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厉月,岁朝新供,转眼壬寅新春伊始,案头上凌波仙暗香浮动,白瓣金蕊绿叶,一掃心中塵霾,翻看古籍,水仙之好乃是古今共同佳趣。
史籍中关于“水仙”之名的记载常取其三个方面的意涵,起初是指传说中的水中神仙。司马承祯《天隐子》解释:“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越绝书》记载伍子胥为水仙,因为伍子胥自杀后,吴王以其尸沉之江中;《拾遗记》中称自沉汨罗江的屈原为水仙。
水仙花有颇多的雅号:从性别来看,中国人更倾向于把水仙视为一位“女神”。在古月份牌“月令花神”中,十二月所对应的花神就是水仙,司花之主为洛神(宓妃)。五代时西蜀名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记'卷五》称:「洛川宓妃,宓牺氏之女也,得道为水仙。」后人因为曹植在《洛神赋》中,描述她体态绝美,恍如巫山女神,就借其「水仙」之名,尊她为水仙花花神。
文献中第一次以“水仙”指称水仙花,出自唐代段公路所著《北户录》,其卷三“睡莲”条下注:“孙光宪续注曰,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尝遗水仙花数本如橘,置之水器中,经年不萎。”文意所指即是唐末五代《北户录》中记有花间派词人孙光宪寄居江陵(湖北荆州)期间,曾有波斯人送他数本水仙(也有說是義大利人)。孙光宪大概就是中国种植水仙第一人。此后,江南一带广泛种植,文人骚客甚爱之。
故而水仙花是在晚唐由国外传入,到了宋代开始大量栽培,诗人们也多有吟诵,如刘兼《郡斋寓兴》:“秋庭碧藓铺云锦,晚阁红蕖簇水仙。”辛弃疾《贺新郎·赋水仙》:“云卧衣裳冷。看萧然、风前月下,水边幽影。罗袜尘生凌波去,汤沐烟江万顷。爱一点、娇黄成晕。”也是从宋代开始,贯穿到明清,水仙成为诗词和绘画中的重要题材。
史书记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曾盆栽花卉。唐代章怀太子墓的墓道壁画中可以看到侍女捧着一盆结缀果实的小树,表明唐代已有盆景。宋元时期,称盆景为“些子景”,即小景致之意。而盆景这一名称始见于明代。
自清初起,盆景栽植盛极一时,许多诗人曾题咏盆景,还有一些著作中述及盆景艺术。而在清代宫廷生活中衍生出一种新的像生盆景,系用各种珍贵材料仿自然景观以人工制作而成。
「香魂莫逐冷香散,拟学黄初赋洛神」、「风流谁是陈思客,想象当年洛水人」、「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做寒花寄秋绝?」
仙姝奇卉在人間,無論是单瓣的“金盏银台”,(俗称“酒盏水仙”),還是复瓣的“玉玲珑”(俗称“百叶水仙”)都讓人回歸澄心碧懷,配上特製的水仙盆,既是視覺盛宴,又是精神饕餮。
臺北故宮典藏的椭圆形水仙盆、突出一圈侈口、深壁、平底、足底间突出一圈窄边稜、四足、足呈云头形。1936年曾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编号 No.25。全器满釉不露胎,仅在器底留下六个细小支钉痕。器底刻有乾隆御题一首。明代鉴赏家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汝窑瓷器「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这件水仙盆釉色匀润,通体无文,是传世所见唯一一件没有开片的汝窑瓷器。
御制诗:
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
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
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
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虬正不如。
此間有真義,欲辯已忘言,掬一捧馨香,解歲月千愁~~~賞水仙之際,亦是一份清淨時空的安寧。
评论(0)