。当然可能是孤掌难鸣,反响不大!

早在一九七二年您就知道我的心意。毛主席、周总理也都一再支持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周总理做了不少具体布置,即对我岗位所属也作了深远考虑。在科技大学搬往合肥的时候,他指示我不要去合肥,把关系转到人大常委会,并指示继续搞统筹方法的工作。就这样指引我走了与已往不同的方向。继之,在试点、推广等方面他又做了不少具体布置。周总理不让我回归科学院的用心,不仅在于保护我个人,而是用意深远的……缅怀先总理,感慨系之。

当然一种风气的形成非一朝一夕的。当年学习苏联,苏联科学院给我们公开的是一面,在我和有些院士熟了之后,发现还另有一面。资本主义国家来访问我们的专家大都是理论方面的,即使有应用专长的人,也不会把先进技术告诉我们。我们出国访问走马看花,也决不会学到先进技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技术是私产,靠此营生,决不会无条件奉送。在他们不可能向你学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决不可能向你介绍他所研究的问题。

回国的华裔科学家也多是理论家,强调自己专业,不从全面发展我国科学技术考虑居多。直说一句,领导的厚待、接见往往造成国内重视他们专业的偏向,国内也有些人助长这一偏向。这次讨论时,有人提出陈景润同志再多些,中国仍没有办法。实质上可以同样对美籍许多学者所搞的著名工作也未尝不可发此一问。当然这样的看法是不能同意的……但大多数还是要为生产提高服务的。更不可以外国人一言九鼎转移了我们的方向,干扰我们的计划。统战是一回事,我们“自主”又是一回事。加之,他们所了解的我国实际并不比我们多些,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比我们强得太多(保密的除外)。

外因如此,再谈内因。从“生产实际中找问题”不但不容易,而且有风险。在书斋中从文献到文献,每年写几篇文章没问题,并且即使一篇不写,也混得过去。在实际中,只有解决得了问题,或否?容易漏底,原来还是权威学者,解决不了问题是否有失面子?何去何从?如果领导上再不大力支持,那就更是阻力重重了。如果考虑到与祖国相适应的问题和方法,那就更困难了……

再谈些个人体会。首先决心不易下,再则理论联系实际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已往我搞一个理论分支,三四年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而搞应用(并未放弃理论)已二十年了,才略窥门径。在十年浩劫期间,尝到甘苦,虽受迫害而心肌梗塞过,但谤兴毁至浑不怕,能为人民甘如饴。

再选国外二例渎听,供参考。在法国授予我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国歌声中,对我工作除纯理论的评价外,在应用方面他们认为有极端的创造性的,西方与东欧学者所未有的。再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应用数学专家博士建议出版社发行我的应用数学专著,并建议黑龙江省写一部数学在林业上的应用的专著。这是美国数学家访华团到黑龙江亲自了解到的结果。当然能否出版,还要看写作出来后才定。但外国出版社商请中国小学毕业生写书,未始不是创举,也显示社会主义的特点。

1980年1月,曾给党组织写信说明有生之年屈指可数,愿集中力量做三件事:(1)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数学应用;(2)理论研究(这也是应用的基础);(3)把十年浩劫期间“偷”、“抄”、“散”的手稿,回忆一些写一些。年复一年,更时不我待矣。

总之,您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为其不能实行而着急。在发展时有过能为人民(生产)尽一分力的喜悦,在拂逆时,也有过一筹莫展坐困的苦恼。但愿为实现周总理的遗教遗策而努力,一息尚存,此志不渝。

谨致

敬礼

华罗庚

1982年3月21日

“为建造我们的通天塔而献身”

胡耀邦同志收到华罗庚的信后,很快给华罗庚回了一封亲笔信,信是用毛笔行书字体写的,字如铜钱大小,全文如下:

罗庚同志:

你三月二十二号给我的信,几天前我就看过了,因为忙于应付其他的事情,没有及时回信,非常抱歉。

你信上谈到的许多看法是很对的,我已经把你的信转给了方毅、李昌、卢嘉锡同志,请他们重视你的这些见解。

至于你谈到今后工作的打算,我倒有点不放心。几十年来,你给予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东西,毕竟超过了自然界赋予你的东西。如果自然界能宽限你更多的日子,我希望你能把你一生为科学而奋斗的动人经历,以回忆录的形式写下来,留给年轻人。你那些被劫走失散的手稿中的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创见,能不能夹在其中叙述呢。完成了它,我认为就是你在科学中的超额贡献了。

科学的门路非常广阔,但科研功夫必须坚实,我们这些门外汉并不反对有些同志继续作纯理论性的研究,去探索还没有为人认识的新领域、新原理。但我们希望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推向前进。

我没有看过《圣经》。前些天偶然看到一本小册子上引用了它上面的一个故事:古代巴比伦人决心建造一座通天塔。这件事触怒了上帝。上帝想使这些梦想上天的人不和,在如何建造通天塔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结果,使这件事成了泡影。

现在,中国人接过了巴比伦人没有实现的理想。那个愚弄巴比伦人的上帝又不存在了。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们能不能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地为这个工程而英勇献身呢?如果能,我以为,它的成功,是可以计日而就的。信写长了,祝你近安!

胡耀邦

1982年4月1日

1984年初,新华社记者李尚志得知胡耀邦同志给华罗庚写信的信息,约我一道到华罗庚先生的家去进行采访。华老给我们看了胡耀邦同志写给他的亲笔信,激动地说:“胡耀邦同志这封情词恳切的信,意味深长,我每读一次,都心潮难平,它给我们所有的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航向。团结起来,为建造我们的通天塔而献身,这是我们每个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啊!”

根据这次采访所得,我们写成稿件,题为《建造中国的“通天塔”》,刊登在1984年《瞭望》杂志第15期上。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