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琢玉、爱玉、崇玉的历史,能追溯到什么时候?中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玉器长什么样?“玦”这种神秘而古老的玉器,有着怎样的“身世之谜”?
跟随《寻古中国·玉石记》第一集《古玉之谜》,拨开迷雾,一览神秘古玉的瑰丽身姿,开启一段穿越万年的“寻玉之旅”。
玉环、玉玦、玉管、玉珠、玉璧……出土于黑龙江小南山遗址的玉器,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玉器组合之一。八九千年前,生活在水清流缓的乌苏里江畔,小南山先民过着怎样的生活?掌握了怎样的制玉工艺?
△砂绳切割制作玉器工艺复原
柔软的绳子如何切开坚硬的玉料?体现小南山先民玉切割工艺的玉玦,呈环形,有缺口,是古籍中“玦,如环而缺,不连”的真实写照。“玦”这种神秘而古老的玉器,从何时开始进入现代考古人的视野?它最初的用途可能是什么呢?
△兴隆洼遗址135号墓出土的玉玦
内蒙古草原上的兴隆洼遗址,距今约八千年,出土自该遗址墓葬的玉玦,多位于墓主人耳部,被称为“玉耳环”。可玉玦的用途,绝不仅仅是耳环这么简单。
处在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发现了一枚被嵌在墓主人眼眶中的玉玦。这一发现令考古人大感震惊,推断这是一种古老的做法,应是起到“以玉示目”的作用。
同属兴隆洼文化的洪格力图遗址,出土的7件兴隆洼文化玉玦,造型一致却从大到小排成一组,表明玉玦的使用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装饰品,或已具备礼器的功能。
兴隆洼文化玉玦,多为完美的正圆,成对的玉玦,无论是直径还是重量,几乎分毫不差。如此精确,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件“石质轴承”的发现,透露出七八千年前“史前木石轮轴机械”制玉工艺之先进。
△“史前木石轮轴机械”制玉工艺还原
玉料优质,是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另一大突出特征。生活在西辽河流域的先民,选用的玉料又有什么讲究呢?
通过一件玉玦上保留的红褐色石皮,考古专家解开了兴隆洼文化玉器的“玉料之谜”。
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的岫岩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被认为是兴隆洼文化玉器的主要玉料来源。
“玉,石之美者。”远在上万年前,中华先民就已经发现了玉这种美丽的石头。
辽宁省海城市小孤山遗址,出现了“玉质工具”的身影,其中一件为两侧锋利的刮削器,可用于剥离兽皮,另一件为砍凿器。玉,曾以制作工具的需要,进入古代先民的视野,人们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细腻漂亮的玉料与普通石料的不同。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矗立的“玉石皇”
在岫岩县哈达碑镇玉石村的半山腰,矗立着一块重量超过6万吨的岫岩玉料,状如一座独立小山,被称作“玉石皇”。
正如这“玉石皇”,美玉历经漫长的岁月,沉寂于山川之间。直到中华先民发现它、欣赏它、琢磨它、使用它,并赋予它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7月9日CCTV-1 22:30档,《寻古中国·玉石记》第一集《古玉之谜》,让我们穿越万年,追溯中国玉文化的起源,揭开远古美玉的神秘面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