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分享 » 正文

绘本半边天 | 凝聚人生感悟,手写我心的年轻“老作家”殷健灵

在第7届爱丽丝绘本奖的评选中,童书作家殷健灵与绘本画家郁蓉合作的《寻找声音的女孩》夺得了金奖,这是一部讲述听障人自强不息去实现人生价值的文化绘本。故事主角的原型是央视春晚《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为了写好这本书,殷健灵走进聋校,体验聋人的生活与文化,用诗歌般的语言创作了这本书。当时就很想采访这位作家,想着都在上海总会有见面聊的机会,结果“疫情”肆虐,同属一座城市却宛如隔着千山万水,最后还是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完成了这一期的采访,当天晚上殷健灵老师坐在家里,非常放松地跟我们讲起了她的童年,她的成名,她的创作,用娓娓道来的“对话”姿态跟读者讲述她眼中的“阅读与写作”。

儿童文学作家 殷健灵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新民晚报》高级编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千万个明天》《风中之樱》《甜心小米》系列等,散文集《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访问童年》及诗集、评论等。有《殷健灵儿童文学精装典藏文集》(十五卷)等作品系列行世。

曾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首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2015年度“中国好书”等文学奖,并获2013和2014年度国际林格伦纪念奖提名。作品有英、俄、韩、意、瑞典、越南、波斯、波兰、阿拉伯、马耳他等译本。

01

用笔凝聚生活体验

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表达

Lisa老师

从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发表作品的?是什么原因促使您选择了儿童文学创作?

殷健灵:我是在南京的一个上海大型企业里长大,上学的时候作文写得很好,我妈妈又重视教育,一直给我订上海的《少年文艺》,高二时,我参加了这份杂志办的“写作函授班”,辅导老师就是《少年文艺》的编辑,半年后我就收到了获奖通知,并邀请我去上海参加他们举办的夏令营,这次经历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具有决定性意义。

青年时期的殷健灵

当时我的学习成绩不错,也很热爱文学,但并没有想过当作家。在我们那拨人(70年代初出生)的心目当中,作家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但那次特殊的机缘,我不但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文章,还遇到了贵人,当时的诗歌编辑,同时也是童话作家的诗人朱效文老师。他成为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导师,也是我文学的启蒙者。

恩师朱效文

虽然我大学学的不是中文专业,但在朱老师鼓励下,我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儿童文学的创作道路。起初我并不懂自己写的是儿童文学,当时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其实我就是在表达自己,后来开始学写小说。也许这就是命运的选择,我不是那种起点很高的孩子,但很能耐得住寂寞,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韧劲,创作的过程是很艰苦的,但如果你能坚持住,就一定有回报。

Lisa老师

写作源于生活,您如何从平凡生活中获取灵感并且转化成曼妙的文字?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殷健灵:很多写作者有一个共有特质,就是拥有一颗更加敏感的心灵,能感受到别人容易忽略的事情跟细节,这是一种天赋,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能力。举个例子,我们的生活多数是两点一线的平淡无奇,没什么东西可写,但假如你是个心灵敏感的人,就可以问问自己,每天上学的路上,能看到哪些植物?那些花每天都一样吗?他们是不是跟随四季的更迭在悄无声息地变化?开花了,落叶了,今晨的草尖上有露珠了,这些细微的观察都可以调动你的感受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反复给孩子们讲,观察的眼睛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心里。当我们的心情有起伏,看到的景物就会有变化。你心情不好的时候走进一片山野中,或者面朝大海,原本郁闷的心可能就豁然开朗,这就是境随心转。

还有就是隔三差五地在晚上睡觉前,安静地想想这两天的生活经历,有哪些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你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谁的心情都不是一天24小时恒定不变的,某个时刻很开心,某个时刻又很沮丧,某个时刻很愤怒,某个时刻又很委屈。

跟留守儿童同吃同住同劳动

此外生活中的素材也非常重要,这些素材一定是亲身经历过的,很多小朋友说我的生活太单调了,疫情来了,每天上网课,连跟同学相处的机会都少了,哪来那么多经历呢?你可以在家养点植物,或者小宠物,养不了狗和猫,就养金鱼、仓鼠或者乌龟,增加学习之外的生命、生活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大人也要学会跟孩子交流,让他们去体验那种细微的心情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生活中的看似很琐碎的东西记录下来,一年或者几个月下来,你就不会觉得日子如水一般的流淌;但你不写下来,日子就像用过的纸巾一样被扔掉了,在你心里没有留下痕迹。就像我现在翻开小时候写的日记,那些逝去的日子又活生生地在我面前展现了。那些故事因为融入了你的真情实感,就会成为你日后写作的素材,当然就不怕作文没得写了。

殷老师给孩子讲阅读与写作

最后要注意,你的素材一定要独特,不要人云亦云,手写我心,这点最重要。

Lisa老师

您一直从事新闻工作(记者),这份职业经历对创作有哪些影响与促进?

殷健灵:影响非常大。儿童文学的写作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要求会降低,相反要求会更高。因为他首先要了解儿童心理,不是人人都可以为孩子写作的,他要有比较健全的人格。我们写的作品是给那些像白纸一样的孩子看的,他们通过读你的书来奠定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所以儿童文学写作者,应该有开阔的眼光,能够用一种比较博大的心灵来拥抱复杂的世界。

我一直跟孩子们说,这个世界有鲜花也有沼泽,有蓝天白天也有黑黢黢的夜晚,儿童文学写作者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孩子展示真实的人生,但展示的同时又不能伤害他的幼小心灵,只是让他提前预知未来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我一直说我是个业余作家,我的本职工作是新闻工作者,它让我保持和世界的密切联系,不是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所以我的作品更专注校园之外的家庭和社会,触角可以伸向更广袤的天地,我通过笔凝聚自己的人生体验,对生活与人生的看法,并且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出来,让他们早早的去了解这个复杂世界,在了解后,依然心怀欢喜地拥抱世界。我非常欣赏E·B·怀特那句“面对复杂,心怀欢喜”。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E·B·怀特

(1899年7月一1985年10月)

Lisa老师

您曾经收到过小读者的来信或者看到他们的反馈吗?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跟我们分享一下?

殷健灵:通过写作我跟不少读者成为了朋友,这种友谊很神奇,最早读我作品的孩子现在还会给我写信。

《纸人》是我针对女孩的心理成长的一本书,应该说是捧出自己真心写的,这种赤诚让我收获很多小读者的信任和友谊,当年看这本书的孩子基本是初中生、高中生,他们长大后会通过各种方式找到我,甚至来到我的生活中。

《纸人》封面

有个女孩子印象很深,她当时处于青春期,对人生,对亲情有很多问题,无意间读到我的《纸人》,发现作者怎么如此懂我啊,就想方设法通过电话、信件和我联系上了,我陪她走过最脏乱、最困惑、最糟糕的青春期,当时她和妈妈的矛盾也很深,后来慢慢走上一条很顺畅的路,考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现在去了国外,仍旧保持联络。

《云顶》封面

写这本《云顶》也要感谢我的一个读者,她小时候读过我的《纸人》,长大后做了贵州山区里的特岗教师,也是因为这样的缘分,我才有机会接触到大山里的生活。我觉得儿童文学作者的幸福在于,通过作品去改变那些曾经感到孤独、惶恐、迷茫的孩子,陪伴他们成长。

但到了一定年龄,我会建议他们不要只看我的书,要去跳一跳、够一够那些经典的成人作品,看到那些孩子因为我的书改变了青春,我就很满足很幸福。收获读者的认可,走进彼此的生命,有了这份美好的缘分我还夫复何求?

02

从《甜心小米》到《云顶》

看见人间的大爱

Lisa老师

您三次写了留守儿童,最近的《云顶》也是这类题材,是什么动力牵动着你连续创作这样的主题?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殷健灵:刚才提到因为一个小读者的机缘,我在2012年去贵州的大山去看她,那次出行对我有洗礼的作用,有颠覆感。在这之前我没看到过如此贫困和艰难的生活,村落里没有自来水,没有路,山路都是坑坑洼洼、盘旋着的,留下来的人多半是残缺的,要么是哑巴妈妈,要么是傻子爸爸,还有的人家就只有孩子,上五年级的大的带着上二年级的小的,一年到头爸爸妈妈可能都回不来,但你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生命力,那种童年的倔强,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与贵州大山里的孩子在一起

我问一个男孩他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想当司机,能有一条路可以开车。问了一个女孩子,她说最大的理想是当个好妈妈。这些孩子的生活虽然贫瘠,但每一个都是干活的好手,并且没有放弃梦想,这让我很感动,也支撑着我去连续创作这样的主题。

从贵州回来后,我跟蒲公英图书馆的总编辑颜小鹂老师联络,说可以继续写“甜心小米”的故事,把主人公放到大山里,让城市的孩子去了解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去感受生命在夹缝中的生存力量。

我不甘于把这样的题材写成报告文学,如果写得像新闻一样,它很快会过时,因为艺术感染力太有限了,所以我碰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把生活中的素材塑造出丰满的人物,有着丰沛的情感,把它写成真正的文学作品,能够打动到读者。

《云顶》中苗苗这个人物原型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通过她的眼睛,我可以把散沙式的素材像串珍珠似的串起来,同时也看到了“苗苗”这个小女孩的心路历程。这个苗苗总是童言无忌,让沉重的生活多一些灵动,这也是儿童文学重要的特质。

Lisa老师

Lisa老师:这么多年以来,您是如何看待“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变化?

殷健灵:在贵州民政局的帮助下,时隔8年我2020年再次进到山区,不得不说我们的脱贫攻坚的确起到了扎扎实实的改变乡村面貌的作用。当年的土路不见了,村落之间、户与户之间有水泥路了,当年的茅坑变成了砌上白瓷砖的厕所。但是这些“留守儿童”依然孤独,他们现在已经不缺钱了,缺少的是爱,童年的生命需要在爱的怀抱当中去成长。

与留守儿童在一起

中国扶贫基金会有个“童伴妈妈”项目,由政府想办法在每个村落找一名有爱心的力所能及的妈妈,经常去关心照顾这些留守儿童,不仅给予物质上的关注,还要通过“童伴之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注,很多原本自卑的孩子,在童伴妈妈的关心下,慢慢变得开朗起来,能主动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勇敢地表达自己,所以我对这个人性化的项目非常有兴趣,为此开始与新蕾出版社合作,动笔写《云顶》。

2020年在贵州绥阳采访童伴妈妈李前梅

书中“小石头”的原型是真实存在的,他的爸爸是个老光棍,娶不起媳妇,就给一户人家白打了三年工,作为回报人家女的给他生个孩子,但生完男方要带走,所以“小石头”从小没有得到过母爱。我到了那边,小石头开始跟我很生疏,后来我给他洗过几次脸后,就跟我亲热起来了,还一直要我抱抱他。

给“小石头们”洗脸

我在学校里住了将近10天,等我走的时候都不敢告诉他们,都说母爱伟大,但我在这里看到了“童伴妈妈”跟元顶小学那些老师的伟大。

元顶小学:《云顶》中的学校原型

这个学校的负责人原来是在城里开火锅店的,后来回到家乡接管破旧的“元顶小学”,20年来前后护送了1000多名留守儿童成长从这里离开,这种爱才称得上高尚,人间久违的一种大爱,隐藏在生活当中细小平凡的事情当中。我们现在太物质了,格外需要一种高尚精神的滋养,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有丰沛的心灵,一种更好的财富。

Lisa老师

您创作的绘本《寻找声音的女孩》曾经获得了第7届爱丽丝绘本奖原创组的金奖,这本书是根据您的作品《象脚鼓》改编的,从一本厚厚的书到一本薄薄的绘本,改编的最大难度在哪里?同样的故事,绘本的呈现有没有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殷健灵:《象脚鼓》主人公的原型是聋人舞蹈家邰丽华,写的是一个两岁失聪的女孩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接触她的时候,我走入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跟我们听人完全不同的世界。

听人:听力健全的人,特教界认同的叫法(笔者注)

聋人虽然听不见,被多数人贴上“残疾”的标签,但他们比听人有更加优越的地方,就是视力好,余光的范围广,观察能力也比听人强。在聋人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是美术课;还有聋人的手语不分国别,不同国家的手语虽有不同,但基本交流没有问题,不存在语言的隔阂和障碍。

和邰丽华(中)以及手语翻译李琳合影

聋人的情感表达很直接,需要借助表情跟手语的配合,说谎对他们来讲很难,有些聋人会偷东西,是因为在他们的概念中,偷和拿很难区分,所以我们要学会站在不同人的立场去了解这个世界,在写《象脚鼓》的时候,我就塑造了这样的校长,他有更宽容、更悲悯的心。

《象脚鼓》封面

这本书里我还塑造另外一个聋人女孩的悲惨经历,同样是聋人,为什么邰丽华能成功?我后来总结了,她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爸爸妈妈对她的爱甚至超过了她健全的姐姐,其实姐姐小时候也会跳舞,跳得不比她差,但在健全人里面,姐姐是没有优势的,反而聋人会跳舞更不简单。

邰丽华与家人照片

《象脚鼓》读者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初中生、高中生,但我觉得这样的理念需要向更小的孩子传达,就想到了绘本的创作。最大的难度是如何把那些对声音的感觉形象地描绘出来。

《寻找声音的女孩》

我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声音,对一个聋人孩子来说,声音不仅可以被触摸,还可以被看见,被心灵捕捉。声音是暖风拂过脸颊,心底泛起的柔软;声音是火车驶过铁轨,大地轻微的震颤;声音是阳光淌进血脉,蓬勃的闪烁与照耀。

《寻找声音的女孩》内文页

邰丽华告诉我,在聋人学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地板底下全部挖空,上面放了很多陶做的大水缸,老师用脚踩琴,带动一个有鼓装置,引发木地板的振动,我们都知道聋人的感受能力非常强,他们靠脚底板感受音乐的震动。

她第一次“听”是全身趴在地板上,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当时真是热血沸腾,非常激动,那种“声音”化作了血液,在她的身体里流淌。画家郁蓉老师展现得也棒,五彩缤纷的颜色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寻找声音的女孩》内文页

《寻找声音的女孩》绘本创作我的合作者郁蓉老师功劳更大,她真正赋予了声音形象和色彩,这也是融入了她生命感受的动人创作。这本书在英国也出版了,这个主题是全人类的,它告诉孩子,当这个世界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Lisa老师

您被誉为“青春摆渡人”,写了《纸人》《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等适合青春期孩子的作品,能说说创作的缘由吗?当中的内容是否有你成长的影子?

殷健灵:当然有啦,我的成长在别人看来非常顺遂,但其实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是一条暗流汹涌的河流,像孤独的人走在黑暗的巷道里。很多“第一次经历”在大人看来没有什么,但对小孩来说犹如大山压顶,他们需要支撑,陪伴跟引领,我希望自己摸索出来的答案可以给他们一些参考与慰藉,让孩子们知道当年的“我”跟他们一样孤独和无助。

小时候妈妈给我看过一本书叫《青年修养通讯》,讲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人格修养问题,话题很好,但内容比较枯燥,像在讲大道理。所以当我写《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的时候,就想以讲故事的方式,平等地去跟孩子谈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这15封信从女孩的身体成长,自我认知,生命死亡等话题出发,涵盖了她们所关心的各种困惑,我想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这样披荆斩棘一路走来,并且现在都过得好好的,所以青春期那种无法言表、无人交流的困境你不必担心,不用忧虑,我都会陪在你身边,听你倾诉,给你支招。

《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内页

Lisa老师

《爱——外婆和我》是你回忆去世外婆的故事,非常感人,我看哭了,尤其是您跟外婆没有血缘关系,就更加烘托出人性的光辉,您是如何看待“生”与“养”的问题呢?

殷健灵:这是我最珍爱的一本书,不是为了发表而写,它是我的生命之书,情感之书。外婆是2013年去世的,到现我的电脑桌面还是我跟外婆的合影。

2014年在这本书出版后,一个9岁的小女孩看完写信安慰我:“外婆虽然离去了,但她会在天上看着你,依然会爱你。”血缘算得了什么,亲情最重要!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个不断学习爱的过程。只有经历过爱的失去,才能懂得爱的真谛,爱的付出一定比爱的得到更让人幸福。

《爱——外婆和我》封面

我的妈妈是外婆领养的,外婆用非常朴实的爱得到了晚辈爱的回报。但说老实话,我觉得自己对外婆还是不够好,她有时候不肯吃东西,我就很着急不耐烦,但后来一想,是不是她牙不好,很多东西才不能吃呢?我为什么不再用心一点把食物打碎了给她吃?我总觉得外婆在生命最后几个月因为不吃东西,营养不够才会很虚弱,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03

儿童文学作家要走在时代的前沿

Lisa老师

有一个问题是家长们很关心的,对于看了很多书,但依然写不出好作文的孩子能分享一些写作的窍门吗?

殷健灵:曾经有个初中生的家长问过我这个问题,我问她,你儿子都看了什么书啊?她回答我说“漫画书”,不是说漫画书不好,而是看这类书很难写好作文。

再举个例子,是我同事的女儿,从小特别爱看书,连上厕所都要找有字的纸片看,可她一二年级的时候,还是写不出来。我就跟她说不要着急,孩子的心智、情感发展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理解能力是从量变到质变,需要慢慢积累跟爬坡,果然她到了四、五年级就很会写作文了,像突然开窍一样。

与孩子们在一起

所以做家长的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识字前把他抱在腿上,跟他一起读绘本。别看这个动作小,但很多中国父母做不到。我去国外参观少儿图书馆的时候,经常看到陪孩子看书的爸爸妈妈,但在我们国内,很多家长是把孩子扔在图书馆看书,自己在旁边翻手机。

我曾看到一个非常棒的宣传语:“这世界最好的软件是什么?不是APP而是LAP,就是你的膝盖。”从小让孩子坐在腿上给他讲故事,从绘本慢慢过渡到桥梁书,再到文字书。桥梁书非常考验一个作家浅语的艺术,就是通过浅显的语言,把孩子丰富的生活讲得多姿多彩,并且孩子能够理解,感兴趣。还有就是孩子的阅读范围要广,科普、历史、人文、艺术等要涉猎一些,当然文学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理解,触类旁通的能力。

再往远一点说,还要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这种能力在一个人的未来成长中,都非常占优势。

Lisa老师

您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有没有特别推崇的作品?

殷健灵:我觉得儿童文学和一般的成人文学有很大的区别。儿童文学的写作者,应该能够将他的人生体验凝聚到他的笔端,顺着自己的心去书写,让不同年龄的孩子能体会他所表达的。这对作家的能力是一个重要考验,具体有4个标准:

第一是“快乐不浅薄”,优秀的儿童文学能给孩子带来高级的快乐,不是滑稽搞笑的泥沼。

第二是“真实不残忍”,能够真实地表现人生,但不能让孩子的心灵受伤。

第三是“伤感却温暖”,很多表现生离死别的绘本不能让孩子一直处于无休止的悲伤之中,要有心灵的抚慰。

第四是“很浅又很深”,不少优秀的绘本,三四岁的孩子基本上能看得懂,但未必能体会出其中的深意。随着他们的长大,会慢慢体会出故事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完全符合这4个标准的儿童文学作品,我推荐《活了100万次的猫》。

《活了100万次的猫》

Lisa老师

童年是一个人人生最重要的根基,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性格特点与人生选择,能说说童年生活吗?它对于您日后的工作有哪些影响?

殷健灵: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很小,很闭塞的地方度过,这里生产钢铁,既不像乡村,也不像城市,我的成长朴实,简单,纯粹,因为有个很好的妈妈,让我的回忆充满了暖暖的色调。

我从小喜欢看书,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哪怕身处小地方,阅读也拓宽了我的眼界与视野。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我发现天生能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人有个基本特质,都有一个相对顺遂的童年,小时候多半是好学生,有一个比较暖的基调在,暖色奠定了他的人生,他有能力去照耀小读者。像任溶溶老先生,已经100岁了,依然是个孩子,没有把童心扔掉。

Lisa老师

不少孩子跟年轻人也梦想成为作家或者写字谋生的人?您对他们有什么寄语?

殷健灵:现在当作家比以前容易太多了,你可以做自媒体,随时表达自己,写得好的话,会有很多人来赞赏。现在的文学也很多样,最早信息闭塞的时候,它有娱乐功能,后来通过文学,人们能从中获得信息,但不管到了什么时代,都需要了不起的优秀作家,比如我们现在经历的疫情,当你重新拿出《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来读的时候,会发现加缪、马尔克斯都已经都写过了,他们是有前瞻性的预言家。

《鼠疫》

《霍乱时期的爱情》

表达自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想成为好的作家,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拥有独立的思想。

虽然与殷健灵老师相识多年,但这还是第一次这么深入的对谈,这让我对她的了解多了一层,敬佩也多了一层。透过她的回答,我仿佛看到一个在信息闭塞的小镇中成长起来的心灵自由的女孩,她有着细腻的性格,记录和书写方圆间的生活,因为一些特殊的缘分,懵懂地走向了儿童文学,又经过时间的锤炼终于成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而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儿童文学作家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看到了他们对于孩子和当代社会的责任感,期待着殷健灵老师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作品,也无比期待在这些优质佳作浸润下的孩子能拥有更璀璨的未来。

评论(0)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