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迷踪》海报
《网络迷踪》被好几位朋友推荐,众口之下压力难当,于是只好观阅。翻了翻豆瓣,竟然高达8.7的评分,短评褒多过于贬。
标题就是我看完电影之后最大的感受。
这部电影的最大的特点是:
「通过电脑的屏幕来讲述、推进故事的发展。」
—— 这或许能拉近网民与电影的距离?还是只是从制片角度考量,出奇出新,节约成本?
形式成为电影最大的特征,也是众多网友不停称赞的点。
电影中的电脑的系统也是「与时俱进」的。由一开始的 系统变成了Mac OS系统。
回到故事本身。
一个三口之家在时代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有一天一直陪着女儿玛戈的妈妈得了癌症,第一次抗癌成功,不料几年之后病症复发,妈妈并没有挺过这一关。爸爸大卫一直沉溺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之中,与女儿玛戈交流变少,对于失去的亲人这事情闭口不谈。(亚洲人的含蓄?)
直到有一天,上高中的女儿与大卫失去了联系(此时已经发展到Mac OS系统)。他便发了疯一样地通过玛戈的电脑寻找一切可能的线索。在此过程中,大卫一步一步地走进女儿的的世界,同时他在与警方配合调查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接近事情的真相……
在找寻玛戈的过程中,涉及了一大堆的媒体:、、gmail、、、等等,通过社交媒体拼凑出玛戈的生活,也拼凑出事情的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在寻找玛戈之初,大卫找到了一系列的联系方式,经过联络之后,发现没有人是玛戈的「真正的朋友」,而当玛戈失踪的新闻遍布天下时,彼时称「跟玛戈并不熟」的同学们,纷纷跑出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玛戈是她最好的朋友」,社交媒体上的支持、赞、「#」也层出不穷,仿佛玛戈跟他们都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对玛戈关切得不行;同时也不乏恶意攻击者,键盘侠,称玛戈的父亲是杀人凶手诸如此类。这是我在本片里看到的最值得人深思的: 网络时代的情谊到底有多少真假?
这一议题倒也不新鲜,很多涉及到社交媒体的视频作品,大至电影小到广告宣传片,都涉及到这一主题: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真的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吗?
《网络迷踪》炸出了同样形式的《解除好友:暗网》,由于选材的原因,前者的故事更加传统,从故事处理、气氛渲染、色调等方面后者的悬疑与惊悚程度就比前者要强不少。
《暗网》
形式是个很有意思的存在,通过不同的导演,可以完全展现出不同的类型。比如悬疑与喜剧就是一对好朋友。
这就要延伸到:为何看完整部电影,我会有「其实难负」之感?
刨除制片因素:《网络迷踪》是一部独立电影,由于制作成本低,采取如此的电脑屏幕讲述故事的方式确实能让项目进行得更加顺畅。审视电影本身,在我心里它只是一部及格的电影。故事完成度相对比较高、有一定的形式感、剪辑流畅顺利。
盛名当头,在观片之前,自然对它也是期许有加。而它最终呈现出的形式花样与内容深度并未给我太大的惊喜。这是其一。形式不新鲜,内容深度上还是大众所熟知的观点,社交媒体与亲情思考,以及个人成长。只是这三点每一点都做得不够深刻。
其二便是,同样形式的内容在此前呈现过许多次,便也不觉得新鲜优秀。 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于已经存在的艺术形式,后来的创作者们压 […]
△ 《摩登家庭》第六季第16集
同样是一个「母亲找女儿」的故事。细细看来,《网络迷踪》与《摩登家庭》616的很多操作方式及其相似:《摩》里母亲与女儿最开始争吵闹别扭的原因是,女儿海莉没有洗碗—— 这与《网》内父亲抱怨玛戈没有扔垃圾有得一拼;都在找不到女儿时登陆女儿的FB账号;翻看小时候的视频、录像……这最初一开始的相似,很难不让我在观看《网》之时联想到《摩登家庭》。
当然《摩登家庭》的时长只有20多分钟,同时它的核心是个家庭喜剧。刨除这一点看形式,它们都是通过电脑屏幕(《摩登家庭》更像是苹果系统操作指南☺️)来讲述、推进故事的发展。
不同的是,《摩登家庭》运用了多屏对话,《网络迷踪》涉及到的社交媒体与屏幕形式都比《摩》的要多,除了 之外,《网》还涉及了监控屏幕、电视新闻屏幕。
综上,《网络迷踪》在我心里就是一部及格的电影:故事衔接的顺畅。剪辑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看完电影之后,甚至觉得这部电影若采用倒叙的方式可能悬疑感会强烈一些。电影若一开始便是女儿玛戈的失踪,将她的生活、一家三口的生活慢慢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那么,「可能绑架或者谋杀玛戈的凶手」也许会更加扑朔迷离——「每个人都是被怀疑的对象」、「每个人都是凶手」,若能随着故事的推进,营造出这种急迫感与悬疑感,同时深度刻画「社交媒体」对个体生活的影响,这样电影也许就会深刻许多。就会让我满足很多,哈哈。当然,这些只是鄙人拙见,梦一梦罢了。
期待这位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希望能有惊喜。
【完。】
图 丨 官方剧照,截图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